首页 > 世界历史 > 文艺复兴

博物思史——明代纸币

历史大观园 文艺复兴 2020-07-01 20:19:42 0

纸币,来自中国

公元一三七五年至公元一四二五年

“你们相信有精灵吗?快说你们信!信的话就拍拍手吧!” 

彼得·潘邀请观众和他一样相信精灵的存在以拯救小仙女,这闻名于世的一幕永远都能得到观众的热烈响应。有一种本领,即说服人相信某些看不见但又让人抱有希望的事物真实存在,古往今来一直以各种形式大行其道。以纸币为例,几百年前,某个中国人在纸上印出了一定金额并请所有人相信这张纸确实具有与它注明的金额同等的价值。或许可以说,纸币就如《彼得·潘》中达令家的孩子,应该“和黄金一样珍贵”,或者就本文的背景而言,是和黄铜一样珍贵——其价值与印于其上的铜钱数目相当。现代的整个货币与信用体系便建立在这种单纯的信任之上。纸币的确是人类历史上一项革命性的发明。 

本节中的文物便是早期的纸币之一,中国人称之为“飞钱”——“会飞的钱”——它来自公元一千四百年左右的明朝。关于发明纸币的缘由,英格兰银行行长默文·金说:

我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这句谚语在某种程度上应当反过来说。纸币的发明旨在解决与他人之间的不信任。但问题是,你能否相信发行纸币的人?发行纸币的责任自然由国家承担,因此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能否信任国家?这个问题也牵涉到我们能否相信未来的自己。

博物思史——明代纸币

那个时候,世界上大多数地方还在使用金币、银币和铜币,它们具备固有价值,可以通过重量来判断。而中国人已经发现纸币具有大量金属货币所不能及的优势:它轻巧,便携,尺寸较大,允许记载大量文字与图案,不仅能表明它的价值,还能昭示它背后的政府的权威性以及它所承担的种种职责。在恰当的操作管理之下,纸币能成为高效率政府的强大工具。 

这张纸币乍看之下与现代纸币全无共通之处。很明显,它是一张纸,比A4纸略大,质地柔软,呈现天鹅绒般的灰色。它其实是用桑穰制作的,这是当时中国纸币的官方制造原料。桑穰的纤维长而柔软,因此在六百年后的今天,这张纸币仍然保持着柔韧度,可以折叠。 

纸币的一面用木版黑墨分条框印满了汉字与装饰图案。最顶端是六个醒目的大字“大明通行宝钞”,这行字下方是绕着纸张边缘的一圈龙纹花栏。龙是中国的传统标志,也是中国皇帝的象征。龙纹花栏内有两列文字,右列再次强调这是“大明宝钞”,左列则写着“天下通行”。 

这声明真是好大的口气。天下能被掌控多久?将这样的承诺印在每一张纸币上,明王朝似乎认定自己能万古长存并保证此币的价值。对这种大胆的断言,我请默文·金发表一下意见:

我认为这是一种隐形的合约,合约双方是民众和他们选择相信的、在接下来的百十年中确保纸币价值的决策。这只是一张纸,本身不具有任何内在价值,它的价值是由其背后的发行机构的稳定性决定的。民众一旦相信这一机构能够延续,认为官府所做的保值承诺值得信任,他们就能够接受并使用纸币,纸币也就成了流通中的普通一环。而当政权在战争或革命中被推翻——这一幕屡屡上演,货币系统也就随之崩溃。

事实上,当蒙元帝国的统治于一三五○年结束之时,在中国的确上演过这样的情况。一三六八年,接管中国的新王朝明朝所面临的挑战除了恢复国家秩序之外,还有重建货币系统。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本身是位粗鲁无知的军阀,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他雄心勃勃地推行了一项重塑中国社会的计划,试图用孔子的理念来指导臣民的言行,使社会稳定、民风开化。历史学家提摩西·布鲁克进一步指出:

明朝开国皇帝的目标是让儿童掌握基本的读写和运算能力,他认为所有人都应该接受一定的教育。在他看来,识字的好处之一是有利于商业运作——使经济运转更加高效,同时也有助于培养道德观。他希望国民自幼学习孔子思想,学习与孝道和敬老有关的经典。他也希望文化的普及能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想象一下,当时中国社会约有四分之一的人能够阅读这张纸币上的文字,与同时期的欧洲社会相比,这实在是项了不起的成就。

作为这项宏伟政治计划的一部分,这位新登基的明朝皇帝决定发行新的货币。朱元璋明了,一个稳定灵活的货币体系能促进社会稳定。因此他建立了户部,又在一三七四年成立了宝钞提举司,次年开始发行宝钞。 

纸币遇到的第一个挑战便是假钞。所有纸币都会遭遇假钞这一威胁,因为纸张的实际价值与其面值之间的落差实在太悬殊。明朝的纸币上还印有对假币举报者的奖励措施。一方面利诱百姓,一方面又恐吓潜在的造假币者:

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仍给犯人财产。

博物思史——明代纸币

宝钞中间画着连成一串的十摞铜钱

更大的挑战是保证新币价值稳定。为此,明政府实行的最关键的货币政策是确保纸币能自由转换为铜钱——纸钞与一定数量的铜钱等值。欧洲人将这种铜钱称为现金——它们是一种中央有方孔的圆形铜钱,已在中国使用逾千年。这张明代纸币让我很欣赏的一点是,它在正中间画出了与此纸币面值等额的铜钱,共十串,每串百枚,计一千文,或按纸币上文字所示,计一贯。若要随身携带,这一数量的铜钱必然不及同等价值的纸币方便实用。这张纸币上画的一千枚铜钱若用绳子串成一串,总长可达一百五十厘米,重达三公斤,携带起来十分笨重,取用也同样麻烦。因而对一些人来说,这种纸币必然让生活便捷多了。时人记载:

出钱以收钞,出钞以收钱。此如池中水。虽万世可行。

听起来十分简单。但“万世可行”却曾令大明皇帝苦恼。通常情况下,实践操作都比理论复杂得多。宝钞换铜钱、铜钱换宝钞的想法从未顺利实现过。与别的政府一样,明朝也没能抵抗随意加印纸币的诱惑,导致纸币大幅贬值。明政府发行宝钞十五年后,一位官员记录道,一张面值为一千文的宝钞已只能兑换二百五十枚铜钱。到底哪里出了问题?默文·金解释说:

明代没有中央银行,且过量发行了纸币。本质上说,纸币是由铜钱支撑的——发行纸币的原则如此。但实际操作中,这一关系失效了。而一旦百姓意识到这一点,对宝钞实际价值的判定便取决于政府是否会发行更多的纸币,让纸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这样的纸币最终会变得一文不值。 

但我以为,并非所有纸币都注定会失败。如果你在经济危机发生的四五年前来问我的意见,我多半会说:“我认为我们已经找到了管理纸币的办法。”但在经济危机之下,我们也许应该更为小心谨慎,在此大概可以引用另一位中国伟人周恩来对法国大革命的评价:“下结论为时尚早”。在纸币问世七百年后的今天评价它,也许还是太早了。

一四二五年,明政府终于放弃努力,中止了纸币的使用。小精灵逃跑了——换句话说,纸币赖以存在的信用基础崩塌了。银锭转而成为明朝货币制度的基础。但无论管控难度多大,纸币所拥有的无数优势仍然驱使世界各地的人无可避免地重新去使用它。任何一个现代政府离开纸币都无法运作。有关印在中国桑皮纸上的早期纸币的记忆,依然活在伦敦市中心的一个小花园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为了向这些纸币先驱致敬,英格兰银行种下了一小片桑树。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lqkz/1712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