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列国史志

耶路撒冷史——劳伦斯和麦加谢里夫

历史大观园 列国史志 2020-06-30 14:08:59 0

就在大战开始之前,麦加的年轻王储阿卜杜拉·伊本·侯赛因(Abdullah ibn Hussein)在从伊斯坦布尔的归途中拜访了开罗的英国总督、陆军元帅基奇纳勋爵,请求英军派兵援助他的父亲。

阿卜杜拉的父亲侯赛因是大谢里夫、麦加埃米尔,也是阿拉伯半岛最强大的贵族,即先知直系后裔哈希姆家族的后人。这个家族世袭麦加埃米尔一职,但奥斯曼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曾把阿卜杜拉的父亲侯赛因囚禁在伊斯坦布尔的豪华监狱里,超过十五年之久,同时委派这个家族的其他成员担任埃米尔。1908年,由于缺乏候选人,青年土耳其党将阿卜杜拉派往麦加(在那儿,他的电话号码是“麦加1”)。面对恩维尔帕夏咄咄逼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沙特及其他阿拉伯酋长们的对抗,阿卜杜拉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准备阿拉伯战争,要么起兵反抗伊斯坦布尔。

阿卜杜拉自豪地向基奇纳展示了他同南阿拉伯半岛酋长战斗时受的新伤,基奇纳也展示了自己在苏丹得到的伤疤。矮胖的阿卜杜拉告诉高大的基奇纳:“阁下很容易成为目标,我个子这么矮,都让贝都因人给击中了。”尽管阿卜杜拉魅力无限,但基奇纳拒绝了支援谢里夫派的要求。

几个月后,世界大战改变了一切。基奇纳返回伦敦担任陆军大臣,发布了鼓舞人心的招兵海报,上面写着:“你的国家需要你。”基奇纳依然是不列颠优秀的东方专家,当奥斯曼苏丹—哈里发向协约国发动“圣战”时,基奇纳想起侯赛因,他提议任命侯赛因为英国扶持下的哈里发,并希望后者在阿拉伯半岛发动一场起义。他命令开罗方面联络谢里夫。

这件事情起初没有得到任何回应。1915年8月,谢里夫侯赛因突然提出要领导一场阿拉伯起义,并以此向英国索取一定的回报。此时,英国远征加利波利失败,但仍主张彻底击溃奥斯曼人,以打破西线僵局,然而此时一支英国军队在伊拉克库特市惨遭包围。英国人认为,除非受到阿拉伯起义的牵制,否则杰马勒帕夏将会很快征服埃及。伦敦因此命令埃及高级专员亨利·麦克马洪(Henry McMahon)爵士接受任何条件,以确保得到阿拉伯人的支持,但不能做任何可能与法国利益相冲突的承诺——当然,还有英国的野心。

谢里夫侯赛因此时已年过六旬,被阿拉伯的劳伦斯(Lawrence of Arabia)描述为“非常自负、贪婪和愚蠢的人……根本没能力”统治国家,尽管如此,他仍是“一个惹人喜欢的老头”,而此刻英国非常需要他的帮助。受其精明的次子阿卜杜拉引导,侯赛因要求英国助其建立一个包括阿拉伯半岛、叙利亚、巴勒斯坦和伊拉克在内的哈希姆帝国[1],这项过分的要求让英国无法接受,因为其一旦成真,这个地区将出现阿拔斯王朝以来最大的帝国。侯赛因提出,作为报答,他将通过秘密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者协会,如“青年阿拉伯协会”(法塔特)和“盟约社”(阿赫德),在他自己所辖的阿拉伯区域以及叙利亚地区领导一场反对奥斯曼的起义。但这注定是不现实的:谢里夫候赛因仅统领着几千名勇士,甚至不能统治汉志全境,而敌对的酋长,如沙特则控制着阿拉伯半岛大部分,侯赛因的地位岌岌可危。至于那些秘密组织,规模很小,只有几百名积极分子,不久以后就被杰马勒消灭殆尽了。

麦克马洪不确定该对这些“悲喜剧式的自命不凡”的人做出多少让步,正当他为此烦恼时,侯赛因同时向“帕夏三雄”开出了比向英国人开出的还要高的价码,要求世代拥有汉志并终止杰马勒的恐怖统治。谢里夫派出三子费萨尔(Faisal)和杰马勒谈判,但是专制统治者杰马勒却强迫费萨尔观看对阿拉伯民族主义者的绞刑。

谢里夫和英国人的谈判取得了较大进展。19世纪,英国东方专家伪装成考古学家,以开罗为基地开展间谍活动,掌握了巴勒斯坦的概况。基奇纳拍摄了许多耶路撒冷的照片,并绘制了地图,他有时甚至伪装成阿拉伯人。相比大马士革的露天市场,他们当中许多人更了解开罗的各个俱乐部:他们对待阿拉伯人友善,却对犹太人充满偏见,认为犹太人在背后勾结敌人。当伦敦方面和谢里夫谈判的时候,英国的印度总督却坚持推行截然不同的政策,支持谢里夫的敌人沙特阿拉伯人。业余的英国专家发现自己正活在约翰·巴肯(John Buchan)的小说《绿斗篷》的现实版中,漂泊在广阔的奥斯曼海上,卷入了微妙的阿拉伯政治激流。

庆幸的是,麦克马洪有一个非常了解叙利亚的军官。二十八岁的T. E.劳伦斯,被其同伴、阿拉伯问题专家格特鲁德·贝尔(Gertrude Bell)描述为“极为聪明的人”。劳伦斯是一个古怪的局外人,是英国保守党模棱两可精神的产物,并且始终苦恼于该效忠哪个主子——大英帝国还是阿拉伯帝国。他是个私生子:父亲托马斯·查普曼是世袭男爵,抛下妻子,和女教师萨拉·劳伦斯组建新的家庭,并采用了她的姓氏。

劳伦斯从小就渴望将来既精力充沛又深思熟虑地干一番大事业。他在牛津大学撰写关于十字军城堡的毕业论文期间,有意训练自己以增强忍耐力。之后,他游遍叙利亚,掌握了流利的阿拉伯语,并以考古学家的身份在伊拉克境内的赫梯遗址工作。在那儿,他和年轻的阿拉伯助手达霍姆(Dahoum)成了朋友,或许甚至是一生的情侣。他的性取向和关于他的很多事情依然神秘,他嘲笑“滑稽的生殖过程”,他的朋友罗纳德·斯托尔斯(Ronald Storrs)说:“他不厌恶女人,但是如果突然被告知再也不会看到女人,他仍会保持沉着冷静。”居留伊拉克期间,劳伦斯计划写作一本关于耶路撒冷和其他六个阿拉伯城市的“冒险记”,他以《箴言篇》中的诗句将该书命名为《智慧七柱》(The Seven Pillars of Wisdom)。该书从未发表,后来他把这个名字挪用到另一本书上。

“身材矮小,体格强壮,浅黄色的皮肤,被沙漠晒成古铜色的典型英国人脸庞,还有一双奇特的蓝眼睛”,和美国人后来描述的一样,劳伦斯身高约1.65米——格特鲁德·贝尔叫他“小淘气”。劳伦斯写道:“我的头脑如夜猫般敏捷而冷静。”他对每个人的细微差异非常敏感,是辞藻华丽的作家和敏锐的观察家,对不喜欢他的人格外粗鲁。他承认曾遭受过“渴望成名”之苦,“以及由此所引起的恐惧”。他所做的一切都受“任性的好奇心”驱使。这个具有骑士精神并笃信正义的人,还是个阴险的阴谋家以及自我神化的家伙。洛厄尔·托马斯(Lowell Thomas)称他为“无意中闯到聚光灯下的天才”。在劳伦斯身上,虚荣心和受虐心并存,他说:“我喜欢我内心的事物,不断享受快乐并一直冒险,在堕落中,我似乎还能得到一点确定感。”

在开罗,麦克马洪开始向这位下级军官求助——他已成为“主动和谢里夫谈判的人”。正如劳伦斯在报告中写到的,他总发现自己“在思考萨拉丁和阿布·乌拜达”,但和许多阿拉伯学者一样,他认为沙漠中的阿拉伯是纯洁和高尚的——不像巴勒斯坦那些人。他明确大马士革、阿勒颇、霍姆斯和哈马为叙利亚的阿拉伯心脏地带,但不承认耶路撒冷真的属于阿拉伯人——它是个“肮脏的城市”,他写道,它的人民“像饭店的仆人般毫无个性,依靠穿行的成群游客而生存。众多关于阿拉伯人和他们民族性的问题在此远离了他们,如同复本位制与得克萨斯生活毫无瓜葛一样”。像耶路撒冷或贝鲁特这样的地方已“陈旧不堪——说它是叙利亚的代表,就和说伦敦苏豪区可以代表整个英国一样荒谬”。

1915年10月24日,麦克马洪回复侯赛因。他故意含糊其词,让双方对这份设计好的回复各有各的解读。麦克马洪同意助侯赛因建立他的帝国,包括劳伦斯列出的叙利亚东部城市,但不包括争议地带以西部分。双方没有提到巴勒斯坦,也未提及耶路撒冷。谢里夫不可能接受将耶路撒冷排除在外,但英国人在那儿有他们自己的利益,所以未提及这座城市就是回避问题。另外,麦克马洪坚持应排挤掉法国的所有利益——法国对耶路撒冷的诉求由来已久。事实上,高级专员计划名义上将耶路撒冷放在埃及阿尔巴尼亚王朝的统治之下,这样圣城还是属于穆斯林,但事实上却在英国的控制之下。

英国需要阿拉伯人立即起义,所以就许下必要但尽量含糊的承诺。然而麦克马洪的种种承诺还不够暧昧,提高了阿拉伯人的期待——就在英法开始正式谈判瓜分奥斯曼帝国之前。

英国谈判者、国会议员和约克郡男爵马克·赛克斯(Mark Sykes)爵士,是个富有创造力和难以驯服的业余人士,曾游历东方并因此成为卓越的专家——尽管劳伦斯称他“满腹偏见、肤浅和伪科学”。赛克斯真正的天赋是一种雄心勃勃的热情,这种奔放具有很大的魅力,以至于他的上司乐意让他插手任何他感兴趣的事关东方的政策。赛克斯和他的法国搭档——驻贝鲁特领事弗朗索瓦·乔治—皮科(François Georges-Picot)——同意由法国接收叙利亚和黎巴嫩,由英国接收伊拉克和巴勒斯坦部分地区,并在英法监督下建立一个阿拉伯联邦,而耶路撒冷则将由法、英、俄共管。[2]这些对于过去七十年中一直想要控制耶路撒冷的三个帝国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该协定也容许以某种形式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家。但是因为英国仍暗中觊觎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协定不久就失效了。

1916年6月5日,谢里夫侯赛因还不知道《赛克斯—皮科协定》的秘密,但意识到了奥斯曼人将推翻他,因此在麦加举起红旗,发动阿拉伯起义。他自称“阿拉伯人之王”(King of All the Arabs),这个称号是用来警告英国人的,后者劝他将头衔降为“汉志之王”(King of Hejaz)。这仅仅是开始:历史上极少的家族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在如此多的国家戴上如此多的王冠。侯赛因国王命他的每个儿子分别指挥他们的小规模军队,但令人失望的是,在叙利亚的起义从未实现。英国人发现,很难搞清楚谢里夫这伙人究竟能否发挥作用。10月,后来的耶路撒冷总督罗纳德·斯托尔斯和他的下属劳伦斯来到了阿拉伯半岛。


[1]这个名称来自哈希姆,先知的曾祖父。他们是穆罕默德女儿法蒂玛和外孙哈桑的后裔,因此被授予“谢里夫”的称号。他们自称是哈希姆王族,英国人则称他们为“谢里夫派”。

[2]起初,赛克斯考虑将耶路撒冷划给俄国,该国朝圣者在战前已经充满这座城市。之前俄国已被许诺将获得伊斯坦布尔,《赛克斯—皮科协定》又允诺给它东安纳托利亚、亚美尼亚和库尔德斯坦等地。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lgsz/1649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