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帝国时代

奥斯曼帝国——对萨法维王朝的战争

历史大观园 帝国时代 2020-07-01 00:20:45 0


战争的特点

在苏莱曼一世的时代,西方的哈布斯堡家族和东方的萨法维王朝是奥斯曼帝国的两大劲敌。然而,同为帝国的威胁,萨法维王朝与哈布斯堡家族还存在不同。

第一,萨法维王朝的威胁既是国际问题,也属于国内问题。这自然是指在安纳托利亚生活着的亲萨法维王朝的突厥系凯兹巴什游牧民。他们并非只是原本就存在的,甚至可以说是因对奥斯曼帝国统治的不满而“产生”的。奥斯曼帝国在查尔迪兰战役中取得了绝对胜利,但是,与萨法维王朝的关系依然是个难题,一些不满分子联合起来,支持和利用凯兹巴什游牧民,给奥斯曼帝国在安纳托利亚的统治留下了不稳定因素。

第二,萨法维王朝的作战方法和欧洲各国不同。依然以游牧骑兵为主力的萨法维王朝的军队,机动性非常高,在山区能够快速移动。拥有高效火炮、大规模移动的奥斯曼军队的所在地通常很明显,而萨法维王朝的军队则神出鬼没不见踪影。奥斯曼军队所到之处,敌人望风而降,而一旦大部队离开,则敌人出现,夺回城池。骑兵之间的争夺战中,萨法维王朝居于上风。这类消耗战,在漫长的边境线旷日持久地进行。和“外交交涉——决裂——开战——再交涉——缔结和约”的欧战模式相比,东部边境的安宁难以确保。

1534年远征波斯和伊拉克

在位时期,苏莱曼大帝发动了三次对萨法维王朝的战争,最初的远征是在1534年,在此前一年,帝国与哈布斯堡家族达成了议和。

战争的前兆是1526年至1527年凯兹巴什游牧民在南安纳托利亚的叛乱。叛乱被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易卜拉欣·帕夏镇压。苏莱曼一世决定寻找机会,讨伐凯兹巴什游牧民背后的萨法维王朝。机会终于来了,萨法维王朝的巴格达守将叛逃到奥斯曼帝国,提供了双方开战的最佳口实。萨法维王朝这时是伊斯玛依的儿子塔赫马斯普统治的时代,王朝持续受到东部乌兹别克系的游牧部族建立的昔班尼王朝的压力,处于腹背受敌的状态。

1533年,以大宰相易卜拉欣·帕夏为总司令的先遣部队向东进发。1534年,苏莱曼一世御驾亲征,和大宰相在已经被攻占的萨法维王朝的都城大不里士会合。奥斯曼帝国的军队从那里继续南下,攻入今天的伊拉克境内,9月30日到达巴格达。在此期间,奥斯曼军队虽然也攻入了萨法维王朝统治的区域,但是和塔赫马斯普的军队并未正面交锋,只是轻而易举地征服了伊拉克。

在巴格达度过冬天的苏莱曼一世,在第二年春天得到了萨法维王朝军队到来的战报,于是再度率军扑向大不里士,但在那里依然没有找到萨法维王朝实际统治者塔赫马斯普的身影。在随后的半年里,苏莱曼一世返回了伊斯坦布尔。持续了两年的东方远征,就这样在和萨法维王朝主力部队没有一场全面战斗的情况下收场了。但是收获很大,伊拉克的南部和中部被并入奥斯曼帝国,分别成为摩苏尔省与巴格达省。帝国的疆域在东方扩展到凡湖和大不里士。不过,凡湖和大不里士很快被萨法维王朝夺回。

摩苏尔省和巴格达省属于新征服的地区,帝国在摩苏尔省展开了征税调查,开始推行蒂玛尔制。在巴格达省,则开始了和埃及类似的独立核算的治理方法。征税由征税官(艾民)实施。在这两个省,奥斯曼帝国都研究旧的本土的法律,将其中的一部分加以继承,汇总在作为统治依据的地方法令集之中。

奥斯曼帝国——对萨法维王朝的战争

卡尔巴拉的伊玛目·侯赛因清真寺

 马特拉库切·纳斯夫用独特的技法将苏莱曼一世访问的伊拉克圣地详细描绘出来。绘于1537年,伊斯坦布尔大学图书馆藏

伊拉克的圣地

远征波斯和伊拉克的过程,已经由宫廷史官兼画家马特拉库切·纳斯夫(Matrak?? Nasuh)记录下来。他生于波斯尼亚,通过德米舍梅制度被选拔入宫廷,在那里充分表现出画家和学者的才能。阿拔斯王朝时代的历史学家塔巴里的《历代先知和帝王史》被他翻译成土耳其语。他还写成了奥斯曼苏丹的断代史和远征记,受到苏莱曼一世高度赞赏。

马特拉库切·纳斯夫跟随苏莱曼一世远征波斯和伊拉克,他的远征记描绘了途中的城镇、山河,特别是还专门记录了巴格达的伊斯兰教朝圣地,并配有小型的美丽插图。和其他远征记不同,插图中并没有任何人物和战斗场景。这本类似于地图册的书籍,给人感觉是在讲述本书第一读者苏丹本人对遥远的伊拉克圣地的向往。

远征虽带有从萨法维王朝那里夺取领土的重要政治目的,但为取得成功,奥斯曼王朝必须描绘出一个对宗教极为虔诚的苏丹形象,而且要宣传对同属伊斯兰信仰的萨法维王朝开战的正义性。在巴格达期间,苏莱曼一世“发现”了逊尼派法学奠基人艾布·哈尼法(700—767)的墓地并加以修缮,而且还访问了什叶派的圣地纳杰夫和卡尔巴拉。纳杰夫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什叶派只承认阿里对穆罕默德的继承是合法的)的墓地;卡尔巴拉是阿里的儿子侯赛因的殉教地。

奥斯曼帝国属于逊尼派,萨法维王朝则秉承什叶派的旗帜。因此,苏莱曼在远征萨法维王朝途中访问什叶派圣地的举动也许有些微妙。然而,对于逊尼派来说,阿里是古莱氏族出身的第四代哈里发,其子侯赛因也承袭了先知穆罕默德的血脉。访问什叶派的圣地,或许可以向那些和萨法维王朝秉承共同教义的安纳托利亚人传达奥斯曼苏丹的立场。

易卜拉欣·帕夏之死

在远征波斯和伊拉克之后,奥斯曼宫廷出现了政治地震。一天深夜,大宰相易卜拉欣·帕夏在托普卡帕宫殿后宫的一个房间里被绞死。此事出乎意料,处刑的理由不明。在当时就有各种揣测和谣言,但至今仍不知道决定性的理由。

有人说在远征伊拉克的过程中,易卜拉欣·帕夏和苏丹意见不合,已被苏丹视为日益增长的威胁。还有人说宰相是被苏丹爱妃许蕾姆陷害。很难说哪个是决定性因素。无论如何,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易卜拉欣·帕夏,依然还是苏丹的奴仆,他必须服从苏丹的命令,接受突如其来的厄运。

这是苏莱曼统治时期的转折点。苏莱曼大帝军功赫赫,攻占了贝尔格莱德(1521)、征服了罗德岛(1522)、夺取了布达(1526年)、包围了维也纳(1529)、占领了包括巴格达在内的伊拉克(1534),这些是他执政前期,在易卜拉欣·帕夏活着的时候达成的功业。此后的对外关系,不再处于攻势,而是陷入时攻时守的胶着状态,奥斯曼帝国军事上的鼎盛时代,随着易卜拉欣·帕夏的死而宣告结束。

后两次远征

战争的胶着状态在东方尤为明显。第二次远征的导火线,也是萨法维王朝政要的叛逃。塔赫马斯普的弟弟阿鲁卡斯·米尔扎(Elkas Mirza)亡命奥斯曼帝国。1548年,苏莱曼一世推出阿鲁卡斯·米尔扎打头阵,再次发兵攻打被萨法维王朝夺回的大不里士。然而,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却在和塔赫马斯普作战时受挫。他们虽然追击撤退的塔赫马斯普的军队,进入大不里士城,但因为断水、断粮而被迫撤出。奥斯曼军队又夺得位置偏西的凡湖地区。在阿勒颇越冬的苏丹,在第二年春天从那里远征高加索,冬季才返回伊斯坦布尔。整个一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没有再度和塔赫马斯普的军队遭遇。被遣返回萨法维王朝的阿鲁卡斯·米尔扎被塔赫马斯普处死。

苏莱曼一撤军,塔赫马斯普的军队立刻又在安纳托利亚出现,袭击奥斯曼帝国治下的都市。为此,苏莱曼一世在1553年开始了他最后一次东方远征。途中发生了后文叙述的穆斯塔法王子被处刑的事件。当年,年迈的苏丹依然在阿勒颇过冬。第二年,他攻击萨法维王朝治下的南高加索的纳希切万和埃里温,对周边地区大肆掠夺。

这样做或许是为了将塔赫马斯普引到战场上来,但结局却是双方议和。1555年,波斯的和谈使者来到阿马西亚,双方同意由奥斯曼帝国占据伊拉克,萨法维王朝统治大不里士和高加索地区。双方缔结的和约史称《阿马西亚和约》。在随后的四十年间,双方恪守和约、相安无事。

苏莱曼一世时期,奥斯曼帝国与萨法维王朝长期对峙,最终占据了伊拉克。但总体来看,塔赫马斯普抑制了奥斯曼帝国的攻势。在直接战争中注定失败,甚至会危及统治的萨法维王朝以牺牲伊拉克的最小代价换取了国家的生存。

不过,这意味着奥斯曼帝国消除了萨法维王朝的威胁,稳固了在安纳托利亚的统治。随着征税调查和蒂玛尔制的施行,纳入奥斯曼帝国行政体制下的安纳托利亚,已经感受不到萨法维王朝的内部威胁。在安纳托利亚东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也在慢慢扩展和深入。

当然,这不等于安纳托利亚已经没有任何叛乱的火种。对帝国不满的游牧民和军人,用老套的占山为王的办法对抗正规军。但是,这些叛乱者已经不再被称为凯兹巴什,他们没有对萨法维王朝抱有任何政治期待,而是在奥斯曼帝国内部寻求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伊斯坦布尔。叛乱的参加者也有了另外的称呼——杰拉里(gelālī)。本书第五章将对此详细阐述。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fjsd/1671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