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世界历史 > 帝国时代

奥斯曼帝国——向巴尔干进军

历史大观园 帝国时代 2020-07-01 00:20:25 0


名为巴尔干之地

向欧洲一侧进军的战略选择让奥斯曼侯国从安纳托利亚地区林立的小国中脱颖而出。越过达达尼尔海峡的三十年后,奥斯曼侯国成为巴尔干大国,在那里积蓄力量,转而取得对安纳托利亚一侧众多小国的绝对优势。奥斯曼侯国何以能在巴尔干取得胜利,首先要看奥斯曼进军欧洲之前的巴尔干形势。

巴尔干是奥斯曼帝国的发祥地,事实上,作为地名的“巴尔干”一词在14世纪初并不存在。后世通常把东南欧由奥斯曼帝国统治过的区域称作“巴尔干”。而且,“巴尔干”被广泛使用是20世纪以后的事情。也就是说,由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才产生了“巴尔干”的地区意识。奥斯曼帝国将这里称为“鲁米利亚”,意思是“罗马之地”,大致包括多瑙河与萨瓦河以南的欧洲地区。

巴尔干地势险要,东部纵贯着东西走向的山脉,西部则是呈南北走向的山岳。山岭之间是平原,河流将其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整个地区地形复杂,人口迁移频繁。在被山脉阻隔成诸多部分的巴尔干,生活着许多民族。

巴尔干多山的地形,与隔海峡相望的亚洲一侧(安纳托利亚)很相似。博斯普鲁斯海峡两侧的社会结构也相差无几:世代耕种、靠天吃饭的农民,在山地和平原间迁徙的游牧民,占山为王的草寇,以及作为农作物集散地的城市。在生产方式上,农业灌溉都是依靠自然降水。拜占庭帝国和取代它的奥斯曼帝国控制的领土虽然分属欧亚两大洲,但都是以君士坦丁堡为圆心,属于相同自然环境和相似经济生活的同心圆区域。

14世纪上半叶的形势

14世纪的巴尔干,随着拜占庭帝国的衰落,斯拉夫人陷入了比西安纳托利亚更严重的四分五裂。早在11世纪,拜占庭帝国在马其顿王朝时期收复了多瑙河以南地区,但12世纪后半期,塞尔维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自立。拜占庭帝国承受着两个王国的压力,同时极力维持着对巴尔干东南部的色雷斯和马其顿的统治。13世纪,它依靠外交地位和华美的国际礼仪维持着所剩无几的权威,但实际已近于地方政权。如前章所述,13世纪后半期,安纳托利亚一侧多数的突厥系和蒙古系诸侯国已经自立,夺取了很多拜占庭的领土。尽管面临如此艰难的局面,但拜占庭帝国最棘手的并非对外关系,而是皇位继承问题。为夺得皇位,皇族拉帮结派、明争暗斗,争斗的余波甚至影响到巴尔干和安纳托利亚各地。

奥斯曼帝国——向巴尔干进军

14世纪前半期的巴尔干

 巴尔干地区西部的山脉南北走向,东部的山脉东西走向。图中表示的是塞尔维亚王国领土扩张时期的版图

14世纪,巴尔干最强盛的是塞尔维亚王国。在12世纪,尼曼雅王朝已经统一了塞尔维亚的大部分地区,成为牵制拜占庭帝国和保加利亚王国的重要力量。1331年即位的斯蒂芬·杜尚吞并了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使保加利亚王国臣服,统治了巴尔干的三分之二。其中的马其顿是从拜占庭帝国治下夺取来的。斯蒂芬·杜尚使塞尔维亚教会从君士坦丁堡教会独立,同时,制定了《杜尚法典》,约束封建领主,加强中央集权。他的方法是尊重各地的习惯法和封建领主的权益,避免过激的改革,用明确的成文法加强国家统一。

斯蒂芬·杜尚治下的塞尔维亚王国达到了鼎盛时期。拜占庭帝国在巴尔干的统治基础几乎要被连根拔起。斯蒂芬·杜尚制定了征服君士坦丁堡的宏伟计划,但在四十七岁正值壮年的时候撒手人寰,成为史书上的悲剧式英雄。不过,到他去世的1355年,似乎还未具体实施远征君士坦丁堡的计划。斯蒂芬·杜尚死后,塞尔维亚王国的黄金时代结束,很快分崩离析。

一时被置于塞尔维亚支配之下,抑或在四周围绕的巴尔干地区,其局势随着塞尔维亚王国的分裂也在变化。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波斯尼亚、拜占庭治下的色雷斯等都陷入了诸侯割据、群雄并起的局面。在巴尔干的“战国时代”,不仅有本土的政治力量,还有外来军队和集团在争夺地区霸主:从黑海北岸袭来的突厥系诺盖人部队、从安纳托利亚来的艾登侯国雇佣骑士团、包括加泰罗尼亚军团在内的欧洲雇佣军、威尼斯和匈牙利派遣来的部队。奥斯曼侯国的军队也越过达达尼尔海峡,加入了巴尔干的混战。

越过达达尼尔海峡——奥斯曼侯国进军巴尔干

奥斯曼侯国进兵巴尔干,并非游牧民移民浪潮的进一步扩大,而是作为雇佣军团加入乱局。拜占庭帝国开始和“敌人的敌人”联手,希望通过巧妙的政治平衡,维持其地区“霸主”地位。拜占庭帝国的衰落已经无法避免,奥斯曼侯国利用这一政策,加入了巴尔干的“列强”纷争,并且在一个世纪以后,成为拜占庭帝国在巴尔干的实际继承者。

拜占庭皇帝初次与奥斯曼侯国君主奥尔汗会面是在1333年,此时,奥尔汗已经征服了尼西亚,包围了尼科米底亚。拜占庭皇帝安德鲁尼克斯三世亲自拜会了奥尔汗,同意支付贡纳金。此时,拜占庭帝国在亚洲一侧最大的威胁是渡海在色雷斯地区抢夺的卡雷斯侯国。拜占庭与奥斯曼侯国结成同盟,显然是要牵制卡雷斯侯国。

与奥斯曼侯国缔结同盟的安德鲁尼克斯三世在1341年死去,君士坦丁堡宫廷再次陷入皇位继承人之争。此时这一同盟关系更加重要。1346年,奥尔汗迎娶了摄政王约翰·坎塔库泽努斯(安德鲁尼克斯之子,后来的约翰六世)之女提奥多拉。这场政治婚姻使奥斯曼侯国成为拜占庭帝国皇位之争中一方的同盟者。约翰已经将他的另一个女儿许配给了安纳托利亚的艾登的君主乌姆鲁。可见在拜占庭贵族的同盟战略中,宗教信仰显然不是障碍。

如前所述,奥尔汗在1345年吞并了卡雷斯侯国,收编了对方的海军。奥斯曼侯国具备了越过海峡向欧洲进军的条件,成为西安纳托利亚最强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约翰·坎塔库泽努斯的政敌约翰五世与萨尔汉(Saruhan)侯国结成了同盟。对于和拜占庭帝国结盟一事,后来编写的奥斯曼帝国史书讳莫如深。但当时的拜占庭帝国编年史却记载,奥尔汗多次应坎塔库泽努斯的请求,派遣长子苏莱曼率领军队进兵,有时甚至到了亚得里亚堡(今埃迪尔内)附近。

这一参战不久就涉及领土,从而使奥斯曼侯国成为巴尔干诸侯之一。其起点是达达尼尔海峡欧洲一侧的加里波利地区。首先,他们在1351年占据了加里波利附近的要塞。不久,那里发生地震,奥斯曼军队乘机占领了包括加里波利在内的沿海地区。拜占庭皇帝约翰五世和约翰六世(共治皇帝)多次要求返还该地区,但是,奥尔汗顾左右而言他,没有任何回应。

对于和其他安纳托利亚的侯国不同,且在巴尔干一侧取得领土的奥斯曼侯国,不仅是拜占庭帝国,塞尔维亚王国也保持高度警戒。巴尔干唯一有实力的斯蒂芬·杜尚在1355年撒手人寰,对奥斯曼侯国是天赐良机。再次独占皇位的约翰五世也拉拢奥尔汗,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奥尔汗的儿子哈鲁力,以加强双方的同盟。但是,1362年奥尔汗死后,在继承人之争中胜出的是穆拉德而非哈鲁力,约翰五世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穆拉德一世的征服

虽然详情不清楚,但奥尔汗死后,王子之间发生了权力斗争几乎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与巴尔干诸国和安纳托利亚突厥系侯国一样,当时的奥斯曼侯国也面对由君主交替而直接引起的政权危机。原因主要是缺少完备的继承人制度以及国家的政治基础相对薄弱。继承危机往往数年才尘埃落定,14世纪60年代末,穆拉德一世取得了胜利,此后,奥斯曼侯国在安纳托利亚和巴尔干两个方向大幅度扩张。

奥斯曼帝国——向巴尔干进军

塞萨洛尼基城址

 1387年,穆拉德一世征服塞萨洛尼基,将此作为奥斯曼军的驻屯地

首先,1362年,穆拉德一世占领拜占庭帝国重要城市亚得里亚堡,并以此为都城,作为向巴尔干进军的基地。随后,在1371年,他打败了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的一部分诸侯,并使其臣服。已经臣服的巴尔干诸侯和王族被迫协同作战,并入奥斯曼军队的一翼,参加下次远征。奥斯曼军队以滚雪球的方式迅速壮大。

奥斯曼家族的君主权力也在加强。奥尔汗时代实行分权体制,各王子被委以部分军队和某一地区的统治权。从穆拉德一世开始,整个统治区域一元化,由苏丹直接领导。1387年,经历了四年的包围战以后,马其顿中心城市塞萨洛尼基陷落。在奥斯曼军队的强大压力下,越来越多的诸侯臣服。1381年以后,拜占庭皇帝为换取政治援助与国家安全也一直臣服于奥斯曼侯国。在安纳托利亚方面,奥斯曼侯国还吞并了杰里米扬侯国和哈密顿(Hamit)侯国。

奥斯曼帝国——向巴尔干进军

奥斯曼侯国的扩张

 14世纪后半期,疆域扩张到从多瑙河到幼发拉底河的广大区域。虽然在推进中央集权,但各地区旧统治阶层联合体的性质依然很浓厚

穆拉德一世继续进军波斯尼亚,1389年,在科索沃大胜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联军。但是,穆拉德一世本人也战死疆场,其子巴耶济德一世迅速即位。

对属国的约束——巴耶济德的进攻

穆拉德一世死后,旧领主在各地蠢蠢欲动,奥斯曼侯国的稳定受到威胁。巴耶济德一世整顿局面,继续扩张。1390年,奥斯曼侯国的军队,臣服的拜占庭军队,塞尔维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属国的军队,组成庞大的远征军,扫平了安纳托利亚地区的萨尔汉侯国、艾登侯国、门特瑟(Mente?e)侯国。这次远征,拜占庭后来的皇帝曼努埃尔二世作为奥斯曼的“家臣”随军同行。奥斯曼侯国以强大的巴尔干国家的身份,向安纳托利亚进军,寻求更为广阔的历史舞台。

当时的奥斯曼侯国,如后所述,不断培育直辖的常备军。但是,和其他的巴尔干国家一样,奥斯曼军队没有脱离“政治势力联合体”的模式,虽然一些领主接受了奥斯曼侯国的支配,但总是伺机举起叛旗。奥斯曼君主以常备军为基础,用各种战略压制叛乱。巴尔干各地历史传统和现实状况千差万别,要巩固对这个地区的统治,奥斯曼侯国需要长时间的投入。

奥斯曼侯国对巴尔干的支配逐渐加强,其手段和步骤非常重要。依据对象的状况,它巧妙地使用同盟、支付贡纳金、直接支配三种方式。

科索沃惨败以后,塞尔维亚在1392年臣服于奥斯曼侯国。已经称臣的保加利亚国王伊凡·希什曼和匈牙利联合起来,再次反叛,但遭到镇压。奥斯曼军队在1393年征服了保加利亚首都大特尔诺沃,并远征瓦拉几亚,在回军途中,处死了保加利亚国王,王室的血脉断绝。整个保加利亚在1396年被纳入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在此后的五百年间,一直是奥斯曼帝国领土的重要部分。

为加强统治,政治婚姻屡屡缔结,且发挥效用。如前所述,奥斯曼家族迎娶历代拜占庭皇帝的女儿。在帝国向巴尔干进军的过程中,穆拉德一世迎娶了保加利亚国王希什曼的妹妹,巴耶济德一世即位前就在安纳托利亚娶了杰里米扬侯国的公主,即位后又娶了塞尔维亚国王斯蒂芬·拉扎列维奇之妹奥利维拉。但是,政治婚姻不一定能延长属国的“寿命”,杰里米扬侯国和保加利亚最终都被吞并了。

突然的瓦解——安卡拉之战

巴耶济德一世加强了对巴尔干的统治,他在1394年包围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的命运岌岌可危。面对咄咄逼人的攻势,威尼斯和匈牙利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终于实现了各种政治力量联合派遣十字军。这就是历史上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

拜占庭皇帝期盼已久的来自欧洲“西部”的援军终于出发了。

这次的十字军是由匈牙利国王西吉斯蒙德指挥,包括法国的勃艮第大公,英格兰、苏格兰、瑞士等地的骑士。1396年,十字军与奥斯曼军队在多瑙河畔的尼科堡(Nicopolis)展开决战。塞尔维亚的斯蒂芬·拉扎列维奇率军协同奥斯曼侯国作战。结果,奥斯曼侯国以绝对优势取胜,守住了多瑙河以南的地区。巴耶济德一世继续对安纳托利亚施加强大的压力,吞并了卡拉曼(Karaman)侯国,消灭了以锡瓦斯为中心的蒙古系的卡迪·布尔汉丁(Kad? Burhaneddin)政权。

但是,即便是正向东西两线积极扩张的奥斯曼侯国,也面临一旦君主死亡就一举分崩离析的危险。而从中亚率军远征的帖木儿(1336—1405)击败了巴耶济德一世后,这一局势就显露出来。这就是1402年的安卡拉战役。从包围君士坦丁堡的前线仓皇撤回的、不完整的奥斯曼军队,在战场上全面溃败。军队投降、逃跑,巴耶济德一世沦为阶下囚,不久含恨而死。

再统一的道路

安卡拉战役中,巴耶济德一世的军队无法应对帖木儿的巧妙战术,是其失败的原因。奥斯曼侯国在安纳托利亚扩张,很多侯国的君主被流放。帖木儿让这些人在战场上打头阵,以动摇奥斯曼侯国的军队。参加奥斯曼军队的安纳托利亚骑士看见昔日的主君已经投诚到帖木儿一方,就纷纷动摇。苏丹的常备军也因为在巴尔干和安纳托利亚两个方向上远征而士气低落,数量上占优势的帖木儿军队终于击垮了不可一世的巴耶济德一世,奥斯曼侯国解体了。

帖木儿回师向东,据说他曾经设想远征明帝国,恢复蒙古人在欧亚大陆东部的统治。

在巴尔干和安纳托利亚,巴耶济德一世的王子们的残余部队不但缺乏坚强的核心力量,还互相残杀。在巴尔干和安纳托利亚这个舞台上,奥斯曼家族分裂与内讧上演了二十余年。此时,从西欧求救归国的拜占庭皇帝曼努埃尔二世看到了中兴的良机,或许都暗自感谢上帝吧。因为巴耶济德一世的死,在其包围中如同风中之烛一般的拜占庭帝国,又得以残喘半个世纪。

奥斯曼帝国——向巴尔干进军

奥斯曼家族系谱

奥斯曼诸王子中,穆萨、穆斯塔法和父亲一起被俘,但随后被释放,苏莱曼、穆罕默德和伊萨在安卡拉战役中逃脱。继承人之争在他们之间展开。还有一名王子约瑟夫亡命拜占庭,改宗基督教。在诸王子中,苏莱曼最初非常有实力,即将完成侯国的再统一。但是拜占庭帝国、塞尔维亚和艾登侯国等周边的政治力量从自身利益出发,支援相对弱小的王子,从而大大延长了这出上演在安纳托利亚高原的奥斯曼侯国的继承人争夺战。苏莱曼的对手穆萨和穆罕默德又强大起来,最终,由穆罕默德一世完成了奥斯曼侯国的再统一(1413年)。

在这场争夺中,通过政治婚姻与穆萨结成同盟的瓦拉几亚国王、在东南安纳托利亚有影响力的开罗马穆鲁克王朝不断插手。这是一场国际化的博弈。奥斯曼家族以外的政治势力无法完成对该地区的统一,只能寄希望于奥斯曼侯国的长期分裂。如果诸王子的争夺结束,这一地区势必再度出现强大的奥斯曼侯国,而那对各种政治力量都是威胁。从奥斯曼侯国方面来看,重新统一的道路并不陌生,不过是在各派武装林立的乱象中再次确立奥斯曼家族的权威,扩大统治地域而已。奥斯曼侯国在军事、政治方面恢复到安卡拉战役之前的状态,超过了周边的竞争对手。再统一后,奥斯曼家族的权威反而提高了。政治混乱的时代,安纳托利亚社会的整合却逐渐深入。两度统一的政治经验,对于改进奥斯曼国家体制,稳固在安纳托利亚的统治是有所裨益的。

穆拉德二世的时代

1421年,穆罕默德一世的后继者穆拉德二世即位,奥斯曼侯国再度统一。穆拉德二世最终结束了继承人之争酿成的混乱。他在战场上击败了叔父穆斯塔法和弟弟穆斯塔法,并将他们处死。国家的内政终于安定下来。在此期间,煽动奥斯曼内部的继承人之争,试图削弱奥斯曼侯国实力的拜占庭帝国,必然感受到了情况紧急。1424年,拜占庭帝国再次同意向奥斯曼侯国上缴贡纳金,并且割让了部分领土。

在巴尔干一侧,穆拉德二世在1430年夺回了安卡拉战役后被拜占庭帝国占领的塞萨洛尼基(拜占庭帝国后来将这块领土割让给了威尼斯),挫败了威尼斯的扩张野心。1425年,穆拉德二世远征安纳托利亚,在帖木儿帝国支持下重建的西安纳托利亚诸侯国又被依次吞并。远征的结果是,中央安纳托利亚地区仅剩下卡拉曼侯国作为奥斯曼侯国与马穆鲁克王朝的缓冲区还在形式上保留。

巴尔干战争的焦点是塞尔维亚和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王国受到来自匈牙利和奥斯曼侯国两方面的压力,1428年,再度沦为奥斯曼的属国。但是,为了扩大直接统治的疆域,1438年,奥斯曼侯国再度远征塞尔维亚,攻陷了首都斯梅代雷沃等。此后它再次远征阿尔巴尼亚,将其也纳入了直接统治的区域。

从多瑙河沿岸到安纳托利亚,穆拉德二世基本恢复了其祖父巴耶济德扩张到达的区域。为确保这片疆域统治的稳定,成为“真正的领土”,穆拉德越过多瑙河、萨瓦河一线,向北塞尔维亚和特兰西瓦尼亚进军,与统治匈牙利的哈布斯堡王朝直接对峙。

但是,这一进展并不顺利。1440年,奥斯曼军队进攻匈牙利控制下的多瑙河要塞贝尔格莱德时失败。在匈牙利,则被特兰西瓦尼亚大公亚诺什·匈雅提率领的军队阻止了进军(1441—1442)。在此情况下,匈牙利和威尼斯重新整编了十字军,计划与安纳托利亚的卡拉曼公国结成同盟。

1443年,亚诺什·匈雅提率领的十字军,通过塞尔维亚,进军索菲亚。双方一度缔结和约。和约生效期间,穆拉德退位,十二岁的穆罕默德即位。匈牙利与其他东南欧军事力量试图乘机重夺保加利亚。结果,1444年,他们在黑海港口瓦尔纳,被复位的穆拉德指挥的奥斯曼军队击败。

1446年,穆拉德正式复位。1448年,他率军在奥斯曼侯国占领下的科索沃击败亚诺什·匈雅提;1449年,在阿尔巴尼亚击败了斯坎德培,为穆罕默德正式接掌苏丹大权铺平了道路。1451年,穆拉德二世去世。在帝国周边和山岳地带的反奥斯曼武装已经受到牵制,帝国境内基本安定,从多瑙河到中央安纳托利亚的大片领土由穆罕默德二世继承。同年,十九岁的穆罕默德二世再度即位。

穆拉德为何将皇位一度让给十二岁的穆罕默德,历史真相很难明了。不过结果是,有第一次让位的先例,穆拉德死后苏丹的继承很平稳。穆罕默德即位后,将其弟弟杀害,消除了内部纷争的隐患。即位的苏丹,即便没有遇到大位之争也要采取预防措施,杀掉自己的兄弟,这种残忍的办法后来成为惯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sjls/fjsd/1671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