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清宫玄机录——智擒权臣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3 09:34:19 0

清世祖是患天花而死的,继承其位的是他的第三个儿子玄烨,即圣祖。说来凑巧,圣祖嗣位的原因,却又与天花有关。

天花古称痘疮,古传的免疫法,是用天花病人的脓液或脓疮痂制成的粉末吹进幼儿的鼻孔,使他们发烧,然后出现轻微的水痘,作为免疫的方法。

但这种方法,并不是很有保证[1]。圣祖幼年时亦经过接种,还被隔离在一座寺庙中,所以他在儿时即和父母分离,结果脸上还是留下麻点。他的祖母太皇太后(即孝庄后)认为圣祖已出过天花,就不致像他父亲那样再得这种可怕的病症,因而让他嗣位。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在《鞑靼旅行记》(见《清代西人闻见录》)中,记他曾见到过圣祖,“脸上有点痘痕”,也可为证。

自然,圣祖的嗣位,并不完全出于此。祖母孝庄对他的爱护,确是超过其他孙子。所以圣祖对这位祖母,也是始终感恩,特别孝顺,在文词中屡屡称颂。孝庄一生,早年辅佐丈夫皇太极扬威于关外,中年扶保儿子福临定鼎于北京,晚年护导孙子玄烨践位于动荡之间,不但在有清一代是一个了不起的女能人,在历代的后妃中,其才能手腕,也是屈指可数的。

圣祖即位时,年仅八岁。清朝制度,母后不得参与朝政,因此而有四大臣的辅政——这也是世祖临终时指定的。这四大臣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都是满人,也是当年反对多尔衮的健将,故为世祖所信任。

开始时,四大臣尚和衷相处;到了后来,矛盾逐渐增加。这也是不难想见的。因为四大臣的权位既仅次于皇帝,皇帝又是个幼主。四大臣的旗籍不同,这也意味着派系不同。而人的权欲是无穷的,所以不可能不出现裂痕。

鳌拜是镶黄旗人,他在四人中名次最末,而权欲最强,平日居功自傲,骄横专擅,密结党羽,擅杀廷臣。这使好些大臣深感危惧,要求圣祖亲政。刑科给事中张维赤首先上疏,索尼相继提出:“世祖章皇帝亦于十四岁亲政,今主上年德相符,天下事务,总揽裕如,恳切奏请。”索尼(正黄旗)即世祖孝诚仁皇后的祖父,他对鳌拜和苏克萨哈的争执很痛恶,但这时年纪已老,不久病逝。

索尼逝世后,圣祖看到鳌拜专横日甚,四大臣已不能发挥原有的辅政作用,便于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以辅政臣屡行陈奏为由,往奏祖母太皇太后(时年五十四岁)。经允许后,即于七月初七日举行亲政大典。

苏克萨哈(正白旗)是额驸(驸马)的长子,和鳌拜原是姻亲,但论事常和鳌拜相忤,久而积成仇怨。这时四大臣中已剩三个。苏克萨哈担心鳌拜对他的威迫会加重,心中颇为愁闷。圣祖亲政后,便上疏奏陈:想到自己身患重疾,不能始终效力于皇上,请求往守先帝陵寝。圣祖乃旨谕议政大臣:“苏克萨哈奏请守陵,如线余息,得以生全。不识有何逼迫之处?在此何以不得生,守陵何以得生?其会议具奏。”这自然给鳌拜以可乘之隙,便罗织说这是苏克萨哈不愿圣祖归政(其实是“夫子自道”),列举罪状二十四款,应如大逆论处,和其长子查克旦一同磔死(古称车裂),另外一些族人也都要斩头。圣祖知道鳌、苏二人有积怨,没有准鳌拜之请。鳌拜竟攘臂向前,强奏累日,最后便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他的七个儿子,一个孙子,两个侄子,以及族人前锋统领、侍卫二名都遭斩决,连同苏克萨哈本人一共是十四条性命。这是圣祖亲政后由鳌拜构成的一件大狱。

这时四大臣中除鳌拜外,只剩下一个遏必隆,他又害怕鳌拜的淫威而不敢劾奏。康熙七年(1668年),侍读熊赐履疏言:“朝政积习未除,国计隐忧可虑”,并引用宋儒程颐“天下治乱系宰相”语,显然是指鳌拜,但为圣祖所斥责,后又加鳌拜太师衔。当时有窃取鳌拜之马的,他便捕而斩之,还连御马群牧长一同杀死。又如户部满籍尚书缺员,鳌拜想给玛尔赛,圣祖却给予玛希纳。鳌拜便援引顺治年间故事,强请除授。玛尔赛死后,部臣请谥,圣祖不允,鳌拜擅令予谥“忠敏”。

从这几个例子已可看出,鳌拜不把亲政后的圣祖放在眼里。但这时圣祖已非娃娃了,至少有一点他是懂得的:谁也不能超越皇帝的权力,谁也不应当违反皇帝做出的决定。鳌拜却不止在一两件事情上和皇帝作对。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圣祖命议政王大臣逮治鳌拜,上谕中说:“凡用人行政,欺朕专权,恣意妄为。文武各官欲尽出伊门下,与穆里玛等结成同党。凡事在家定议,然后施行,且倚仗凶恶,弃毁国典,与伊相合者荐拔之,不合者陷害之。”接着,由康亲王杰书等列陈鳌拜大罪三十款,议请给以革职、立斩、籍没的处分。圣祖还亲自审问,情罪俱实,“但念鳌拜在累朝效力年久,且皇考曾经倚任,朕不忍加诛。姑从宽革职,籍没,仍行拘禁”。后来鳌拜死于禁所。《清史稿》评云:“鳌拜多戮无辜,功不掩罪。圣祖不加诛殛,亦云幸矣。”俗语说:“瓦罐不离井上破。”意思是,瓦罐天天向井中汲水,井由砖石砌成,总有一天会撞得破碎。对于弄权逞威的鳌拜等人来说,倒是很巧妙的写照。

鳌拜被治罪,是经过圣祖严密谨慎的布置的。当初熊赐履上疏所以受到斥责,就因时机尚未成熟的缘故。昭梿《啸亭杂录·圣祖拿鳌拜》云:“余尝闻参领成文言,国初鳌拜辅政时,凡一时威福,尽出其门……尝托病不朝,要上亲往问疾。上幸其第,入其寝,御前侍卫和公托见其貌变色,乃急趋至榻前,揭席刃见。上笑曰:‘刀不离身乃满洲故俗,不足异也。’因即返驾。以弈棋故,召索相国额图入谋画。数日后,伺鳌拜入见日,召诸羽林士卒入,因而问曰:‘汝等皆朕股肱耆旧,然则畏朕欤,抑畏拜也?’众曰:‘独畏皇上。’帝因谕鳌拜诸过恶,立命擒之。声色不动而除巨慝,信难能也。”这确也表现了这位少年皇帝的智谋魄力。姚元之《竹叶亭杂记》中说是圣祖居宫中时,每选“满洲”小儿善扑者戏于前,鳌拜以圣祖童心好弄,益轻侮不介意。至是入见,遽为所擒。武侠小说《鹿鼎记》中描写的擒鳌拜的情节,或即取材于此。

印鸾章《清鉴》,将鳌拜等四大臣的辅政,比作顺治初多尔衮、济尔哈朗之辅政,而鳌拜的横暴过于多尔衮,一日之间,杀大臣数人,不臣之状,业已显著。萧一山《清代通史》卷上云:“当时南北肃清,颇有可为;而鳌拜盘据要津,朋比为奸,故康熙初政,颇无足纪。”正说明权臣与朝政关系的密切。

一切政变的核心是权力的争夺。当时鳌拜一派,已形成和皇帝相对峙的局面,如果任其跋扈下去,难保不有更重大的危害。所以,圣祖擒治鳌拜,实际是皇帝发动的对权臣的一场宫廷政变。


[1] 中国在十六世纪时,已采用人痘接种法,也是世界上最先使用人工免疫法的先例,曾传至欧亚各国。但最有效的免疫法,则始于1796年(清嘉庆元年)英国医学家琴纳的使用牛痘苗。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122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