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清宫玄机录——十四子与四子的公案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3 09:33:43 0

和谋父之说同样不可信的,还有一件十四子与四子的公案。

世宗有一个同母弟允禵(即胤祯),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比世宗少十岁,在圣祖诸子中的排行为第十四。允禵初封贝子,为宗室封爵的第四级。

允禟(塞思黑)对允禵很钦重,说他聪明绝顶,“才德双全,我兄弟内皆不如”(《大义觉迷录》)。但允禵不是允禩、允禟一党。

允禵对储位的争夺也是很迫切的,如广泛联络汉族士大夫,当时曾有“十四爷虚贤下士”的说法。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蒙古准噶尔部进犯西藏,清军于作战中颇受挫折。次年十月,圣祖任命允禵为抚远大将军率兵出征,并由贝子超授王爵,这是破格的待遇。但究竟封的什么王,不详,允禵奏疏中只自称“大将军王”。出师前夕,圣祖亲至堂子[1]行礼。出师之日,允禵乘马出天安门,诸王大臣皆往德胜门军营送行。圣祖命允禵用正黄旗旗纛,照依王纛式样。随同出征的,有“内廷三阿哥”,都是圣祖孙子辈,还有郡王、亲王数人。

准噶尔部的屡屡侵攻,为清初西北一大边患,所以圣祖对这次用兵非常重视,也说明他对允禵的倚重。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冬,定西将军噶尔弼部进入拉萨,安定了西藏局势,清军护送达赖六世至拉萨。圣祖命立碑纪念,由阿布兰撰文。世宗即位后,说碑文“并不颂扬皇考,惟称赞大将军允禵”(《清世宗实录》),乃将碑毁掉,改撰新文。

康熙六十年(1721年)冬,圣祖命允禵回京,面授用兵方略。允禵到京城时,圣祖命允祉、胤禛率领内大臣郊迎。次年夏,允禵又辞赴军前。

允禵第一次离京前,曾对允禟说“皇父年高,好好歹歹,你须时常给我信息”,又说:“若圣祖皇帝但有欠安,就早早带一个信。”允禵为什么这样关心他父亲的健康呢?从“皇父年高”这句话上,已可洞悉他的心事了。允禵回京述职,允禟深恐圣祖不再让他至军中立功,曾说:“皇父明是不让十四阿哥成功,恐怕成功之后,难于安顿他。”这又说明,在允禟辈心目中,是把允禵的出师看作夺取储位的一个有利条件。

不但如此,允禵在西北时,有个算命的临洮人张恺,因知允禵喜欢奉承,便说:“这命是元(玄)武当权,贵不可言,将来定有九五之尊,运气到三十九岁就大贵了。”[2]允禵这时是三十二岁,听了大为高兴,赏他许多银子。

世宗即位,允禵的愿望落空,自然极为愤妒。世宗乃召他急速回京。至京后,便命其留在圣祖景陵等待大祭,实际上是软禁。《大义觉迷录》中有这样一段话:

夫允禵平日素为圣祖皇帝所轻贱,从未有一嘉予之语,曾有向太后(指世宗、允禵之母)闲论之旨:“汝之小儿子,即与汝之大儿子当护卫使令,彼亦不要。”此太后宫内人所共知者。圣祖皇考之鄙贱允禵也如此,而逆党乃云圣意欲传大位于允禵,独不思皇考春秋已高,岂有将欲传大位之人,令其在边远数千里外之理?虽天下至愚之人,亦必知无是事实。只因西陲用兵,圣祖皇考之意,欲以皇子虚名坐镇,知允禵在京毫无用处,况秉性愚悍,素不安静,实借此驱远之意也……今乃云皇考欲传位于允禵,隆科多更改遗诏,传位于朕。

允禵对帝位有野心,这是事实。圣祖任命他为抚远大将军,是否暗示有传位的意图,却是一个疑问。但世宗说允禵一向是圣祖鄙贱之人,命他远征西北,“实借此驱远之意也”,也是不足一驳的欺人之谈。当时西北战局非常吃紧,胜败未可逆料,以圣祖的明智,怎么会任命一个素所鄙贱厌恶之人去掌要塞的大权,而且超授王爵?当真要驱远允禵,何必到那么遥远而重要的地方呢?如果按照世宗的逻辑,那么,圣祖得病时,命世宗代行祭天之礼,岂非也是有意要疏离世宗吗?

《大义觉迷录》中所记圣祖的“汝之小儿子”三句话,可能是真实的。但我们要知道,圣祖和(世宗母)孝恭皇后乌雅氏之间原是夫妻关系,何况又是夫妻的闲谈。圣祖原话的上下文已不可知,只是断章取义。也许是对允禵有气愤时说的,也许含有玩笑性。圣祖在和孝恭后谈到世宗时,又怎知不会说类似的话呢?《大义觉迷录》作于世宗登位之后,却连这种琐屑浅俗的话也一本正经地引录进去,以此证明允禵人品的低劣,未免太幼稚可笑了。

《大义觉迷录》又云:“朕曾奏请皇太后召见允,太后谕云:我只知皇帝是我亲子,允禵不过与众阿哥一般耳,未有与我分外更亲处也。不允。朕又请可令允禵同诸兄弟入见否?太后方俞允。诸兄弟同允禵进见时,皇太后并未向允禵分外一语也。”孟森《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云:“且母后所生两子,何故自分轩轾如此,亦太远于人情。”此言固然也有道理,我却以为,这时太后自然已知道两子之间仇恨很深,为了不使已为国君的那个儿子猜忌,所以起先不肯单独见面,后来见了面也不能多说一句。这正是宫闱斗争造成的骨肉之间的悲剧,出于帝王之家,于是成为一种史料了。

此外,世宗说的隆科多更改遗诏一事,可见当时宫中也在传说,并非只是野人流言。所谓更改遗诏,是说圣祖原诏为“传位十四子”(即允禵),隆科多乃改成“传位于四子”(即世宗)。但这绝不可能。

一、这必须以当初圣祖遗诏用汉文为前提才能成立。但清代对这类大事,例必又用满文,清人称为“国书”,那么这又怎样改写呢?

二、退一步说,即使只用汉文,也不可能。清代书写皇子的排行,第一字皆冠以“皇”字,则允禵(即胤祯)应为“皇十四子胤祯”,又怎么能改成“皇于四子胤禛”呢?作为介词的于、於二字,古代虽通用,但清代已偏用“於”字,而将“祯”字改为“禛”字也很困难。

正因于、於两字曾经通用,而祯与禛又形近音同,因而出现这个异想天开的谣传。最初编造它的人,倒是有些小聪明。

雍正四年(1726年),诸王大臣劾奏允禵,请正国法,世宗以为允禵只是“糊涂狂妄”,和允禩、允禟的奸诈阴险相去甚远,故而只将他禁锢于寿皇殿左右,“宽以岁月,待其改悔”。至高宗即位,即将他释放。乾隆十三年(1748年),进封恂郡王。

政敌之间两方面的话,总是有偏见、有怨气,最好是一句话就能骂倒对方。岁月如流,世宗时代距离我们现在已经二三百年了。对这些公案的评论,我们唯有力求客观公允,接近历史的实况,虽然这也很难做到。


[1] 堂子,清代祭天之所,在旧北京长安左门外。

[2] 以上引语,均见《文献丛编》第一辑《允禩允禟案》。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122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