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清案探秘——乾隆生母之谜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2 16:19:05 0


电视剧《戏说乾隆》《还珠格格》《铁齿铜牙纪晓岚》里塑造的那位乾隆爷,幽默、风趣、平易、风流,家喻户晓,似乎看不出努尔哈赤、皇太极等清朝开国帝王特有的粗犷和豪放。为什么在小说家和剧作家笔下,乾隆的形象跟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皇太极迥然不同呢?

有人说,乾隆帝身上有种传奇色彩和迷人魅力,有人说这魅力首先来自他扑朔迷离的身世,更有人怀疑乾隆的亲妈是汉人,亲爹来自海宁陈家,爱新觉罗血统并不纯正。这些说法是不是真的?电视剧《甄嬛传》里,又把熹妃甄嬛塑造成乾隆的养母,这是怎么回事呢?了解乾隆的身世,对于我们理解乾隆的一生和康乾盛世有什么意义呢?对我们今天的工作和生活又有哪些启发呢?

要了解乾隆的身世,搞清乾隆真正的生身父母,必须从他的出生地说起。

一、乾隆:生在雍和宫,我骄傲

关于乾隆帝的出生地,《清高宗实录》给出了官方记载:

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时,诞上于雍和宫邸。 [1]

这里的“上”,就是乾隆帝。康熙第四子胤禛被封为雍亲王,置王府于安定门内东侧。后来,他继承皇位,变成了雍正帝,这个培养出皇上的王府就没人敢住了。后来,雍正将其改称“雍和宫”,乾隆年间用作藏传佛教的寺院。

历史上常把培养出皇帝的王府称为“潜龙邸”,意思是真龙天子出道以前待过的地方。于是,《清高宗实录》将其称为“雍和宫邸”。

《清高宗实录》是官方文献,权威性毋庸置疑。不过,它纂修于嘉庆年间,只给皇帝一个人看。《清实录》的解密和影印出版,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所以,这个证据当时无人知晓。

那么,还有没有别的权威文献呢?

有的。大家知道,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最多产的诗人,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出了四本《御制诗集》,共三百七十二卷。虽说里面不乏顺口溜式的诗篇,也有大臣们捉刀的成分,但并不妨碍他到处炫耀。

传说女娲创造苍生,按照顺序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第七天造成了人。因此,传统民俗里正月初七日又称“人日”,即“人类的生日”。乾隆五十年(1785年)的这一天,乾隆皇帝到雍和宫瞻仰拜佛,赋诗一首,其中这样写道:

首岁跃龙邸,年年礼必行……来瞻值人日,吾亦念初生。 [2]

他的意思是,自从离开雍和宫以后,每年都要回来行礼。今天恰逢“人日”,不禁感念当初自己就生在这里。

后来,乾隆把自己在雍和宫降生的具体地点也写进了御制诗:

斋阁东厢胥熟路,忆亲唯念我初生。

“斋阁东厢”,就是雍和宫东书院的如意室、平安居和太和斋。其中的如意室,据说就是乾隆出生和童年生活的场所。故地重游,当然熟门“熟路”,倍感亲切。

乾隆在《御制诗集》里,几次提到自己出生在雍和宫,从未提及生于避暑山庄。对于社会上的流言蜚语,他在乾隆四十七年正月初七日写的《人日雍和宫瞻礼》自注里说:“余实于康熙辛卯生于是宫也。” [3] “实于”二字一出,暗含着辟谣的意味。

乾隆的这些诗辞藻华丽,有堆砌之感,既做不到朗朗上口,也没有流芳千古的魅力,但毕竟出自皇帝笔下,官方出版,而且被《实录》引用,权威性不容小觑。《御制诗集》成书于乾隆年间,一些亲王、大臣都能看得到。

可是,就有人胆大包天,非要跟老皇帝过不去,声称乾隆的出生地不是雍和宫,而是避暑山庄。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二、管世铭和嘉庆:君父生在避暑山庄

第一个持“避暑山庄说”的人,名叫管世铭(1738-1798年)。他曾在乾隆后期担任军机章京,参与皇帝机要工作十多年。虽然职务不高,但人脉很广,背后有首席军机大臣阿桂力挺,而且常陪乾隆到避暑山庄,了解宫廷内幕。不过,在文字狱盛行的政治环境里,没有确凿的证据和充分的把握,管世铭绝不敢信口开河,随意乱说。

管世铭在题为《扈跸秋狝纪诗三十四首》的第四首诗里写道:

庆善祥开华渚虹,降生犹忆旧时宫。

清案探秘——乾隆生母之谜

避暑山庄万树园赐宴图

年年讳日行香去,狮子园边感圣衷。 [4]

或许他还嫌没说清楚,在这首诗旁又做了一段注解:

狮子园为皇上降生之地,常于宪庙忌辰驻临。 [5]

狮子园是承德避暑山庄外的一座园林,是当年康熙帝赐给雍亲王胤禛的园子。雍正死后,庙号“世宗宪皇帝”,所以简称“宪庙”。管世铭这句注解的意思是,乾隆帝的出生地就是狮子园。每年雍正忌日,他都会亲临烧香。

估计乾隆没见过这首诗,否则管世铭要么得把这诗删掉,要么早就掉脑袋了。

如果说管世铭人微言轻的话,那么嘉庆皇帝的证言够分量吧。作为乾隆帝的亲生儿子和接班人,他的观点不能不重视。

嘉庆元年(1796年)八月十三日,乾隆首次以太上皇的身份过生日,当时叫“万万寿节”,地点在避暑山庄。嘉庆写了一首题为《万万寿节率王公大臣等行庆贺礼恭记》的诗,前两句是这样的:

肇建山庄辛卯年,寿同无量庆因缘。

什么意思呢?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乾隆也恰是这年出生的,所以说两者“寿同”,有“因缘”。

可能是怕没说清楚,嘉庆随后又加了一段注释:

康熙辛卯肇建山庄,皇父以是年诞生都福之庭……此中因缘,不可思议。 [6]

把“避暑山庄”和“都福之庭”并列,又说“此中因缘,不可思议”,嘉庆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皇父乾隆的出生地就是避暑山庄。

第二年八月十三日,太上皇乾隆又在避暑山庄过寿辰。嘉庆又写了一首《万万寿节率王公大臣等行庆贺礼恭记》的诗,其中他亲自添加的注释中这样写道:

敬惟皇父以辛卯岁诞生于山庄都福之庭,跃龙兴庆,集瑞钟祥。 [7]

这次把乾隆的出生地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山庄都福之庭”。

我们知道,嘉庆的文学功底比乾隆差很多,也许这些诗并非出自他本人手笔,而只是由大臣捉刀。但能够摆到父皇面前,而且日后结集出版,起码嘉庆本人还是审核过的。既然嘉庆和管世铭不谋而合地认定乾隆生于避暑山庄,那么这种说法一定会在清朝统治集团上层流传,甚至成为许多人的共识。

可是,这样的共识跟乾隆自己的说法并不一致啊!

嘉庆八年(1803年),嘉庆《御制诗初集》出版,其中就收录了这两首诗。可见,在嘉庆帝的心目中,他的父皇乾隆帝出生在避暑山庄,是个毋庸置疑的常识。

四年后,《清高宗实录》的稿件也编纂完成,送到御前审订。嘉庆并没有稀里糊涂地大笔一挥,同意出版,而是拿着稿子认真研读。他并不愚笨,很快就发现了问题:乾隆明明生于避暑山庄,为什么《实录》里写成“诞于雍和宫邸”呢?

没多久,《清高宗圣训》也编纂完成,送到御前审核。嘉庆帝长了个心眼,特地研读了其中关于乾隆出生地的文献记载。坏了,《圣训》里的说法跟《实录》一模一样:都把乾隆的出生地写成了雍和宫邸。

这是怎么回事呢?嘉庆马上下令彻查。

《实录》和《圣训》都是官方文献。前者记录皇帝的日常政务活动和主要政治言论,后者保留皇帝对外公开发布的重要谕旨。朝廷当然高度重视这两部文献的编纂,成立了由大学士庆桂担任总裁的《实录》馆。不过,庆桂只是行政领导,挂名而已,实际操刀的最权威专家,是翰林出身的副总裁刘凤诰。

面对朝廷的兴师问罪,刘凤诰很快就拿出了铁证——乾隆《御制诗集》。里面“余实于康熙辛卯生于是宫也”一句,白纸黑字,证据确凿。刘凤诰是用乾隆自己的诗告诉嘉庆:“乾隆生于避暑山庄”的说法“讹传久矣”。 [8]

看到这份材料,嘉庆顿悟:既然父皇说过,那肯定是照办啊。于是,他批准将“雍和宫邸”一说纳入《实录》和《圣训》。

《实录》和《圣训》的这点争议,没有引起大的波澜。毕竟,这两部文献只有嘉庆本人看过,当时绝大多数王公大臣接触不到。倒是嘉庆《御制诗集》出版多年,很多王公大臣都有收藏和阅读。大家别忘了,嘉庆《御制诗集》里对乾隆出生地的解读,还是“避暑山庄”一说。

如果朝廷承认“乾隆生于雍和宫邸”的说法,就得把刊印出去的嘉庆《御制诗集》收回修订,以确保官方文献在此问题上的说法一致。可是,嘉庆或许忘了这茬,工作一直没做。如此,“乾隆生于避暑山庄”的说法就作为众所周知的常识,印在了许多王公大臣的脑子里了。

这是嘉庆帝的疏忽,或许当时刘凤诰也没想到。不管怎么样,这场疏忽,在嘉庆帝死后酿成了一起决策层的官场大地震。

三、遗诏风波让真相更乱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二十五日,嘉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突然驾崩。死前没有交代任何后事,接班人选成了最大问题。

幸运的是,早在一百年前,雍正发明了秘密建储制度,把自己看中的皇子姓名提前写到谕旨里,装盒锁好,一份当众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一份随身携带。这样,老皇帝就掌握了选拔接班人的主动权,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皇位交接也平稳了。

别忘了,嘉庆死在了承德,北京乾清宫的那份谕旨一时指不上了。翻遍嘉庆的衣襟,也没找到随身的谕旨。怎么办?随行重臣中间炸了锅,只好开会讨论。

睿亲王禧恩是多尔衮的七世孙,直接提出拥立二阿哥绵宁。理由有二,他不仅是皇后独子,而且立有战功,被嘉庆誉为“忠孝兼备”,册封“智亲王”。

禧恩此言一出,大臣们默不作声,都不想露头。于是,大家都看着首席军机大臣托津,以及军机处排名第二的戴均元。只见他俩耳语一番后,冒出一句模棱两可的话:虽然绵宁众望所归,但一切还得以先帝谕旨为准,不可妄下决断。

会议陷入了僵局,避暑山庄里却传出喜讯,嘉庆随身携带的谕旨,在贴身小太监身上找到了!装谕旨的盒子完好,未曾开锁。答案随即揭晓:立绵宁为嗣皇帝。为了不让大家为避讳而改名,绵宁主动改名为旻宁,这就是道光皇帝。

很显然,禧恩押宝成功,托津、戴均元将为他们的圆滑和犹豫付出代价。记着,在重要机遇和重大决策面前,该出手时就出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八月二十二日,道光奉嘉庆灵柩抵京。托津等人奉命代拟的嘉庆遗诏,经道光审批后昭告天下。就在这时,大学士曹振镛突然提出,这份遗诏有重大错误。

曹振镛找到了什么错误呢?原来,在遗诏末尾有这样的话:

古天子终于狩所,盖有之矣。况滦阳行宫为每岁临幸之地,我皇考即降生避暑山庄,予复何憾! [9]

意思是说,古代天子在狩猎之地去世,早有先例。况且承德避暑山庄不仅嘉庆每年都来,而且是父皇乾隆的出生地,又有什么好遗憾的?

问题就出在“我皇考即降生避暑山庄”一句上。曹振镛把《清高宗实录》和乾隆《御制诗集》搬出来,证明乾隆生于雍和宫,“昭昭甚明,岂容另有异说” 。

其实,最早发现这个纰漏的不是曹振镛,而是刘凤诰。此人在考证乾隆出生地的问题上捡了便宜后,就因接受他人请托遭到弹劾,负责办案的托津奏请将其发配新疆。不过,嘉庆还是高抬贵手,从宽将其发配黑龙江。就这样,刘凤诰在冰天雪地里待了四年,才回到江西老家。或许是念及旧功,嘉庆又把他召回北京当翰林编修。

这些年的折腾,刘凤诰不但吃尽苦头,而且仕途受挫,他把这些账都记在了托津头上,处心积虑想要报复。他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托津深受嘉庆重用,但未必被道光瞧得上眼。于是,他抓住了托津的这个把柄,大做文章。

道光确实对托津等人的圆滑早有不满,打算走马换将。曹振镛虽然位居内阁,但在军机处无一席之地,地位远低于托津、戴均元,早就想扳倒托津和戴均元,取而代之。如今,三个人想到一块儿去了。

九月初七日,道光忽然发布一道谕旨,讲了四个要点:

第一,遗诏出错,与自己无关。

谕旨说:“朕在居丧之中,哀恸迫切,未经看出错误之处,朕亦不能辞咎。但思军机大臣多年承旨,所拟自不至有误。” [10] 意思是说,自己悲伤过度,没发现遗诏里的错,而且想当然认为军机大臣草拟谕旨轻车熟路,不会出错。言外之意,自己不过是粗心大意,黑锅要军机大臣背着。

第二,遗诏的错,是道光自己发现的。

谕旨说:“朕恭读之下,末有皇祖‘降生避暑山庄’等语,因请出皇祖《实录》跪读,始知皇祖于康熙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时诞生于雍和宫邸。复遍阅皇祖《御制诗集》,凡言降生于雍和宫者,三见集中。” [11] 意思是说,这错是他自己查出来的,只字不提曹振镛和刘凤诰的“功劳”。

第三,嘉庆诗集之错,是大臣误解导致。

至于嘉庆《御制诗集》的诗注提及的“避暑山庄”一说,道光认为嘉庆本人没错,是“当日拟注臣工,误会诗意”。 [12] 意思是说,诗是嘉庆写的,但诗注是大臣代拟的,把皇帝的意思领会错了。

第四,一切责任都由军机大臣背黑锅。

既然父皇和自己都没错,那替罪羊就是军机大臣了。于是,借口托津、戴均元均已年老,将其赶出了军机处。相反,曹振镛因告密有功,晋升武英殿大学士,取代托津成了首席军机大臣。

接下来,就要改遗诏了。不过仔细看来,改得不怎么样。

修改前的遗诏

滦阳行宫为每岁临幸之地,我皇考即降生避暑山庄,予复何憾!

修改后的遗诏

滦阳行宫为每岁临幸之地,我祖、考神御在焉,予复何憾!

修改之后,这句话的意思变成了:“避暑山庄是老皇帝每年都来的地方,而且皇爷爷和父皇的画像都供奉在这里,我又有什么遗憾呢?”

众所周知,清朝皇帝的画像,在紫禁城、圆明园等处皆有供奉。画像放在避暑山庄,也是司空见惯的事,跟“予复何憾”有多少必然联系呢?显然,逻辑上有点牵强。

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也很无奈。毕竟,改遗诏的事催得太急,或许当晚就得赶工出来,没时间仔细琢磨和推敲,只好小修小补,应付了事。

在改遗诏的同时,道光并没忘了把嘉庆《御制诗集》的错误一一订正。只不过,先前已经刊印多年的旧版嘉庆《御制诗集》,道光并未完全收缴。其实,就算真的传旨收缴,还会有许多册流入民间,根本收不回来。这样,嘉庆《御制诗集》的新旧版本并存于世。读者只要把它们找来,细心比较,便能发现蛛丝马迹:

嘉庆八年版嘉庆《御制诗集》

1.康熙辛卯肇建山庄,皇父以是年诞生都福之庭。

2.康熙辛卯肇建山庄,皇父以是年诞生。

道光年间修订的嘉庆《御制诗集》

1.敬惟皇父以辛卯岁诞生于山庄都福之庭。

2.敬惟皇父以辛卯岁诞生,而山庄之建亦适成于是岁。

显然,修订之后的嘉庆《御制诗集》,“都福之庭”这样的词汇消失了,乾隆出生地被刻意回避了。

道光上台伊始,日理万机,工作繁忙,为何要单独抽出时间,把改遗诏、改诗集作为头等大事,匆匆忙忙地明确祖父乾隆的出生地呢?出生地对于普通百姓和多数帝王都无所谓,但对乾隆太重要了。这牵扯到一个更大的谜团:乾隆的亲生母亲究竟是谁?

四、乾隆生母的五种传说

在《清高宗实录》等几乎所有清代官方文献中,对乾隆生母的记载都很一致——雍正皇帝的熹妃。不过,这里的熹妃不是甄嬛,而是满族人钮祜禄氏。乾隆继位后,将其尊为崇庆皇太后。钮祜禄氏享年85岁,算是清代皇家女性里最高寿、最有福气的一位,因为他有个更长寿、更孝顺的儿子——乾隆。

根据皇家家谱《玉牒》和《清高宗实录》,乾隆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这没什么争议。《清圣祖实录》记载,这年四月二十二日,康熙离开北京,到塞外巡幸,四阿哥胤禛并未随驾前往,而是在七月二十六日才到承德请安。 [13] 此时,离乾隆出世只剩半个多月,钮祜禄氏势必处于临产状态,不可能跟着胤禛长途跋涉,跑到承德。这么说来,钮祜禄氏只能在北京生育。乾隆生在雍和宫邸的说法自然站得住脚。

当然,如果乾隆真的生在避暑山庄,就只能推出乾隆的亲生母亲并非钮祜禄氏的结论。如果是这样的话,乾隆的亲生母亲到底是谁?他的爱新觉罗血统是否纯正?如果连他都不纯正,那么他的子孙还敢自称纯正吗?

对于以满族为统治民族的清王朝来说,这就成了非同小可的大问题,关系到乾隆及其子孙当皇帝的合法性。难怪嘉庆和道光一想到“乾隆生于避暑山庄”的说法,就会不寒而栗,连忙修改。遗憾的是,嘉庆的做法过于草率,道光的做法既轻浮又拙劣,还夹杂着些许个人恩怨,让人有种故作掩饰、欲盖弥彰的感觉。

清案探秘——乾隆生母之谜

乾隆生母孝圣宪皇后钮钴禄氏????

当事人搞不定的事,后来就演化为文人墨客争相猜测的话题。传闻越来越多,故事越发离奇。关于乾隆生母的解读,流传至今的大概有五种:

第一,镶黄旗大家闺秀。四品典仪官凌柱之女,满洲镶黄旗人。这是官方说法。

第二,承德的穷家女孩。晚清学者王闿运说,乾隆生母“始在母家,居承德城中,家贫无奴婢”。 [14] 看来是贫苦出身,或可理解为“屌丝”。六七岁跟着父母做买卖,13岁参加选秀女,分到雍亲王府当丫鬟。后来胤禛患病,屌丝女日夜服侍,既帮助胤禛病愈,自己也怀孕生下了弘历。

第三,南方的傻大姐。曾任民国国务总理的熊希龄曾对胡适说过,“乾隆帝之生母为南方人,浑名‘傻大姐’,随其家人到热河营生”。 [15] 后来的故事跟前面说的屌丝女差不多,最后把弘历生在了一个草棚里。

第四,汉人宫女李金桂。清朝遗老和近代学者冒鹤亭披露,乾隆生母是承德汉人宫女李佳氏(李金桂)。后来,这种传说被小说家演绎得神乎其神:胤禛跟着康熙到塞外打猎,射死一头梅花鹿,饮其血而燥热难耐,就随便找了个妹纸云雨一番。随后忘却此事,没想到露水姻缘从此种下,次年秋天这个妹纸临产,丑闻曝光。康熙闻讯责问,胤禛这才承认。于是,妹纸就在狮子园的“草房”(马厩或者草棚子)里生下了弘历。这个妹纸,就是传说中的李金桂。由于李金桂出身卑贱,长相平平,胤禛就奉命将弘历收养在钮祜禄氏膝下。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说法被电视剧《甄嬛传》部分采纳。

第五,海宁陈家夫人。浙江海宁陈家在清朝出过三个大学士,尤其是雍正朝的陈世倌,跟胤禛一家交情很深。传说,胤禛的福晋和陈阁老的夫人同在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下孩子。只不过,胤禛得了个女孩,陈阁老家得了个儿子。胤禛就让陈家把孩子抱到雍亲王府看看。等孩子送回陈府时,男孩竟变成了女孩。陈世倌惊呆了,知道兹事体大,不敢声张。留在王府的男孩,就是弘历。所以,小说家们演绎出乾隆到海宁陈家看望亲生父母的离奇故事。甚至在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里,这段掉包的传说也被写得有鼻子有眼,类似于北宋的“狸猫换太子”。

除了第一种说法比较正统外,其他四种说法都只是传说。近百年来,历史学家通过深入研究,已有充分论据驳斥这些传说。简单讲,清朝的秀女选拔制度很严格,像承德穷家女孩、南方傻大姐和宫女李金桂这样的姑娘,根本没机会进入戒备森严的皇家园林。乾隆六次南巡,后四次都曾到海宁,主要是视察浙江海塘建设工程。虽然住在陈家,但彼时陈世倌已死,不存在“亲生父子相见”的情节。

五、乾隆生母真相探秘

那么,乾隆的亲生母亲到底是谁呢?是不是只有那个正统的说法才可信呢?

其实也未必。乾隆年间萧奭的《永宪录》里有这样一段话:

(雍正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午刻,(皇)上御太和殿。遣使册立中宫那拉氏为皇后。诏告天下,恩赦有加。封年氏为贵妃,李氏为齐妃,钱氏为熹妃、宋氏为裕嫔,耿氏为懋嫔。 [16]

萧奭啰啰唆唆地讲完册封之事后,突然又写了两句话。一句是“齐妃或云即今之崇庆皇太后”,一句是“按国制,皇后、诸妃及凡满洲之正室皆不与汉人联姻”。这两句话耐人寻味。

齐妃姓李,李金桂也姓李,是不是同一个人?本段话里没有出现钮祜禄氏,是不是齐贵妃后来改姓钮祜禄氏了?萧奭的言外之意,是不是说雍正违背清朝制度,擅自跟汉族姑娘通婚呢?乾隆的身上是不是流淌着汉人的血液呢?

《清世宗实录》是最权威的官方文献,对这段册封情节记载如下: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谕礼部:奉皇太后圣母懿旨,侧妃年氏封为贵妃,侧妃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钮祜鲁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懋嫔,格格耿氏封为裕嫔。尔部察例具奏。 [17]

清宫档案则是这样写的: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谕:尊太后圣母谕旨,侧福金年氏封为贵妃,侧福金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钱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裕嫔,格格耿氏封为懋嫔。该部知道。 [18]

把《实录》和档案放在一起对照,虽然裕嫔和懋嫔名号的归属搞颠倒了,但最关键的区别更在于熹妃是谁。档案里的“钱氏”,变成了《实录》里的“钮祜鲁氏”(即钮祜禄氏)。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把档案和《永宪录》对照,发现两份记载几乎一模一样。考虑到《清世宗实录》是大学士张廷玉奉旨在乾隆六年(1741年)纂修完成,并由乾隆本人钦定,《实录》在这个问题上的变化,应当如何解释?

在没有新文献佐证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根据现成材料做出以下推断:

第一,齐妃不是乾隆生母。道理很简单,《清世宗实录》已经把钮祜禄氏放到了熹妃名下。因此,齐妃不是钮祜禄氏,没有证据证明她跟乾隆有生养关系。

第二,钱氏很可能就是钮祜禄氏。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可以做出两种可能的推断,都有故事可讲:

一种推断是,胤禛当阿哥时,跟汉族姑娘钱氏在避暑山庄有段露水姻缘,生下弘历。虽然满汉通婚在宫廷里是大忌,但不管怎么说,生儿子在当时算是有功的。于是,钱氏就以格格身份进入胤禛府上。后来胤禛变成了雍正皇帝,封钱氏为熹妃。其后的故事,要么是另找一位满族女性钮祜禄氏顶替钱氏,充当熹妃和乾隆生母,而让钱氏“人间消失”,要么干脆让钱氏改姓钮祜禄氏,并由典仪官凌柱当干爹。这样也就跟乾隆生于避暑山庄的传说建立了历史连接。

另一推断是,钱氏虽是汉人,但早就是典仪官凌柱家的丫鬟或养女。后来通过选秀女进入胤禛府上当侍女,生下弘历后改称“格格”。册封熹妃时,雍正还没打算秘密建储,以“钱”为氏也无所谓。然而,当弘历被秘密建储后,钱氏将成为未来的皇太后,再用汉姓显然不方便,所以索性改用凌柱的钮祜禄氏。这样也就回避了乾隆出生地的话题。

问题是,雍正册封钱氏为熹妃时,弘历已经十几岁了。倘若连亲生母亲都能掉包,他还会坚持尽孝几十年吗?可是,在乾隆给钮祜禄氏上尊号的几次上谕中,都不见“诞育”二字。对于喜欢咬文嚼字的乾隆来说,这又是耐人寻味的。掉包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恐怕还很难说得清。

故事讲到这儿,乾隆身世的谜团已经明朗了:熹妃钱氏应当就是乾隆的生母。至于“钮祜禄氏”,要么是钱氏后来照此改姓,要么是真有钮祜禄氏顶替钱氏当了皇太后。至于乾隆的出生地,避暑山庄的可能性更大。《清实录》和乾隆《御制诗集》里坚称生于雍和宫的说法,虽然也不无道理,但让人觉得是在为雍正的脸面和乾隆的血统遮遮掩掩。托津和戴均元在遗诏风波里的悲剧,似乎让这种感觉又加深了。

电视剧《甄嬛传》里的熹妃甄嬛,其实是个虚构人物,套用钮祜禄氏的封号而已,很多情节也跟历史出入较大,对此不必较真。

乾隆身世之谜作为一桩悬案,两百年来讨论得如此热烈,究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再来探讨这样的话题,有什么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呢?

六、讨论乾隆的生母有什么意义

乾隆本人和嘉庆、道光为了证明爱新觉罗家族的纯正血统,不惜篡改文献,掀起风浪。而皇帝血统的纯正性,关系到清朝统治的合法性和稳固度。任何一个清朝皇帝,都不会小瞧这种事。这就是乾隆身世之于清王朝的意义所在。

然而,清朝皇帝的血统不再纯正,乾隆身上流淌着汉人的血液,成了不争的事实。不过,对于今天的生活来说,讨论乾隆亲生母亲的意义也不容忽视。我觉得至少得到了三方面启发。

第一,蕴含着汉人基因的乾隆,对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意义。清朝是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在当时不可避免地存在民族歧视和压迫。而在乾隆朝,这种民族矛盾的负面影响被降到了最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乾隆重视民族融合,不仅通过“十全武功”开疆拓土,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疆域版图,而且采取“因地制宜”“因俗制宜”的民族政策,巩固了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乾隆能够做到这一点,一方面来源于康熙、雍正以来的历史积累,以及他本人的远见卓识,另一方面则是他本人兼有满汉两族的血统,有更宽广的胸怀容纳各民族文化,也更容易接受和推动满汉文化交融。没有他的兼容并蓄,康乾盛世注定将不完整,今天我们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局面也肯定会有缺憾。因此,仅就疆域版图和民族融合的层面而言,给乾隆多高的评价都不过分。

第二,熹妃钱氏的人生历程,是一部另类的励志故事。电视剧《宫》里的怜儿,《甄嬛传》里的甄嬛,《还珠格格》里的老佛爷,被网友当作熹妃钱氏(钮祜禄氏)的文学形象。三个人物加起来,好似再现了钱氏的人生历程,被网友称为“古代灰姑娘励志传奇”。然而,历史上的熹妃,生活远没有电视剧里那么热闹。虽然生下了弘历,但在雍正继位以前,她一直是格格身份,在雍亲王府并没受到重视。直到弘历被秘密立为太子后,她的处境才逐渐改善,从熹妃到熹贵妃,再到皇太后。在那个男权社会,一个汉族弱女子靠什么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生存下来?我觉得秘诀有三:

一是低调做人。生下了康熙青睐、雍正看好的皇子,按道理应该是母以子贵,但各种文献档案对她的记载很少。这只能说明她言行谨慎,非常低调。在后宫那种是非之地,她本身又是汉人,属于少数派,只能低调,这就是一种自我保护。

二是把握机遇。钮祜禄氏虽然低调,但手中握有弘历这张王牌。她暗中保护这张王牌度过了雍正朝十三年的血雨腥风,躲过了各种政治风潮,直至儿子顺利登基。她自己则把握住儿子被秘密建储的机遇,完成了从格格到贵妃的三级跳。

三是定位明确。乾隆对钮祜禄氏非常孝顺,钮祜禄氏本人也高寿85岁。不过,她很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太后就是太后。有一位强势的儿子当皇帝,已经足够了。她几乎从来没有干预过朝政。这样做,只会赢得更多尊重。

第三,乾隆出生地的考证和讨论过程,成为清朝走向衰败的真实写照。嘉庆、道光在生母问题上的反复计较,甚至不惜将私人恩怨夹杂其间,这其实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而这种不自信的背后,就是嘉庆道光年间清朝走向衰败的大背景。官员腐败日甚一日,国库财力越发枯竭,社会风气趋于保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嘉庆重用的托津谨慎有余、应变不足,关键时刻游移不定,最后栽了跟头;道光重用的曹振镛的为官之道就是“多磕头少说话”,在皇权的淫威面前事不关己、得过且过。这样的大臣带出的官场风气,势必因循慵懒、万马齐喑。尽管道光年间中国经济还在增长,但康乾盛世的进取精神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闭关自守和盲目自大了。

“甄嬛”名片

姓氏:钮祜禄氏(或许是钱氏)(1693-1777年)

职业:康熙朝的雍亲王府格格,雍正朝的熹妃、熹贵妃,乾隆朝的崇庆皇太后,死后追封孝圣宪皇后

父亲:四品典仪官凌柱(官方说法)

儿子:弘历(乾隆帝)

特色: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太后

参考文献

《清高宗实录》(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清]萧奭:《永宪录》(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清史稿·高宗本纪》(标点本),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郭成康:《乾隆正传》,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98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