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清案探秘——光绪死亡之谜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2 16:17:54 0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时(1908年11月14日傍晚5-7点),38岁的光绪皇帝在中南海瀛台死去。次日未时(下午1-3点),74岁的慈禧太后在中南海仪鸾殿死去。两人一前一后,死亡时间只相差二十个小时。一个年富力强,一个风烛残年,两人此前斗了几十年,发生这样离奇的事,不能不让人怀疑。

正值壮年的光绪帝,为什么会突然死去呢?为什么又恰巧死在慈禧咽气之前呢?光绪到底是不是正常死亡呢?光绪的死跟慈禧和袁世凯有没有关系呢?光绪之死作为清宫谜案,有没有破解的可能呢?光绪之死会给清朝历史的命运带来什么影响呢?揭开光绪之死的种种谜团,对我们今天的生活能带来哪些帮助呢?

让我们从历史文献和科学实验双管齐下,共同探究光绪之死,发现病因,揪出凶手。

一、光绪是正常死亡吗

光绪皇帝载湉(1871-1908年),是醇亲王奕譞的第二子。4岁那年,19岁的同治皇帝死了,膝下没有留下一儿半女。载湉就被慈禧太后选中,抱进了皇宫,稀里糊涂地成了皇帝。

清案探秘——光绪死亡之谜

奕譞????

光绪的身体底子并不好,长期患有三种疾病。

一是遗精。37岁那年,光绪曾有一段自述:

遗精之病将二十年。前数年,每月必发十数次。近数年,每月不过二三次,且有无梦不举,即自遗泄之时,冬天较甚。近数年遗泄较少者,并非渐愈,乃系肾经亏损太甚,无力发泄而已。 [1]

遗精是指非性生活而遗泄精液的一种生理现象,每月一至五次都算正常。然而,光绪遗精次数频繁,状况多样,已经到了非常病态的程度。这是典型的肾亏。由此还导致四肢疲倦、精神欠佳、消化道和呼吸道多有不适。

二是神经疾病。《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一书收录了清宫太医院给光绪开的一百八十二个药方,其中神经衰弱方六十四个。这说明,神经疾病长期困扰光绪。根据现代学者研究,光绪患有神经官能症,属于慢性消耗性疾病。

三是感冒加重肺结核。光绪原本患有肺结核病。然而,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年初,光绪偶感风寒,导致肺结核病陡然加重,竟然一病不起。

三种病症叠加,让这个壮年小伙变成了病秧子。这年十月十六日,光绪和慈禧共同召见大臣。根据一些大臣的回忆,当时光绪有气无力地斜靠在宝座上,身后垫满了枕头,说话简短,声音很小。三天后,连饭都吃不进去,几乎陷入昏迷。

按道理讲,光绪一生只在醇亲王府和皇宫里待过,物质生活和医疗条件都是全国一流。光绪本人还算洁身自好,只有一后两妃,并不过分放纵。因此,就算体质不好,也不至于年纪轻轻就病成这个样子啊!

清案探秘——光绪死亡之谜

隆裕皇后朝服像????

其实,维持人体健康的条件,除了物质和医疗因素外,还有精神状态和周边环境等因素。许多病症的加剧,都跟病人的情绪有关。光绪就是个典型案例。

我认为,光绪是中国历史上最“幸福”和最“杯具”的皇帝。

说他“幸福”,那是因为扶他上台的慈禧太后,跟他亲上加亲。光绪的生母是慈禧太后的妹妹,醇亲王奕譞的嫡福晋;光绪的隆裕皇后,是慈禧太后的弟弟桂祥的女儿。光绪又是以咸丰皇帝继承人和同治皇帝名义上的弟弟身份继承皇位的。这样说来,慈禧太后就身兼光绪的姨妈、姑姑和养母三重身份。有这样的亲戚罩着,光绪本该非常“幸福”。

说他“杯具”,那是因为他从4岁登基到38岁去世,始终生活在慈禧的阴影中,痛苦不堪。慈禧对光绪干了三件糟糕的事:一是发动戊戌政变,把光绪改革图强的梦想掐灭了;二是将珍妃扔进了枯井,把光绪最宠爱的女人弄死了;三是将光绪本人软禁在中南海瀛台长达十年,把光绪最珍爱的自由剥夺了。慈禧对光绪的控制和摧残,称得上是全方位的。

清案探秘——光绪死亡之谜

瀛台,后来,光绪、黎元洪等人都曾被幽禁于此

再说光绪本人,在位三十四年,经历了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打场胜仗也几乎成了奢望。经他签字画押的不平等条约堪称清代最多。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这不就意味着事业完败吗?您说他的心情能舒畅吗?

事业失败、家庭毁灭、自由全无,光绪的生活环境可谓糟糕透顶。在这样的环境里苟活三十多年,精神上高度紧张和压抑,加上各种不愉快的折磨和打击,即便是正常人,身心健康也会遭受摧残,更何况是身体底子本就很差的光绪!

因此,我认为,“杯具人生”的种种磨难是光绪身染重病的重要原因。

清宫档案留下的“脉案”,记录了光绪最后时刻的临床症状,从肝肾阴虚、脾阳不足、气血亏损发展到肺炎、心肺衰竭,最后是肢体发冷、白眼上翻、牙关紧闭、神志昏迷,脉搏似有似无。病症是逐渐加重的,既没有中毒迹象,也不是突然死亡,跟正常的病死没什么区别。

然而,我们注意到,光绪患病后的全部诊疗过程,都在慈禧太后的掌控之中。慈禧委托庆亲王奕劻全权负责给皇上看病的事。所有的诊疗大夫要经他挑选,所有处方要经他审核。而奕劻就是慈禧的亲信。您说,太医们还敢给皇上努力治病吗?这些清宫“脉案”还可信吗?会不会被篡改呢?

一个江苏的老中医奉命进京,给光绪看病。当时的场景颇为奇怪。老中医跪在台阶下,不敢抬头;慈禧和光绪对着上座,由慈禧口述光绪病情。中医讲求望闻问切,连病人的脸都不能看,只听得别人转述病情,这样看病的过程竟然也能写进“脉案”。大家想想,这“脉案”还能信吗?

内务府官员增崇曾带多名医士给皇上看病,他的儿子回忆道:

从当时的情况看,无论太医或外省保荐的医士,给光绪请脉,都得依慈禧的脸色行事。凡干不长的,多半是违背了慈禧心意;干长了则是切合慈禧的‘需要’了。至于世人所能见到的光绪脉案、处方究竟如何,不待言说。 [2]

我们还注意到,光绪对这些都很清楚,时刻提防有人毒害他。太监端来的汤药,他基本不喝。因此,即便太医们能找对病症,对症下药,光绪也很难康复。

如此说来,难道光绪真不是正常死亡,而是被人害死的吗?

二、光绪的死跟慈禧有关吗

《诊疗光绪帝秘记》一书记述了名医屈桂庭说的一段话:光绪死前三天,“在床上乱滚”,“向我大叫肚子痛的不得了”,“面黑,舌焦黄”。屈桂庭看过光绪的病症后断定:“此系与前病绝少关系。”意思是说,这个临床表现跟光绪的陈年旧病无关。

就在光绪病症加剧之前两天,有人看到光绪在中南海湖畔散步,情绪还不错。给光绪诊脉的大夫后来也表示:“皇上本无病,即(便)有病,亦肝郁耳!意稍顺当自愈,药何力焉!” [3] 光绪所患就是肝病,安心静养就会见好,没必要吃药。

光绪死后二十个小时,慈禧也死了。死因是十几天前的寿宴上吃坏了肚子,引发严重的痢疾。两个冤家,一前一后命丧黄泉,这让很多人产生了联想。

按说,光绪比慈禧年轻得多,可就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也就是光绪死前四年,偏就有人就认为光绪会死在慈禧前面。这个人就是朝廷的外务部右侍郎伍廷芳。他对日本公使内田康哉预言:

太后驾崩时,当会虑及自身安全而谋害皇上。 [4]

作为朝廷高官,伍廷芳敢对外人这么说,一定不会信口雌黄。其实,光绪必死于慈禧之前,似乎是当时许多官员的共识。

翰林院侍讲学士、起居注官恽毓鼎长期陪伴在光绪身边,记录他的日常言行。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他写了本名叫《崇陵传信录》的书。其中记述了光绪前去请安的情况。书中说,慈禧身患痢疾,卧病在床。有人给慈禧打小报告,说光绪很高兴。慈禧勃然大怒,撂下一句话:“我不能先尔死!”清朝灭亡以后,恽毓鼎在自己的《澄斋日记》里明确表示,“害先帝”的罪魁祸首,就是慈禧。 [5]

关于光绪的非正常死亡,也有人认为凶手不是慈禧,而是李莲英或袁世凯。

英国人濮兰德写的《清室外记》《慈禧外传》,以及慈禧最宠爱的德龄公主写的《瀛台泣血记》,都认为李莲英担心慈禧来日无多,光绪将再操权柄。届时自己靠山皆无,有可能会被秋后算账,不如先下手为强,害死光绪。《瀛台泣血记》这样记载:

清案探秘——光绪死亡之谜

溥仪与其生父载沣图????

近来奴婢听许多人说,万岁爷的身子很不好……奴婢愿意瞧瞧他看,或者可以使他的身体好起来。

就在李莲英说过这一番话的第二天,光绪便好端端地也害起很厉害的病来……只有光绪自己心里是明白的,他料定必是给李莲英在饮食里下了毒,存心要谋杀他。

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认为,是袁世凯害死了光绪。袁世凯在戊戌政变前出卖了光绪和维新派,投靠了慈禧太后。他担心慈禧死去,光绪掌权,自己将死无葬身之地。于是便借进药之机,暗中下毒。溥仪回忆说:

病重消息传出不过两个时辰,就听说已经晏驾了。

如果光绪确是被人所害,这三个人里,哪个才是真凶呢?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日,也就是光绪驾崩的前一天,朝廷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了两道上谕。一是将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接到宫里教养读书,二是授载沣为摄政王。

这分明就是传位诏书。溥仪即将成为新皇帝。长期以来,慈禧独揽大权,光绪形同傀儡,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两道上谕都是慈禧授意发布的。它们清晰地体现了两层意思:

第一,慈禧知道自己病入膏肓,即将死去。她必须交代后事,越快越好。

第二,慈禧决定让光绪先死。否则,光绪没准会宣布这两道上谕无效。

清案探秘——光绪死亡之谜

崇陵

李莲英虽然是慈禧的宠臣,但对光绪还不错。光绪几次落魄,还是李莲英好生照料,让他感激不已。因此,光绪没必要收拾他,李莲英也没必要对此担心。

袁世凯知道,光绪恨透了自己。可是作为外臣,他根本没机会进入中南海,更不可能随随便便向皇上进药。作为一介武夫,这不是他的职责。

李莲英和袁世凯都是慈禧的宠臣,没有慈禧发话,两人不敢害死光绪。因此,即便他俩是直接凶手,背后真凶也很有可能是慈禧。

一般来说,皇帝生前就会组织力量给自己修陵寝。然而,光绪的崇陵是在它死后才确定选址,开工建设的。这说明,光绪虽然身染重病,但根本没想到自己会死在慈禧之前。

晚清内务府大臣增崇的儿子曾回忆道,他父亲接到光绪死讯,跟同僚们大呼奇怪,说前天太医诊脉,没听说有什么事。一个同僚表示:“这里头有什么事儿罢?”父亲叹了口气说:“这话咱们可说不清。” [6] 其中的潜台词,我觉得约等于今天的网络用语“你懂的”。

这件说不清的事,作为清宫悬案尘封了百年。如今,技术侦查手段日新月异,光绪死因有没有可能借助科技的力量真相大白呢?

三、现代科学实验让真相大白一半

要解开光绪死因之谜,其实只需要揭开两个谜底。第一,光绪是否中毒而死?第二,如果是毒死,那么凶手是谁?

揭开第一个谜团的最佳方式,就是开棺验尸。然而,这件事并不好办。

光绪死后,穿戴入殓都由太监包办,内务府根本没得插手。尸体究竟是什么样的,除了这些当事太监,谁都不知道。当然,这些太监也没有留下任何记载。

1938年,崇陵被盗,墓葬破坏严重。1980年,清西陵文物管理处清理了墓葬,封闭了崇陵,将光绪皇帝和隆裕太后的一部分头发、遗骨和衣物保存在库房里。由于当时检测技术落后,考古工作者并没有发现外伤或中毒痕迹。

难道光绪真的只是正常病死的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中央电视台清史纪录片摄制组、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和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四个单位共同合作,组成“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运用先进仪器和专业技术,历时五年,对当年保留下来的光绪头发、遗骨、衣物和墓内外环境进行了反复检验和分析研究。2008年11月2日,课题组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报告会,向社会公开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当时我还在读博士,并参与清史纂修工程,有幸现场聆听。课题组的研究结论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光绪头发中的砷含量非常高,不仅高出当代正常人一万多倍,而且高出隆裕太后260倍。这么高的砷含量是从哪儿来的呢?

第二,墓葬周边的土壤、河水、井水,以及墓葬内的棺椁木屑、香料残渣里,砷含量都很低,不可能是光绪头发中砷的来源。

第三,光绪内衣里的砷含量远高于外衣,胃肠部位衣服的砷含量远高于其他部位的衣服。衣领上和遗骨中的砷含量也很高。这说明,大量的砷化合物曾存留于光绪的体内,并随着遗体腐烂由内而外逐渐侵蚀到衣物上。那么,这些砷化合物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第四,光绪体内的砷化合物是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经检测,仅光绪头发和部分衣物中的砒霜含量就高达201毫克。而一般来说,人体服用60-200毫克砒霜,就会中毒而死。

由此,课题组得出结论:光绪是服用大量砒霜而死的。 [7]

可以说,科学家们跳出史料考证的窠臼,动用超常规的技术手段,使光绪死因的真相大白了一半。那么,另外一半该怎么办呢?

四、让我们来还原案发现场

毒杀光绪的凶手究竟是谁?这恐怕是历史学家需要好好考证的命题。嫌疑最大的当然是慈禧,但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一条足够靠谱的证据。

然而,启功先生生前的一段回忆,或许可以帮我们还原案发现场的场景。

启功先生在自己的口述历史中回忆,慈禧太后患病期间,他的曾祖父溥良身为礼部尚书,到太后寝宫伺候。

就在宣布西太后临死前,我曾祖父看见一个太监端着一个盖碗从乐寿堂出来。出于职责,就问这个太监端的是什么?太监答道,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塌喇在满语中是酸奶的意思。当时光绪被软禁在中南海的瀛台,之前也从没有听说过他有什么急症大病,隆裕皇后也始终在慈禧这边忙活。但送后不久就由隆裕皇后的太监小德张向太医院正堂宣布光绪皇帝驾崩了。 [8]

大家有没有注意一个叫“塌喇”的词?如果启功的回忆没错,那么光绪生前喝下的最后一杯饮料,就是“塌喇”,即酸奶,其中被人灌进了砒霜。

前面讲到,砷含量严重超标的衣服部位,除了胃肠部位,还有衣领。那么,衣领子怎么会有许多砒霜呢?在我看来只有一种可能:砒霜洒在了衣领上。

有这两个细节,再结合前面的史料,或许可以初步勾勒出光绪遇害的场景:

太监端着酸奶来到瀛台涵元殿,说是太后所赐,请光绪饮用。光绪很有戒心,或许知道这酸奶里有毒,当然不喝。

如果就这样收场,太监回去面见慈禧,肯定没法交代。于是,他就跟几个太监上前硬灌。光绪肯定是百般挣扎,一些酸奶洒在或被他吐在了衣领上。当然,手无缚鸡之力的光绪,挣扎肯定是失败了。可以想象,一个皇帝被奴才们生生灌下毒药害死,这样的场景何等凄惨。

硬灌酸奶的太监,就是杀害光绪的直接凶手。他究竟是谁呢?我们可以对宫里的太监逐一排查。

清末太监堆儿里的一号红人是李莲英。不过,他对慈禧忠诚,对光绪有恩,恐怕不会下此毒手。再看看二号红人吧。那就是崔玉贵(1860-1925年)。这个人大家比较陌生,我多说几句。

崔玉贵12岁净身,先在庆亲王府当太监,后来由于武功很好,被推荐到宫里的升平署戏班演戏。由于戏演得不错,被慈禧看中,留在身边伺候,从此飞黄腾达。光绪年间升任二总管,授予三品衔、亮蓝顶戴。在宫廷太监里的地位仅次于李莲英。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亡。临行前,正是崔玉贵奉慈禧太后之命,把珍妃扔进了枯井。这口井的井眼很小,需要费力强塞才能把人扔进去。

清案探秘——光绪死亡之谜

李莲英(右一)和崔玉贵(左一)服侍慈禧出行

两年后,慈禧和光绪回到北京。为了安抚光绪,慈禧下令打捞珍妃遗体并装殓厚葬,让这位二总管顶罪。然而,崔玉贵非但没有丧命,反倒继续在慈禧身边伺候。如果慈禧先死,他一定会被光绪收拾死。所以,崔玉贵对慈禧死忠,怕极了光绪。由他来毒杀光绪,在慈禧眼中或许非常合适。崔玉贵自己也一百个乐意。

需要解释的是,这个判断只是推测,而非定论,还需要更多的史料依据来佐证。不过,就当时的宫里形势看,崔玉贵作为直接凶手的可能性非常大。

光绪和慈禧死后,崔玉贵结束了太监生活,搬到关帝庙里住,以种稻为生。1925年病死。

五、光绪死因背后的真正推手

不管直接凶手是李莲英、袁世凯,还是崔玉贵,幕后真凶的最大嫌疑人,就是慈禧。然而,慈禧跟光绪亲上加亲。这样的亲戚关系,为何会结成不共戴天之仇呢?慈禧为什么非要让光绪死在自己前面呢?

我认为,这就是君主专制时代的权力之争和权力意识在作祟。

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险恶形势。光绪不愿当亡国之君,希望励精图治,实现国家中兴,让自己当个好皇帝。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手握实权,自主决策。然而,大权操于慈禧之手,各个重要部门的关键岗位都是慈禧的亲信。慈禧的权力欲很强,根本不会撒手。帝后之间的权力斗争在所难免。

甲午中日战争前,正值慈禧六十大寿。她的四十大寿赶上日本侵略台湾,五十大寿赶上中法战争,过得都不愉快。这次她无论如何要大操大办,粉饰太平。因此,她授意李鸿章对日主和,能不打就不打。

光绪认为,洋务运动搞了三十年,清王朝对军事投入巨大,综合国力远强于日本,拿下这个蕞尔小国不在话下。他希望以一场对外战争的胜利,赢得更多的决策自主权。因此,光绪要求李鸿章备战,赶紧打。

战争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中国一败涂地,输得很惨。失利的原因很多,李鸿章在给幕僚吴永的一封信里,说过这么一句话,很有代表性: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9]

清案探秘——光绪死亡之谜

康有为????

清案探秘——光绪死亡之谜

梁启超????

经过战争洗礼,光绪终于意识到自己治理的这个国家,确实就是“纸老虎”,不堪一击。他发现,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国家振兴,改变了民族命运,还打败了自己。他决心效仿近邻的成功案例,实行变法维新。就这样,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从民间进入宫廷,掀起了著名的“百日维新”。

光绪颁布的变法诏书中,没有体现召开国会、制定宪法等维新派主张,反倒是增加了裁撤机构、裁汰冗员的内容。显然,光绪看中的不是“君主立宪”式的西方民主,而是通过调整人事布局,将慈禧的亲信赶出权力中枢,将维新人士纳入决策体系,培植属于自己的亲信。

慈禧当然不能容忍这样的做法,她很快就做出三项决定:第一,罢免光绪的老师、军机大臣翁同龢,斩断光绪的左膀右臂。第二,新提拔二品以上官员,必须向慈禧太后当面谢恩。第三,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统领京城精锐陆军。这样,慈禧掌控了人事权和军权。接着,京城附近军队开始频繁调动,种种迹象表明,光绪夺权不成,反而可能被兵变推翻,丢掉皇位。

康有为和梁启超本是一介草民,不晓得宫里帝后之间的过节。他们以为搞定了皇上就能搞定变法,于是坚定地跟皇上捆在同一辆战车上,被卷进了帝后之争。现如今,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皇上不测,维新派也会一块儿玩完。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危急关头,康有为等人出了两个狠主意:一是拉拢新建陆军统领袁世凯,先杀掉荣禄,包围颐和园,对慈禧动刀;二是拉拢来华访问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请日本协助中国维新变法。两个主意同时操作,一旦成功,不仅会要了慈禧的老命,而且会丢失更多的国家主权。

慈禧当然容不得这么做,只能抢在光绪得手之前先下手。于是,她发动戊戌政变,抢先回宫,软禁光绪,捕杀维新派人士,废除了大部分变法内容。

清案探秘——光绪死亡之谜

袁世凯????

戊戌变法失败仅三年后,慈禧宣布实施新政,实施预备立宪、训练新军、废除科举等,远远超出了戊戌变法的内容范畴。这说明,变法只是政策调整,慈禧并不反对变法,她反对的是借变法之名夺权。

光绪和慈禧的仇恨,从此公开化。珍妃之死只是帝后斗争的副产品,是慈禧太后发泄不满的方式。

慈禧曾想废掉光绪,另立新君,但光绪是全国乃至国际社会公认的合法皇帝,有亲西方的形象。废掉他就是得罪天下人。慈禧没这个胆量。

慈禧曾以光绪的名义,下诏向全国求医问药,大造光绪体弱多病的舆论,希望他先死。然而,慈禧偏偏先病倒了。光绪虽然身子骨差,但还不至于马上死掉。慈禧清楚,自己一死,光绪就会复出掌权,反攻倒算,给慈禧集团造成毁灭性打击。因此,她必须看着光绪先死。于是,一场赤裸裸的毒杀阴谋就展开了。

可以说,帝后之间的权力之争是光绪死因背后的真正推手。

光绪死因之谜,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有些人把光绪之死的传言越传越神,成了野史小说的资料来源;也有人从光绪死因中悟出了许多道理。我想跟大家共享三点:

第一,跟事业、权力相比,亲情永远都弥足宝贵。武则天曾说过:“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 [10] 意思是说,父子二人互不信任,家庭就不会和睦。这话用在慈禧和光绪的关系上也很合适。慈禧和光绪本是亲上加亲的关系,慈禧还经常要光绪管她叫“亲爸爸”,然而二人在权力面前都失去了理智。双方互不相让,反目成仇,尤其是慈禧贪恋权力,过于霸道,从而酿成悲剧。光绪和慈禧死后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被推翻。可以说,这场帝后之争,没有赢家。倘若两人都能珍惜亲情,彼此配合,或许麻烦不会这么大,中国历史会改写。在清朝历史上,康熙皇帝和祖母孝庄太后之间,关系不就处理得很好吗?因此,请大家珍惜这份亲情,少一分争执与计较,多一分体贴与呵护,在专注于事业的同时,多关心自己的家人,让家庭更温暖,亲情更久远。

第二,跟物质利益相比,精神状态也很重要。光绪之死,虽然主要是砒霜所致,但是也跟自己长期以来精神状态不佳导致的各种疾病不无关系。这不是光绪的错,而是他个人的不幸。因此,保持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绪,让自己开心一点、阳光一点,才能更加舒心地做好工作,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享受生活的每一天,让自己和家人朋友更健康、更长寿。

第三,跟固守一隅相比,换条路或许效果更好。研究光绪死因,本是历史学家的分内事。然而,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和文科思维,很难做出准确定论。换一种思路,引入化学分析方法和现代技侦手段,给历史考证提供了更多的施展空间。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发现路越走越窄,越走越艰难时,如果还有调整的余地,不妨换个走法,或者换条路径,或许会柳暗花明,让自己多一个成功的机会。正如《周易》所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适度的改变,惊喜或许就在眼前。

光绪名片

姓名: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年)

职业: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倒数第二位皇帝

父亲:醇亲王奕譞(道光第七子)

生母:叶赫那拉·婉贞(慈禧太后的妹妹)

排行:第二子

出生地:北京太平湖畔醇亲王府

重要业师:翁同龢

最爱的人:珍妃

最怕的人:慈禧太后

家庭成员:1位皇后(即隆裕皇后),2位皇贵妃(珍妃、瑾妃),膝下无子女

光绪所惧怕的“老佛爷”一词的由来:

说法一:据说光绪继位后,李莲英为帮助慈禧名正言顺地再度垂帘听政,导演了一幕闹剧。他导引慈禧太后和大臣们到万寿寺观看“双佛显光”的灵异现象。大家到后,大雄宝殿供奉的依旧是三世佛,但在后殿出现一尊慈眉善目的观世音菩萨。此时李莲英当众喊道:“老佛爷到!”其他人立即跪伏高呼:“恭迎老佛爷!”慈禧故作糊涂,李莲英连忙解释:“大家是来迎接太后您老佛爷啊!您就是当今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啊!”自此,慈禧太后就跟“老佛爷”画上了等号,慈禧也借助观世音的影响力再度垂帘听政,“救黎民于水火”。当然,这尊观音像是李莲英事先塑造的,场景也是事先设计的。慈禧经常扮作观音,双手合十,拍照留念。

说法二:“老佛爷”不是慈禧特有的称呼,而是清朝历代皇帝的一种称呼。因为满族最早称为“满柱”,是佛号“曼殊”的转音,意为“佛爷”“吉祥”,经常被一些煊赫家族、部落首领拿来起名字用。清朝立国后,将“满柱”译为汉字“佛爷”,作为皇帝的特称。

说法三:“老佛爷”不是尊称。“老佛爷”之于慈禧,类似于“老头子”之于蒋介石。一般是太监们背地里对慈禧的代称。无论是太监,还是大臣,见慈禧后都必须称呼“皇太后”,决不能叫“老佛爷”。在皇帝、太后面前,他们一定不会讲“皇上吉祥”“太后吉祥”之类的话,而是必须严格按照宫廷语言的规矩请安和称赞。只有太监之间见面相互问候,以及低级别的内务府官员见到重要太监主动问候时,才会说“某公公吉祥”“某老爷吉祥”之类的话。

参考文献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史晓风整理:《恽毓鼎澄斋日记》(全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陈可冀主编:《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年。

戴逸:《光绪之死》,《清史研究》,2008年第4期。

马忠文:《时人日记中的光绪、慈禧之死》,《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钟里满等:《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成果: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清史研究》,2008年第4期。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98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