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清案探秘——晚清地产大王徐润的财富之谜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2 16:15:52 0


19世纪后期,在近代工业化、城市化的浪潮中,房地产业在晚清大城市畸形繁荣,一些人因经营房地产而暴富。徐润就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商。他究竟是谁?他为什么能在房地产业界获得成功?他的这套致富路径能否持续和复制?他的房地产从业经历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迪呢?

请随我一起揭开“晚清地产大王徐润的财富之谜”。

大家都看过电影《上海滩》,这部电影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在近代的上海滩立足生存,很不容易。头一道槛就是找房子住。就在很多人忙着凑钱租房买房的时候,一个名叫徐润的小伙子,却在上海的房地产市场里做得风生水起,积累起巨额财富。他的财富故事很传奇,致富经验很宝贵,我归纳了一些,跟大家共享。

一、城市化:一线城市商机多

大家都有感觉,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在过去几年里房价涨了很多倍。即便在房价调整的阶段,这些城市的跌幅也比较小,一旦政策面和信贷面放宽,这些城市的房地产业复苏得非常快。

其实,在晚清时期,中国经济领域也有所谓的“一线城市”,主要是天津、上海、汉口和广州。它们都是开埠较早的商业城市,受西方市场经营模式、资本运作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较大。其中上海的房价涨得最快,价钱最贵。问题来了:究竟快到什么地步?贵到什么程度?为什么会这么快、这么贵?

清案探秘——晚清地产大王徐润的财富之谜

上海外滩风景(该油画绘制于1865年,现藏于美国麻省萨勒姆皮伯第·伊赛克斯博物馆)

光绪七年十二月十六日(1882年2月4日),《申报》刊登了上海知县莫祥芝贴出的告示:

沿江一带滩地曾于咸丰八年奉委勘丈,至今二十余年,有无续涨必须复丈,并分别追缴租息地价,造册请求升科 [1]

什么意思呢?官府要对这片地重新丈量和估值,追缴地租、地价及其利息。言外之意,二十年来,这块地的价格涨了许多。如果没怎么涨,官府何必劳师动众,重新丈量估值呢?

究竟涨了多少呢?1882年2月7日的《申报》刊登了一段话:新闸至静安寺一带邻近马路的地价,原先每亩仅一百多两,到1882年前后,“加至四五倍不止,虽马路远者先不过百两,今亦加至五倍,而且争相购买,不惜重价 [2]

意思是说,不管是否临街,这二十年上海繁华区域的地价涨了五倍。即便涨到如此高位,仍有人争先恐后,追涨投钱。

每亩五百两银子,换算成今天的购买力,就是每亩十万元,看起来似乎不多,但当时一个工人的月薪不过二三两银子,他得二三十年不吃不喝才能买得起一亩地,更别说盖房子了。

地价对房价有决定作用,地价上涨,房价自然会涨。19世纪后期的上海,为什么房地产会飙升呢?主要因为近代的城市化。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跟英国签订城下之盟,即《南京条约》,规定将上海辟为通商口岸。此后,上海逐渐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外贸港口,英美法等国在此划定了租界。

清案探秘——晚清地产大王徐润的财富之谜

《从圣三一教堂塔上俯瞰上海外滩》(纸上水彩画,绘制于1870年,现藏于马丁·格里高 利美术馆)

最初,列强的租界选址在穷乡僻壤,远离传统的华人居住区,没什么人气。这种情况到咸丰三年(1853年)发生了逆转。

这年,太平天国运动席卷江南。太平军攻占江宁(今江苏南京),上海又爆发了小刀会起义。大批难民为躲避战乱,涌入还算稳定的上海租界。一年光景,租界人口就从500人暴增到2万人。又过了八年,租界人口增加到50万人。

难民带来了巨大商机。富人投资消费挥金如土,穷人本身就是廉价劳动力。他们都为上海的繁荣做出了贡献。不过,无论贫富,来上海首先得找住处。这是刚性需求,而且需求量一下子很庞大,无论是租界还是华界,一时都消化不良。

1860年前后,华界的华人有7万多人,但只有8740套房子,平均8个人住一套房。租界人口更多,情况更糟。总之,住房短缺状况一时改善不了。

有些胆大的外国商人,就开始盖房子,无论是租给富人作豪宅,还是租给穷人作板房,租赁收益都能达到30%—40%。租界当局见到如此收益,干脆松绑政策,放宽对商人圈地建房的限制。

刚需庞大、政策松绑,加上上海逐渐成为东亚首屈一指的贸易中心、航运中心,交通、通讯技术手段日新月异,各路游资纷纷涌入这片“冒险家的乐园”。上海的房地产交易越来越红火,房价也是水涨船高。尤其是在租界,由于引进了西方市政管理体制,居住环境更舒适,于是许多人都把在租界买房子作为毕生的奋斗目标,以及衡量事业成功的标志。这就进一步刺激了租界房价的大涨。

清案探秘——晚清地产大王徐润的财富之谜

徐润,又名以璋,字润立,号雨之,别号愚斋????

一片片的棚户区拆掉了,代之而起的是有特色的石库门里弄。这样的场景,令商人和官府皆大欢喜。

今天我们知道,人口爆炸、房价暴涨,是城市病的典型特征。这种粗放的城市化模式很畸形,但在当时,无人能阻挡这股潮流。

既然不能阻挡,那就要顺势而为,努力适应它、利用它。徐润就抓住上海房价上涨速度快、涨幅大的特点,大量买房买地,享受到了城市化带来的巨大红利。

大家会问:徐润是谁?他为什么会拥有如此雄厚的财力呢?

二、头号房产商

徐润不是上海人,而是广东香山人,跟孙中山是老乡。这个地方今天改名叫中山市,就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咸丰二年(1852年),徐润离开家乡,来到上海淘金。他先是在叔父的推荐下,进了英国人开设的宝顺洋行当学徒。这年,他14岁。

就在这年,洋行大班韦伯任满回国,临行前告诉继任者:

上海市面此后必大,汝于地产上颇有大志,再贡数语:如扬子江路至十六铺地场最妙,此外则南京、河南、福州、四川等路可以接通,新老北门直北至美租界各段地基,尔尽可有一文置一文 [3]

新大班是否照此办理,不得而知,但这段话给从旁侍候的徐润留下深刻印象:房地产原来是最能造富的潜力股!

几年后,徐润被提拔为买办。说到“买办”,大家一定会想到买办资产阶级,会觉得他们跟汉奸差不多。其实不然。“买办”是个中性词,就是当时中国的外资企业雇佣的居间人或代理人,简而言之,就是给洋人打工的高级职业经理人。买办的最大特色,就是精通跟洋人做生意打交道的方式方法,包括精通外语,属于紧缺的国际人才。正是因为紧缺,所以佣金更高。就这样,徐润的积蓄开始增多,这成了他投资房地产的首批资金。不过,由于财力单薄,他凭自己的实力买不起房子,只能跟别人合买。

清案探秘——晚清地产大王徐润的财富之谜

上海外滩的琼记洋行(该油画绘制于1865年,现藏于美国麻省萨勒姆皮伯第·伊赛克 斯博物馆)

第一笔投资,是他跟伯父徐钰亭一起完成的。他用四万八千两银子合买了余庆里的房子。紧接着,他又跟好友叶顾之、潘爵臣合买二摆渡的一所宅院,包括十亩地,花了三万一千两银子。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军逼近上海,时局不稳。徐钰亭有点绷不住了,打算把余庆里的房子卖了。徐润说了一句话:

上海自泰西互市,百业振兴,万商咸集,富庶甲于东南,地价日益翔贵,以今视昔,利逾百倍 [4]

徐润看到了上海房地产升值的基础,也就是经济发展和商人聚集。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对的。

同治七年(1868年),徐润离开宝顺洋行,开始单干。当然,房地产还不是他此时的主业,赚钱还要靠别的产业。19世纪60—80年代,是近代中国茶叶出口的黄金时期。徐润抓住这一机遇,利用以前在宝顺洋行积累的人脉关系,创办多家茶栈,成为上海地区最大的茶叶出口供货商,赚得盆满钵满。

曾困扰徐润的最大问题,就是缺钱。如今不差钱了,合作买房的模式也就没必要坚持了。徐润开始独闯房地产市场,到处买房买地。到光绪九年(1883年),他在上海房地产市场已经斩获颇丰:

投资总额223.7万两。名下拥有土地3200多亩,其中2900多亩是储备地,还没盖房子。建成的洋房51间,住宅222间,当铺3所,楼房平房和临街房1890多间,总市值达到350万两,占到当年全国财政收入的5%。比购进时升值了57%,租金年收入12.3万两,出租收益率6%。 [5]

这样的租金回报率,比高利贷当然要低,但看起来更稳定,更持久。徐润以这样的战绩,被人称为晚清上海的“地产大王”。他感叹:当年大班韦伯留下的话,“果有效果,足征先见之明”。

徐润在上海给自己建了个宅院,起名叫“愚园”。今天上海的愚园路,就得名于此。不过,徐润一点都不愚,“地产大王”绝非浪得虚名。那么,他经营房地产到底都有哪些诀窍呢?

三、徐润的“利器”

徐润经营房地产有三大“利器”。

第一,资金雄厚。徐润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是个有背景的商人。他的“背景”就是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官办企业,都是由徐润本人亲自操刀,招募资金,实现扭亏为盈的。徐润的经营能力得到了李鸿章的认可,他自然也就成了李鸿章身边的红人。徐润还独自创办了上海茶业公所、仁济和保险公司,资助赴美留学生,为中国近代航运、采矿、茶叶贸易、保险业和留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积累了资源,赚取了银两。房地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资金实力才是徐润在房地产市场弄潮的首要本钱。

清案探秘——晚清地产大王徐润的财富之谜

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 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第二,眼光前卫。当时,一般买办对不动产投资并不热衷,而是把更多的资金用来扩大主业。即便是涉足房地产领域,也只是买农地,当个大地主而已。徐润则是买宅地、买房子,在当时是很前卫、时髦的做法。徐润跟洋人很熟,总能提前获悉租界的新规划,从而选定规划的商务区和交通要道两侧,提早布局,低价买地,囤积居奇。一旦规划公布,配套落地,当地的地价房价肯定上涨,他就转手出卖,牟取暴利。这么做其实就是靠内幕信息炒房、炒地。但不管怎么说,徐润这种低买高卖的做法,在当时是很前卫的。

第三,多措融资。经营房地产要占用很多资金,如果全都自掏腰包,就会长时间占用大量自有资金,不利于加快流动性,创造更多牟利的商机。更何况,他的资金实力虽然强大,但仍不足以买得起那么多地皮和房子。精明的商人更乐意“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即开辟更多融资渠道,利用金融杠杆筹措资金,左右腾挪。徐润为了融资,想了三个办法:

一是招股融资。徐润最初的计划,是把名下的房地产资产打包,以创办宝源祥房产公司的名义上市。这些资产估值400万两银子,分为40万股,每股10两。先发行20万股,融资200万两银子。其实就是用不动产作抵押,获得更多的流动资金去购买新的地皮和房屋,这样滚动投资,牟取暴利。

这其实是个不错的融资方式,唯一的坏处是,既然是融资,那就是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赚了钱要跟其他投资者一起分享收益。就在徐润盘算利弊得失的时候,他的好朋友、英国商人顾林对这个融资计划很感兴趣。顾林提出,愿把自己在伦敦的房产抵押,换取200万两银子的低息贷款。这笔贷款为期二十年,年息4.5%,利率真够低的。然后他把这笔钱贷给徐润,作为创办宝源祥房产公司的股本。

徐润觉得这条路有三大好处:一是可以融来资金;二是不用抵押自己的房产;三是只跟顾林分享股权,确保拿到一半收益。于是,就在顾林回国筹资前,徐润满心欢喜地给了他一万两银子的酬谢金。结果,顾林回国后,先是犯了癫痫病,接着音讯皆无。招股融资的事就算是吹了。

二是抵押贷款。顾林的爽约,让徐润感到招股合营容易上当受骗。于是,他抱定一个信念:“肥水不流外人田。”绝对不能吸引外来投资者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绝对不能让外来投资者来稀释股份。徐润决心一切靠自己,拿自有房产作抵押,凭着个人关系和信誉,拿到贷款来开发新的房地产项目。等项目开发完毕,再拿这个项目作抵押,换取贷款开发新项目。通过这种滚动式操作,他先后从22家钱庄贷款105.25万两。

徐润持有轮船招商局、上海茶业公所等企业的部分股份,他把部分自有股票拿出来作抵押,贷款41.99万两。像航运、茶叶贸易等行业也纳入到了他的房地产事业里。

三是挪用款项。徐润还把上下游产业的欠款和客户的预付款,总计32.97万两银子,擅自改变用途,也捆绑到房地产战车上。

通过多措并举,宝源祥房产公司一共筹集了252万多两银子的资金。不过,这些银子看起来很多,其实都是债务。

既有内幕消息,又有稳定的现金流,徐润的房地产生意当然就有了保证,越做越大,成为上海华人圈里的“地产大王”。

然而,我们也发现,徐润根本无法高枕无忧。他的宝源祥房产公司,创办过程粗放,筹资渠道有两大缺陷:一是独立出资,风险自担;二是贷款太多,负债率高达70%。这种滚雪球式的资金操作,其实是很脆弱的。徐润的房地产事业之所以收益较高,既得益于他敏锐的市场眼光和靠谱的内幕信息,更得益于房价、地价上涨的市场大趋势。一旦有外力干预,导致市场环境逆转,徐润很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危机时刻,很快就来到了。

四、一场惨败一场梦

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一开始,双方在越南激战。后来,战火烧到了台湾、福建、浙江。法国舰队为了逼迫清政府让步,甚至派军舰封锁了上海的港口,对进出港的船只进行盘查,并扬言发动地面进攻,炮轰江南制造总局。两江总督曾国荃毫不示弱,准备用沉船堵住海口,封锁黄浦江。可以说,双方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

如果战争在上海打响,商人们在上海投资的产业就会被打烂,再贵的房子也会被炮火摧毁,变得一钱不值。于是,人们争相撤离,市面百业凋敝。没有人愿意买房买地,房地产市场也就跟着一落千丈。这样的坏行情,纵然徐润有三头六臂,也无可奈何。

大家都知道,中法之间并没有在上海打起来。但是港口封锁却导致外贸停滞,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银根紧张。许多钱庄票号收不回贷款,无法维系,只好破产。许多企业的贷款没有及时结算,无法按期偿还,导致资金链断裂,陷入困境。

经济危机时期,“现金为王”是上策。谁手里有钱,谁就既能避险,又能在危机结束时抄底。几乎所有企业和个人都懂这个道理,他们把持有的投资品,尤其是土地、房屋抛出,能换多少现金换多少现金。这就加速了房价地价的下跌。

刚才说到,徐润开办公司融资的252万两银子都是钱庄的贷款,是债务。22家钱庄同时上门讨债,徐润也派人出来谈判。双方反复交涉,提出了两个方案:

第一方案是把徐润名下的房子和土地全部拍卖抵债。按说市场行情好的时候,这些房地产能值350万两银子,足够还债了。可是,眼下市场不景气,这些房地产根本卖不上价。钱庄老板们很快就摒弃了这个方案。

第二方案是把债务转化为钱庄对宝源祥房产公司的股份,也就是“债转股”。钱庄老板们看中的,不是股份,不是房子,而是现金。他们不反对债转股,但也急需一笔周转资金来救命,因此很希望再找一个大股东用现金认购公司的一半股份。

找谁当这个大股东呢?大家一开始选中了具有官方背景的大商人盛宣怀。可几经接触,发现盛宣怀不仅对现金参股的事不感兴趣,而且自己也没多少现金。

其实,盛宣怀也没闲着。李鸿章早就听说徐润在炒房,觉得他炒房的资金规模太大,怀疑来路不明,就让盛宣怀去轮船招商局查账。一查,还真就查出了问题。

徐润确实从轮船招商局的公款账上挪用了16万两银子,用于炒股、炒房地产,还利用招商局的信用搞私人贷款担保。李鸿章得到奏报,非常生气,下令严查。

清案探秘——晚清地产大王徐润的财富之谜

盛宣怀,字杏荪,号愚斋,晚年自号止 叟,江苏常州人????

盛宣怀本来就对徐润持有的那些黄金地段的房产垂涎三尺,这回终于找到了落井下石的机会,直接提出了官方处理意见:变卖房产,追缴公款,将徐润个人赶出招商局,革职拿问。

在盛宣怀的一手操办下,徐润的房产被严重低估,以很低的价钱抵给了轮船招商局,用来退赔挪用的公款。乍浦路地块有四亩二分,只作价2.2万两;十六铺的两块地加起来有6亩多,盖了房子,年租金3470两,只作价2.6万两。如果折算成今天的概念,每平方米也就1000多块钱。比当时的市价低了一半还多。

钱庄老板们看徐润已经倒霉,知道宝源祥房产公司已经没什么投资价值了,还搞什么债转股啊,直接逼迫徐润拍卖全部房产,偿还现金。经过一番博弈,双方各让一步,议定两年内偿清债款。

如今的徐润可算得上内外交困。他只有想尽一切办法把欠债还清,以摆脱危机。可是,他没有多少流动资金,只能变卖自己辛苦积累的房产和地皮。虽然行市不好,房价地价下跌,但为了尽快换取现金还债,他只能低价出售。

这真的是一场“跳楼大甩卖”。费了很大劲,徐润才把手中持有的土地和房产都卖掉了,按照当时的市场价计算,亏了八九十万两银子。这场危机过后,上海房地产重新步入上升通道,其后二十年间涨了七八倍。照此计算,徐润的亏损超过1280万两。几年后,盛宣怀接管了轮船招商局,用同样的低价把乍浦路的地皮买走了,借助后来房地产上涨的东风,发了大财。徐润原先主张“肥水不流外人田”,这下“肥水”全都外流了。

为了还债,徐润还抛售了许多股票。危机结束后,这些股票起起伏伏,总体看涨。这样算下来,徐润卖股票的亏损额多达330万两。把房地产和股票的损失加起来,徐润的损失超过了1600万两,按照购买力计算,折合人民币32亿元。

这么大的损失,无论放在谁头上,都是无法承受的。难怪徐润自己也感叹:“废之半途,毁于一旦,反致大亏,命耶运耶!” [6]

徐润在上海可谓完败,从晚清的“地产大王”蜕变为“烂尾富豪”。幸运的是,虽然竹篮打水一场空,但欠债总算还清了。虽然宝源祥房产公司被抽干破产了,但徐润本人终于可以了无牵挂地告别这块伤心地了。

徐润没有一蹶不振,而是离开上海来到北方,全力经营开平煤矿。在经营实业的同时,他仍然念念不忘房地产市场的行情。中法战争结束后,沿海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开始复苏。鉴于前几年的教训,他放弃了上海,也放弃了借贷投资的方式,而是用变卖金银首饰、古玩字画换来的银两作为资本金,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徐润先用六万两银子低价购进天津、塘沽、滦州、北戴河的土地,炒高后卖掉一部分,获利二三十万两,另一部分盖房出租,每年获利两千两。随着天津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天津房价不断攀升,徐润的获利也增加不少。尽管他在实业经营上没能东山再起,但靠着在天津稳健的房地产投资,他仍然过上了富足的晚年生活。

晚清地产大王徐润的财富故事再次告诫我们:楼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即便是一线城市,房价也是有涨有落。当然,从近代上海的情况看,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浪潮还是推动房价总体看涨的。

徐润的财富故事,我们至少可以总结出三条财富规律:

第一,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事先做好分析评估,做足多手准备,尤其是居安思危,才能把握住转瞬即逝的商机。

第二,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价值投资。摒弃投机心态,不计一城一地得失,着眼中长期回报。

第三,投资理财要量力而行。合理利用信贷杠杆,不做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冒险投资。

做好这三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赢取更多的财富。

【知识链接】

徐润:“四面开花”的商业奇葩

在上海滩的房地产市场,徐润先赢后输,留下许多教训。然而,他并不是把自己绑在一棵大树上的商人,而是商界多面手,在茶叶、航运、保险、采矿和教育领域都有建树,堪称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精英人士。

(一)茶叶大王

徐润加盟宝顺洋行之际,正是近代中国茶叶出口最兴旺的历史时期。当学徒时,徐润就跟人合伙开设了一家名为“绍祥”的商号。他看准茶叶出口的巨大商机,从内地收购茶叶、生丝,转卖给上海各大洋行。这么做既能给宝顺洋行淘到合适的茶叶、生丝货源,又能赚取差价,积攒起第一桶金。

同治七年(1868年),徐润就脱离了宝顺洋行,在上海开设了宝源祥茶栈,又把茶叶生意扩大到湖南、湖北等茶叶产区。他选派得力的商界朋友进行管理,根据不同国家消费者的不同喜好,向各国洋行提供合适的货源。他还关注市场价格行情,随行就市,灵活调价,赚取更多利润。徐润和唐廷枢一道创办了上海茶业公所,对上海及周边区域的茶叶贸易进行垄断。在他的经营下,宝源祥茶栈已经成为上海最大的茶叶出口公司。

(二)航运大王

为了打破西方航运公司对长江航运的垄断,清廷在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中发起成立了轮船招商局。它虽然有点衙门色彩,但毕竟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中规模最大的集团公司。成立之初,招商局资金不足。李鸿章决定将官办改为官督商办,进行新一轮招股。首轮招股一百万两银子,徐润时任招商局会办(副总),带头认购二十四万两。他还广招亲友入股,引发商界和全社会强烈反响,大家参与踊跃,很快募齐全部资金。之后,招商局再次招股一百万两,徐润索性又出资二十四万两认购股票。这样,轮船招商局的股本里,徐润的份额占到四分之一,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大股东。

轮船招商局创立之初,总办是唐廷枢,但他的主要精力都投放在了开平矿务局上,无暇顾及轮船招商局的业务,故而招商局实际上是会办说了算,也就是由徐润主持局务。徐润秉持较为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将招商局的主营业务明确为揽载,兼顾衰落的漕运。这样就使招商局摆脱了夕阳产业的拖累,将更多精力投入更具有盈利空间的增长点上。

徐润主持下的轮船招商局,作为中国最早的股份制企业,不仅经受住了外商的联合抵制和压价竞争,而且成功收购了美国人投资的东亚最大商业船队——旗昌轮船公司,迅速壮大了招商局的发展规模,控制了长江航运和沿海航运的主导权,奠定了近代中国航运业的基础。

如今,轮船招商局历经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招商局集团,成为横跨多个行业的国家驻港大型企业集团。

(三)保险大王

任何船货,都需要上保险,不然万一丢了没人赔,那就亏大了。1875年以前,轮船招商局的船和货只能向外商保险公司驻华办事处(或分公司)投保,不仅大量商业利润被外商拿走,而且还因其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代表,遭到西方商人“围追堵截”。其生存环境相当艰难。光绪元年(1875年),徐润效仿外国保险公司的做法,创办了仁和水险公司,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家中资保险公司。该公司不仅给招商局的轮船和货物作保险,还给外商的船只和货物作保险,生意兴隆,获利颇丰。三年后,徐润又创办了济和水火险公司,扩大了承保范围。光绪十二年(1886年),这两家保险公司进行合并重组,重新命名为仁济和保险有限公司,其业务范围和资金实力在当时中国国内首屈一指。

(四)矿业大王

徐润经营上海房地产失败后,将投资重点转向矿业。光绪十三年(1887年)起,他开始奔走各地,找寻合适的矿产资源。

开平矿务局是中国最早使用机器开采的大型煤矿。虽然并非徐润创办,但他投资了15万两银子,占总股本10%。在担任矿务局会办(副总)期间,他从英国购买机器,聘请英国工程师,使用近代化的采掘技术,推动开平煤炭打垮国外竞争对手,迅速占领天津市场,并将胜势延伸到其他口岸。

除了开平煤矿,徐润还向平泉铜矿、宜昌鹤峰州铜矿、孤山子银矿、三山银矿、天华银矿、潭州银矿、建平银矿、金州煤矿、贵池煤矿等十多处矿产进行投资,为创办近代中国采矿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文教大王

同治十年(1871年),根据中国最早的留美毕业生容闳的建议,清廷决定选派120名幼童,分四批赴美留学。由于容闳是徐润的老乡和在宝顺洋行打工期间的同事,因而曾国藩就把这项工作交给了他俩去办。同治十一年至光绪元年(1872—1875年),容闳和徐润将这些孩子分批送到上海考试和预备学习,然后经由徐润等人担保,送到美国留学。尽管到光绪七年(1881年),清廷终止这一幼童留学计划,许多孩子没能完成学业就被召回,但他们熟稔英语,亲身体悟了西方先进技术和生活方式,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确有“开风气之先”的功效。这些幼童在徐润的资助下,被分派到政府部门和重要企业,涌现出诸如詹天佑、唐绍仪这样的近代名人,在中国步入近代化的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光绪八年(1882年),正是徐润在上海经营房地产的最盛时期。他见英国出版商采用影印工艺印刷图书,不仅字迹清晰,而且随意放大缩小,非常方便,就从国外买来12台转轮印刷机,在上海开办了同文书局。他广泛搜罗善本书籍,影印出版了“二十四史”《古今图书集成》《资治通鉴》《康熙字典》《全唐诗》《佩文韵府》等传统典籍。尤其是《古今图书集成》是奉旨影印,社会影响更大。同文书局还出版了大量西学书籍,起到了传播西方科学知识的作用。李鸿章称赞这个书局“掺罗海外奇书,彰阐中西新学”。这评价相当高。

参考文献

徐润:《徐愚斋自叙年谱》,香山徐氏校印,1927年。

徐润:《上海杂记》,香山徐氏校印,1927年。

刘志强、赵凤莲:《徐润年谱长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97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