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清案探秘——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成败之谜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2 16:15:41 0


“红顶商人”,通常是指拥有官方背景的生意人。他们利用官府给予的支持和赋予的特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跻身富豪俱乐部,成为商海浮沉的弄潮儿。胡雪岩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员。他有哪些成功的秘诀?他的成功能否复制?他为什么又迅速地从成功的巅峰跌落呢?遭遇挫折之后,他为什么没能重振旗鼓,东山再起呢?胡雪岩的财富人生,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迪呢?

今天,就请跟我一起揭开“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成败之谜”。

清案探秘——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成败之谜

胡雪岩,幼名顺官,后名光墉,字雪岩,湖 里村人,晚清著名红顶商人。后人称“为官 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杭州城东南角有座占地十多亩的宅院。当地人都知道,宅院的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胡雪岩。胡雪岩原名胡光墉,雪岩是他的字。

胡雪岩是晚清中国的首富。他的家产一度价值3000万两银子,按照购买力计算相当于今天60亿元人民币,比当时国库存银还多。

胡雪岩还是晚清官场达人。朝廷授予他布政使衔,赐红顶戴、黄马褂和紫禁城骑马待遇。官职相当于副省级,荣誉和待遇更高。

那么,胡雪岩都有哪些成功秘诀呢?我们分别用“地利”“天时”“人和”加以解读。

一、“地利”:独特的生活环境

胡雪岩的家境并不好。他只读过两年私塾,8岁替人放牛。父母从小就教育他:读书要听先生的话,拾到东西要归还,讲信用,包容和帮助别人,不求回报。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给胡雪岩输送了正能量。

13岁那年,胡雪岩在放牛路上捡到个包袱,打开一看,里面都是白花花的银子。他没有据为己有,而是待在路边,直至几个时辰后失主找来,物归原主。失主正是杭州的大客商。这件事改变了胡雪岩的命运,几个月后,他跟着这个客商离开家乡,到浙江闯荡。

除了家庭的小环境,居住的大环境对他也有深刻影响。胡雪岩的老家是安徽绩溪,隶属于徽州府。在明清时期,徽州不光是个地理概念,更是个经济概念、文化概念。这是为什么呢?

徽州地处安徽南部,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加庄园”的说法。一方面,有山有水,景色宜人;另一方面,耕地稀少,经济落后。本地出产的粮食,只能养活三分之一的本地人口。其他人要想生存下来,只有走出去,要么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功名去做官,但金榜题名者毕竟是少数;要么外出打工做生意,更多的人不得不选择这条路。徽州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一“丢”,就丢出了近代中国最大的商帮组织——徽商。巧了,胡雪岩也是13岁被“丢”出去闯荡的。

徽商走出安徽后,在全国各地特别是苏杭地区做生意。他们创业艰难,但他们又具有敬业执着、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精神,跟骆驼相仿,因此被人称为“徽骆驼”。

当然,徽商还有精于算计、左右逢源、翻云覆雨等商人固有的经营本领。这些特色加在一起,成为徽商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著名的老字号剪刀品牌张小泉,它的发明人张小泉在明末清初开设了剪刀铺,成为独树一帜的徽商代表人物。

胡雪岩作为徽商队伍的一分子,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当然也具有这样的特点,这成为他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因素。

二、“天时”:两个贵人

再说“天时”,其实就是机遇。居里夫人曾说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但是,光有准备不够,还得创造机遇,把握机遇。胡雪岩就把握住了人生中的两次重要机遇,更准确地说,是两次攀附权贵的机会。

第一次机遇,是王有龄提供的。据说,福建人王有龄出身官宦世家,但不爱写八股文,不打算参加科举考试,而是花钱捐了个浙江的小官,可没钱进京。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跟胡雪岩相识,胡雪岩觉得他前途不可限量,便资助他五百两银子,让他火速进京谋职。王有龄进京后,找门路获荐至浙江巡抚门下,从此开启了飞黄腾达之路,直至做到浙江巡抚。而王有龄也是吃水不忘打井人,念及胡雪岩知遇之恩,便资助他开钱庄。在王有龄的关照下,胡雪岩从钱庄伙计变成了钱庄老板。

但是,这个说法有三个疑点:第一,王有龄的父亲在云南做官,王有龄捐官前后一直陪侍左右,没去过浙江,怎么可能跟胡雪岩见面?第二,王有龄比胡雪岩大13岁,王有龄捐官的时候,胡雪岩才12岁,还在安徽老家放牛,两个人怎么可能有交集?第三,就算胡雪岩见过王有龄,慧眼识珠,认定王有龄是潜力股,身为钱庄里的学徒工,干的都是扫地、倒尿壶之类的杂役,月薪只有八两银子,从哪儿拿出五百两银子相赠呢?如果他擅自挪用钱庄里的公款,难道钱庄老板不追究吗?

既然胡雪岩慧眼识珠的说法不太靠谱,那么胡雪岩是怎么从一个小伙计变成阜康钱庄的老板的呢?胡雪岩第四代孙、画家胡亚光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在《上海半月》杂志上的一篇题为《安定遗闻》的文章中回忆道:

先曾祖光墉公,字雪岩,少式微不暇攻诗书。学贾于阜康钱庄。肆主于姓,无子。家公勤敏,有胆略,颇器重之。疾革时,招公至榻前曰:“君才识百倍于吾,吾肆虽小,好为之不患无用武之地。”即以全肆赠之。

清案探秘——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成败之谜

左宗棠,字秀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 人。晚清重臣,著名湘军将领????

原来,由于当学徒的时候表现优异,阜康钱庄老板临死前,把全部家产送给了他。这才是胡雪岩发家的第一桶金。

当然,胡雪岩接管的这份家业很微薄。不过,只有当上了这个老板,才有可能结识王有龄。王有龄后来升任浙江巡抚,把置办军火、粮草的后勤重任交给了胡雪岩。在太平天国战争的特殊时期,胡雪岩掌控了浙江半数以上的军饷供应。阜康钱庄也获利颇丰,由小变大。

第二次机遇,是左宗棠提供的。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陷杭州,王有龄兵败自杀。继任浙江巡抚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宗棠。胡雪岩继续操办军火、粮草,给左宗棠留下了“急公好义,实心实力”的好印象。

几年后,新疆发生叛乱,清廷决定派左宗棠率军收复失地。大家知道,打仗首先打的是银子。没钱寸步难行。况且新疆与内地距离较远,后勤补给线漫长,运输成本很高。左宗棠虽然筹集了够吃一年的军粮,但运费和军饷加起来要八百万两银子。当时朝廷根本出不起这钱,左宗棠心急如焚。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他想起了胡雪岩。左宗棠马上给胡雪岩写信,请他向上海滩的外国银行借钱,以解燃眉之急。

清案探秘——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成败之谜

英国人在上海开办的汇丰银行

当时,举借外债并不容易,连恭亲王奕都被洋人婉拒过。可是,胡雪岩不简单,把这朝廷都办不成的事给办成了。他多方运筹,使得江浙和广东的地方大员同意,以江苏、浙江、广东等省的海关税收做担保,向外国银行六次借债,一共借了一千八百七十万两银子,装满了左宗棠的钱袋子。

胡雪岩和左宗棠的这次合作,可谓“双赢”。西征军没了后顾之忧,打仗有摧枯拉朽之势,很快就收复了新疆失地,左宗棠建立了盖世奇功。胡雪岩不仅获左宗棠推荐,得到了朝廷恩赐的二品顶戴和黄马褂,而且积极投身洋务运动,协助左宗棠开办企业,采购机器、军火,延揽外国技术人员。当然,胡雪岩没有白忙活,他抓住与左宗棠合作的机遇,不仅获取高额佣金,还沿着左宗棠的官场足迹,把生意版图从浙江扩展到福州、上海、兰州等地,生意类别也从单一的钱庄买卖,扩大到茶叶生丝出口、中药材制售等领域。

清案探秘——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成败之谜

左宗棠创办的兰州织呢局机房

三、“人和”:善结人缘

生意场上,机遇和环境固然重要,但人的因素永远是第一位的。胡雪岩很重视“人和”。作为红顶商人,他跟官员们打交道驾轻就熟。作为老板,他跟员工打交道也颇有心得。他的经历,就是一堂生动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课。

前面已经讲过他跟王有龄、左宗棠等官员的缘分,接下来讲讲他是如何管理好下属员工的。有三组故事值得玩味。

(一)独特的招聘技巧

胡雪岩初掌阜康钱庄之时,事务繁多,想招个副手协助打理。有人给他推荐了刘庆生。这个刘庆生,原本是某个钱庄的伙计,据说十分能干,但胡雪岩一点都不了解,决定亲自考察一番。

一天晚上,胡雪岩把刘庆生请到自己家中,一坐下来就东拉西扯地闲聊开去。只见刘庆生面色平和,微微带笑,没有不耐烦的表现。胡雪岩这么做,就是想考察刘庆生对客户的喋喋不休有无耐心。显然,胡雪岩很满意,刘庆生在不知不觉中过了第一关。

接下来,胡雪岩话锋一转,切入正题,问了许多钱庄生意上的难题。刘庆生据实回答,有板有眼,显然是个钱庄行当的经营高手,专业素养过硬。然后,胡雪岩表示,打算聘他做伙计,给他一大笔钱,叫他租一个小规模的钱庄。刘庆生答应了。

一个月后,胡雪岩突然来到这个小钱庄,没跟刘庆生打招呼,而是暗自观察钱庄的经营情况,最后才召刘庆生见面。按照惯例,老板视察,伙计当然要把账本呈送过目。

胡雪岩接过来看了一眼,又还给刘庆生说:“账我就不看了,明天我要去京城办件事,需要用钱,现在钱庄有多少现银可提?”刘庆生脱口而出:“钱庄有现银七万五千两可取。”

胡雪岩又问:“这些天有没有顾客来取钱?”刘庆生说:“有。”胡雪岩接着问:“如果留下周转金,还能取走多少?”刘庆生说:“可以提走七万一千两。”胡雪岩说:“好,你把这七万一千两银子给我提出来,我明天去京城用。”刘庆生马上就去账房把钱提了出来,分毫不差。

胡雪岩当然没有去京城的打算,也不急着用钱。他这么做,就是要考察刘庆生掌控和经营钱庄的能力,以及钱庄收支是否准确。当然,刘庆生的表现不仅消除了胡雪岩的顾虑,也为自己赢得了阜康钱庄副手的聘书。后来,刘庆生果然把钱庄的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成为胡雪岩事业上的左膀右臂。

(二)“德看主流,才重一技”

胡雪岩创办的胡庆余堂,在当时与北京的同仁堂齐名,成为晚清中国最有声望的中药铺之一。

邹文昌是胡庆余堂的老员工,担任阿二(副主管),满心以为自己迟早能成为阿大(主管)。没想到,胡雪岩从松江请来一个名叫余修初的专业人士当阿大,堵了他的升迁路,他心里很嫉妒,一心想把余修初排挤走。

清案探秘——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成败之谜

胡庆余堂(胡庆余堂是胡雪岩的自有产 业,也是他踏入中医药领域的重要尝试)????

一天,余修初接到邹文昌的报告,说紧俏药虎骨追风膏已经断货,而虎骨又很难买到,建议以豹子骨替代,否则这款药没法做了。余修初开始有些犹豫,既不想违反“采办务真”这条店规,又不想让药品断货,给店里造成经济损失。想来想去,决定一面暂时进豹子骨,替代虎骨制药,一面加紧采购虎骨,补充断档。他没想到,这是邹文昌设计的圈套。

掺了豹子骨的虎骨追风膏制作出来后,邹文昌马上向胡雪岩打了小报告。胡雪岩闻讯大为震怒,把余修初找来问话。当着他的面,写下了“戒欺”二字。意思是说,本店杜绝任何欺诈行为。

邹文昌满心以为,胡雪岩会收拾余修初,给自己腾位子。没想到,当着众人的面,邹文昌自己竟被辞退了。大家都很纳闷,胡雪岩说:邹文昌身为副手,发现差错,不去提醒主管纠正,已是渎职,背后打小报告,更是心术不正。这样的人如果继续留用,后患无穷。

余修初羞愧难当,提出辞职。不料,胡雪岩却宽慰他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还是君子。你要继续留下来,帮我树立‘戒欺’的店规,让它代代相传。”余修初感激涕零,不仅带头烧掉了假药,而且把“戒欺”二字刻成牌匾,挂在药店里,时刻提醒自己。

现在我们常提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观,在胡雪岩的胡庆余堂体现得淋漓尽致。

胡雪岩二姨太有个亲叔,名叫刘不才,是家药店的老板。不学无术,嗜赌成性,输光了家产,走投无路,前来投靠。大家觉得,刘不才是个败家子,千万别收留,但细心的胡雪岩发现,这家伙有两件事绝对不干:一是吸鸦片,二是赌博时把祖传秘方押出去。胡雪岩觉得,就凭这两点,刘不才就并非无可救药。既然爱赌博,就让他陪客户打麻将,应酬达官贵人。一次,胡雪岩约上海生丝业的巨头庞二喝酒,让刘不才陪庞二打麻将。刘不才尽力扣住另外两个人,专心给庞二喂牌,使庞二大获全胜,在牌桌上赢了三万多两银子。庞二很高兴,决定跟胡雪岩合作,联手垄断上海生丝行业。

胡雪岩很重视“一技之长”,只要能为他所用,只要没有突破道德底线,即便有别的毛病也无妨。

(三)人心比金钱更重要

员工到企业上班,首先考虑的是薪水。薪水是否优厚,配得上付出,有上升空间,是员工努力工作的动力。熟悉业务的员工永远是稀缺资源。他们既是熟练工,也是企业秘密的知情者。晚清时期,通讯手段不发达,许多商家就用高薪挖竞争对手的墙脚,获得熟悉业务的员工,也就掌握了竞争对手的内情。要想在激烈的商战中生存下去,就必须笼络人心,保护人才,避免人才流失。

胡雪岩笼络人心,主要用三个办法:一是高薪,二是情谊,三是平等共赢。

先说薪水。胡雪岩在薪酬方面绝不含糊。他相信,员工报酬跟买东西是一个道理,“一分价钱一分货”,货好,价钱自然就贵,值得重金聘请的人,一定是忠心和得力的人才。胡雪岩开薪水很有契约精神,不会因自己生意下滑,赚的钱减少,就克扣员工薪水,哪怕自己分文不赚,员工薪酬上也要该给多少,就给多少。阜康钱庄聘请刘庆生当副手时,资金还没到位,胡雪岩一声令下,给刘庆生开出年薪二百两银子(不含年终分红),且先预付一年薪水。要知道,当时十几两银子就能让一个八口之家在杭州过上吃住不愁的好日子。这么做当然打动了刘庆生的心。

胡雪岩还发明了两种物质激励手段。一是从盈利中专门抽出一份特别红利,作为“功劳股”奖励给有功之人。“功劳股”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长期的,可以一直拿到去世。一次,胡庆余堂对面的商店着火,员工孙友康只身冲进火场,抢出即将被烧毁的两块胡庆余堂的金字招牌,自己的眉毛、头发都被烧焦了。胡雪岩闻讯后,立即给他颁发了“功劳股”。二是“阳俸”和“阴俸”。无论职务高低,只要不跳槽、不被辞退,年老体弱无力继续工作时,胡庆余堂会继续发放薪水,直至员工去世,这叫“阳俸”,相当于退休金。如果员工去世,则给他的亲属发放“阴俸”,相当于抚恤金。

再说情谊。胡雪岩热衷于用给员工发年货的方式笼络人心。由于他早年在杭州的金华火腿行当过伙计,因而年货就是金华火腿。胡雪岩对火腿要求很高。由于火腿上段骨头多,下段肉质太肥,口感都差,只有中段最好,所以,他就把这口感不错的中段作为年货,送给各级员工,而上下两段留给自己和家人享用。年货发放前,胡雪岩还要亲自抽查,用银针刺破火腿闻味,看看火腿香不香,火候足不足,质地和成色如何。胡雪岩这么做,让员工非常感动,大家都愿以百倍的忠诚和努力加以回报。

最后说说平等共赢。还记得胡雪岩在杭州的那座豪宅吗?建这座豪宅的时候,西北角有个剃头铺,无论给多少银子,都不肯搬走。胡雪岩算是那个时代的牛人吧,可他既没有请官兵强拆,也没有去找地痞流氓扔砖头恫吓。在他看来,无论富人穷人,都平等地享有居住权的资格;自己赢,也要允许别人赢。因此,直到胡雪岩去世,这个钉子户也毫发未损。

这是一件小事,但折射出胡雪岩为人处世的老练豁达。他失去的是一小块土地,给豪宅留了点缺憾,但得到的却是社会声誉,这是无形的财富,也是他取得事业成功的诀窍之一。

薪水事小,名声事大。发放高薪,员工得到了尊重,老板得到了好评,劳资双方是共赢。火腿事小,人心事大。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事无成。剃头铺事小,社会声誉事大,金杯银杯不如口碑,一个懂得尊重弱者的强者,才更值得尊重。

四、成也“人和”,败也“人和”

很多成功的门,其实是虚掩的。只要我们勇敢地去敲门,大胆地走进去,呈现在眼前的很可能就是一个崭新的天地。依靠“天时”“地利”,尤其是“人和”,胡雪岩迈出了这一步,拿到了成功之门的钥匙。然而,他的事业迅速走向失败,也跟“人和”有关系。

19世纪后期,江南的生丝60%是销往国外的。然而,长期以来西方列强垄断了中国的生丝贸易。这让正在兴起的中国民族资本家不服气。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他们和西方列强开展了“商战”。胡雪岩就是这场商战的主角之一。

清案探秘——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成败之谜

红顶商人胡雪岩(胡雪岩为当时“中国首 富”,获得慈禧亲授的红顶戴和黄马褂)????

光绪八年(1882年),苏杭地区的新生丝运到上海。胡雪岩垫付了两千万两银子全部买下,准备套利,使西方商人根本买不着生丝。洋人想做生丝生意,只好找胡雪岩商量,愿意多花一千万两银子,把胡雪岩囤的这些生丝买走。胡雪岩也不含糊,出价三千二百万两。就因为多这二百万两,谈判没成。

第二年,苏杭地区的新生丝又运到了上海。这次胡雪岩没钱了,就邀请其他中国商人集资,全部收购,以此控制生丝市场,迫使洋人屈服。可是,这次他在“人和”上栽了大跟头。因为有个死对头出现了,他叫盛宣怀。

盛宣怀也是红顶商人,是李鸿章身边的红人。当年创办轮船招商局、荆门矿务总局、天津电报局时,盛宣怀就被胡雪岩暗中打了小报告,从而三次丢官。有人问,胡雪岩为什么要跟盛宣怀过不去呢?其实,这俩人都被当枪使了,背后是李鸿章的淮系集团和左宗棠的湘系集团的明争暗斗。不管怎么说,俩人结下了梁子,盛宣怀处心积虑地找机会报复。

为了给左宗棠西征筹集军饷,胡雪岩曾多次找英国汇丰银行,先后借了一千多万两银子,约定半年一还。虽然都以朝廷名义借钱,但银行催还款时都找胡雪岩,因为他是经手人。当初借钱时,朝廷批准以各省铜税收入做担保,每年都会把税款按期打到胡雪岩的账上。这次,盛宣怀跟苏松太道邵友濂说,李中堂(李鸿章)要求今年缓发铜税二十天。邵友濂觉得,既然李中堂发话了,缓发又不是不发,也不算个事,就照办了。

新生丝刚运到上海,盛宣怀抢先出手,联合外商将其全部买走,然后低价抛售给胡雪岩的老客户。就在这年,欧美发生经济危机,丝织品外需锐减。而在此前几年,中国发生了丁戊奇荒,经济严重衰退,丝织品的内需也锐减。胡雪岩前一年囤积的生丝不仅卖不动,而且卖不上价,还占用了大笔钱款,无法变现。这时的胡雪岩,流动资金匮乏,正处于最脆弱的时刻。

怕什么,来什么。就在这一年(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军舰开到闽浙沿海,扬言炮轰上海。霎时间,上海滩市面大乱。盛宣怀马上托人到胡雪岩的阜康钱庄提款挤兑。有他带头,其他人也纷纷前来提款,阜康钱庄账上的存银很快就被取空了,面临破产的境地。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胡雪岩都做了什么呢?他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找人帮忙。债主登门,胡雪岩只好求助邵友濂,赶紧把今年的铜税打过来救急。可是,邵友濂谎称办事人员不在,故意磨蹭。他又给左宗棠拍电报求救,但被盛宣怀掌控的电报局扣下,没能及时送到左宗棠手里。以前当惯了赢家的胡雪岩,这次真的碰到大麻烦了。

第二件,变卖财产。为了应对挤兑和还贷款,他低价卖掉了囤积的生丝,亏了八百万两银子本金。他又抵押了这些年置办的土地和房产,换成银两。然而,由于整个上海滩陷入了金融恐慌,房价股价大跌,这些往日里炒到天价的房产,根本卖不上价。

第三件,遣散家人。胡雪岩是个享乐主义者,他在杭州城建的那所豪宅,富丽堂皇,异常奢华,养了十几名貌美如花的姬妾。如今,自己快成穷光蛋了,再也养不起这些阔太太了,干脆每人发给两千两银子,全部遣散,自谋生路吧。

这三件事胡雪岩做得都很被动,非但没能把欠款补齐,而且丧失了大量家产,失去了继续偿还债务的能力。

事到如今,他才明白,背后捣鬼的人就是盛宣怀。而此时,左宗棠虽然到上海处理善后工作,但已于事无补;盛宣怀也被李鸿章调到了天津躲避风头。只剩下胡雪岩长叹一声,坐在太师椅上,面如死灰。

两年后,也就是光绪十一年(1885年),胡雪岩总算把欠款还清了,但经济上一败涂地,没了东山再起的本钱。就在这年,他在忧愤中死去,享年63岁。他的靠山左宗棠,也在同年去世。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民族资本遭遇来自国内国外的双重挤压,资本原始积累困难重重。许多商人仍旧靠官商勾结和囤货套利的传统经营模式生存。然而,胡雪岩的失败,昭示了红顶商人的旧模式行不通了。胡雪岩用极为惨重的代价,给后人留下了两点教训:

第一,危急关头,现金为王。

第二,“人和”很重要,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

【知识链接】

“胡庆余堂”名称的由来

据说清朝同治年间,杭州鼓楼附近坐落着一个名叫叶种德堂的药店,挂出“真不二价”的招牌,很有影响。那时候,有头有脸的人到这家药店配药,基本不付现金,而是采用“金折子”记账的办法。一年中每到清明、端午、中秋、除夕四个日子,才由账房先生到客户家去收账结算。

清案探秘——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成败之谜

胡庆余堂(胡雪岩作为胡庆余堂实际意义的董事长,抓大放 小,把具体业务交给专业人员打理,取得了成功)????

一次,叶种德堂派人到胡雪岩的宅子结账,由于金额较大,胡宅的管家提出给点优惠,把尾数抹去得了。账房先生很为难,但权衡再三,还是“抹零”了。回去以后,叶种德堂的老板很生气,认为账房先生这么做,违背了“真不二价”的招牌,就把他给开了。

等到第二个收账日时,胡宅的管家发现,先前的账房先生没来,换了个新人来收账,就打听缘由,敢情前任就是因为“抹零”的事,早已被炒鱿鱼了。他连忙向胡雪岩报告了此事。

胡雪岩想了想,觉得愧对那位账房先生,就多方筹资,用了三年时间开设了一家“雪记国药房”,把那位账房先生请来料理店务,兼管账房。据说这个账房先生姓余,而且治店有方,胡雪岩很高兴,就给这个药房冠名为“胡庆余堂”。

参考文献

高阳:《红顶商人胡雪岩》,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

曾仕强:《胡雪岩现象:曾仕强谈中国式经营》,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3年。

林学武:《胡雪岩全传》,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97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