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清案探秘——钦差之死的惊天谜案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2 16:13:34 0


嘉庆年间,江苏淮安爆出一起命案。死者竟是朝廷派去的钦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谁有如此胆量,竟敢刺杀钦差?这起惊天大案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又是怎样惊动嘉庆皇帝的呢?案件的结局会如何?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

下面,就请跟随我一起揭开这桩“钦差之死的惊天谜案”。

嘉庆十三年(1808年)十一月初七日凌晨,江苏淮安山阳县。

一座名叫善缘庵的破庙里,突然传出一阵哭喊声。一时间,惶恐不安的情绪笼罩了整个淮安城。走进西屋的房间,只见一个中年人悬吊在房梁上。三个仆人模样的家伙呼天抢地,手忙脚乱地正在抢救。直到僧人和邻居赶来,他们才想起报官。可是,施救和报官都太迟了,悬梁之人已经气绝身亡。

山阳知县王伸汉闻讯,带着三班衙役赶到案发现场,定睛一看:死者不是旁人,正是朝廷派来的查赈委员李毓昌。经过仔细勘察,县衙做出初步判断:李毓昌是上吊自杀而死。淮安知府王毂闻讯也来到现场,经过反复会商,认为县衙的判断无误。接下来,就是办丧事和处理善后。一切都显得那么从容不迫。

朝廷钦差,异地自杀,怎么看怎么觉得蹊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疑点重重

为了证明李毓昌确系自杀,山阳县对涉案人员严密审讯,尤其是对李毓昌的三个仆人反复审讯。这三个仆人,准确地说是“长随”。在清代,长随是官府雇佣的职业仆人,他们游走于各地官府,熟悉官场业务。这三位名叫李祥、顾祥、马连升,说李毓昌回县城后,心绪慌乱,精神恍惚,死前那晚言语颠倒,毫无睡意。次日一早就上吊了。三人相互印证,严丝合缝,说得像真的一样。

既然人证、物证俱全,山阳县就草拟呈文,逐级上报,看起来可以结案了。

然而,事情真就这样完结了吗?

半年前,也就是嘉庆十三年五月,李毓昌考中进士。喜讯传来,全家兴奋不已。李毓昌有个名叫李泰清的叔叔,是个武秀才,见过点世面,打算看看这位能干的侄儿。不料到了淮安,传来侄儿自杀的噩耗,他就成了办理后事的家属代表。

李泰清觉得,侄儿刚中进士,前途一片大好,没理由自杀啊!他想看看侄儿的遗容,可棺材已经钉死。追问死因,王伸汉坚称是自杀。李泰清想见那三个长随,王伸汉说,主死仆散,人之常情,我推荐他们出去讨生计了。

李泰清打听了一圈,只问出,李毓昌死前那晚,曾去县衙赴宴。虽然李泰清满腹狐疑,但王伸汉招待得很殷勤,临行前还送了一百五十两银子,一再宽慰,嘱咐尽快入土为安,于是,李泰清就带着侄儿的棺椁和遗物启程回乡。

清案探秘——钦差之死的惊天谜案

清代淮安清江运河闸门,省里派来的钦差竟然死在此地,很是诡异

到了山东即墨老家,亲属们围着棺材抱头痛哭。接着就是葬礼和安葬仪式。

丈夫死了,妻子守寡,很不是滋味。收拾遗物时,睹物思人,再次泪流满面。

突然,她发现一件蓝色皮袄的衣襟和衣袖上有血迹,像是口鼻流血,沾染了衣襟,再用衣袖去擦,又沾染了衣袖。可是,上吊自杀不至于口鼻出血啊!这是怎么回事呢?很快,她恍然大悟,敢情丈夫不是自杀,是被人害死了!

李泰清本来就对侄儿的死有疑虑,如今看到血迹,他决定请乡邻见证,开棺验尸。这么做,在封建社会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棺材打开了,只见李毓昌脸上涂满石灰。洗净后,只见“尸身青黑”。没错,李毓昌就是死于他杀,而且被毒死的可能性很大。李家当即决定告状。

不能再去淮安府和山阳县了,他们认定李毓昌是自杀,告也没用。不能去找他们的上司两江总督铁保,因为他难免会袒护下属。李泰清心想,与其闷在基层,不如告到京城。不管怎么说,侄儿是朝廷命官,天下总有讲理的地方吧。于是,李家凑足银子,进京告御状。那么,他们能告赢吗?

二、高层过问

在清代,进京告状被称为“京控”。嘉庆十四年(案发第二年)五月,李泰清等人来到北京,敲响了都察院门前的大鼓,把状纸递了进去。都察院官员见是官员命案,不敢怠慢,立即将状纸送进了紫禁城。

嘉庆帝一看状纸,就在四个问题上提出疑问:

第一,自杀存疑。“李毓昌在县署赴席,何以于回寓后遽尔轻生?当夜自缢,其事已不近情。” [1] 嘉庆认为,李毓昌自杀,既无事前征兆,也不合情理。李毓昌的死,倒有可能跟那天晚上县衙的宴请有关。

第二,复审不严。“山阳县知县随同署知府验明换衣棺殓,是否于申报后由上司派委,抑或另派有同验之员?总未见该督具奏,实属不以人命为重,草率因循之至。” [2] 嘉庆认为,淮安府和山阳县在验明死因后,两江总督既没派员复查,也没向朝廷说明情况,实属办事草率,把人命当儿戏,其中肯定有情况。

第三,送钱交好。“山阳县知县于李泰清领柩时,送给路费银一百五十两,未必不因情节支离,欲借此结交见好,希冀不生疑虑。” [3] 嘉庆认为,知县一年养廉银才一二千两。王伸汉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银子,只能说明他与此案有关。

第四,安置长随。“又将李毓昌长随李祥荐与淮安通判、马连升荐与宝应县二处,李祥等不过同僚厮役,何以俱代为安置周妥?其中难保无知情同谋、贿嘱灭口之情弊。” [4] 王伸汉没有给李毓昌的长随安排工作的义务,居然对这事如此上心,只能说明他们有关联,甚至有可能是一伙的。

由这四点疑问,嘉庆帝推断:“此案或系李毓昌奉差查赈,认真稽核,查有弊端,该山阳县畏其揭报,致死灭口,亦未可定。” [5] 意思是说,李毓昌是奉命办差,查出了问题,王伸汉怕他举报,就杀人灭口。

直觉告诉嘉庆帝,这不是自杀,而是一起蓄意谋杀朝廷命官的恶性案件。依他对清朝官场的了解,这种直觉是靠谱的。嘉庆帝把这四点疑问和自己的判断,以谕旨形式发给两江总督铁保和江苏巡抚汪日章,让他们给个说法。

铁保没敢大意,先把王伸汉找来问话。王伸汉坚称,当日验看确系自杀。又问了县衙跟班、验尸的仵作和善缘庵的僧人,也持自杀之说。铁保本就不想惹事,既然大家都这么说,干脆就此复奏。至于三个长随,那就甭找了。

清案探秘——钦差之死的惊天谜案

两江总督铁保画像????

不久,嘉庆帝又发来一道谕旨:将山阳县知县革职,连同李毓昌的三个长随一并押解进京,交刑部审讯。

三个长随很快被抓获。铁保先审了一通。长随们说,衣服上的血迹是李毓昌上吊时嘴里出血所致;李毓昌曾应邀到一个陈姓监生家里喝酒,接受请托,收了红包,事后心中不安,上吊自杀。铁保又把这个监生找来审问,喝酒是真,但李毓昌没收红包,也没接受请托,只是对喝这顿酒比较懊悔。

接着,铁保将这些情况上奏朝廷,意在证明李毓昌确系自杀而死。

几天后,山东传来消息。山东巡抚委派多名官员前往即墨,开棺验尸,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

有个跟李毓昌有故交的小吏,突然患病发狂,说话的语音语调跟李毓昌一样,像是灵魂附体了!他说自己从山阳县衙赴宴回到寓所,口渴讨茶水喝。仆人送来一碗,喝下去之后感觉肚子疼,口鼻出血。接着被人蒙住脑袋,用绳子勒死。话说完后,这个小吏竟然病死了。 [6]

灵魂附体的说法荒诞不经,但借小吏之口讲出的案情却有鼻子有眼,现场感很强。可是,这样的荒唐说法有几分可信呢?

山东巡抚的验尸报告很快就送到了北京,证明李毓昌不是自缢,而是被人先用砒霜下毒,再用绳索勒死,跟灵魂附体的传说一模一样。嘉庆帝把这份验尸报告发给铁保,让他加紧工作,查明真相。

王伸汉和三个长随,早已定下攻守联盟,虽然军机大臣和刑部连夜提审,熬得难受,但他们就是不招。山东的验尸报告送来后,审讯力度加大,第一个扛不住的是长随马连升。他一招供,其他人跟着就崩溃了,谋杀李毓昌的事实真相大白。结案奏报送至御前,嘉庆帝既震惊又愤怒。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三、贪廉不两立

李毓昌(1771—1808年),出身农民,没有官宦背景。考中进士后,户部将他派往江苏当候补知县。其实就是先给官职和薪水,等着哪有缺就去哪。谁知到了江苏,知县的编制都满了,无处落脚。他只好待在省城“候补”。

六月,江苏普降大到暴雨,洪泽湖水位猛涨,导致运河决口,淹没无数民宅,劫后余生的老百姓流离失所,沦为难民。朝廷一面抗洪抢险,一面组织赈灾。

清案探秘——钦差之死的惊天谜案

嘉庆帝汉装行乐图

清代官府赈灾,是要按照受灾轻重分级,受灾重的给钱多,受灾轻的给钱少,没受灾的不给钱。不过,有些州县官会偷奸耍滑。为了杜绝舞弊,朝廷派出查赈委员,专门核查赈灾物资的分配和发放情况。既然李毓昌人在江苏,无事可做,江苏布政使司索性让他当查赈委员。由于是上级委派,代表朝廷,就算是“钦差”。

当然,李毓昌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跟本地官员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十一人查赈小组。李毓昌本人呢?则带了李祥、顾祥、马连升等三个长随,风尘仆仆,赶往淮安府山阳县。

淮安是苏北重镇,漕运总督衙门所在地,黄河和运河交汇之地,地理位置重要。山阳县是淮安府城所在县,地位比其他县高。53岁的山阳知县王伸汉是官场“老油条”,当过的官职几乎都是捐来的。不过,他很受两江总督铁保、江苏巡抚汪日章器重。半年前,两位大员联名保举,将他调往山阳继续当知县。 [7] 不过,王伸汉自觉年纪不小,又没有功名,仕途上难有作为,便在钱上打主意,变本加厉地捞。

这回,他虚报受灾程度,多报受灾人口,骗取朝廷九万两银子赈灾款。其中,用于赈灾的也就六万七千两,而剩下的二万三千两银子,有一万三千两装进个人腰包(相当于七八年的养廉银,购买力合二百六十万元人民币),另外一万两用于上下打点。

王伸汉以为,给查赈委员送点银子,自己将赈灾银中饱私囊的事就能糊弄过去。按照当时的官场潜规则,银子确实能开路,确实能把黑的说成白的,确实能让省里来的官员网开一面。十一个查赈委员,绝大多数收了红包,约好虚报所得三七分成。偏偏在李毓昌这儿,权钱交易的把戏失灵了。

李毓昌初出茅庐,对官场的潜规则一无所知。到了山阳,他白天走访灾民,做好记录,晚上住在善缘庵,自己生火做饭,不接受县里招待。王伸汉派衙役请了几次,李毓昌都没应。好不容易来县衙一趟,取完账本就走,一副公事公办的面孔。见此情景,王伸汉只好亲自出马,到善缘庵求见李毓昌。

宾主落座,一阵寒暄后,李毓昌开门见山,询问山阳县的灾情。王伸汉支支吾吾,闪烁其词,最后冒出一句:山阳是个小地方,很穷很苦,还望李大人照顾。李毓昌板着脸一言不发。王伸汉见话不投机,非常尴尬,只好起身告辞。

回到县衙,王伸汉就琢磨:这个李毓昌究竟是真的铁面无私,还是卖关子,打算从我这儿分杯羹呢?他相信,任何人跟银子都没仇,李毓昌也不是铁板一块。就在这时,王伸汉的随从包祥报告,说李毓昌的长随李祥是他的老相识。王伸汉就让包祥去见李祥,套套近乎,打听李毓昌的真实想法。

这一打听不要紧,包祥从李祥嘴里,得到三个重要情报:

第一,李毓昌确实发现,山阳县有多报受灾人口,冒领赈灾银两的情况,正在准备检举王伸汉的材料。

第二,李祥对主子李毓昌不满。原因是跟着李毓昌跑前跑后,李祥非但捞不来外快,反而管束严,生活苦,连在县里摆威风的机会都没有,真是自叹命苦。

第三,另外两个长随顾祥、马连升也有同样的不满情绪,而且这三个长随对狐假虎威、揽权受贿的事非常向往。

听了包祥的报告,王伸汉沉思良久,决定做两件事:第一件,暗中花钱收买这三个长随,满足他们的贪欲;第二件,准备一份厚礼,让李祥转交给李毓昌。王伸汉依旧坚信,没有银子摆不平的事。

李毓昌会收礼吗?他会怎样处理跟王伸汉的关系呢?

四、夺命之夜

夜深了,万籁俱寂,李祥把王伸汉的厚礼送进了李毓昌的房间。结果呢?非但没有讨巧,反而挨了一顿骂。李毓昌决定把王伸汉向他行贿的事上报朝廷。

次日,借买菜之机溜进县衙的李祥,把送礼失败的事跟王伸汉讲了。王伸汉知道,李毓昌考取举人那年,主考官就是现任两江总督铁保,论起来俩人还有师生情谊。如果李毓昌去省城告状,没准还真能在总督大人跟前说上话,参自己一本。想到这里,他倒吸口凉气,问李祥:能不能把举报信偷出来?

李祥说,偷举报信当然不难。难的是一旦露馅,被李毓昌发现,该如何收场?只要他想举报,偷个信根本拦不住。别忘了,李毓昌写举报信轻车熟路,就算你把信偷走,他再写一封不就得了?

王伸汉听罢,眼珠一转,跟李祥耳语一番。李祥顿时懵了,不知所措,稍微镇定了一下,发现自己已经上了王伸汉的贼船,下不来了,只能按人家的指令继续做下去。不仅如此,他还把李毓昌的另外两个长随—顾祥、马连升也拉进了同一战壕。耳语说了什么,暂且按下不表。

转眼之间,李毓昌来山阳已经一月有余,即将回省城复命。临行前,王伸汉设宴为他送行。李毓昌本不想去,但架不住王伸汉盛情邀请,再不给地主面子,实在说不过去,只好答应下来。没想到,这竟是他这辈子的最后一顿饭。

李毓昌的酒量一般,酒过三巡就醉了。宴席散罢,他踉踉跄跄回到善缘庵,已是午夜时分。坐定之后,顿觉口渴,要喝茶。等了许久,李祥端来茶壶,斟满一杯。李毓昌喝了两口,觉得味道不对,放下茶杯,连吐几口,血顺着嘴角和鼻孔流了出来。接着,李毓昌栽倒在地,呻吟不止,神情扭曲难看。

这时候,三个长随跑到跟前,不是伸手相助,而是冷眼旁观。他们似乎在等着李毓昌痛苦地死去。可是,李毓昌呻吟半晌,不见咽气,他们担心夜长梦多,便互相使了眼色,一拥而上,用布蒙头,用衣带将李毓昌勒死。

原来,李毓昌嚷着要喝茶时,李祥等人就在旁边的屋子里忙活。他们把砒霜倒进茶壶,用筷子搅和,耽搁了会儿,让李毓昌等了许久。没错,李毓昌之死绝非自杀,而是他杀,是谋杀!

接着,李祥等人把这条衣带悬挂在房梁上,将李毓昌的遗体吊起,伪造了上吊自杀的假象。这就是那天晚上事情的全过程!李毓昌不是自杀,而是“被自杀”!这就是王伸汉跟李祥一番耳语出的主意。

一代清官,就这样命丧他乡,死在了自己的长随手里。前文“灵魂附体”讲述的经过,竟然是真的。

杀人现场伪装好后,涉案人等就开始了表演:李祥等人哭天抢地,到县衙报警;知县王伸汉一本正经地仔细查验,认定确系自杀。演得从容不迫、无比生动。

知府王毂闻讯前来,事情又起了波澜。这是怎么回事呢?

五、大结局(一):贪官伏法

王毂是官场老江湖了,一看便觉得情形不对。稍加翻验,便发现李毓昌的遗体口鼻有血迹。他并没有当场揭穿,而是假模假样地点头,认可王伸汉的查验结果,而后拂袖离去。看得出来,王知府的脸阴沉着。

回到府衙,王毂派人把王伸汉找来,喝问缘由。王伸汉见欺瞒不过,就扑通跪倒,泪如雨下,说因李毓昌准备把咱们贪污赈灾银两的事情禀报总督,我为了保护大家,这才下手。赈灾这件事上,王毂收过一千两银子,只能沆瀣一气,想法遮掩。王伸汉又送上二千两银子,王毂便将此事压下,叮嘱王伸汉将死者口鼻血迹擦干净,将验尸报告写得天衣无缝。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当真相大白之时,坏人终究遭到惩罚。王伸汉被斩立决,家产抄没充公,几个儿子成年后流放边疆,遗孀孤苦无助,还得缴纳罚金。贪官的下场,不仅害了自己,也坑了家人。自古如此,概莫能外。

知府王毂不仅知情不报,而且包庇下属,更有受贿情节。嘉庆帝下令将他革职查办,处以绞刑,抄没全部家产。

李毓昌的三个长随,身为仆人,竟然杀害主子,不仅触犯刑律,而且毁了封建礼教。嘉庆帝下令,李祥罪大恶极,派重兵押到李毓昌坟前,先用夹棍,再凌迟处死,挖出心脏,作为祭品。顾祥、马连升先打四十大板,再凌迟处死。王伸汉的仆人包祥则先用夹棍,再开刀问斩。嘉庆帝设计如此残忍的刑罚,就是要让杀人犯活受罪,以儆效尤。

清案探秘——钦差之死的惊天谜案

李毓昌墓,位于山东省 即墨市李家营村

嘉庆帝还让铁保彻查十一个查赈委员。严查的结果,除了李毓昌和山阳教谕章家麟,都有受贿情形。这九个“小贪”,先被革职拿问,后被押解进京,一顿棍揍,流放边疆,家产抄没,一无所有。

至于两江总督铁保,本是将门之子,进士出身,文武全才。然而,在两江总督任上,对公务不闻不问,一门心思花在填词作赋上,工作屡屡出错,这回被逮个正着。嘉庆帝说他是“无用废物”,将其革职流放。江苏巡抚汪日章,以及江苏布政使和按察使,也被革职。

罪犯伏法,冤案昭雪,但嘉庆帝对朝纲的整肃仍未结束。在他看来,赈灾是朝廷的德政,却横生贪腐,甚至酿成血案,说明吏治腐败到了何等地步!李毓昌案给他留下了三点启示,对我们也有启发意义:

第一,制度重要,人更重要。查赈出了问题,有人建议修订章程,增加程序,多派人手。嘉庆不以为然,他认为查赈出了状况,并非制度不严密,而是办事之人不负责。他说:“国家办赈章程,良法具在。如果各州县实心经理,该督抚认真查察,自能实惠及民。” [8] 但实际情况是,地方官“昧良丧心,视同利薮”;查赈委员参差不齐,“嗜利者多”;督抚大员“不知认真经理”。好的制度固然重要,倘若没有合适的人去贯彻落实,只会形同虚设。因此,人的因素更重要。

第二,贪污受贿,形同盗贼。嘉庆帝认为:“官吏多一分侵蚀,穷黎即多几许饿殍,是直向垂毙饥民夺其口食,岂复尚有人心,行为竟同盗贼!” [9] 把官员贪污视为从饥民口中抢夺口粮,其行径与强盗没区别。可见嘉庆帝对贪官恨之入骨,对反腐败高度重视,有心改善官场风气。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整饬吏治的努力并未收到实效。

第三,干预过多,反受其累。嘉庆帝说,“向来疆吏因办赈地方国帑攸关,未尝不特派多员,会同查办,俾互相稽核,以杜弊源”。什么意思呢?赈灾要动用国库存银,非同小可,督抚大员们都很重视,往往派许多人去查,做到互相监督,以消除弊端。然而事与愿违。“委员中存心公正者甚难其人,扶同一气者正复不少,欲杜弊而转多舞弊之人,欲节用而更增分银之吏”。 [10] 事实证明,加派人手并非反腐法宝,既没挡住贪腐,又增加了额外开支。政府插手过多,有时候不见得是好事。简政放权,做好该做的事,提高办事效率,才是政府的本分。

六、大结局(二):表彰清官

李毓昌案真相大白后,朝廷一面在惩恶,一面也在扬善。受害人李毓昌,出身贫寒,清正廉洁,坚持原则,不畏权贵,在清代中叶官场腐败的大环境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体现了那个年代为官者的风骨。嘉庆帝做出了一项决定,对他给予重奖。

清朝皇帝对活着的官员往往会不吝嘉奖,但对死去的官员则有些吝啬。尤其是对基层官员,更是近乎不闻不问。或许正应了那句民俗:“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像李毓昌这样的七品官,死后能得到皇帝嘉奖,这样的案例是极少的。根据《即墨县志》的记载,李毓昌能得到嘉奖,这样的待遇号称“旷古未有恩典”。

那么,嘉庆帝给了李毓昌怎样的嘉奖呢?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亲自赐诗。嘉庆帝御制《悯忠诗》三十韵。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其中有句诗这样写道:

除残警邪慝,示准作臣纲。

意思是说,李毓昌这样的清官,可以作为全国官员的表率。给一个小人物如此高的评价,在那个年代是很罕见的。

第二,立碑纪念。写诗只是第一步。嘉庆帝又请成亲王永瑆代笔书写,镌刻在石碑上,立在李毓昌的墓前。皇帝又出了一千两银子,修了一座《悯忠诗》碑楼,把这块石碑放置在里面,免得日晒雨淋,同时以示褒奖。

成亲王永瑆,有两重身份,一是乾隆帝第十一子,嘉庆帝的哥哥,属于皇室成员;二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集赵孟頫、欧阳修的书法风格于一身,以端正清丽、劲俏流畅的楷书、行书风格著称于世,能求得他的字,在当时是非常不容易的事。能够让皇兄加书法家亲自题写立碑,这样的荣誉是很高的。

遗憾的是,这块石碑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掉了,还好有拓本流传至今,能让我们一睹风采。

第三,晋级升官。李毓昌生前只是个候补知县,级别为正七品。一天知县都没当成,就死在了“查赈委员”这个临时差事的任上。嘉庆帝决定给他连升两级,加知府衔。这样,嘉庆帝就可以按照正五品官的待遇给他的遗属发放抚恤金和其他补贴。

这还不算完。嘉庆帝还决定,李毓昌的葬礼按照四品官例给予全葬银二百两,一次致祭银十二两。

有些朋友大概不太明白清代官员的品级。那我们就用简单的类比来换算。知县是一县之长,相当于今天的县长,一般是正处级;知府是一府之长,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市长,一般是正厅级;四品官在清代多是副使、少卿之类的二把手,跟今天的副部级、副省级接近,至少也是部长助理、省长助理之类的中管干部。

好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李毓昌在正处级职务上去世,按照正厅级待遇安排后事,并在丧葬和祭祀费用的标准上比照副省长或省长助理的标准。

第四,厚待家属。李毓昌膝下无子,从子侄辈里选出一人作为继子,给予举人资格。叔叔李泰清帮李毓昌平反昭雪有功,被提拔为武举人。山东官员捐了一千两银子,给李毓昌的遗孀和子女补贴生活。此外,章家麟作为查赈委员里硕果仅存的“好干部”,直接提拔为知县。

嘉庆帝能亲自出面,为冤案平反昭雪,给含冤死去的基层官员高规格待遇,说明他并非昏君,而是愿意主持公道正义,他希望用这种重奖,给官员队伍重塑榜样,逐步改变吏治腐败的现状,确保政治清明、江山永固。

钦差之死这件事,给嘉庆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反腐倡廉是一项长期工作,既要树立廉政典型,惩治腐败分子,更要培养和塑造爱岗敬业的精神,一级级负起责来,共同把工作做得更好。

【知识链接】

李毓昌墓“神龟显灵”的传说

嘉庆十四年(1809年)秋,李毓昌墓在即墨县城西北十二里的蓝埠岭上建成。石碑是大理石做的,碑的正面刻着“哀哉李毓昌”五个阴文大字,苍劲有力。碑的背面便是嘉庆帝御赐、成亲王永瑆题写的《悯忠诗》。一座四角挑檐的黄色琉璃瓦亭子,把碑体遮护起来,用料考究,工艺上乘。遗憾的是,这座墓园历经沧桑,多次被破坏。如今,墓园迁到李家营村,经过文物部门修缮和保护,已经焕然一新。不过,当地村民关于李毓昌墓“神龟显灵”的传说,还是让人依稀感到古墓当年的风貌,以及百姓对这位清官的爱戴之情。

据说,为了把李毓昌墓园的石碑立起来,人们到处寻找底座,甚至登州知府都亲自派人去找,就是找不到合适的。一天,有人发现戈庄庙里有一只石龟,当石碑的底座很合适,就喊来大伙,拿绳子套上往外拉。可是,怎么都拉不动。人们以为,是人手和绳子太少,就继续追加。结果,石龟身上的绳子拧成了麻花,凑在一起的壮小伙都挤不下了,还是拉不动。

这事惊动了登州知府,他将信将疑,坐着轿子赶到现场一看,似乎明白了什么。他二话没说,抄起马鞭,向石龟身上猛抽三下。边抽边念叨:“粘缠,粘缠,你实在粘缠,让你去做好事,你还不动弹。”“粘缠”是当地方言,缠人的意思。这三鞭子和一通念叨,竟然管用了。石龟一下子就被拉了出来。大家又惊又奇,连忙把石龟抬走了。

就这样,石龟成了墓碑底座,托起了一代清官李毓昌的英魂。

也许,这是巧合;也许,这是神话。但是,这个故事寄托的是人们对清官的怀念和清廉政治的渴求。反过来讲,人们的期许,也理应成为官员努力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清仁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96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