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清案探秘——杨乃武与小白菜之谜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2 16:17:22 0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是晚清四大奇案 [01] 之首,案情曲折,家喻户晓。然而,案件真相究竟是什么?杨乃武和小白菜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他俩到底是不是杀人凶犯?案件背后又隐藏着晚清政坛和社会的哪些玄机呢?

今天,由我为大家揭开“杨乃武与小白菜之谜”。

杨乃武和小白菜,是两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传奇,曾两度拍成电视剧,为观众朋友们所熟知。那么,电视剧里的情节有几分真实,几分虚构?案件的真相是什么?一个普通的民间命案,为何能审理四年,闹得举国皆知,甚至惊动了慈禧太后呢?

一、案发蹊跷

清案探秘——杨乃武与小白菜之谜

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资料馆蜡像(该馆位于杭州市余杭区,是老余杭风情园的一部分,馆内收藏了与此案有关的清代档案和珍贵实物的资料????

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初七,浙江余杭县仓前镇葛村,有个叫葛品连的小伙子,突然浑身不适,身体时冷时热,呕吐不止。妻子葛毕氏熬中药、请大夫,忙得焦头烂额。两天后,葛品连竟口吐白沫,气绝身亡!

操办后事时,葛品连的母亲发现葛品连的遗体脸色发青,口鼻出血,怀疑他是中毒而死,便写了状纸,请官府前来查一查。

知县刘锡彤看完状纸,准备动身,正巧有个名叫陈竹山的秀才登门给他看病。俩人平日里很熟,就聊起一会儿去验尸的事。没想到,陈竹山讲了一段“羊吃白菜”的故事,令刘知县大吃一惊!那么,“羊吃白菜”是怎么回事呢?

“白菜”,指的就是葛毕氏,这桩奇案的主人公—小白菜。她这个绰号,纯粹是因为她容貌清秀,常穿白上衣、绿围裙,被当地人起的。

小白菜的丈夫葛品连,是余杭县一家豆腐店的帮工。他经常夜间工作,便住在店里。跟小白菜结婚后,葛品连就租了两间房。房东名叫杨乃武,本县举人,就是“羊吃白菜”的“羊”。

“羊”怎么会吃“白菜”呢?据说,葛品连发现杨乃武和小白菜经常一起吃饭,怀疑他们有奸情,就趁夜回家,躲在屋檐下偷听。可只是发现小白菜饭做多了吃不完,就给杨乃武送去一起吃;顺便请杨乃武教她识字,杨乃武为表感谢,也会悉心教她。看起来没什么奸情啊。葛品连满腹狐疑,就告诉了自己的母亲,老太太断定俩人暧昧,便满嘴“跑火车”,到处说闲话,搞得街谈巷议,满城风雨。

清案探秘——杨乃武与小白菜之谜

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资料馆蜡像(该馆位于杭州市余杭区,是老余杭风情园的一部分,馆内收藏了与此案有关的清代档案和珍贵实物的资料)

租过房子的朋友或许都会觉得,房东和房客互相帮衬,本在情理之中。可是,在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何况杨乃武的妻子刚刚去世,小白菜也经常在家独居,两人接触过多,自然会遭人议论。

杨乃武是个好面子的人,听不得闲言碎语。为了证明清白,决定增加租金,逼葛品连两口子搬走。而葛品连觉得被人戴了绿帽子,心情不好,生了场大病。

有人会问,葛品连得了什么病?根据文献记载,他长期上夜班,黑白颠倒,加上生气,导致免疫力持续下降,可能得了急性流感或伤寒。这病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不太容易治愈。因此,我要奉劝大家,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尽量不要熬夜。

虽说“羊吃白菜”是子虚乌有,但被炒作得有模有样。这给刘知县的第一印象就是:跟《水浒传》里西门庆和潘金莲合伙谋杀武大郎的情节如出一辙。带着这样的印象,他和仵作(法医)沈祥前去验尸。

沈祥是个新手,把口鼻流血误认为七窍流血。他把银针探进死者的喉咙,拔出后确实看到了青黑色。根据一般经验,如果用皂角水反复冲洗银针,青黑色仍然不褪,就可以断定此人是中毒而死。可是,沈祥把这道工序给忘了,一看有青黑色,就判定是中毒。这样的判断,让刘锡彤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是正确的。于是,他下令将小白菜押回县衙审问。

那么,刘知县的印象是否合情合理呢?等待小白菜的将是怎样的命运呢?

二、糊涂断案

公堂之上,刘锡彤问小白菜为何毒杀亲夫,毒药从哪儿弄来,小白菜概不承认。

刘知县见审不出什么,又感到有点疲惫,便将她投入大牢,次日再审。

这天夜里,有人买通狱卒,溜进监狱,径直走进小白菜的牢房,悄悄地问道:“刘子瀚跟你的事,你招了没?”这人是谁?刘子瀚是谁?刘子瀚和小白菜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这人名叫阮桂金,是刘子瀚的哥们儿。刘子瀚不是旁人,正是知县刘锡彤的儿子。关于刘子瀚和小白菜的交集,《清稗类钞》是这样记载的:

邑令刘锡彤有子逾冠, 闻其名,一日遇诸途,尾随之,密以意示衙役,使谋之,久之通焉。 [1]

刘子瀚听说小白菜有姿色,路上偶遇,色心顿起,就尾随其后,知道她的住处后,便指使手下衙役配合他去勾引。不管小白菜是真心还是被迫,刘子瀚得手了。俩人之间发生的,就是这个事。

阮桂金问完,小白菜白了他一眼,说道:“他有脸做,我可没脸说。”

“没说就好。”阮桂金脸色一沉道,“你只要招认是杨乃武给了毒药,让你毒死葛品连,你的小命就可保住。”

小白菜说:“这不是害杨乃武吗?”

阮桂金压低嗓音说:“你不照办,那就永远别想离开这里!”说罢扬长而去。

次日一早,刘锡彤升堂,继续审讯小白菜。跟前日一样,小白菜依旧否认所有指控。刘知县再也耐不住性子,便动用了酷刑。奄奄一息的小白菜只好承认,是杨乃武与她合谋毒杀了葛品连。

这正是刘锡彤想要的。他马上下令,传杨乃武到庭。

有人会问,这刘知县父子俩为什么非要跟杨乃武过不去呢?

杨乃武跟刘锡彤的过节,有两种说法:

一是撞船。余杭县有座石拱桥,两个桥洞左右行船,互不干扰。刘锡彤迷信八卦,乘船出行时非要逆行穿越桥洞,险些跟正向行驶的小船撞上。而这小船上的乘客就是杨乃武。刘知县新官上任,丢了面子,当然不爽,就打算借葛品连命案公报私仇。 [2]

二是告状。刘锡彤曾任余杭县税官,贪得无厌,敲诈商民。杨乃武决心“修理”他一次。县城修桥,杨乃武奉命到省城采购材料,押船返回时刘锡彤依旧索要税银。其实,杨乃武携有官府开具的免税公文,但他没有出示,而是借口回去取钱,脱身返回杭州。半路上,他把那份公文一撕两半。到了杭州,他直接去找知府大人告状,说刘锡彤扣船敲诈,强抢公文。知府大人是杨乃武的老师,闻讯大怒,将刘锡彤革职拿问。事后,刘锡彤获悉原委,恨得咬牙切齿 [3]

刘子瀚跟杨乃武的过节则绕不开小白菜。《清稗类钞》记载,刘子瀚听说“羊吃白菜”的传言,觉得杨乃武让自己独占小白菜的打算落了空,便决心陷害杨乃武。

公堂之上,杨乃武否认了全部指控。刘锡彤知道,杨乃武的护身符就是举人头衔。有这个头衔,便不能动刑。于是,他上报朝廷,指控杨乃武有罪,奏请革除杨乃武的举人头衔。还没等朝廷下文,他就先行剥夺了杨乃武的举人头衔,随后大刑伺候。刘锡彤还让小白菜和杨乃武当庭对质。小白菜当着杨乃武的面,再次违心地承认两人有染,合谋毒杀亲夫。杨乃武受尽酷刑,无话可说,被迫招认了通奸和谋杀的罪名。

两人都招了,刘锡彤很满意。他立即向杭州府呈报公文,准备定两人死罪。

对于这起命案,杭州府将怎样审理?杨乃武和小白菜将面临怎样的命运呢?

三、曲折往复

此时的杭州知府,不再是杨乃武的老师,而是换成了陈鲁。看了刘锡彤报来的材料,他觉得证据不足,不能定死罪。刘锡彤在官场厮混多年,生怕杨乃武和小白菜当庭翻供,让自己难堪,便专程拜会知府大人,送上银两,陈鲁拿人手短,心领神会。

杨乃武和小白菜被押到杭州,在府衙过堂的经历跟在余杭县差不多,都是“喊冤——挨骂——惨遭毒打”的过程。唯一的区别,是陈知府问杨乃武毒药从哪儿买的。陈鲁的如意算盘是,既要维持原判,对得起刘锡彤送的银子,又要有所突破,显得自己技高一筹。搞清毒药的来源,那这两个目的就都达到了。

杨乃武不想再挨打,只好胡编了一句:“毒药是我在仓前镇爱仁堂药店买的,老板叫钱宝生。”他说完这话就昏过去了。陈鲁认为,只要钱宝生出来做证,杨乃武、小白菜的死罪就算是坐实了。于是,他让刘锡彤去找钱宝生。

其实,爱仁堂药店老板根本不是什么“钱宝生”,此人真名叫钱坦,根本没卖过砒霜,当然不乐意做伪证,但他又不敢得罪知县老爷,所以很为难。受刘知县委托的乡绅去找钱坦并向他保证:“你只管做证,出了事有知县大人顶着,事成之后还会有赏银。再说了,杨乃武已经招认在你药店里买过砒霜,你不做证的话就会被认为是有意隐瞒,届时可要吃不了兜着走!”钱坦吓坏了,只好同意做证。当然,是做伪证,证明杨乃武在他药店里买过砒霜。

有了钱宝生的证词,再加上杨乃武和小白菜的供词,陈鲁正式宣判:杨乃武斩立决,小白菜凌迟处死。不过,按照清朝的法律,核准死刑的程序很复杂,知府大人只能宣判,无权立即执行,必须向上级报批。

杨乃武被捕,最担惊受怕的莫过于他的姐姐杨菊贞。她相信杨乃武是被冤枉的。面对几乎铁定的结局,这个弱女子没有屈服。哪怕只有一丝希望,她都要争取。既然杭州府和余杭县求告无门,她就到省城向巡抚大人喊冤。浙江巡抚杨昌濬接到了这起案件的卷宗,决定派个候补知县再做调查。

巡抚派来的这个候补知县一到余杭,就受到了刘锡彤的盛情款待,连吃带拿。得了好处自然投桃报李,回到杭州后他就报告说没有冤情。既然如此,杨昌濬也没有深究,宣布罪名成立,维持原判,上报朝廷。

杨菊贞等来的,不是青天大老爷,而是晴天霹雳。她双腿一软,瘫倒在地。既然救不成了,起码得见弟弟最后一面啊!想到这里,她给牢头塞了银子,换来了宝贵的探视机会。姐弟相见,泪如雨下。哭着哭着,她就琢磨:难道天下就没有讲理的地方吗?她让弟弟写份自诉状,自己带到京城告状。杨乃武本已心灰意冷,不希望姐姐再去冒险。然而,看到姐姐一再坚持,他只好硬着头皮写了自诉状,讲述了自己如何被诬陷,如何被屈打成招的经过。

那么,杨菊贞进京告状,能告赢吗?

四、惊动朝廷

清代老百姓进京告状,被称为“京控”。那时没有信访局这类单位,而是由各个衙门自行接访。杨菊贞把状子递到了刑部和都察院。不久,朝廷传旨:此案发回重审。

朝廷这个决定,给杨乃武和小白菜带来了一线生机。他俩知道,这是求生的唯一机会,必须豁出去了!复审仍是由杨昌濬主持,但他俩不仅当庭翻供,而且揭露了刘氏父子的恶行。小白菜还爆料:刘锡彤的儿子刘子瀚,曾经多次强奸她!

如此戏剧性的变化令杨昌濬始料未及。若就此上报朝廷,不仅他丢了面子,而且也没法收场。他决定把案子搁置不报。

杨菊贞一看没了动静,判断巡抚大人可能在捣鬼。于是,她决定再进京告状。临行前,她再次打点牢头,混进监狱,见到杨乃武,问他在京城和省城有没有熟人。杨乃武眼珠子一转,想起三个熟人:

其一,名叫汪树屏,跟杨乃武同科中举,很讲义气,其兄长汪树棠就是京官。

其二,名叫夏缙川,仗义疏财。他只是一介平民,但他的堂哥夏同善,可是朝廷的翰林院编修,也在京城任职。

其三,名叫吴以同,在胡庆余堂任职。而这胡庆余堂的老板,正是大名鼎鼎的红顶商人胡雪岩。

很明显,杨乃武既有官场人脉,又有商界人缘。关键时刻,他的这些朋友能管用吗?

杨乃武让姐姐先去找这三个人,再把自诉状发给在京同乡,求得更多支持。

杨乃武的想法奏效了。汪树屏看了自诉状,马上提笔给哥哥写信,然后联系了多位同科举人,联名向都察院控告浙江官员严刑逼供、草菅人命。夏缙川也给堂哥夏同善写了书信,吴以同还把杨菊贞引荐给胡雪岩。这位红顶商人听完其讲述,深表同情,马上拿出纹银二百两,作为杨菊贞进京的盘缠。

我们不得不佩服杨菊贞,这个农村妇女用自己的坚强意志和不懈努力,正一点点扳回危局。我们不得不为杨乃武感到庆幸,正是他的举人头衔,及其带来的社会资源救了他自己。看来,“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话确实有道理。

杨菊贞成功了,收获之大令她意想不到。案情惊动了慈禧太后,激怒了一些正直的浙江籍京官。有御史弹劾杨昌濬审案马虎、居心不良。慈禧太后看到弹劾奏章后,决定让浙江学政胡瑞澜前去复审。可是,胡瑞澜不愿得罪自己的上司杨昌濬,便复奏朝廷,认为应当维持原判。很快,又有御史上书弹劾,说胡瑞澜和杨昌濬没把案情搞清楚就匆忙结案,太不负责,建议刑部亲自复审。

清案探秘——杨乃武与小白菜之谜

孝钦贤皇后像(图为慈禧人到中年的姿态)????

慈禧连收两份弹劾奏章,当然不高兴。就在这时,汪树棠等十八位浙江籍京官联名向刑部和都察院呈递的控状,又恰好转呈到她手里。控状指责杨昌濬罗织罪名,草菅人命,上下其手,欺瞒朝廷,建议由刑部主持重审此案,以解天下之疑。

杨乃武和小白菜的性命,慈禧是不会放在眼里的。可是,“上下其手,欺瞒朝廷”,却说到了慈禧的痛处。

大家知道,慈禧是个权力欲很强的女人。咸丰死后,她先是联合恭亲王奕和慈安太后,发动辛酉政变,诛杀了肃顺等权臣,开始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接着,又设圈套收拾了恭亲王奕,实现了大权独揽。虽然在朝廷里说一不二,但对于地方实力派,她还是颇为忌惮。这头号地方实力派,就是湘军集团。

这个靠镇压太平天国起家的军事政治集团,这些年持续膨胀。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国藩去世,但湘军集团依然控制着江浙等省的要缺。慈禧担心大权旁落,担心地方实力派尾大不掉,所以一直在找机会削弱湘军集团。浙江巡抚杨昌濬就是湘军集团的重要成员。为了清洗浙江官场,这个案子她管定了。

慈禧当即传旨,由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署理刑部侍郎,重审此案。

翁同龢是晚清重臣,知名度很高。他调阅卷宗后,找出三处重要疑点:

第一,卷宗上写葛品连娶小白菜,花了六十银元,这些钱足够穷人家维持好几年的口粮。一个豆腐店伙计,家境不会富裕,怎么可能有这么多钱?

第二,关于购买砒霜的时间,杨乃武向陈鲁招供是十月初三,向胡瑞澜招供是十月初二,到底是哪天?如果前后说法不一致,为什么不把卖砒霜的钱宝生叫来当庭对质呢?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钱宝生(钱坦)死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清案探秘——杨乃武与小白菜之谜

慈禧太后与公使夫人合影

第三,小白菜翻供时,曾提到刘子瀚这个人,胡瑞澜复审时为何不找他问话?

他把这些疑点摆在台面,开会研究。同僚们一致认为,翁同龢分析得很有道理,杨乃武与小白菜很可能被冤枉了。于是,刑部草拟了一份奏折,把案件疑点统统摆了出来,呈送给慈禧太后。

慈禧读罢奏折,传旨把所有人犯、人证和审案官员都押送刑部,接受审讯。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惊动了太后老佛爷,这是杨昌濬、陈鲁和刘锡彤万万没想到的。既然太后已经降旨,杨昌濬也只好硬着头皮把涉案人员分批送往京城。

五、迟到的正义

刑部这次大审轰动京城。翁同龢坐镇幕后,刑部浙江司郎中刚毅主持此次审讯。刚毅升堂后,没有训斥,没有吓唬,语气沉稳,讯问有条有理,这让杨乃武和小白菜看到了翻案的希望。于是,两人声泪俱下,讲述了案情真相。

接下来要审问的是仵作沈祥。或许是被刑部公堂的气氛吓着了,他承认看到葛品连口鼻出血,就误认为是砒霜中毒导致的七窍流血。沈祥话音未落,余杭知县刘锡彤在陪审席上坐不住了,大喝一声:“胡说!”接着他径直走去,打算对沈祥开揍。可是他忘记了,这不是余杭县衙,而是刑部大堂。他的反常举动,招致刚毅的厉声怒喝:“小小七品芝麻官,竟敢咆哮刑部公堂,分明是藐视朝廷!”

刘锡彤也毫不客气:“刚大人,我这是纠正仵作的胡言乱语。再说,我是奉旨陪审,不是奉旨受审,请您尊重点。”

刚毅冷冷一笑:“仵作是不是胡说,过几天开棺验尸即见分晓。你在本案中的表现,待本官查明真相,奏报朝廷后,再来问罪!”这话让刘锡彤的心跳骤然加快。看来,刚毅这是要玩真的了。

光绪二年(1876年)十二月初五,葛品连的棺椁贴着封条运抵京城。四天后,刑部尚书桑春荣主持开棺验尸。棺椁打开的那一刻,只见葛品连尸骨皆白,牙齿喉骨也呈黄白色,没有中毒发黑的迹象。桑春荣由此断定:葛品连不是中毒而死。

这样的结论令在旁观看的刘锡彤差点背过气去。事后,他赶紧去找浙江巡抚杨昌濬想辙。杨昌濬想了一圈,就去找进京述职的四川总督丁宝桢帮忙。丁宝桢不仅是“宫保鸡丁”的发明者,更曾在山东巡抚任上杀了慈禧的亲信太监安德海,吃饭工作都有名气。不过,这次,丁宝桢上当了。杨昌濬先是陈说案情和开棺验尸的情况,又强调一旦翻案,会有许多官员革职甚至掉脑袋,这不就天下大乱了吗?丁宝桢觉得有理,就去拜会桑春荣,问问情况。

第二天,他见到桑春荣,就劈头盖脸问道:“葛品连都死了三年了,毒消骨白,开棺验尸能证明什么?如果据此翻案,多少官员将会被革职拿问,还有谁敢再当地方官呢?如此这般,您在刑部还能坐得安稳吗?”

桑春荣不愿得罪人,只是挂着笑脸,洗耳恭听。倒是坐在旁边的一个六品小官抱拳作揖道:“请丁大人息怒,下官有一事不明,不知可否赐教?”

“说吧。”丁宝桢没好气地说。

“丁大人认为人死三年,毒消骨白,请问这说法是猜的,还是传世文献讲过的?”

“这是常识,还用引经据典吗?”

“下官只知先贤文献记载,毒死之后骨髓发黑,即便尸体腐烂,骨头的颜色也不改。不知是先贤的文献可信,还是丁大人的猜测可信呢 [4] ?”

丁宝桢听完,才意识到小瞧了这个六品官,倍感尴尬,只得以“尽信书不如无书”来搪塞。最后,还是桑春荣出面打圆场才解了围。丁宝桢事后才知,这个六品小官正是翁同龢的侄子翁曾桂,就在刑部供职,真是“强将手下无弱兵”。

丁宝桢碰了一鼻子灰,再也不插嘴了。翁同龢将审案经过写成奏折,上报朝廷。慈禧太后做出最后裁决:杨乃武、小白菜无罪释放;余杭知县刘锡彤革职充军,发配黑龙江;杨昌濬、陈鲁、胡瑞兰革职拿问。

杨昌濬是湘军将领,将他罢免,无疑对湘军集团在浙江官场的影响力,是不小的打击。而继任浙江巡抚的梅启照,就不属于湘军集团。

刘锡彤的儿子刘子瀚畏罪自杀,而刘锡彤还没出发也死了。刚毅审案有功,受到朝廷嘉奖,开启了升官的通途。

虽然沉冤昭雪,但在封建社会,一旦清白的名誉被毁,便很难恢复。杨乃武只好重操旧业,以养蚕为生,培养出名叫“风采牡丹”的蚕种品牌;小白菜看破红尘,出家为尼。值得欣慰的是,他俩都得以善终。

六、影响深远

故事讲完了,但案件的社会影响犹存,主要分为三方面:

第一,朝廷收回了死刑裁决权。

清案探秘——杨乃武与小白菜之谜

清代中叶刑罚之抓捕(图片摘自梅森编著并于1801年在英国出版的《中国刑罚》)

为了避免地方督抚坐大,清廷曾采取多种制约措施,死刑复核制度就是其中之一。地方官判罪犯死刑,必须呈报刑部复核,由朝廷终审。这一方面是对死刑犯的性命负责,尽量避免错杀;另一方面也是皇权高于一切的体现。可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朝廷镇压不力,只好放任地方自保。在战争环境中,死刑难以及时上报复核,只好由地方督抚拍板。这样,死刑复核成了一纸空文,“就地正法”的案例越来越多。通过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慈禧太后越来越意识到,如果任由地方督抚专擅大权,“长外省草菅人命之风,其患犹浅;启疆臣欺罔朝廷之渐,其罪实大” [5] 。朝廷关心的,不是老百姓的生死,不是案件是否冤枉,而是担心地方继续坐大,皇权继续旁落。慈禧要扭转的,正是这种局面。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给慈禧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清案探秘——杨乃武与小白菜之谜

清代中叶刑罚之刑讯(图片摘自梅森编著并于1801年在英国出版的《中国刑罚》)

清案探秘——杨乃武与小白菜之谜

清代中叶刑罚之杖责(图片摘自梅森编著并于1801年在英国出版的《中国刑罚》)

第二,士绅阶层的崛起。

杨乃武的同科举人汪树屏,发动同科举人们联名写状纸,要求复审;其兄长汪树棠联络浙江籍京官奔走斡旋。这俩人的努力为案件的平反起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杨乃武用自己的举人头衔,动员了一切社会资源,最终救了自己。而在那个时代,举人不同于普通老百姓,他们属于士绅阶层,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特权。在这起案件中,他们用自己的努力讨回了公道,最大限度施展了话语权。

清案探秘——杨乃武与小白菜之谜

清代中叶刑罚之刖刑(图片摘自梅森编著并于1801年在英国出版的《中国刑罚》)

清案探秘——杨乃武与小白菜之谜

清代中叶刑罚之刖刑(图片摘自梅森编著并于1801年在英国出版的《中国刑罚》)

清案探秘——杨乃武与小白菜之谜

清代中叶刑罚之刖刑(图片摘自梅森编著并于1801年在英国出版的《中国刑罚》)

第三,平面媒体的崛起。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之所以震惊全国,举世瞩目,跟当时新闻传播工具的利用分不开。1872年4月,《申报》在上海创刊。一年后,就发生了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申报》深度介入该案,进行了长达三年多的跟踪报道,内容客观公正,以案说法,为弱者辩护,揭露刑讯逼供和司法黑幕,吸引了公众的眼球,推动了冤案的成功平反。

【知识链接】

京 控

清代官民如遇冤屈,经地方最高级别官府审判,仍无法解决,可进京向都察院、步军统领衙门等机构控告。这种情况称为“京控”,就是俗称的“告御状”。

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在清朝发展到了顶峰。皇帝不希望臣民有强烈的自我维权意识,遇到哪怕一丁点儿不爽之事就去打官司。《易经》就有“讼则终凶”的说法。因此,作为皇帝代言人的各级官府,虽然以断案为主要业务,但对打官司还是比较反感的,往往会做出“息讼”“压讼”的事情来。

不过,清朝前期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皇帝标榜自己是千古一帝,出于巩固统治、粉饰盛世的考虑,要向全体臣民展现自己公正无私、察纳雅言的形象,是天下最大的“青天大老爷”。对于频繁发生的社会问题,皇帝大多会把责任推卸给各级官员,让老百姓有个盼头,认为天下总还是有说理的地方。于是,清朝皇帝就开辟了“京控”的渠道,允许臣民“来京告状”,并作为一项“德政”加以宣扬。对于老百姓来说,“京控”是在面对棘手难题和冤情,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寻求最高统治者帮助的最后出路。

此外,“京控”也是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控制,皇帝加强对各级官员控制的一种方式。皇帝通过“告御状”的老百姓,了解到地方社会的许多真实情况,便于他做出贴近实际需要的决策。

从这些情况来看,“京控”的主导权在皇帝手里。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将这个渠道开放或关闭。一般情况下,新皇帝继位后,为彰显自己求贤若渴的政治形象,也出于“兼听则明”的考虑,他会鼓励百姓“京控”,甚至亲自调阅相关卷宗,以便借此由头革除弊政,迅速建立属于自己的政绩。

如此,“京控”便成为中央和地方之间矛盾的具体体现。中央志在彰显“政平讼理”,地方则是竭力“劝民息讼”。至于老百姓的合法权益是否真的得到了维护,统治者主要不是从依法办事的角度,而是从平衡统治集团各方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中央政府事务繁杂,不见得每个“京控”案都能得到及时公正的处理。地方官府为了保住顶戴花翎和既得利益,不惜用“截拿”的办法“息讼”。有些官府甚至还豢养打手,专门殴打“京控”百姓;有些官府跨省勾结,相互配合,截拿“京控”百姓。

对于清代的法制建设而言,“京控”制度是一项重要的纠错机制,它不能取代既有的司法诉讼制度,但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就通过“京控”得以洗清冤屈,平反昭雪。然而,由于清朝中央政府日趋腐败,加上步入近代以来新生事物越来越多,应接不暇,“京控”案件的纠错率越来越低。一起“京控”案,少则两三年,多则十几年,才能审结,还有些案件直至清朝灭亡也没能结案,甚至出现多年来没有一桩“京控”案得到平反的情况。

“京控”制度,只能解决一部分个案,却无法根治清朝审判制度的种种弊端。面对强势的特权阶层,弱势群体的身份劣势,很难通过“京控”的司法实践得到弥补。中央政府无法通过“京控”制度改善吏治,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真正意义的“依法治国”。清朝灭亡后,随着效仿西方的新型司法体制的建立,“京控”制度也就走到了终点。

参考文献

汪半山:《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真相》,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年。

王策来:《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真情披露》,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

徐珂:《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97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