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清案探秘——一代宗师霍元甲之谜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2 16:15:11 0


在人们的记忆里,霍元甲堪称武林宗师。他的事迹被多次搬上银幕,演绎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然而,细心的朋友不禁会问:历史上是否真的有霍元甲这个人?是否像电影里刻画的那样武艺高超?他和另一位武林高手陈真是不是师徒关系?霍元甲的名气为何这么大?传说他是被人毒死的,究竟是真是假?我们今天重新探讨霍元甲,究竟能从他身上学到哪些东西呢?

今天,就请大家跟随我一起揭开“一代宗师霍元甲之谜”。

霍元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1981年,香港拍摄了电视剧《大侠霍元甲》,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唱响大江南北。2006年,于仁泰执导、李连杰主演的电影《霍元甲》,又在中国内地掀起了一股“霍元甲旋风”。

大家都知道,文艺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霍元甲是否实有其人?为什么会受到大家的推崇?下面,我们将谜底一一揭晓。

一、历史上有霍元甲其人吗

霍元甲是一个文学人物,但不是杜撰出来的,而是有名有姓、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同治七年十二月初七(1869年1月19日),霍元甲出生在直隶省静海县小南河村,这个村子在今天的天津市西青区。我们无论是看电影,还是电视剧,都会觉得霍元甲出身豪门,家里布置得很讲究,但这跟历史事实是不符的。

小南河村过去又叫“静海老东乡”,这里曾流传一段民谣:“有女不嫁老东乡,喝苦水,吃菜糠,卖儿卖女饿死娘。”可见,这个村子是比较穷的。根据霍元甲大女儿霍冰如回忆,霍家当时在这个村子里,生活水平一般。家里的房子是土坯墙,不是豪宅。霍家没开过镖局,也不是大药材商。霍元甲的父亲霍恩第曾给镖局打工当镖师,霍元甲也给药栈帮过忙。如此而已。

清案探秘——一代宗师霍元甲之谜

霍元甲,字俊卿,出生于“以拳鸣于时者七 世矣”的霍家????

霍元甲在霍氏家族里排行老四,所以人称霍老四。小南河村至今还流传着关于“霍四爷”的几个传说。

据说,当地水井较少,村民都排队挑水喝。霍元甲不愿排队,就在头天晚上搬来一块硕大的石磨盘,把井口堵住。第二天一早,大家来挑水,谁也搬不动磨盘,非得等霍元甲来挑水时,把磨盘搬走,大家才能挑水。就这样,霍元甲挑水不用排队了。除此之外,村子里还流传着霍元甲抱着碾子睡觉、搬得动马车等说法,越传越夸张。

实际情况呢?霍元甲的体力确实过人。20多岁时,他曾挑着四五百斤重的高粱秸秆,到二十里外的天津卫换零花钱。当时一般人也就挑得动两百斤。虽然他身强力壮,但并非力大无穷,像个超人;他胆大心雄,但也并非争强好胜,像个好斗公鸡。他心地善良、性格耿直,不至于干堵井口的缺德事。因此,村里的传说是以讹传讹,不靠谱。

其实,霍元甲的身体底子并不好。霍恩第是当地的武林高手,最拿手的就是迷踪拳。正是担心霍元甲的身体底子不好,怕他学艺不精,有辱家门,霍恩第才不愿给霍元甲传授迷踪拳。霍元甲心想:你不教我,我就从旁观察,偷偷学艺,到附近的枣树林里苦练。

一次,他练拳的事被霍恩第发现了,挨了一顿责骂。霍元甲含泪央求父亲教他练拳,保证绝不跟他人比试,绝不辱没霍家门面。父亲心软了,准许他跟哥哥们一起练拳。霍元甲天资聪明,领悟很快,凭着惊人的毅力勤学苦练,体力和技艺很快就超越了哥哥们。24岁那年,哥哥们在一次比武中惨败。霍元甲忍无可忍,一出手,就把打败哥哥们的拳师击倒了,维护了霍家的名声。

这件小事,给幼年的霍元甲带来了三点启示:第一,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持之以恒,就会有收获;第二,天资和基础固然重要,但后天努力更加重要,甚至有可能弥补先天的不足;第三,不必受条条框框约束,该出手时就出手。对于今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这三点启示同样有效。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凭着一身好体力,霍元甲背井离乡,到天津的一家脚行打工。脚行,就是专门给别人搬运东西的机构,类似今天的搬家公司。由于表现不错,脚行老板就聘他当代理掌柜。可年头一长,他发现这个行当满是欺行霸市、横征暴敛的恶行,有点像黑社会,于是萌生退意。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他被老板陷害,吃了官司,进退不得。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霍元甲遇到了他一生中的贵人——农劲荪。这个人的出现,改变了霍元甲的人生。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霍元甲和陈真是不是师徒关系

农劲荪是官宦子弟,早年留学日本,结识了孙中山、黄兴,不仅接触了进步思想,而且加入了同盟会。后来,他以“学成归国”的名义,受孙中山指派来到天津,开设怀庆药栈;以采购药材为掩护,暗中组织爱国志士和武林英豪,为辛亥革命积蓄力量。

清案探秘——一代宗师霍元甲之谜

农劲逊,名竹,字劲荪,安徽宣城 人,其父为清朝的封疆大吏????

农劲荪对霍元甲早有耳闻,一直想将他拉入自己麾下,见霍元甲身处困顿,便伸手相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和雄厚资金,给他解了围。俩人促膝长谈,发现志趣相投,故结为好友。霍元甲告别脚行,投身怀庆药栈。在这里他结识了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同盟会领袖。受他们影响,霍元甲萌生了两个念头:一是中国饱受列强欺凌,皆因清政府腐败无能,所以,要想拯救民族危亡,必须推翻清朝;二是立足自身特长,从点滴做起,以武术救国。于是,他打破霍家“不收外姓徒弟”的传统门派理念,招收了一批徒弟。对大家而言,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陈真。

陈真的大名如雷贯耳,甚至在影视剧中比霍元甲还出名。可是,陈真和霍元甲真是师徒关系吗?历史上有没有陈真这个人呢?

清案探秘——一代宗师霍元甲之谜

陈其美(该照片现藏于上海孙中山故居 纪念馆)????

陈真的影视形象最早出现在1972年拍摄的电影《精武门》里。李小龙不仅塑造了经典的英雄形象,而且给陈真这个角色树立了标杆,赋予了这个角色独特的人格魅力—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的责任感。

不过,事情的真相是:陈真只是《精武门》剧本的作者倪匡杜撰的人物形象。翻遍关于霍元甲的文献资料,都没找到陈真这么个徒弟。因此,陈真当为虚构人物。

虽说是虚构,但也并非剧作家胡编乱造。陈真的形象还是有历史原型的。这个“原型”包括四个人:

第一个是刘振声。他是霍元甲收的第一个外姓徒弟。他自幼武艺超群,出招迅速,胳膊粗壮有力,江湖人称“闪电手飞燕子刘”“铁胳膊刘”。他是霍元甲最得意的弟子。不过,在关于霍元甲的影视作品里,他戏份很少,社会知名度不高。

第二个是陈其美。他出身富商人家,但家道中落,十几岁就只身闯荡上海滩,后来留学日本,结识了孙中山,加入了同盟会,还跟蒋介石结为拜把兄弟。回到上海后,陈其美就联络各方势力,组织武装起义,成为辛亥革命元勋。他遇刺身亡后,其葬礼规格在国民党大员中,仅次于孙中山和蒋介石。

第三个是陈公哲,第四个是陈铁生,俩人都是同盟会会员,都武艺高强,参与创办上海精武体育会,成为武术理论和实践的名家。

陈真的形象,综合了刘振声的徒弟身份,陈其美的担当精神,以及陈公哲、陈铁生的高超武艺。真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不管是否确有陈真其人,霍元甲收过徒弟是不争的事实。既然能收徒弟,说明他的武艺还是不错的。那么,霍元甲的武艺究竟如何?他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为大家所熟知的呢?

三、霍元甲的武艺究竟如何

电影《霍元甲》里,李连杰扮演的霍元甲在擂台上连胜三十八场。这个数字过于夸张了。霍元甲只有两次登上擂台的经历,都不战而胜。不管武艺如何,他都没有获得向公众展示武艺的机会。

第一次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一个自称“世界第一大力士”的俄国人在天津戏院张贴广告,号称“打遍中国无敌手”。霍元甲不服气,就请农劲荪当翻译,俩人直奔戏院,准备会会这个俄国人。或许是霍元甲气势逼人,或许是农劲荪巧舌如簧。总之,俄国人不战而败,认输了,登报致歉。

第二次是宣统元年(1909年),一个名叫奥皮音的英国大力士,在上海的四川北路亚波罗影戏院(Apollo Theatre)进行举重、健美表演。说白了,他就是个来中国走穴卖艺的英国“型男”而已。靠力气和花拳绣腿吃饭,指望中国观众捧场,赚几个辛苦钱。可能是看热闹的观众比较多,把他的胃口吊大了。得意忘形的奥皮音竟然打算跟中国人来一场比武。经过媒体一番炒作,这个新闻就冠上了“东亚病夫无人敢来尝试”的大标题。这让上海老百姓很受伤。

“东亚病夫”这个词汇,是近代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人的,虽有侮辱性成分,但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人身体素质较差。可是,大家都有自尊心,希望能有英雄站出来,给国人争口气。霍元甲就在这个时候闪亮登场。

霍元甲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背后有两个强人鼎力支持:一是农劲荪,二是陈其美。前面说了,陈其美正在准备武装起义,他觉得,同盟会如果没有自己的军队,只靠青帮打天下,很难成功。

恰好,这几年,一些地方以强身健体为名,发展了一些舞枪弄棒的准军事组织。朝廷推行新政,放松管制,对此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盟会觉得这是个机会。陈其美就提出:“希望十年内训练出千万名既有强健体魄,又有军事技能的青年,以适应大规模革命运动和改良军事的需要。”

既然霍元甲有武艺、有名气,又有农劲荪的资助,陈其美就想利用这次打擂的机会,把霍元甲捧红,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练武行列,成为同盟会自己的武装力量。因此,打擂是幌子,做舆论公关才是真实目的。

于是,陈其美向天津怀庆药栈发了一封电报,请霍元甲和农劲荪来上海。接下来,陈其美开始公关,做了三件事:

第一,渲染霍奥交手的重大意义。上海报刊连篇累牍地报道,将俩人的巅峰对决视为关系到中华民族尊严与脸面的大事。有了这样的高度,当然关注度就直线上升。

第二,在上海张园摆下擂台。张园原是商人张叔和的私人园林,后来对外开放。这儿有当时上海最大的大楼安垲第(Arcadia Hall),不仅能召开容纳千人的会议,还有魔术表演、游乐宫、中西餐馆等,类似现在的购物广场,非常繁华。擂台高四尺(一尺约等于三十三厘米),宽二十尺。在这个地方摆这么大的擂台,就是为了出名。

清案探秘——一代宗师霍元甲之谜

历史上的张园,是清代两湖统制张彪 于1915年所建的豪 华宅院

第三,在报纸上刊登爱国广告。霍元甲在广告里说:“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夫国中一病夫,愿与天下健者一试。”他还宣称要“专收外国大力士,虽铜筋铁骨,无所惴焉”。就是说,世界各国都把中国看作东亚病夫之国,那么我就是病夫国里的一个病夫。即便如此,我也愿意跟世界上最强健的对手一争高下。我专门收拾外国的大力士,就算是钢筋铁骨,也无所畏惧。

这话口气很大,让我想起了现在中超足球联赛里的一个标语:“专治各种不服。”大概就是这意思。

陈其美三件事做完,这场打擂赛竟戛然而止。奥皮音宣布退出,霍元甲再次不战而胜。这是怎么回事呢?

主流说法是,奥皮音被陈其美的这套“组合拳”吓坏了,怕在擂台上被中国人的真功夫揍个半死,于是见好就收。这就成全了霍元甲“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美誉,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

另一说法也值得关注。前面提到的陈公哲,是这场打擂活动的翻译。他曾回忆:“奥皮音初来中国,不晓国人拳术比赛方法,只取西洋拳术比赛规则,手戴皮套,只击腰围上部,不许足踢。霍元甲则以中国擂台打斗方法,手足并用,无所限制,如有死伤,各安天命。彼此协商,未能获得协议。”

清案探秘——一代宗师霍元甲之谜

明信片上的张园(张园更像是一个由私家宅院改造的体验式购物休闲乐园,在当时上 海的商业消费领域具有独特地位)

其实,奥皮音就是来卖艺的,头脑发热说了大话。冷静下来想想,真犯不着跟霍元甲对决。如果输了,丢光的不仅是自己的脸面,还有大英帝国的脸面。与其届时难堪,不如溜之大吉。

清案探秘——一代宗师霍元甲之谜

张园(1924年冬,孙中山应冯玉祥将军邀 请,偕夫人宋庆龄北上商谈中国统一和建设问 题,由上海绕道日本,再到天津后,下榻于此 月余)????

奥皮音这么做无疑是明智的。霍元甲不仅靠拳脚打天下,也善于用脑子打拳。他把父亲传授的迷踪拳加以改造,形成全新套路,使之汇集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各大套路,更具有攻守兼备、变化多端的特色。文武结合,才是真的高手。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争的最高境界,霍元甲无疑是大赢家。不战而胜,打出了名声,打出了中国人的志气。不过,擂台摆了,宣传做了,观众花钱买了票,不能就这样草草收场啊!于是,主办方只好邀请观众上台打擂。当然,“以不伤对方为原则,以身体倒地分胜负”。民族荣誉之战,变成了一场集体联欢。霍元甲战无不胜,在上海滩出尽风头,树立了品牌形象。上海老百姓也掀起了习武的热潮。

接着,同盟会趁热打铁,在闸北成立了大型武馆,名叫“精武体操会”,就是今天各地精武会的前身。孙中山担任名誉会长,农劲荪担任会长,霍元甲担任技击部主任,相当于武术科目总教练。这家机构标榜尚武精神,招收12—35岁健康男子,每人收两块银元为学费。第二年,也就是宣统二

年(1910年),朝廷批准了这家机构,武馆首批招募了七十三名学生。这些人经过习武训练,成了辛亥革命的骨干力量,再次印证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很显然,霍元甲用自己的行动为辛亥革命的成功积蓄了力量,准备了条件。

清案探秘——一代宗师霍元甲之谜

张园(1925年,清逊帝溥仪从北京逃至天 津,也曾居于张园。张彪为侍奉溥仪,特定 制了英国惠罗公司的欧式家具,装潢宅内西 洋式的建筑,令刚出皇宫的溥仪赞叹不已)????

当霍元甲声名鹊起之时,没人再去追究他的武艺究竟如何。老百姓关心的是,怎样才能像他那样为国争光;同盟会的领导者们关心的是,这样的“精武体操会”能不能多办一些。

四、霍元甲是不是被人毒死的

就在精武体操会成立七十多天后,霍元甲突然去世。

霍元甲是怎么死的?这大概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大谜团。关于他的死因,有两种说法:一是被日本人害死,二是患病身亡。不管怎么说,霍元甲身为武林高手,42岁就英年早逝,死得确实蹊跷。

武侠小说家平江不肖生1912年出版的《拳术》和《近代侠义英雄传》两本小说,就认为霍元甲是被日本人害死的。从他对霍元甲之死所做的惟妙惟肖的描述中,我们可以还原下当时的情景。

话说英国大力士奥皮音不战而败后,霍元甲声名大振,但胸痛加剧,就到日本人秋野开设的私人医院诊治。秋野大夫说:“霍先生不听我劝,现在病已深入,不好治了!”他让霍元甲住院,说完全治好起码得住两个月。

经过一星期的治疗,霍元甲感觉病痛减轻,预计过几周就能康复出院。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日本柔道讲道馆请霍元甲前去交流。人家盛情邀请,霍元甲不好拒绝,只能由秋野陪同前往。

来到讲道馆,宾主寒暄后,就开始比武交流。霍元甲的徒弟刘振声率先出马,接连击败了好几个日本柔道高手。突然,一个叫常磐虎藏的日本柔道选手气势汹汹,直奔霍元甲而来。霍元甲病体未愈,只想观摩,不想打斗,顾及面子,又不愿闪躲。然而,人家拳脚相加,你总得接招抵挡吧。于是,霍元甲就用两手将常磐虎藏的双臂捏住,不许他动,同时招呼秋野帮忙劝架。

没想到,霍元甲的手劲太大,把常磐虎藏捏得嗷嗷叫。他越是想挣脱,被捏得越紧。等到霍元甲松手时,常磐虎藏已经面无人色,双臂被掐出鲜血。在场的日本柔道选手面面相觑,没人再敢上前比武了。秋野赶紧上前打圆场,然后陪着霍元甲回到了医院。

晚上八点,秋野按惯例来查房,对霍元甲面露惊讶之情:“怎么病情加重了?”霍元甲说:“没觉得不舒服啊,不碍事吧?”秋野含糊地应允:“没事就好。”照例打了两针,冲了杯药水,给霍元甲服用。

退出病房后,秋野把刘振声叫到身边,小声说道:“我现在非常后悔,不该答应你师父去讲道馆。现在他的病情恶化了,非常危险,你看怎么办?”

刘振声很纳闷,不是病情见好了吗?怎么又恶化了呢?秋野解释说:“你师父跟常磐虎藏交手时用力过大,激伤了内部,这事出乎意料,我没法治了。我看你还是劝他出院,今晚就动身回天津,或许还来得及赶回老家。”

还没等刘振声答话,只听病房里霍元甲大喊一声。刘振声和秋野冲进去一看,见霍元甲倒在地板上打滚,口吐鲜血,说不出话。秋野见状,赶紧打了一针。霍元甲嘴里不喷血了,也不打滚了。俩人把霍元甲抬到床上躺着,这才发现:霍元甲几乎一动不动,只是鼻子还有呼吸。刘振声懵了,连忙赶回精武体操会,把农劲荪找来。

农劲荪到医院一看,怀疑霍元甲被人下了毒。秋野嫌疑最大。不过,这只是猜测,没有证据,农劲荪不敢乱说。霍元甲就这样奄奄一息地坚持到次日深夜,终于撒手人寰。

小说的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但究竟是不是作者胡编乱造的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段描述与上海精武体操会的档案史料《精武本纪》的记载有许多共通之处。

《精武本纪》是这样记载的:

力士殁之翌晨,秋医(秋野)鼠窜归窟,力士门弟子大疑,检力士日服之余药,付公立医院察之,院医曰:“此慢性烂肺药也。”……自应邀抵沪至被日本人所害。

“力士”就是指霍元甲。这段话是说,直到霍元甲死后的第二天清晨,秋野人间蒸发,大家才心生疑虑,去公立医院化验霍元甲日常服用的药品,获悉是慢性烂肺药,判断是日本人下的毒。

对于下毒的原因,我们可以从《精武本纪》里找到线索。

霍元甲和徒弟刘振声到日本讲道馆切磋武艺。日本柔道选手对霍元甲搞突然袭击。霍元甲早有防范,一招制敌,不但把这个日本人推倒,还将他的右手弄骨折了。虽然霍元甲只想“以武会友”,但还是跟日本人结下了梁子。比武结束后,日本人请霍元甲吃饭。席间发现,霍元甲咳嗽不止,便请他到日本人开的医院接受治疗。没想到,服用一种丹药后,咯血加剧。徒弟们急忙把他送到新闸路中国红十字医院抢救,忙活了两个礼拜,还是没能挽回他的性命。后来,徒弟们把这个丹药拿去化验,发现竟是一种慢性烂肺药。

小说里的描述,跟《精武本纪》里的记载大体一致。因而,被人下毒的这种说法,得到了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可。他们还有个常理上的推断:近代历史上,中日关系很微妙。日本对中国在任何领域中的冒尖分子都予以防范和打压。因此,霍元甲被日本人毒死的说法,于情于理都讲得通。很多影视作品也采用这种说法,再加以文学渲染。

不过,这一说法也招致质疑。质疑者认为,这只是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安排主角死去的一种普遍手法。一个文武全才、道德高尚的英雄,如果剧情安排他非死不可,那最好是遭对手暗算而死。对于霍元甲来说,这样一方面编织剧情比较简单,另一方面也加重了他为国殉难的色彩,容易调动观众的爱国主义情绪。因此,这个说法虽合乎常理,但仍有以讹传讹的嫌疑,历史依据不充分。

他们的观点,就是第二种说法:霍元甲并非日本人害死,而是因病而死。陈公哲参与操办过精武体操会,后来写了一本名叫《精武会50年》的书,其中写道:

霍先生原患有咯血病,自寓所深居时,时发时愈。日人有卖仁丹药物者,时到旅邸,出药示霍,谓之可愈咯血而治肺病。霍先生信之,购服之后,病转加剧。霍先生得病之由,谓少年之时,曾练气功,吞气横阙,遂伤肺部,因曾咯血,面色蜡黄,故有黄面虎之称。自迁之王家宅后,霍先生病转加剧,由众人送入新闸路中国红十字会医院医治两星期,即行病逝。众人为之办殓,移厝于河北会馆。越一年运柩北返。

意思是说,霍先生以前患咯血病,经常发作。日本人登门卖药,说有助于咯血康复,还能治疗肺病。霍元甲信以为真,就买来服用。结果病情加重,脸色蜡黄。霍元甲这病,源自他小时候练气功伤了肺部。不久,徒弟们把他送到中国红十字会医院抢救。霍元甲两周后因病去世。

这段材料肯定了霍元甲服用日本药导致病情加重,但没有说是日本人下毒,顶多算是用药不当。陈公哲认为霍元甲的病根从小就有,是练气功不得法,走火入魔而导致的。

陈公哲是邀请霍元甲来上海打擂的主要发起者和翻译。俩人接触频繁,关系很好。因而,陈公哲的描述具有相当的可信度。

不管是被毒死,还是正常病逝,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没有病就不需要吃药,不吃药就不会中毒。既然霍元甲一直吃药,就说明他身体健康状况不佳。既然要吃药,那就给有下毒嫌疑的人提供了在药里做手脚的机会。

霍元甲的英年早逝,对近代中国武术事业和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来说,是个重大损失。对霍元甲死亡之谜的探讨,蕴含着那个时代激烈的中日民族矛盾和人民群众中迸发的反抗帝国主义压迫、追求民族独立的强烈意识。

霍元甲死了,但他的精武精神不死。他很清楚,个人武艺高强固然可喜,但要达到弘扬中华武术、改变国家民族命运的目的,一己之力显然不够。因此,他经常说:“欲让中华强大,非中华人人尚武不可。”他希望所有人都参与进来,共同保家卫国、振兴中华。

霍元甲倡导的精武精神,核心灵魂就是“助人、正义、修身、爱国”,严禁对同胞拳脚相加。后来,精武体操会将霍元甲奉为精武元祖,将精武精神延伸为“健身尚武、振兴中华”。孙中山先生对霍元甲的精武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在旧中国民族危亡的关头,我们急需的挽救国家、振兴民族、强健国民的斗争武器。

时至今日,霍元甲的精武精神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优良传统,它的精神内涵积极向上,与我们今天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是一致的。影视作品反复塑造霍元甲的形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知识链接】

精武体操会

精武体操会是近代中国首个民间武术团体。1910年7月7日(宣统二年六月初一)由霍元甲等人在上海创办,会址位于闸北旱桥以西王家宅。精武体操会在上海一度掀起习武热潮。几个月后,霍元甲去世,精武会日渐萧条。为了维持和筹集资金,有人不得不典当衣物、公开募捐。

1915年,精武会在闸北的练武和办公场所被台风摧毁。此后,另一创始人陈公哲献出提篮桥培开尔路73号的两亩宅地,建造了新会舍,并于1916年4月6日迁入,更名“上海精武体育会”。精武体育会开始壮大繁荣。孙中山亲为《精武本纪》作序,李宗仁兼任汉口精武分会名誉会长。1917年,精武会利用社会捐资,在附近兴建精武公园,拓展了精武会的活动场所。到1920年,精武会不仅在国内许多大城市设点布局,还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地也设立了分会。

然而,精武会在迅速扩张的同时,其内部管理日趋混乱,甚至发生高管人员侵吞公款、负责人钩心斗角等情况。1923年,精武公园因财力不支,只好关张,精武体育师范学校也被迫停办。精武会自此走向衰落,不复当年之盛。

参考文献

陈公哲:《精武会50年》,台北:华联出版社,1973年。

张深:《霍元甲陈真传》,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年。

冯育楠:《津门大侠霍元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

海舟:《霍元甲陈真》,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

韩冬:《精武门之霍元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晨曲:《正说霍元甲:真实的故事传奇的人生》,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精武体育会:《精武本纪》,台北:逸文武术文化有限公司,2008年。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97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