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清朝原来是这样——曾国藩:最具争议的晚清权臣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20:56:13 0

在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出现了一个历史人物,他以镇压太平天国起家。这个人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这个人,平生最为看重的就是清誉。可惜事与愿违。民国时,章太炎称他为“民贼”,待到新中国成立后,范文澜又称他为“汉奸、刽子手、卖国贼”。

然而,中国自古有立功、立言、立德的“三不朽”之说。还有“内圣外王”的儒家标杆。历史上真正实现这些的人,寥寥无几,曾国藩却是其中之一。

由此可见,曾国藩是一个极具争议而又复杂的人物。如作家冷成金所言:“在曾国藩身上,集中了中国传统官僚的所有特点,也掺杂了一些文人的品格。”

我们不妨从曾国藩少年得志说起。

曾国藩出生在湖南湘乡一个地主兼知识分子家庭,祖父和父亲都很有文化。祖父曾玉屏是个博学之人,父亲曾麟书是一名秀才,当过私塾教师。

可以想象,曾家的家教是非常严格的。正因为严格,曾国藩才饱读诗书,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在读书方面,曾国藩颇有天赋,非一般人可比。他八岁便能读八股、诵五经,十四岁便熟读《周礼》《史记》。

他没费多大力气,就在道光十二年(1832)考取了秀才。6年以后,他又考取了进士。这一年,曾国藩才二十八岁,从此踏上仕途。

踏入仕途之初,曾国藩在京城供职,先后任职翰林院、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可谓平步青云,一路扶摇直上,升到朝廷二品大员。

不过,如果曾国藩不遇到一个特殊的契机,也只会像无数个封建官僚一样,默默无闻地度过他的一生,而不会成为一个叱咤风云,并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爆发,给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历史舞台。

咸丰元年(1851),洪秀全在金田起义,不到一年,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半个中国。清政府下令,让各地在籍官员组织团练。清政府打的主意是,利用地主武装来打击农民起义的势头。

当时,曾国藩的母亲去世,曾国藩丁忧在家。清政府的一道指令,给曾国藩提供的机会。他开始着手练兵。在家乡,曾国藩声誉良好,靠着亲戚、好友、师徒的关系,他建立起一支数千人的地方团练队伍。这支团练,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湘军”。

咸丰四年(1854),清政府下令,派遣初具规模的湘军去镇压太平天国。出发之前,曾国藩还特意颁布了一道《讨粤匪檄》,檄文写得热烈激昂,意在鼓舞湘军子弟奋勇杀敌。果然,湘军勇猛,竟然抵挡住了当时风头正劲的太平军西征军,抵挡可不光是防守,还一举将西征军赶出了湖南和湖北的境地。

当时,全国各地都有团练武装,为何曾国藩手下的这支团练如此犀利勇猛呢?因为这支初期的“湘军”,在组建时,曾国藩就花了一番心思。首先,招收来的人,一律都是当时的乡民,吃苦耐劳,人又彪悍。而老兵油子和懒惰的市民,一律拒收,这些人会带坏队伍。而军官则与普通士兵不同,他们大多来自曾国藩亲友中的读书人,他们忠君,有献身精神,不会和清廷八旗贵族军官的争权夺利。

军官士兵都招进来了,接着编组。曾国藩把父子、兄弟,以及有他血缘亲属关系的士兵编在同一组织内。真应了那句老话: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你想这战斗力能不强么?能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吗?你可别小看这种编组的招数,在当时是个创举,开了中国近代军阀的先河。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接下来的江西战场上,曾国藩的湘军,却被石达开率领的西征军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两军在九江、湖口一带相遇,石达开连破湘军,甚至还擒获了曾国藩的战船。

一时间,曾国藩怒火攻心,他从未遭受过这样的失败,精神大受打击,险些要投水自杀。据说,当时曾国藩满脸泥沙,披头散发,模样狼狈之极。

此战过后,太平军再度占领了武昌,湘军第一次东征失败。

到了咸丰六年(1856),江西太平军已经控制了江西的八府五十四州,而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只能困守在南昌和南康两府之间,进退失据。

不在,恰在这个时期,太平天国的天京内部发生内讧,其领导人相互残杀。前文说过,前文说过,石达开打败了曾国藩的湘军后,太平军内部分裂,为争权夺利内讧相互残杀,杨秀清、韦昌辉、秦日纲等著名将领先后被杀,两万多精锐死于内乱,石达开带了十万精兵出走。太平天国从军事上的全盛时期走向了下坡路。

此时,曾国藩指挥湘军,重新占领了武昌,随后连续攻克了湖口、九江。至此,湘军掌握了江西战场的主动权。

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曾国藩受命为两江总督,督办江南军务。之后,清军对太平天国的作战,逐渐形成了三个主战场。西线战场,由曾国藩直接指挥;苏南战场,由李鸿章率领淮军开辟;浙江战场,由左宗棠率领的楚军开辟。这样一来,从战略上对天京形成的包围之势。

同治三年(1864),曾国藩率军向天京发起了最后的进攻。曾国藩一贯信奉“乱世须用重典”的思想。所以,在攻克天京城后,他纵容部下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事件。

据记载,湘军见人即杀,见屋即烧,见物即抢,一时间,血流成河,成堆的尸体涌入长江,几乎堵塞了江水,在曾国藩的日记里,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秦淮河尸首如麻。”“万室焚烧,百物荡尽,而贡院幸存。”“自五代以来,生灵涂炭,殆五逾于今日。”

有人说,曾国藩是“剿灭”太平天国的“元凶”,而这个“元凶”,后来却又一步步登上了“圣相”的高位。其实,曾国藩升官一直很快,三十七岁时,便已官至二品,且声誉良好,被近代不少政界人物封为“官场楷模”。而他在险象环生的仕途之路上,却始终能够安然无恙,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曾国藩是一个笼络人才、使用人才的极品高手。他的幕僚个个都是能独当一面的人才,或下笔有神,或擅长理财,或熟懂法令,或精通政务。曾国藩对人才求贤若渴,使投奔他的人络绎不绝。每次有投靠者登门,曾国藩都要发给薪水,让投靠者先安顿下来,吃好喝好住好,然后才会面。

在面试投靠者的时候,曾国藩察言观色,细致分析,以求人尽其才;文采好的,就去做文案工作;有胆识、有谋略的,就派去打仗;学问好的,就派去校勘书籍;谨慎的就派去筹办粮饷。曾国藩仿佛有一双“火眼金睛”,他总是能准确地抓住人才,让其发挥自己最大的才能。识人、辨人、用人,这套功夫,绝非一般官员可以企及的。

曾国藩还是一个号称“一宗宋儒,不废汉学”文人,所以他非常尊重大儒和学者。因此,他身边还笼络了一批如钱泰吉、刘毓崧、罗汝怀等大儒。曾国藩的幕府,就如同一个小朝廷一般。

曾国藩在学术上的造诣和他的权位结合起来,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再加上他亲手培养了许多学生,提拔了很多士子,所以,他在学术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当时就有许多人把他吹捧成所谓的“圣相”。

从这里可以看出,曾国藩其实是一个典型的有着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人。他人格精神力量十分强大,从年少时,他便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用以自我反省。曾国藩还特意留下了一本《家书》给自己的子孙。曾国藩在这本《家书》中,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自己的精神境界。

曾国藩还是后来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其实,由于深受程朱理学的熏陶,曾国藩内心是鄙夷,甚至是厌恶维新派的。因为维新派“奉洋若神”。

然而,“洋船上下长江,几如无日无之”的景象,让曾国藩渐渐接受了一个词,叫“师夷自强”。

咸丰十年(1860)的时候,曾国藩曾在奏折中谈道:“将来师夷以造船制炮,尤可期永远之利。”第二年,他支持向洋人购买船炮,以“围剿”太平天国军。

湘军攻克安庆后,曾国藩开办了中国近代第一家军工厂——安庆军械所,专门制造洋枪洋炮。

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后,大清王朝进入了一个短暂的平稳期,后世称这一时期为“同治中兴”。在这个事情,曾国藩开始加入了推行洋务的行列。

对此,曾国藩有清醒认识,他认为,中国经济以农业为主,西方经济则是以商业为主。而且,曾国藩还从经济体制来分析了西方近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曾国藩认为,西方国家的社会财富,主要集中在资本家手中。掌握了经济权,也就掌握政权,这就是资产阶级专政。

由于这样的深刻认识,在“剿灭”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藩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上,倾注了很多的心血。

同治四年(1865),曾国藩在上海购买机器,制造枪炮,可惜由于经费不足,制造局周转困难。次年,曾国藩据理力争,请朝廷特批一项专款,作为购买和制造轮船的费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这才正常运转。

三年后,也就是同治七年(1868),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火轮出炉,船体长18.5丈,顺水时速达120华里。曾国藩将这艘火轮命名为“恬吉”。

“恬吉”号在吴淞口试航,到达南京后,曾国藩亲自登船感受。后来,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说:“中国自强之道基于此。”

曾国藩认为,制造兵器、炮船,应该以培养中国人自己的能力为主,国人只有学会制造的原理和技术,才能真正认识到西方科学的重要性。可以说,曾国藩是把“师夷自强”的提法转化为了实践。

同治九年(1870),天津教案爆发。

关于“天津教案”,要从法国传教士谢福音在天津望海楼旧址上,盖的一座天主教堂说起。这座教堂,被当地人称为“望海楼教堂”。在教堂附近,还有一个“仁慈堂”,也是法国传教士修建的,用来收养中国孤儿。

同治九年,仁慈堂里发生瘟疫,几十名中国孤儿死亡,尸体被埋在郊外。后来,尸体被野狗刨出,啃噬得惨不忍睹。这引起了中国民众的愤怒。与此同时,天津发生了多起拐骗儿童案。嫌疑人被官府擒获后,招认说,是受望海楼教民的指使。这在天津引起轩然大波。一时间,士绅在孔庙集会,学生罢课,要求官府惩办洋教,拆除望海楼教堂。

这一年的五月二十三日,天津知县刘杰将嫌犯押往教堂对质。群众闻讯,都聚集在教堂周围。传教士谢福音一看这个阵势,惊慌失措,放出教堂内豢养的恶犬,还指挥教民驱赶群众。群众奋起反击,将教堂门窗砸毁。事态升级。

法国驻天津总领事丰大业得到报告,当即去找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要求崇厚出兵镇压。崇厚却不答应,丰大业一怒之下,对崇厚连开两枪,但没击中。丰大业便和自己的秘书一起,把通商衙门里的家具器物全部砸毁后离去。

在回领事馆的途中,丰大业又与天津知县刘杰相遇,一言不和,丰大业又举枪向刘杰射击,不知是丰大业视力差,还是枪法烂,这一又没打准,没打中刘杰,打中了刘杰的一个随从。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围观民众,于是一拥而上,将丰大业活活打死。

此后,民众向袭击教堂。打死了传教士谢福音,还有一些修女、洋商和洋职员,共计20余人,又一把火烧毁了望海楼教堂、仁慈堂和法国领事署。

这一举动给了列强以口实,英、法、俄、德、比利时、西班牙等七国舰队在天津、烟台集结,要求清廷严惩闹事民众。

清政府立刻派直隶总督曾国藩天津处理这一事件。曾国藩到达天津后,经过调查,认定双方都有过错——教民欺负百姓,教士庇护教民,领事庇护教士,而拐骗儿童,继而挖眼刨心的事情也属谣传,毫无实据。

可是,民众却不以为然,谣言越传越广,以至于曾国藩贴出的说明情况的告示,一到晚上就被人撕毁。甚至在告示所署“曾国藩”名字上挂了一绺白麻,表示曾国藩为洋人披麻戴孝,卖国求荣。

实际上,当时曾国藩抱病在身,他心力交瘁,以“中庸”的方式,最终把天津教案办成了典型的屈辱外交,引得全国上下一片骂声。连慈禧太后都公开声称“曾国藩文武全才,可惜不能办教案”。

此后,清政府将李鸿章调到天津,继续调查,将天津教案办理失误的责任,全推到曾国藩身上。

别人不知道,曾国藩自己心里很清楚“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对于来自各方的责难,他只以“内疚神明,外惭清议”应付,并不多做辩解和解释。

天津教案事发两年后,也就是同治十一年(1872),曾国藩病逝,终年六十二岁。清朝政府给予他“公忠体国”的论定,谥号“文正”。

作为大清王朝的一名权臣、重臣,曾国藩在功高震主的情况下,仍能保住晚年,关键在于他熟读史书,知得失,即使在危难之际也不树敌,也懂得以退让换得平安。一句话,恪守臣道,不违友道。能做到这一点,当然和曾国藩一直注重修身养性有关。曾国藩的修身,强调立志、求知、敬恕、忠信、反省、慎独、谨言、有恒、勤俭和谦虚等。他的生活起居也极有规律:早起、静坐、养气、保身、读书、写字等,每日坚持记日记。

慈禧太后也曾感概道:曾国藩是“天下第一正人”。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72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