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清朝原来是这样——最后一位出生在紫禁城的皇帝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20:56:00 0

咸丰皇帝在他生命中的最后几年,很不好过。长久以来,他一直处在内忧外患的煎熬中。只有一件喜事,就是儿子载淳的出生。载淳即是后来的同治皇帝。

咸丰六年(1856),新年伊始,大清紫禁城储秀宫内一片繁忙。太监、宫女在总管太监韩玉来的指挥下,不停地来回奔走着。原来,甚得咸丰宠爱的懿嫔,也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已经怀孕7个月了,接近临产期。早在年前腊月二十四,咸丰皇帝就命总管太监韩玉来传旨,把懿嫔的母亲接到宫中照看女儿。

按照清宫的规定,妃嫔等人怀孕,一般要到8个月时才开始进行临产期的各项准备工作。但咸丰皇帝自二十岁登基以来,至今已有6年,只有丽妃生过一个女孩。皇位无人继承,咸丰焦虑万分。因此,大年一过,整个皇宫就忙碌起来了。随着预产期的临近,新生儿用的衣物,尿布等物也都准备齐全。由于是皇室所用,自然不同寻常,不仅种类齐全,而且用料讲究。三月初九,御医为懿嫔摸脉,根据脉象,懿嫔妊娠已近9个月。第二天,又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接生婆摸脉,估计将在三月底或四月初分娩。于是各项准备进入最后阶段,各种接生工具陆续被送到储秀宫。

咸丰六年(1856)三月二十三日未时,一声婴儿长啼从储秀宫中传出,划破紫禁城的上空。咸丰皇帝盼望已久的喜讯终于传来。总管太监韩玉来前来奏报:“三月二十三日未时,懿嫔分娩阿哥,已经收拾利落,母子均安,万岁爷大喜!”

咸丰皇帝欣喜万分,当即下旨,晋封懿嫔为懿妃,储秀宫的太监也都提职的提职,升官的升官。对宫女,接生婆也各有封赏。一时间,整个紫禁城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然而,这种景象在紫禁城很快便一去不复返了。历史进入19世纪中叶,大清王朝江河日下,中国封建王朝即将走到尽头,同治皇帝成了在皇宫中诞生的最后一位皇帝。尽管咸丰皇帝的玫贵人曾在咸丰八年二月生有一子,但旋即夭折,从此载淳(即后来的同治皇帝)成了咸丰皇帝的独苗。

就在载淳出生的第二年,也就是咸丰七年(1857),英国军队攻占了广州。次年,英法联军北上,到了天津大沽口,攻陷了大沽,同清朝签订了《天津条约》。

咸丰十年(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烽火,眼看就要燃到了北京。咸丰皇帝坐不住了,带着后妃和一批官员逃到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留下皇六弟恭亲王奕䜣在北京,负责与英法联军议和。

这一年的八月,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并闯入大清帝国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英法军队在圆明园疯狂抢劫,当他们发现是在无法带走全部珍宝时,就放了一把大火,将圆明园付之一炬。

此时的咸丰皇帝,回天乏力,不仅是因为大清帝国在军事上的软弱,还因为他自己的病情越来越重。

咸丰十一年(1861)8月21日,热河行宫气氛低沉,咸丰皇帝病危了,在最后时候,他紧急召见了端华、载垣、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大臣来到床榻前,宣布立载淳为太子,并让八位大臣辅佐年纪尚幼的载淳。

次日,咸丰皇帝病逝了。他的独生子载淳继承皇位。载淳的母亲被尊为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欲利用圣母皇太后的身份,谋夺最高统治权,她很快就同留在北京的恭亲王奕䜣勾结起来。

慈禧太后授意御史董元醇奏请皇太后垂帘擅权,实际上是由她掌握实权。但是,这一个提议遭到了以载垣、肃顺为首的八大臣的坚决反对。他们的理由是,本朝从来没有皇天后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的计划未能得逞。

这一年的十月,恭亲王奕䜣在和英法联军进行密谋之后,借“奔丧”之机赶赴热河,同慈禧太后商议回京发动政变。奕䜣回到京城之后,笼络了京、津一带驻扎并手握兵权的兵部侍郎胜保,为政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从承德回北京的时候,慈禧太后命肃顺护送咸丰皇帝的棺椁走大路,她和载垣、端华等大臣则走小路,提前4天到达了北京。

11月1日,慈禧太后到达北京后的第二天早上,便发动了政变。宣布解除肃顺等人的职务,载垣、端华当场被逮捕,并派人去逮捕路上的肃顺。11月8日,慈禧发布上谕,否认了咸丰皇帝的遗诏,下令把肃顺斩首。并命载垣、端华自尽,另外五位大臣,革职的革职,充军的充军。

那么,八大臣究竟犯了什么罪呢?慈禧太后给的第一个罪名是“不能尽心和议,以致失信于各国”。这也相当于在跟西方列强表示自己是“尽心和议”的。

11月11日,慈禧太后宣布废除八大臣原拟的“祺祥”年号,改为“同治”,取东、西两太后共同治理朝政的意思。

自清朝入关后,皇帝一般都采用一个年号,只有同治皇帝用过两个年号。一个就是“祺祥”,一个就是“同治”。“祺祥”是咸丰十一年(1861)拟定的。这两个字出自于《宋史·乐至》中“不涸不童,诞降祺祥”一语。“不涸不童”就是说河流畅通,山川茂盛,地尽其利,物阜民丰,故而“诞降祺祥”。

按清朝的祖制,年号一般是皇帝举行登基大典后颁布。但以肃顺为首的八大顾命大臣,在小皇帝即位不久,就忙于拟定年号,主要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

因为在咸丰皇帝逃奔热河后,官钱票迅速贬值,银价上涨,物价昂贵,民不聊生。当时京城许多富商把大量铜钱囤集起来,加剧了现钱的短缺。所以,肃顺等人想立即铸造出一批新币投入流通。

一开始,慈禧和慈安太后钦准了这个年号。肃顺等人便立即派人到云南采办铜料,开铸“祺祥重宝”。“祺祥”本是吉祥之意,但却没给肃顺等人带来任何好运。不久,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政变,“祺祥”年号的“祺祥重宝”尚未正式发行,就被政变者扼杀了。

这次政变在历史上被称为“辛酉政变”,因为这一年刚好是辛酉年。而政变发生的地点是北京,所以叫作“北京政变”。

政变成功后,恭亲王奕䜣集团掌权,就重新集议改元之事。为奕䜣等人搞政变摇旗呐喊、大造舆论的李慈铭,向肃顺的改元问题发难,他说:国朝即位改元,向来都是由大学士及军机大臣等拟定数个,交给皇帝,由皇帝亲自选定。现在新君还没有即位,就先商议改元,不符合祖制。

李慈铭是奕䜣集团的重要成员,他说肃顺在幼帝即位前改元是非法的。而所用“祺详”年号又文义不顺,历史上很少有人用,进而讥讽肃顺等人不学无术。事实上,李慈铭自己也高明不了多少。在否定了“祺祥”年号后,他搜肠刮肚地拟了“熙隆”和“乾熙”两个年号。奕䜣很不满意,不屑地说,他这是迂腐书生之见,不能用。

后来,经奕䜣、文祥等共同商议,最后决定用“同治”两个字。这两个字的妙处在于会意。在两宫太后看是两宫同治;在臣子们看来是君臣同治;在民间看来是上下一心同治,因此都觉得满意。

这个年号呈给两宫太后,慈安太后没说什么,慈禧太后则拍手称好。慈禧是很重名位的人,她一直对太后分东、西宫,自己名分比慈安逊色而耿耿于怀。现在用“同治”二字,恰恰可以表示两宫并尊,没有嫡庶之分,这是她非常满意的。当然,她也能体味到“君臣同治”这一层的含义,她给奕䜣加上“议政王”的名衔,正好是“同治”二字最好的注解。

然而,注解只是注解。事实上,在辛酉政变四年后,也就是同治四年(1865)年,慈禧太后和奕䜣,这一对“辛酉政变”的盟友便爆发了一场权力争夺战。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71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