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清朝原来是这样——末代帝王与清王朝覆灭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20:54:29 0

溥仪是清王朝的末代皇帝,在他继位前,清廷皇族还上演了一场立储的闹剧。光绪皇帝支持维新被囚禁,慈禧太后训政。光绪二十五年(1899)十二月二十四日,慈禧太后发出一道懿旨,溥儁入继穆宗为嗣,号“大阿哥”。随后,大阿哥在弘德殿读书,师傅为同治皇帝的岳父、承恩公、尚书崇绮和大学士徐桐。光绪二十六年(1900)正月初一,溥儁代皇上到高殿、奉先殿行礼。

慈禧太后预定庚子年(即光绪二十六年)举行光绪皇帝禅位典礼,改年号为“保庆”。然而,京师内外,议论纷纷,大学士荣禄和庆亲王奕勖以及各国宫使均有异议,各种势力也反对,建议此事停止。

不久,义和团起事,大阿哥溥儁的父亲端郡王载漪笃信义和团,认为义和团是“义民”,不是“乱民”。五月,载漪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日本使馆书记杉山彬、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杀,义和团围攻法国使馆。七月,八国联军进逼京师,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等一行西逃。载漪、溥儁父子随驾从行。慈禧太后逃到大同,命载漪为军机大臣。十二月,载漪被作为这次事变的祸首,削去了爵位,发配至新疆。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太后回到经常。途中,以载漪纵容义和团,其子溥沣不宜做“皇储”为理由,宣布废黜溥儁“大阿哥”名号。后来,溥儁生活落魄,死得很惨。

这出“大阿哥”的闹剧收场了,随后,溥仪继位的正剧就开始正式上演了。据《清德宗实录》记载:光绪皇帝临终前一天,慈禧太后发懿旨,由溥仪继承皇位。之后,慈禧太后又发懿旨,将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定为摄政王。

溥仪继位后,改元宣统。由于溥仪年幼,才三岁,真正掌权的是隆裕太后和摄政王载沣。

据溥仪自己回忆,旧历十月初九的“登基大典”,被他哭得大煞风景。小皇帝坐在龙椅上哭得撕心裂肺,把龙椅旁照顾他的父亲载沣急得满头大汗,小声哄着:“别哭,别哭,马上就完了!”听到这些话的文武百官大惊失色:“怎么能说‘马上就完了’呢?这是凶兆啊!”

果然,一语成谶,不出三年,在溥仪还懵懂无知的时候,清朝就真的“完了”。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北洋新军成为清王室唯一可以抵抗革命的力量,清政府再次起用袁世凯,先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旋即又任命其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一方面以武力镇压南方革命;另一方面又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

袁世凯一方在谈判中放出口风:若推举袁世凯为总统,则清室退位不成问题。与此同时,他又向清朝报告:革命军势力浩大,倘若开战,北洋新军难以取胜;各国公使都希望和平解决;南方代表伍廷芳说,必须实行共和,希望早定大计。

宣统三年末(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遇到了一连串的困难:列强不予承认,却公开支持袁世凯;财政上也缺少来源,军饷难继,军队随时可能哗变。立宪分子和软弱的革命党人主张对袁妥协。孙中山迫不得已,电告袁世凯,再次声明:如清帝退位,立定共和,临时政府决不食言,自己立即辞职,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

袁世凯见夺权已有把握,就公开宣称向南方进攻实有困难,同时密奏隆裕太后:此次开战,东西友邦的贸易损失已经不小,拖战事争持太久,难免没有列强干涉。最后,袁世凯亮出了底牌:在此种情况下,清帝应该“禅位”,以顺民心。

隆裕太后召集御前会议,进行讨论。由王公贵族少壮派组成的宗社党人痛恨袁世凯欺负孤寡,密谋篡权,他们主张训练新军,发动暴动倒袁。其中身为皇族的良弼态度最为坚决。恰在当天,袁世凯在北京王府井丁字街,遭到北方共和党人的炸弹袭击,袁世凯的随从10多人丧命,袁世凯侥幸逃脱,之后,他称病不露面。

良弼在袁世凯遭袭击的10天后,也碰到了同样的遭遇,被炸断了左腿,三天后死去。良弼一死,皇室要员便失去了主心骨。袁世凯的部下段祺瑞又联合28名战将,从湖北前线打来电报,请求共和,并请袁世凯派全权代表与南方对话。良弼之死,加速了清帝逊位。隆裕太后只得在宣统三年十二月十三日(1912年2月1日)再次召集御前会议,决定逊位。并诏命袁世凯与南方革命党磋商逊位条件。

袁世凯为了从清王朝手中夺取政权,主张优待皇帝、皇族。而革命党为了废除君主制,也被迫同意袁世凯订立的《优待条例》。条例上规定:皇帝尊号不废,待以国君之礼,每年供其新币400万元费用,暂住宫中,以后迁居颐和园;宗庙陵寝及其私产,派兵保护;皇族世爵依旧,私产保护,免予当兵,享有一般公民权;满、蒙、回、藏王公世袭与宗教信仰依旧,各族与汉族平等。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即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的逼迫下,隆裕太后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全国人民心里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自此,统治中国268年之久的清王朝,在风雨飘摇中走到了尽头,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宣告结束。而清王朝的末代皇帝溥仪仍旧保留“皇帝”的名号,居住在紫禁城中。

几十年后,溥仪略带苦涩地回忆起这一幕时,说:“我呢,则作为大总统的邻居,根据清室优待条件开始了小朝廷的生活。”

虽然是逊位的帝王,但溥仪毕竟还小,没有什么心理压力,皇宫对他来说只是一座大房子,任他撒欢儿跑。在这块小天地里,溥仪一直住到民国十三年(1924),才被冯玉祥驱逐出紫禁城。在紫禁城里,溥仪度过了“人世间最荒谬的少年时代”——当人类进入20世纪,中华号称民国的时候,他“仍然过着原封未动的帝王生活,呼吸着19世纪遗留下的灰尘”。

溥仪的帝王生活虽然微型,但仍然派场不下。在他的记忆里,桌子、椅子、轿子等等,一切都是自己独家占有的黄色;即使是去趟颐和园,也有几十辆汽车尾随,还有民国的警察沿途警戒;吃饭时,也还是按原样,由几十名太监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浩浩荡荡地从御膳房绵延到养心殿。这些排场给逐渐长大溥仪以很强的心理暗示:他是最尊贵的,统治一切和占有一切的人上之人。

当然,年幼的溥仪也是顽皮的,十六岁那年,堂兄溥佳送给他一辆自行车。正值贪玩年纪的溥仪,在众多太监的保驾护航下,几天功夫就学会了骑车。本来宫中为了安全需要,有一道门就有一道门槛,而溥仪为了骑车方便,下令将宫门的门槛全部锯掉。并且溥仪不仅自己骑,还让“皇后”婉容和自己的妹妹们,以及伴读们都来陪自己骑车,甚至连端康太妃也赶时髦地开始骑一辆改装的小三轮车。可以说,在溥仪的倡导下,骑自行车成为当时宫中的“时尚运动”。

到了1924年9月,军阀张作霖集结15万人,分两路向山海关、承德等地发起进攻。曹锟任命吴佩孚为讨逆军总司令,调集20万人迎战。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10月,吴佩孚正要向张作霖发起总攻,不料系属吴部的冯玉祥突然倒戈回师北京,一举推翻了直系军阀政府。

11月14日,坚决反对帝制的冯玉祥派兵逼溥仪离宫,历史上称之为“逼宫事件”。当天下午,溥仪带着“皇后”婉容、“妃子”文绣等人离开皇宫,搬进父亲载沣的住处。

由于不满载沣的胆小怯懦,同时又担心被冯玉祥加害,溥仪没在父亲处住多久,就逃进了日本公使馆。当时日本对落难的溥仪,表现得十分热心。不仅慷慨地为溥仪提供舒适的栖身之地,而且还利用日本控制下的《顺天时报》,连续发出表示对“皇帝”的无限“同情”,对摄政内阁和国民军无限的“激愤”。这样的消息和评论,让溥仪不由得对日本人心生亲近之感。

此时的溥仪面临三种选择:做个贫民、“复员还宫”和“借外力谋恢复”,当一班清朝遗老们吵来吵去,争执不休的时候,满怀复杂野心和仇恨的溥仪已经暗中做出了自己的决定:一定要借助日本的力量重新做皇帝!

溥仪最初打算先出洋到日本去,再谋划下一步出路。于是,在日本人的护送下,溥仪首先到达天津,“为出洋做准备”。不料,由于各方的推脱和局势的不允许,溥仪在天津一住就是七年。

此时的溥仪,是一位失势的旧皇帝,在军阀林立的乱世,被无数人觊觎、利用着,对其进行了大量情感投资的日本也不例外。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三省。为了能在东北顺利地实行殖民统治,日本借口帮助溥仪在东三省复辟,将溥仪从天津骗来。大喜过望的溥仪不及深思,立即同意了日本关东军的建议——执掌“满洲国”的大权。

1932年3月,“满洲国”建国,溥仪任“满洲国”执政,年号“大同”。1934年,改国号为“满洲帝国”,溥仪改称皇帝。满心欢喜的溥仪欢喜着利用这个机会,自己能重登大宝,可惜不久后,他就发现,“执政”的职权只是写在纸上的,并不在他手里,甚至连登基成“满州国皇帝”时,都必须穿关东军指定的“满洲国陆海空大元帅正装”举行典礼。

在“满洲国”的日子里,穿着西服的溥仪几乎无权过问任何事情,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幻想破灭,尤其是一向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伪兴安省省长凌升被日本斩首“杀鸡儆猴”之后,溥仪的恐惧日益加深。此事过去不久,原蒙古王公德王前来看望溥仪,闲谈中,德王埋怨说日本人过分跋扈,自己样样都不能做主,溥仪不免同病相怜,还安慰了德王一番。不料第二天,关东军派人来问:“昨天的谈话,是不是对日本人表示了不满?”溥仪吓得心惊肉跳,只得随口搪塞过去。

此后,他戒心加重,再也不和任何人说真心话了。而对于日本人,溥仪则更加小心翼翼,“复辟”的梦破灭了,如何保证自己的安全,不让日本人“灭口”,才是头等大事。溥仪后来道出了他当时的恐惧:“我在狼面前是只任人宰割的羊。”

在生命饱受威胁的日子里,溥仪无事可干,除了吃、睡之外,就是打骂、算卦、吃药和害怕。随着日本崩溃的迹象愈加明显,溥仪对日本人就更加诚惶诚恐,这也导致他将怒气转而发泄到家人和仆人身上,动辄对他们进行打骂。同时,他还终日卜卦算命,吃斋念佛,希望神佛保佑自己。这种不正常的精神状态,终于毁了溥仪的身体,他只能拼命地打针吃药,勉强维持精力。

1945年8月9日,苏联向日本宣战,日军即将崩溃,溥仪等人要求紧急转移到日本,却在途经沈阳机场时,被苏军抓捕,随即被押往苏联。

苏方对身份特殊的溥仪,提供了待遇优厚的俘虏生活:每天有丰盛的四餐,在他的单间住房里,溥仪可以散步、聊天、听有线广播,甚至还可以弹钢琴。

1946年春夏之交,溥仪作为远东国际法庭的证人,陈述了日本帝国主义奴役满洲的计划和实施过程。

此时的溥仪,心中唯一的期望是永远不回中国。他深知自己在“执政”伪满州国期间签下的一系列密约,不仅出卖了东北的主权,还进一步推行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中国人绝不会原谅自己。于是,在苏联的五年间,除去口头请求,溥仪还三次写信给斯大林,要求允许他留在苏联,可惜均石沉大海。沮丧的溥仪,只能拉拢身边的苏联看守人员。然而,溥仪百般讨好并没有得到最终的避难允许,苏联方面最终决定将他遣送回国。

1950年7月31日,根据中苏两国有关协议,溥仪被遣送回国。同年8月,溥仪被安排到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这一待就是十年。十年里,溥仪渐渐走出了初来时深陷死亡恐惧时的崩溃状态,情绪逐渐缓和,慢慢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叠被、铺床、挤牙膏、系鞋带等等,年近半百的末代皇帝溥仪一切从头开始。

1959年12月4日,溥仪接到了中国人民共和国毛泽东的特赦令——他出狱了,从此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溥仪作为大清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帝王,一生有过4次婚姻,娶过5个女人:婉容、文绣、谭玉玲、李玉琴和李淑贤。

溥仪刚选妃时,觉得“每位都有个像纸糊的筒子似的身段……实在分不出俊丑来”。他最后选定了两个女子——婉容为“后”;文绣为“妃”。婉容眉目如画,可惜性格善妒,她猜忌、排挤文绣,引得溥仪不满,渐受冷落。伪满洲国时,长期身心苦闷的婉容与人私通,并生下一子,溥仪得知后,大为恼怒,让人将新生儿扔进锅炉火化,最后,长期吸食鸦片的婉容病弱不堪,神志失常,于1946年病死在长春。

文绣的命运相对而言稍好一些。离开紫禁城后,追求自由的文绣冲破禁锢,历经艰难,终于与溥仪离婚。只可惜,脱离皇室的文绣无法适应平民生活,日渐窘困,再度嫁人后生活也没有起色,最终贫病抑郁而死。

谭玉玲是溥仪为惩罚出轨的婉容而娶来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把这个女子“像一只鸟似的养在宫里”。不过,学生出身的谭玉玲性格天真直率,倒让溥仪颇为喜爱,他还在曾在谭玉玲的相片后题字:“我的最亲爱的玉玲。”1942年,谭玉玲暴卒,据称是伤害致死,也有说法称是被关东军所害。

福贵人李玉琴,是日军与溥仪相互妥协的产物——溥仪坚决不要日本血统的妻子,只好接受日本人为他挑选的中国妻子。溥仪到了苏联后,李玉琴回到娘家;后来溥仪在抚顺改造时,李玉琴还曾多次探望过溥仪。不过,两人还是在1957年离了婚,之后李玉琴重新建立起家庭。

李淑贤是溥仪特赦之后娶的妻子,也是他最后一任妻子。1962年,两人结婚,在一起生活了5年。

1967年,溥仪因患肾癌去世,终年62岁,无子。骨灰最终移葬到皇家陵园。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70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