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清朝原来是这样——透视甲午战争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20:55:10 0

晚期时期,由于政治的腐败,再加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大量的割地赔款,大清帝国一步步走向衰亡。虽然开展了洋务运动以图自强,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仍占主导地位。因此,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而邻国日本则不同,自汉唐以来,日本就效仿中国建制,多次派使者向中国学习。19世纪中期,传统的封建国家日本也遭到了美国等列强的侵略。但是事后,日本与中国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此后,日本逐渐强大,对外扩张的意图越来越强,数次侵犯中国东南沿海。随着中日力量的变化,一场改变远东格局的战事蓄势待发。

光绪二十年(1894)春,朝鲜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朝鲜政府极为恐慌,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政府趁机诱使清廷出兵朝鲜,保证“我政府必无他意”。

李鸿章听信了日本的保证,派直隶提督叶志超等率领2500名淮军,乘船东渡朝鲜,同时照会日本政府,表示中国军队一旦平息了叛乱,马上撤回,不再留防。但日本仍以护送驻朝公使和保护侨民为借口,乘机出兵朝鲜。

当清军和日军到达朝鲜时,东学党起义已经平息。于是,清廷提出,两国军队按照约定同时从朝鲜撤军,同时命令后续增援的清军停止进发。但是,日本决意挑起战争,不仅拒不撤兵,反而命令驻扎仁川的日军开进汉城,并继续向朝鲜增派军队。侵朝日军很快增至一万余人,比清军多出数倍,战争已迫在眉睫。

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三日(1894年7月25日),日本舰队在牙山口外丰岛附近海域,对清军运兵船及护航舰发动了突然袭击。在袭击清军军舰的同一天。日本陆军进犯驻扎在牙山的清军。清军主帅叶志超放弃牙山,逃到了平壤。

光绪二十年七月一日(1894年8月1日),清政府被迫宣布对日作战,日本政府也同时宣战,这标志着甲午战争的开始。

甲午战争的第一个战场在平壤。

光绪二十年八月十三日(1894年9月12日),清军和日军在平壤打响了开战以来第一次大规模战斗。作战的清军35个营,兵力约1.7万余人,而进攻的日军有1.6万余人,双方实力相差不大。

平壤之战分大同江南岸、玄武门外、城西南三个战场进行。日军首先在将领大岛义昌的率领下,与驻守在大同江南岸的清军展开激战。清军在总兵马玉崑的指挥下,奋勇迎敌。日军死伤颇多,日军将领大岛义昌也受了伤,只得无功而返。

玄武门外是日军进攻的重点,尚文、佐藤两将领统帅优势兵力向清军发起猛攻,当时,负责指挥迎战的清军总兵,是爱国将领左宝贵。他亲临阵前指挥,与士兵一起点燃大炮,浴血奋战,在场官兵无不振奋,英勇杀敌。然而,玄武门外的清军兵力不足,在日军的炮火下死伤惨重,左宝贵坚守不退,不幸中弹阵亡。

在城西南战场,日军将领野津道贯率领日军师团与清军总指挥叶志超统帅的清军作战。日军以炮火掩护,后有步兵冲锋,清军以马队展开反击。经过一段时间的僵持,日军未占到便宜,暂时退守。此时,清军正可以乘势追击,不料叶志超竟然贪生怕死,命人举起白旗投降,自己则骑马逃跑,6天狂奔500里退过鸭绿江。

于是,朝鲜全境被日军控制,战场自此转入中国境内。

几乎在平壤之战的同时,清军和日军在黄海海面上打响了黄海之战,亦称甲午海战。同年八月十八日(9月17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鸭绿江出海口附近的大东沟,遭遇清帝国的北洋海军舰队,日方派出战舰12艘,清军派出战舰10艘,双方激战5个多小时。这是中日海军主力的首次交战,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钢铁军舰海战。

交战之初,由于北洋海军的任务是护运12营淮军在辽东大东沟着陆,所以战舰从朝鲜驶来,呈“一”字形排开;而日本战舰则出于冲锋的需要,呈尖峰形阵势。发现日军后,北洋海军在总指挥丁汝昌的统领下,立即变阵为尖峰形,并主动发炮攻击。

北洋海军的火炮、鱼雷发射管、总兵力等与日军相比都占劣势,但全舰官兵毫不畏敌,众炮齐发,一时间硝烟滚滚,海浪翻腾。北洋海军的“定远”“镇远”“致远”“经远”等战舰冲在前面,日本“松岛”“吉野”等战舰也全力抗击。

然而,战斗开始不久,北洋舰队的旗舰“定远”号飞桥被日军猛烈的炮火震塌,海军提督丁汝昌从二层的指挥台摔倒甲板上,左手骨折,信号旗也被毁。丁汝昌坚持不回内舱调养,仍坐在甲板上鼓舞士气。

“定远”号管带刘步蟾接替指挥,但其他战舰已失去信号,无从获得命令。此时,日军战舰迅速从右侧包抄,右侧的北洋舰队被击毁,紧接着,日军战舰又绕到北洋舰队背后,前后夹击。“致远”舰遭受重创,船身起火,管带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前冲,欲撞毁日军主舰“吉野”号,不料被日军发射的鱼雷击沉;“经远”舰继续迎战“吉野”号,也被日军击沉,管带林永升及全舰大部分官兵阵亡。

但同时,北洋海军也重重打击了日本舰队,使日本舰队的“松岛”“比睿”“赤城”等战舰遭到重创。当日军看到千疮百孔的“松岛”舰时,纷纷惊呼“不可思议”。战斗进行到下午,北洋海军的主舰“定远”“镇远”仍坚持战斗,受创的“靖远”“来远”也抢修完毕,重新迎战。日军看到形势不利,便下令撤离了战场。

这次战役,双方均有损失。北洋海军损失了“经远”“致远”等5艘巡洋舰,另有4艘战舰受损,死伤官兵1000余人,日本海军有5艘战舰遭受重创,死伤官兵600余人。此后,李鸿章等人主张消极避战,以“保船制敌”为借口,命令舰队全部藏于威海卫军港不出,把制海权拱手让予了日本海军。

黄海海战结束后,甲午战争的主战场转到辽东半岛,主要进行陆战,大规模的战斗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光绪二十年九月二十六日(1894年10月24日),日军侵入鸭绿江,驻扎在鸭绿江北岸的清军为保卫国土而出战。作战清军兵力有82个营,约2.8万余人,日军兵力有两个师团,约3万人。可以说,鸭绿江江防之战是作战双方旗鼓相当的一场战事。

然而,清政府内部的主和舆论早已占了上风,军队士气低迷,各部派系分割,将领无心恋战。当时,清军的总指挥是宋庆,他奉命节制各军,但实际上各军根本不听调动。日军进犯的当天,就轻易地跨过了鸭绿江上游的安平河口。夜里,日军又在鸭绿江中布设浮桥,越过江水,直逼清军阵地。

清军对这一系列行动竟然没有察觉,更没有部署。当地守将马金叙、聂士成率领士兵奋勇杀敌,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去阵地。周边驻防清军听此噩耗,竟土崩瓦解,四散而逃。就这样,日军仅用了三天就击溃了鸭绿江防线,侵入中国领土。

同时进行的是金旅之战。九月二十六日,日军2.5万人从旅顺附近的花园口登陆,驻守的清军约3万人,人数上略占优势。谁知日军登陆12天,清军竟然无任何反应。日军乘势攻陷金州、大连湾等地,沿途所至,清军都望风而逃,溃不成军。日军不战而胜。

十月中旬,日军开始进攻旅顺,驻守旅顺的统领逃跑。仅仅数日,日军就占据了旅顺。

攻占旅顺的日军暴露出极其凶残的面目,展开了残酷的屠城行动。他们到处杀戮平民、抢掠妇女、放火烧城,使旅顺一时间尸骨遍野,血流成河。短短4天时间,日军竟然屠杀旅顺平民2万余人,使旅顺全市只剩36人。

金旅之战是决定甲午战争战局的一战。此战失败后,日军占领旅顺口,在渤海湾立稳了足,清帝国战败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再说北洋海军,在经历了黄海海战的失利后,奉李鸿章之命躲在威海卫。光绪二十年十二月(1895年1月),日本陆军2.5万余人登陆容成,集中力量进攻威海卫。威海卫南帮炮台驻守的清军仅有3000余人,奋力抵抗日军,牺牲无数,日军也伤亡惨重。最终,由于清军势单力薄,日军攻占了南帮炮台。

接下来,日本陆军、海军开始配合进攻北洋海军总指挥坐镇的刘公岛。北洋海军先后8次迎战日军,都击退日军的进攻,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镇远”舰触礁受创,无法再投入战斗;“定远”舰中弹搁浅,仍坚持出战,最后弹药用尽,管带刘步蟾下令自沉战舰,自己吞药殉职。

此时,丁汝昌已是孤军奋战,面对日军多次劝降,丁汝昌不为所动。可是没想到,他身边的威海营务处提调牛昶炳和海军洋员勾结外敌,积极献降,胁迫丁汝昌答应日军的要求。而清政府也早已做好了投降的准备,停止了一切战争支援。走投无路的丁汝昌只好服毒自尽。死的时候,他那只在黄海海战中受伤的左臂,还打着石膏绷带。

几天后,牛昶炳与日方签订《刘公岛降约》,日军进驻刘公岛,威海卫陷落,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至此,持续一年多的甲午战争以清帝国失败而告终。

百余年来,关于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探讨纷纭。有人说,是因为清王朝武器落后,实力悬殊,但根据战争的统计资料来看,大清王朝虽处于弱势,但并不是完全占下风;有人说,是经费问题,慈禧太后为自己的六十寿辰做准备,把海防经费也用于修筑颐和园去了;也有人说是因为日本蓄谋已久,清王朝准备不足;有人说因为战略保守,消极避战。

在《清末海军见闻录》一书中,对甲午海战的失败原因是如此解释的:海军军官生活大多奢侈浮华,嫖赌是平常事,刘公岛上赌馆妓院林立。从各国海军历史来看,嫖妓现象比较普遍,但像北洋军中这样公开成群结队嫖妓却是罕见的。

生活如此奢靡腐化的海军,战斗力自然低下,根本抵挡不住训练有素、军纪甚严、蓄谋已久的日本海军。前文说过,在甲午海战前,清军和日军曾在朝鲜的牙山县成欢地区交锋,史称“牙山战役”。双方兵力对比3000∶4000,战役中,双方伤亡相差不多,但清军还是以战败告终,牙山失守。战役总指挥叶志超战败后,谎报战绩,却受到了清政府的奖赏。

由此可见,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说是清王朝制度的落后和政治腐朽的结果。

甲午战争失败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投降派慌忙敦促李鸿章赴日本和谈。此时,日军不仅占领了澎湖,直指台湾,而且逼近直隶一带,威胁清政府的中央政权。在这样的情况下,李鸿章赴日谈判必然落尽下风。

在甲午战争中,光绪皇帝数次主张积极应战,无奈实权旁落,未能奏效。战败后,在慈禧太后的逼迫下,光绪皇帝只好答应和谈。李鸿章临行时,光绪皇帝再三嘱咐:“要斟酌轻重,与日本多加磋磨。”因此,当《马关条约》的条文传来,光绪皇帝认为丧权辱国之极,坚决不肯签字。

于是,慈禧太后怂恿奕䜣等大臣,在朝堂上集体威逼光绪皇帝尽快批准。光绪皇帝万般无奈,提起笔来写下准奏意见,然后昭告天下说:“希望臣民能够体谅朕吧!”

与此同时,身在日本谈判的李鸿章也遭遇了一个意外。他被日本暴民小山丰太郎刺杀,枪弹击中了左边面颊,当场昏死过去,幸好子弹未击中要害,又有随行医生及时抢救,李鸿章才渐渐痊愈。和谈使臣遭到刺杀,各国纷纷谴责日本的野蛮残暴。李鸿章也希望借此讨得一些谈判的筹码,谁知日本早已探知慈禧太后给李鸿章定的底线,因为除了同意停战之外,其他条款一概坚决不让。经过几天的僵持,李鸿章只好答应了日本的全部条件。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中方代表李鸿章、李经芳与日方代表伊藤博文等人,在春帆楼签订了《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共11款,附有《另约》3款、《议定专条》3款、《停战展期专条》2款。其主要内容是:中国解除与朝鲜的宗藩关系,承认朝鲜是自主独立的国家,并从朝鲜撤兵;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分8次还清;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中国开放重庆、苏州、杭州、沙市(隶属荆州)四地为商埠;中日彼此享有最惠国待遇(实际上最惠国待遇只是日本单方面的);中国准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输入各种机器;台湾岛和澎湖列岛的居民,2年内变卖家产迁居界外,否则视为日本臣民。

几天后,由于日本割占辽东半岛之事侵犯了俄、德、法等国的利益,在上述三国的干涉下,日本同意放弃《马关条约》中割让辽东半岛的条款,但要中国以3000万两白银赎回。

李鸿章签约之后感叹道:“日本终将成为中国的大患!”梁启超回忆起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也说:“中国四千年的大梦,就是被甲午战争的失败后割让台湾、赔款两亿唤醒的。”

而面对2亿两白银的巨额赔偿,日本又是怎样使用的呢?具体有四方面:

其一,扩充陆海军军备。这笔支出几乎占去了全部款项的一半。引人注意的是用于海军的资金投入,力度很大。其后的日俄海战及“二战”中日本海军的不凡成绩,与其早期吸纳甲午赔款得到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

其二,用作币制改革的准备金。甲午战争期间,日本仍实行银本位的货币制,而改为金本位的货币变革,由于资金匮乏的原因而无法启动。明治政府用7260余万日元的赔款作为银元兑换的准备金,于1897年10月开始确立金本位的货币制度。这次变革的成功,使日本迅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其三,设立基金。军舰水雷艇补充基金3000万日元,灾害准备基金、教育基金,各为1000万日元。

其四,其他支出。如台湾经营费和特别献给皇室的费用等。所谓“台湾经营费”,数额1200万日元,与1898年拨出,归入“台湾总督”的财政,日本政府欲长期开发和经营台湾岛的计划,已经初步显露出来。至于献给皇室的费用,数额高达2000万日元。甲午战争胜利之后,日本举国沸腾,明治天皇大肆封赏贵族和重臣。众多大臣、将军授奖晋爵,相关支出颇为浩大,所以以高额“献金”回报皇室。

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甲午战争赔款为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注入了资本,割占的土地扩大了其势力范围,通商优惠为日本的商品、资本输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自此,日本一跃成为亚洲最强的国家,远东格局也由此改变。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71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