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制度构成

帝国财政密码——统一战争中看不见的战场

历史大观园 制度构成 2020-06-20 13:51:01 0


魏齐王正始四年(公元243年),司马氏逐渐掌握了曹魏的实权。司马懿开始着手筹划统一三国的大计。这时距离蜀汉灭亡还有整整二十年,距离东吴灭亡还有三十七年。

司马懿的谋臣中,有一位将军叫作邓艾,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战将之一。二十年后,正是他率兵入蜀,灭亡了蜀汉政权。邓艾除了敢冒险、能打仗之外,还是位有名的财政专家。

在司马懿筹划统一时,邓艾写了一篇《济河论》,向宣帝提出了他的观点。他认为,战争到最后,一定是财政的比拼,谁能够在财政上取得压倒性的优势,谁就能赢得最后的胜利。曹魏之所以能够占领半壁江山,就是因为实行屯田,积累了足够的粮食。

现在,如果要将南方半壁收入囊中,必须首先考虑继续发展农业、储存粮食。根据邓艾的计算,如果要征服南方,必须做好长期打仗的准备,十万大军,五年时间,或许是最低的估计。而要供应十万大军五年的粮食,意味着必须有三千万石的粮食储备。

但问题是:怎么才能储存三千万石粮食呢?

邓艾看上了许都以东寿春地区的土地。在魏国与蜀、吴对峙的过程中,共有三个地方起着战略枢纽的作用,分别是:魏和蜀对峙的汉中地区,在陕西和四川交界处,这里也是诸葛亮北伐的基地;位于今湖北的襄阳、荆州地区,魏占领了襄阳,而荆州先是被蜀占领,之后被吴占领,与魏形成对峙;第三个地点就是寿春,即现在安徽的寿县。

在三国时代,魏国要进攻吴国,有两条路几乎必选其一:一条经襄阳,一条经寿春。当寿春被魏国占领时,这里还是一片尚待开发的土地,位于与吴国对峙的正前线。但是,这里的土地非常肥沃,当北方的土地都已经被开发得差不多了的时候,邓艾发现,寿春正是一个天赐的粮食生产基地。

邓艾认为,由于缺乏水利设施,这里的土地虽然肥沃却产量不高,如果合理地开凿运河进行灌溉,土地产量可以提升三倍。只要五万士兵参与耕田,加上充足的水源,就可以每年上缴五百万石的稻谷作为军粮。六七年后,就可以凑够三千万石的粮食,为战争做好准备。

邓艾的提议受到了司马懿的大力称赞,并立即实行。大修水利,兴兵屯田,曹魏南方的气象也为之一变,官田和民田交错其间,一片繁忙景象。

邓艾的计策为司马氏的统一奠定了物资基础。财政成为西晋统一战争中看不见的战场,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走向。

邓艾的方法之所以能够被司马懿接纳,是因为司马懿本人也是一位有名的财政专家。

起初,作为曹操的手下,司马懿也是早期提醒曹操要注意屯田的大臣之一。根据他的计算,当时有二十多万人因为战乱而脱离了农业生产。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些闲置劳力的存在,曹操才对屯田有了足够的信心。

洛阳以南的中部地带,也就是荆州以北,靠近吴、蜀的前线。当蜀将关羽入侵了这片地区之后,许多老百姓逃走了。曹操决定收拢这些逃走的百姓,把他们迁往北方进行安置。司马懿阻止了曹操的做法,他认为关羽的侵袭不会持久,日后,这些人还会返回家乡进行耕种,如果把他们迁往别的地方,反而伤害了老百姓的积极性,还让前线变得更加空虚。

曹操再次采纳了司马懿的意见。这片肥沃的土地仍然保持着繁荣,为日后进军江南做好了铺垫。

司马懿对财政和经济的深刻理解,更体现为他能够严格把握人民和政府之间的界限。他认为,虽然要重视财政,但是一定要避免扰民过甚。随着魏国的扩张,一些新的边境地区加入了魏国。这些地区的人民大都没有户籍,政府想通过核查来落实户籍制度,便于未来征税。

司马懿不赞同这么早清查户籍。他说,吴国和蜀国正是因为创建了严密的户籍制度来防范百姓,征收严苛的税,所以百姓才抛弃了他们。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不要创建严密的户籍网络,也不要干扰人民的生活,让他们安乐。只有人民安居乐业,政府才会富足,否则,登记户籍也没有用。这件事表明他的看法比起一般人都高明得多。

在与诸葛亮的对抗中,诸葛亮屡屡被粮草困扰,而司马懿却在陕西一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鼓励人民种田,使曾经荒芜的陕西再次成为粮仓。当中原地区发生灾荒时,司马懿竟然可以从陕西调粮食来支持中原。

司马懿一生在征战的同时,走到哪儿都会发展经济,保证政府可以获得足够的财政来支持战争。正是他高瞻远瞩的气魄,才使他能够采纳邓艾的提议。对于他来说,一场战役的胜负,远没有完善的财政系统重要。

当邓艾灭亡了蜀汉,司马氏的晋国取代了魏国之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统一全国,继续了祖辈的政策。他亲自参加耕种,并多次下诏鼓励农业,奖励那些善于发展农业的地方官员,并积极兴修水利。

更难得的是,晋灭吴的两大功臣羊祜和杜预除了在军事上出类拔萃之外,在财政上同样颇有建树。他们和灭蜀的邓艾一样,精于财政竞争。

武帝时,作为尚书左仆射的羊祜被派到襄阳掌管军事。羊祜到达襄阳后,发现那儿连百日的余粮都没有,他立刻发动士兵开垦土地,很快就积攒了十年的余粮。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发动针对东吴的统一战争时,羊祜已经死去,但正是依靠他留下的丰富遗产和战略,晋朝才成功地统一了天下。羊祜也成为伐吴的第一功臣。

晋武帝时期,出现了另一个状况。由于前期人们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过於单一,出现了副作用。

之前,人们总是强调建坝拦水,开荒种地,而种的地以水田为主。可是,由于人们四处建坝,许多地方出现了水灾,大水长期不退,造成了灾难。

当时的河南尹杜预认为,这时不应该再建这么多水坝和水田,而是应该挖开一些水坝,将水放走,发展一些旱田。另外,为了应付战争,政府曾经留了很多种牛,现在应该把这些牛大批配发给老百姓,让他们发展农业。

在平吴战争中,杜预是晋军的指挥官之一。除了死去的羊祜之外,杜预是最主要的功勋人物。

长期以来,我们只把羊祜、杜预和邓艾这三位平定了吴蜀之地的人看作是军事家,但是,他们首先都是深刻理解财政问题的经济专家,只有在军备上做到了极致,才有可能发动战争并取得胜利。

更重要的是,只有在财政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能在平定吴蜀之后,仍然保持着政权的稳定性,而不是随着开支的扩大,增加新的不稳定。所以,晋武帝年间,西晋之所以能够统一的问题,已经超越了军事范畴,成为一个事关全局的财政问题。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zdgc/994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