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制度构成

帝国财政密码——当皇帝出逃时

历史大观园 制度构成 2020-06-20 13:50:16 0


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兵变扰乱了首都长安。

德宗执政时,已经是“安史之乱”的藩镇割据时期,中国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藩镇(节度使),他们手握兵权,争夺地盘,中央政府处于半失控状态。

一年前,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唐德宗任命龙武大将军哥舒曜为东都畿汝州节度使,率军前往镇压。但哥舒曜在败仗之后,退守襄城,遭到了李希烈的围攻。

唐德宗连忙召集新的人马去救助哥舒曜。公元783年冬天,位于长安西面的泾原节度使姚令言接受皇帝命令,率领泾原的军队向东前进,援救哥舒曜。第二天,泾原军离开京城,到了距离长安东面不远的浐水,一场兵变在此爆发。

泾原军之所以兵变,与德宗时期的军费制度有关。在藩镇割据时期,由于皇帝手中的兵马不足,要借助藩镇的军队来打仗,每次调动藩镇的军队,皇帝都必须给予丰厚的补偿。

在皇帝与藩镇间,军费的分配如下:如果藩镇只是在自己的统治区里调动军队,那么军费由藩镇负担;如果藩镇的军队接受了皇帝的命令,离开其统治区,那么从离开的那一天起,皇帝必须支付给藩镇一笔丰厚的军事补贴,叫“出界粮”,每个士兵的花费相当于平常的三倍。许多藩镇为了拿补贴,故意派出军队,不打仗,专门拿津贴。中央政府的任何军事行动都花费高昂,却效果有限。

这一次,皇帝动用泾原军,本应该按照规矩,给军队以高额的补贴。当士兵们经过首都长安时,心里也充满了对美妙赏赐的憧憬。然而,令这些饥肠辘辘的士兵感到不满的是,中央政府派来犒劳的官员京兆尹王翔只提供粗茶淡饭,一分钱都没有拿出来。

士兵们离开长安时,大失所望,感到被皇帝欺骗了。军队中传播着谣言,说长安城里有数不尽的金银珠宝,皇帝一个人享受着荣华,却置士兵的死亡于不顾。上战场的士兵越想越冤,决定停下不走了。

士兵的“罢工”让唐德宗大惊失色。此时的长安城已经没有军队守卫,在山东地区(今河北、山东一带)有四大藩镇正在拥兵对抗中央,而在淮西则是李希烈作乱,为了应付他们,几乎所有的军队都被派了出去。

德宗赶快下令安抚泾原军,派人前去犒军。这次的赏赐是每人两匹帛,当赏赐下发时,士兵们更加愤怒了:皇帝如此吝啬,不仅不值得替他卖命,还应该把他推翻,换一个大方的。

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已经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只能任由士兵怀着对财宝和劫掠的渴望,冲向了帝国的首都。

泾原兵变爆发。乱兵攻入了长安,在皇宫外扎营,形势已经非常危险,唐德宗匆忙调动他的禁卫军神策营进行抵抗,可令他感到泄气的是,禁卫军竟然没有抵抗——他们也不愿为皇帝卖命。

唐德宗只好带着太子、诸王、妃子、公主一百多人,加上几个愿意跟随他的宦官,从皇宫的花园北门出逃。这时他遇到了四百多弓箭手,由右龙武军使令狐建率领,这些弓箭手成了皇帝仅剩的护卫,与他一同逃难。

当天晚上,皇帝一行逃难到了咸阳,匆匆吃了几口饭,继续起程。第二天,皇帝到达了奉天(今陕西乾县)。皇帝本来还嫌奉天太小,希望继续西逃,到凤翔避难,谁知凤翔随即发生了叛乱,唐德宗被叛军团团围住,困守在奉天小城。

这是公元8世纪下半叶唐朝皇帝第三次逃出长安。第一次是唐玄宗避“安史之乱”,第二次是唐代宗避吐蕃之兵,第三次则是唐德宗避泾原之祸。

唐德宗在奉天孤苦无助,长安的叛军却迅速控制了局势。

攻克长安后,不知谁想到的主意,叛军走在街上喊着:“都别怕,不用担心,我们免除你们货柜税、间架税!”他们的喊话立即受到了长安市民的欢迎,这些市民没有表现出任何对于大唐政权的忠诚,毫不犹豫就投入了叛军的怀抱。

货柜税和间架税是唐德宗发明的新税种。所谓货柜税,就是向长安的钱庄借钱,向粮商借粮。钱庄里的钱都是储户的,但皇帝决定让钱庄拿出四分之一来救济,粮商也面临着同样的政策。命令下达后,整个长安的市场一片哗然,商人们纷纷罢市抗议。而间架税则是向所有的房产收钱,每间房最高要缴纳二千文钱。

皇帝的税法彻底激怒了百姓,他们宁肯支持叛乱的士兵,只求废除这些苛捐杂税。但是,市民和士兵不知道的是,皇帝这么做也纯属无奈。此刻帝国的财政已经是捉襟见肘、拆东墙补西墙,即便搜刮聚敛,仍然满足不了战争开支。皇帝之所以没有赏赐士兵,也是因为国库已经空了。

叛乱的士兵最后找到了一位叫朱泚的人来做皇帝。朱泚担任过卢龙节度使、太尉,由于弟弟朱滔参加了北方四镇的叛乱,他在长安附近被免职赋闲。朱泚自称大秦皇帝,亲率大军进攻奉天。而在奉天的唐德宗部队在围困中缺衣少食。士兵们向皇帝请求发一些御寒的衣服,德宗拿不出来,只能把亲王腰带上的金饰拿下来卖掉,再给士兵补贴。

在困境中,唐德宗发出了著名的罪己诏,不惜痛斥自己长在深宫,“不知稼穑之艰难,不恤征戍之劳苦”,将整个国家带往了灾难之中。“天谴于上而朕不寤,人怨于下而朕不知。”这是中国历史上皇帝最深刻的自责。大多数时候,皇帝总是将错误推给别人,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临死还认为是别人辜负了他。唐德宗的诏书却不惜把皇帝的威严全部打掉,只怪自己。

他甚至赦免了大部分发动叛乱的人。不管是北方四镇还是淮西李希烈,一概既往不咎。只有称帝的朱泚不在赦免之列。不过,朱泚的弟弟朱滔是北方四镇的叛乱者之一,皇帝怕他担心受到朱泚的连坐,宣布朱滔也会得到赦免。皇帝还宣布废除苛捐杂税,发誓要做一个好皇帝。

在奉天被困数月后,唐德宗才有机会逃往汉中地区。在汉中几个月后,朱泚叛乱被平息,他得以回到物是人非的长安。

既然德宗在诏书中如此痛斥自我,那么回到长安后,人们是否看到了一个痛改前非的皇帝呢?答案是:唐德宗的确变了,他的变化却令人心碎。

在这几次叛乱之前的德宗皇帝是一个雄心勃勃、励精图治,试图恢复大唐昔日荣耀的君主,他罢黜了专权的宦官,提倡节俭,摒弃不正规的税收,试图为中央政府创建起健康的财政,并以此为突破口,将藩镇的权力收回,置于中央政府的监督之下。

可是叛乱过后,皇帝却向着另一个极端靠拢。他不再信任任何大臣,重新依赖宦官掌权。他逃离长安的历史已经证明,所有的大臣,所有的百姓都是不可靠的,会为了一丁点儿利益抛弃整个皇朝。他也不再指望正规的税收,变得贪婪无比,四处找钱,如果想打动皇帝,只有一个办法:向他进贡比别人更多的钱财。

唐德宗在叛乱中得到的最大教训就是:即便是皇帝,有着无数的美好计划,如果你没有钱,还是什么都做不成。他所谓痛改前非,就是变成守财奴。

这个老守财奴的雄心都已经被钱给消磨掉了,他终生为财政问题焦头烂额,攫取着任何可以捞到的收入。他的形象显得如此卑微,以后历代的皇帝都把他当作笑柄,提醒后代不要变成受困于财政的守财奴。

德宗皇帝去世时,唐代的财政制度已经千疮百孔,谁都无法纠正了。但他给后代留下了大量的财富,使得宪宗能够利用这些钱重新实现中央集权。也许,宪宗烧钱打仗时,有一个老守财奴的灵魂正在天上欣慰地望着世间的风云,欣慰感慨一辈子的忍辱负重是值得的。

“安史之乱”后,皇帝为财政付出的努力,如同一部血泪史,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中央帝国财政崩溃的心酸……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zdgc/994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