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生活在魏晋——长安与洛阳,是最华丽的忧伤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8 22:50:14 0


中国素来有许多的古都,长安(今西安)、洛阳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此定都建立政权的朝代非常多。但同时,由于战乱等原因,这些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了许多毁灭性的破坏。因此,每次改朝换代,当政者总免不了要重新建都,重新修筑许多新宫殿。

要说寓意的话,长安这“长治久安”的意头,听着很是吉利。可事实上,千年以来,长安所受的创伤可不小。一起来数一数——

第一次,在西周王朝时,镐京被西戎攻破了,短期内无法再次建都;第二次,秦朝末年,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咸阳(含今西安和当时的咸阳)很快便“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第三次,王莽篡汉之后,更始军攻破长安,“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帝都伤痕累累;第四次,东汉末年时,西凉军阀董卓挟逼汉献帝刘协迁都长安,李傕、郭汜之乱接踵而至,一时间令“关中地区二三年无复人迹”。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安被毁了三次。

一是在魏蜀吴三国时期,西凉军阀马超造成的;二是在西晋时期,汉国将军刘曜入俘晋愍帝,灭亡西晋,战后关中地区人口锐减,只余百分之一二;三是在隋末时期,李渊、李世民父子攻破城池——不过,这有点儿“祸兮福之所倚”的意思,时名为“大兴”的长安,成为唐朝帝都的选择。

自此以后,面积为西汉长安城2.4倍的新长安便成了大唐的一个典型标志,增修的大明宫和兴庆宫等宫殿,无疑是建筑史上的瑰宝,其严谨合理的布局,成为友邦都城建设的模板,日本的平城京和平安京对此都有高度的参考和借鉴。

只可惜,长安第八次,毁于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第九次,毁于唐代宗时吐蕃军的烧杀劫掠;第十次,毁于唐德宗时的泾原镇兵;第十一次,毁于唐僖宗时的黄巢起义——加上朱温为要挟唐昭宗迁都洛阳,在长安犯下的暴行,此后它元气全失,再也没了成为王朝首都的资格。

至于再后来,宋明清时期,长安所罹的灾祸,这里暂且不提。

在福祸难料的历史长河中,从西周到唐代,长安先后成为十三个(有争议)政权的都城,它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四大古都之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西晋(愍帝4年)、前赵(11年)、前秦(33年)、后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在此建都。

考虑到洛阳的地理位置和物资运输上的便利,自从东汉光武帝刘秀迁都洛阳以来,长安只是作为西都而存在,皇帝们大多只在祭祀宗庙时前往小住。这种情形开始有变化,是在东汉末年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时。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建安元年(196年)时,汉献帝刘协再次东还洛阳。总的来说,作为汉献帝刘协的临时帝都、曹魏的陪都、西晋愍帝的暂栖之所,长安的重要性体现得不是太明显。直到十六国时,匈奴贵族刘曜所建的前赵将此定为帝都后,它才在这乱世之中,再度成为野心家们最为青睐的帝都之选。

然而,石勒很快反刘而自立,亦称赵王,还夺了前赵的东土。为了争地盘,刘、石时常兵戎相见,最后,治国无方的皇帝兵败被擒,前赵主力被尽数消灭,亡国之日渐近。

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苻健建立了前秦,苻坚是其中极富有才干也颇有争议的一位皇帝。如果不是因为苻坚不听王猛临终前的劝言,硬要与东晋决战于淝水之上,或许“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典故不会出现,或许他将来一统南北也说不定。八十万(号称)军力惨败于八余万北府兵后,前秦逐渐瓦解。

接下来,在长安定都的是后秦。这是由羌族贵族姚苌所建的政权,他本人曾效力前秦,却又趁着前秦内乱擒杀了苻坚,向来为主流人士所唾弃,大部分人都认为,姚苌最后能得以善终,实在是运气到家了。

后秦政权经过姚兴、姚泓两代,终究为东晋平北将军、兖州刺史、都督南秦州诸军事刘裕(后为南朝宋开国皇帝)所灭族。耐人寻味的是,已经故去的前秦宰相王猛的孙儿王镇恶也参与了作战。他占领过洛阳,进抵潼关后,最后终于率师攻陷长安。这似乎是有一些为前秦报仇的意味呢。

接下来,长安城内生出了乱子,一是与刘裕速速南归,胡夏皇帝赫连勃勃的进逼有关;一是与长安的镇将之间的内乱有关——王镇恶首先被同伴沈田子所擅杀——一笔糊涂账确实算不清。末了,长安得而复失。

这次,赫连勃勃没有以长安为都,而是在朔方水北、黑水之南修筑了一座名为“统万”的新城,以之为都。长安再次成为帝都,是在西魏时。

鲜卑族拓跋部人所建的北魏,无疑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存续时间最长的朝代,但可惜,导火索六镇起义点爆了脆弱朽烂的引线,北魏终于还是因君臣和权臣间的争斗而一分为二了。永熙三年(535年),宇文泰以元宝炬为帝,定都长安,但全天下都知道,真正的统治者并不是文帝元宝炬。

傀儡皇帝,焉能不亡国,一切只是早迟而已。跟着,篡魏的北周、篡北周的隋朝,都理所当然地定都于长安。只是,隋文帝杨坚起先是定都长安,设洛阳为陪都,仅在一年后,又在旧城旁另建了大兴城。所以,隋唐的都城长安,与汉朝以来的旧都长安,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千年以来,长安深受帝王家的青睐,但也因此而泣泪忧伤过,那么,洛阳的情况又怎样呢?

相比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长安,有着“天下之中”“九州腹地”美誉的九朝古都(有争议)洛阳,至今也有近5000年历史了。从东周时代起,洛阳就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武周、后梁和后唐结下了缘分。

今我思之,在历史的翻云覆雨中,洛阳的兴替、盛衰也像长安一样令人唏嘘不已。仅仅说说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之间的浩劫,就有不少。

第一次,作为东汉的帝都,董卓以汉献帝刘协为傀儡。西迁长安之日,也便是洛阳遭遇人祸之日。“拆了东墙补西墙”不说,整个洛阳城被付之一炬,百姓多遭屠戮,惨不忍睹。

还好,残破的洛阳在沉沦数十年之后,魏文帝曹丕从许昌迁都于洛阳,才让它恢复了生机。接下来,西晋仍以洛阳为都,但第二次浩劫也很快来临了。西晋的国祚如果以灭东吴开始计算,不过37年。末年时,一度“服事供职,同于编户”的内迁民族,一次次戳伤洛阳的脊梁,仅仅是在永嘉四年(310年)冬天,洛阳就遭到了匈奴刘渊(养子为刘曜)的三次围攻。

这么个折腾法,洛阳能不遍体鳞伤吗?永嘉五年(311年)七月,洛阳终于失守,晋怀帝被俘。五年后,长安也失守了,西晋宣告灭亡。五胡十六国的百年之乱,也就此启幕。

东晋以建康为都,洛阳为中京,南朝宋也没对洛阳表示特别的关注。继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洛阳设置洛州后,孝文帝元宏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它。为了顺利地从平城迁都往洛阳,孝文帝做出了不少牺牲,甚至是自己的太子。

太和十八年(494年),对洛阳来说无疑是个大日子。然而,好景不长,孝文帝死后不过30余年,城中的永宁寺佛塔便毁于天灾,北魏也随即灭亡了。

那么,问题来了,洛阳在北魏分裂后,到底是归东魏还是西魏呢?

大统三年(537年)入冬后,宇文泰派出独孤信(独孤如愿)等人,驰出潼关,占据洛阳。曾经繁花似锦的洛阳,搞成荡然一空、宫室倾颓的惨况。独孤信是想尽力修复它的。于是,他一面处理军务、安抚人心,一面派遣外兵郎中权景宣,带了3000步兵去伐木,准备修缮宫殿。

遗憾的是,西魏这方守住洛阳的时间不长。东魏大行台侯景等人整军于虎牢,打算收复失地。独孤信据金墉城坚持了十来天,侯景心急火燎之下,索性纵火焚烧了本来就很残破的洛阳城。两魏间的第三次大战,史称“河桥之战”。

两军扭打之后,军阵又长,雾气又重,连敌友都分不清了。宇文泰火冒三丈,领军西返。洛阳城因无人驻防,又回归于东魏,可不知高欢是怎样想的,居然令人彻底毁去了它——之前,高欢欲建都于邺城,派人拆过洛阳的宫殿。

底蕴深厚的洛阳城,而今疮痍满目,直到隋朝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杨坚在洛阳置东京尚书省,它的元气才渐渐恢复,真是令人叹惋。

小 贴 士

【平城】平城,在今山西省大同市,是北魏中期都城——早期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以北),因代王拓跋珪改国号为“魏”而始,再早一些的代国时代,国都在牛川(今内蒙古锡拉木林河、呼和浩特市东南)。

平城以汉朝的平城县为基础,进行扩建,一跃成为当时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从道武帝拓跋珪到孝文帝期间,平城作为都城共使用了97年,后毁于孝昌二年(526年)的六镇起义。其营建布局遵循“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的原则,组成部分为皇城、京城、郭城。郭城外设置有四方四维,按照鲜卑旧制,置八部帅统兵分兵镇守。

【统万城】统万城,有“白城子”和“赫连城”的别称,分别来源于其城墙的颜色和胡夏皇帝赫连勃勃。作为如今匈奴族所遗留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拥有近1600年历史的统万城无疑是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统万城的营建布局为内城加外城,内城又分东、西两城,素来以坚固著称。勃勃曾自夸道:“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他又“名其南门曰朝宋门,东门曰招魏门,西门曰服凉门,北门曰平朔门”,大有并吞天下的野心。然而,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攻克了统万城,胡夏不过二世而亡。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58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