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生活在魏晋——东床快婿,是怎么挑选的?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8 22:48:47 0


韩寿偷香、相如窃玉、张敞画眉、沈约瘦腰,这四者被并称为“古代四大风流韵事”。其中,相如窃玉耳熟能详,韩寿偷香指的是什么呢?

在西晋初年时,晋惠帝司马衷的老丈人贾充,征召才貌兼备的韩寿为幕僚。贾充召集官员议事时,他的小女儿贾午经常从窗户往里偷看。贾午其实也是个颜控,韩寿就这样成了她的心上人。由于她太过想念韩寿,时常吟诵他的名字,婢女便有事服其劳,去韩寿家里走了一趟。

好了,现实版的《西厢记》马上上演了。约会当夜,韩寿翻墙入得贾府,终于能与贾午私订终身。贾充人一点儿都不钝,很快就觉出异样——贾午爱打扮了,韩寿身上有他送给女儿的异香。私情被揭露的那天,贾充也没责怪韩寿,反而将女儿许配给了他。

应该说,故事如果只发展到这里,实在是完美得不能再完美了。这西晋的韩寿,能这么快得到对方家长的许婚,可是要比戏曲里的张君瑞,乃至西汉的司马相如,都要幸运得多啊。

在魏晋南北朝时,私订终身的现象是有的,这很容易给人一种自由恋爱的错觉。其实,在此时,门第才是婚姻的第一考虑,个例不能说明一切。

在南朝齐时,士族王源把女儿嫁给了满氏,这事很快引起了朝臣的强烈不满,其中又以御史中丞沈约为最烈。这个沈约,便是“沈约瘦腰”的主角。这里我们不讨论他的美颜细腰和在文史方面的贡献,只说他为什么弹劾王源家族。

《昭明文选》中收录了沈约的《奏弹王源文》,从中可以看出原因,“风闻东海王源,嫁女与富阳满氏。源虽人品庸陋,胄实参华。曾祖雅,位登八命;祖少卿,内侍帷幄;父睿,升采储闱,亦居清显”,简单说来,就是王源虽不咋地,但是他家世好啊,他是西晋右仆射王雅的曾孙,祖父和父亲都曾身居要职。

而他的亲家满璋之家里是什么情况呢,“窃寻璋之姓族,士庶莫辩。满奋身殒西朝,胤嗣殄没,武秋之后,无闻东晋。其为虚托,不言自显”,这是说,满璋之虽然很富有,但他家只是富阳庶族而已,并且他还伪造自己的家世,实在可恶。

因此,沈约认为,“王满连姻,实骇物听”,并且,若是“此风弗剪,其源遂开,点世尘家,将被比屋”。他担心如果不将王源“黜之流伍”以作惩戒,日后士庶通婚将成为一股坏风气,彻底糟蹋了士族。沈约呈上弹章后,王源最后的确是吃不了兜着走。

其实,今人读到这样的故事,不必太过激愤,每个时代都自然有它适于时代的通行法则,这位看似迂腐的老爷子,并不是因着与王源有何私仇,他只是在用法则来对抗离经叛道之人。

士庶不通婚。这样的婚姻法则,是伴随着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等级分化现象而产生的。早在魏晋时期,门阀制度便已占据了统治地位。秉持着永葆士族利益的原则,他们一方面要运用“九品中正制”来擢用人才,另一方面则格外讲究门当户对,使之成为婚姻的第一道关卡。

在古代乃至今日,都一直有人将才能出众的女婿美称为“东床快婿”。其实,细究这个典故的来源,此间就暗藏着门第婚姻的机密。

东晋郗鉴,身为太傅位高权重。当年,他的女儿郗璿年方二八,生得如花似玉,且才能出众。郗鉴自然想为自己的掌珠挑选一位佳婿。他仔细排了一下,感觉朝中唯有丞相王导家的家世可堪匹配,而且王家子弟多有才俊,于是郗鉴便向王导表达了这个想法。王导当即欣然应之,并说随他上门挑选便是。

最后,郗鉴选择了王羲之。不得不说,老爷子的眼光真是好,后来王羲之成了一代“书圣”,他也沾光不少。而他是怎么在众多才俊中选中王羲之的呢?说来也很有趣。当时,郗鉴命管家去择婿,众人都激动得不行,又是精心打扮又是好生表现,生怕自己落了选。

可王羲之却对此无所谓,在东跨院的书房里,袒腹仰卧着,一心只琢磨着东汉书法家蔡邕的古碑。可以说,王羲之已进入忘我状态了,哪里还记得什么择婿的事。管家回去之后,将此事禀告给郗鉴。郗鉴很快就决定,选择王羲之作为女婿。

婚后,王羲之和郗璿的小日子过得还不错。

明代文学家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写道:“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很多人都认为,郗鉴选择对了快婿,主要是因着王羲之“宠辱不惊”的闲淡心态。这种看法诚然不假,但值得注意的是,王羲之是他从王家拣选出来的,如果没有王家这道门槛作保障,郗鉴敢去选择一个行为怪诞的年轻人,成为女儿的终身伴侣吗?

当然,这不是说按照门第择婿,就一定皆大欢喜了。谢安的侄女谢道韫,便是门第婚姻的牺牲品。王羲之共有七个儿子,王凝之排行第二。谢道韫才可咏絮,她对她平庸至极的丈夫,甚为不满,甚至对叔叔抱怨道:“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不知道,要多深的失望,才能让一个名门闺秀发出这样的怨语。后来,王凝之在孙恩之乱中,被自己给蠢死了,反倒是谢道韫因其节义,保留住了一些族人的性命。

公允地说,不管是门当户对般的盲婚哑嫁,还是韩寿偷香般的自由恋爱,都未必能完全保证男女双方的婚姻幸福。其实,规则本身没有大错,有错的也是人心的离离合合。

我们都知道,王谢两家是东晋时的顶级门阀。《南史·侯景传》中,便有侯景“请娶于王谢”的记载。来看一下侯景的履历——北魏怀朔镇鲜卑化羯人,左足生有肉瘤以致行走不稳,但长于骑射,一路从怀朔镇兵当到了东魏的河南大行台,在东魏高澄掌权后,率部投降南朝梁,并在西魏与南朝梁之间不断游移。

长相什么的都是其次,关键是侯景出身实在太卑微了,这可是他后天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的,出生时没含着金钥匙,就注定他这一辈子嘴里都闪不了光。所以,梁武帝才很为难地说:“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

不过,侯景他对这话可是一点儿不服气,后来,当他决定叛乱起兵,进攻梁武帝之后,就趁势强娶了简文帝萧纲的女儿溧阳公主,狠狠地报了自尊心受挫之仇。

好了,暂将目光从恐怖分子侯景的身上移开吧。在魏晋南朝这边,九品中正制下士族出身的高门子弟,不会让其他人攀附自己而成为历史主角。那么,向来以慷慨豪迈著称的北朝,是否不那么重视婚姻的等级差别和双方的民族成分呢?不,他们也认为士庶不可通婚。

整个北朝时期,可以稽考的胡汉族通婚例子多达400多例,其中,鲜卑与汉族的通婚比例超过80%,尤其是北魏。其实,胡人贵族阶层之间的通婚,很早就具有等级意识了,“凡与帝室为十姓,百世不通婚”,这是早就遵循的老规矩。

《魏书·高宗纪》中曾记载了文成帝拓跋濬的诏书,其中特别强调了“夫妇之义”是“三纲之首”,“尊卑高下,宜令区别”,又对“中代以来,贵族之门多不率法”的现象予以了批评,末了特别申明了一点:“今制皇族、师傅、王公侯伯及士民之家,不得与百工、伎巧、卑族为婚,犯者加罪。”总之,北魏执政者在婚姻方面,持有贵贱有别的观点。

孝文帝元宏进行汉化改革后,他在太和二年(478年)五月下诏,重申了“皇族贵戚及士民之家,不惟氏族,下与非类婚偶”的观点,并对百姓不遵先帝明诏的现象表示不满。十五年后,孝文帝再次下诏,令“厮养之户不得与士民婚”。

孝文帝这么要求士族和百姓,自己也是身体力行,纳了几位汉族高门士族的女儿,同时令六个兄弟都将这种出身的女子迎为正妃,将胡汉通婚和士庶不得通婚的原则贯彻到底。如此一来,鲜卑族人也乐于效仿。通过这样的策略,孝文帝既保证了北方的元、长孙、叔孙、穆、陆、贺、刘、楼、于、嵇、尉等旧族大姓,都在士族之列,继续提高他们的文化声望,同时又极大程度地尊重了汉族高门士族,进一步促成了胡汉在文化层面上的交融。

可以说,从这时起北魏高层的婚姻,才是符合汉族之礼的严格意义上的“门第婚”。只是,汉族高门士族能否与鲜卑贵族牵手,还要看实际情况。高阳王元雍就曾想迎娶博陵崔显之妹为妃,可是,“世宗初以崔氏世号‘东崔’,地寒望劣,难之”。原来,博陵崔氏比不上清河崔氏,所以宣武帝元恪才有些为难,这说明了什么?无论是胡汉通婚,还是汉族高门内部通婚,也得考虑郡望这个条件。

小 贴 士

【南北士族】《新唐书·儒学传中》记柳芳论谱学源流,道:“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

北朝这头的汉人士族,高门主要有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京兆韦氏、京兆杜氏、弘农杨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等;次一些的,则是博陵崔氏、赵郡李氏、顿丘李氏、渤海高氏、渤海封氏、陇西辛氏、河间邢氏、范阳祖氏等。他们构成的成分,包含了魏晋旧籍和新出门户。

【通婚名册】孝文帝尤为看重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清河崔氏,因此,亲纳范阳卢敏女、清河崔休妹、荥阳郑义女和郑胤伯女、陇西李冲女等。其六位兄弟所娶之妃,依次为:长弟咸阳王禧聘颍川太守陇西李辅女,三弟广陵王羽聘骠骑谘议参军荥阳郑平城女,四弟颍川王雍聘故中书博士范阳卢神宝女,五弟始平王勰聘廷尉卿陇西李冲女,季弟北海王详聘吏部郎中荥阳郑懿女。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57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