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生活在魏晋——门阀士族,家学渊源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8 22:47:51 0


与官学相对,互为补充的,叫作私学。

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孔子私学是其中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一家。西周以来,“学在官府”本质上是一种官府垄断的行为,私学的发展无疑降低了教育门槛,增多受教人数,更容易实现“有教无类”,文化传承。

汉末以来,官学时兴时废,传承文化的重任便有大半落在了私学的肩上。家学也是私学中的一种,但是它的规模,因其教育对象只是家庭成员,而与一般私学相差很多。然而,因人数少而同脉相传的原因,家学往往更能保障教学质量。

南朝梁沈约时常对人夸道:“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他口中所说的王氏,是指的琅琊王氏,而让他发出这等感慨的人,是王筠。

获得史书“幼警寤,七岁能属文,年十六为《芍药赋》,甚美”称誉的王筠,自小就以文学见长。他还很识时务,在同宗们对不够显要的官位表示不满,“未有居郎署者,或劝逡巡不就”时,却认为:“陆平原东南之秀,王文度独步江东,吾得比踪昔人,何所多恨?”他说的是陆机和王坦当年的往事。

谢朓曾说:“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沈约对王筠的赏识态度,简直没得说,时常借用这句话来称赞王筠的诗。先前说的那番话,是在鼓励其他学子们要“仰观堂构,思各努力”。

您发现了吗?沈约话语中所说的“爵位蝉联、文才相继”,是有深意的。他将爵位与文才放在一块儿说,谁能不明白以文才维持、兴继门第的道理呢?

所以说,门第观念的渗透和强化,从根本上促进了家学的发展。

其实,早在东汉章帝时,以弘农杨氏“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四世五公”为代表的阀阅之家,便有优先参与政治的特权。但他们也清楚一点,没有个人才德的砥砺,通经入仕的路子,他们也达不到这样的高度。

因而,魏晋南北朝的门阀世族们,为了使得家族长盛不衰,持续地垄断朝廷政治,必须努力地培养后人。不是有句话,叫“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王朝”吗?毫不夸张地说,这时期的门阀士族们,做到了这一点。这大概可以叫作,“任尔宋齐梁陈朝,我自岿然不动”了。

那么,门阀士族的家学有何特别之处呢?

他们的教学内容,是以儒学为宗的,比如北魏范阳卢氏,一方面“文武功烈,殆无足纪”;另一方面,之所以“见重于时,声高冠带”,是因为“德业儒素有过人者”。这就是说,谙熟于家传儒学,会格外有利于提高家族的声望。

然而,他们所学的内容,也不唯儒学。与社会的整体氛围和官学的特点相一致,家学也必须做到儒玄佛道的交融,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这里面,值得一提的是玄学。简单说来,玄学便是指对《周易》《老子》《庄子》这三玄的研究与解说,名士们耽于清谈,所论的也多是诸如有与无、本与末等形而上学的抽象问题。

从三国鼎立之时,以儒学为宗的家学,便已初见“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的端倪。

玄学这种思潮,在经过葛洪、寇谦之、陶弘景等人的改造与发展后,被引入家学中,便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的内容。南朝史家何尚之,精于儒学,但他却“素好谈玄”,并在府中置玄学,引来不少学子“慕道来游”。

应该说,玄学融入的时风,自有它的一番价值,但不得不说,西晋的亡国,与之有一定关系。有个词叫“清谈误国”,说的是西晋的伪君子王衍。

琅琊王氏人才辈出,王衍貌美且风度娴雅,自小便被名士山涛称赞为“宁馨儿”,但山涛又预言说,这个人很可能会误尽天下百姓。果不其然,王衍身为高官,却不重经世只重玄谈,这会带来很坏的社会风气。我们有个成语叫作“信口雌黄”,便是来源于此君的“贡献”。因为他清谈起来缥缈不着边际,错了随口就改,这个说法就悄悄流行起来了。

客观地说,在历时16年的“八王之乱”中,墙头草王衍其实还是有匡扶晋室的决心的,但是有决心和有实力是两码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时,羯人石勒包围了洛阳,东海王司马越忧惧而死,这下子,王衍慌了。

王衍没练过凌波微步,逃跑功夫不行。石勒本来还对这个俘虏比较尊敬,可一来听不惯他到这时候还在谈玄学论古今,撇清亡国的干系;二来讨厌他劝说石勒自称皇帝的墙头草行为。王衍最后惨遭椎杀,才知后悔,道:“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

讲王衍清谈误国的故事,无非是想说,在门第教育也就是家学中,习染了玄风,对于社会上层普遍谈玄,乃至误国误民,应该是负有一定责任的。

这当然不是说,家学教育是失败的。总的来说,家学十分注重教授高雅的内容,也尤为重视世家门风的培养,这无疑都是其成功之处。

书法、文学、棋艺、琴术,都是高雅之艺。在两晋南朝,琅琊王氏是书法世家;在北朝,清河崔氏和范阳卢氏,也都是极重家学渊源,一时称善的。文学方面,当属陈郡谢氏为最风流。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吟道:“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这个“小谢”说的是谢朓。其实,李白的偶像谢安、谢灵运、谢朓,都是陈郡谢氏的佼佼者,后两位都是在诗文上有深厚造诣的。

刚刚说的世家门风是怎么回事呢?

有一点得说明的是,门风这个东西不只门阀世家才有。通俗地讲,所谓“门风”,便是一户人家的德行风气,也就是道德准则。于丹教授认为,“教孩子厚道做人是最基本的家风”“女性在家庭教育里扮演重要角色”,家教的学问,是“教孩子从小明辨是非承担责任”。这说得很好。

过去,尤其是在魏晋南朝,门阀士族的家庭教育观,是很温厚育人的。他们讲究谦退知足的处事原则,他们秉持廉慎爱国的为官思想。虽说士族之中,不是人人都能成为芝兰玉树,但其“优生率”在那个年代,已经是很高的了。

为了达成目标,除了以世代相授的家学,对后辈们施加影响,他们还特意发展了家馆。

在北魏时期,“置学馆于私第,集群从子弟”的做法并不少见,之后,西魏、北周两朝的重臣于谨、李弼等人,也专门设置家馆,来教育后代子孙。

光有这些,他们还嫌不够,于是,家诫、家训等书籍便大批涌现出来。家训旨在对子孙进行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与指导,从汉初开始,就较为流行了。可以说,“修身”“齐家”的观点贯彻始终,以牢记家法国法、和睦宗族乡里、孝敬父母长辈、尊重礼教名分等内容为主。

这些内容,有很多在当下都是可资借鉴的,可谓是常看常新,脍炙人口。

魏晋南北朝最为有名的家训,应该是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士族家庭的出身,使得颜之推幼承庭训,资质不俗。他本来在南朝梁任职,官至散骑侍郎。在南朝梁亡国之后,转投北齐,继而归附于灭掉齐国的北周,又成为隋朝的学士。家国屡丧的人生经历,让他在立身、处世、为学方面,有了更多深刻的体会。

《颜氏家训》著成以后,被后人誉为家教的典范之作,在后世,《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诚然不错,但要说起影响力,都赶不上它。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颜之推提倡教育要趁早,他自己的话,是在“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可在二十余岁,“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

这样的现身说法,让人读起来真是倍觉亲切呢!

小 贴 士

【隋唐前的私学教育】西周王权式微、礼崩乐坏的局面渐渐被打破了。各诸侯国甚至各卿大夫,亟需以养士等方式来壮大实力。怎么培养士人?“学在官府”是不可能的,以培养士人为目的的私学,便就此兴盛起来。儒、墨、道、法四家,是其中最富影响力的,其思想的传播主要依靠私学。终于,在战国时期,“学在四夷”的局面完全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气象也鲜明起来。

汉朝时期的私学,多传授古文经学,这自然是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汉朝的太学生,除了在太学读书,也可同时接受私学教育。因此,经师大儒可放心地开门授徒。到了东汉末年,动乱不息的时代给了私学压倒官学的机会。

两晋时期,名儒开庐办学,生源极好,往往可达人数千百的规模,这说明这时的私学是极为发达的。南朝的情形也大抵如此。北魏曾下诏禁绝过私学,但考虑到汉化需要,也渐渐放松了禁令。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56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