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明朝真好玩——食盐,一个王朝最后的滋味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8 22:38:21 0


历史常常因偶然而被赋予神秘的色彩。

远古的一天,山东半岛南岸蛮荒海岸,一个叫夙沙氏的人,以火煮海水,缶底留下了一层白白的细末。那东西很诱人,他尝了尝,味道有些像额头滚落唇边的汗珠,但是很鲜——那细末便是海水熬出来的盐。

这传说源自战国。秦古籍《世本》记:“夙沙氏煮海为盐。”《吕氏春秋·用民篇》载:“夙沙氏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

神农就是炎帝。哦!因为夙沙发现了盐,后世的子孙称他为“盐宗”。

与这些典籍所记载同时期,大约2300年前的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说了句这样的话:“没涂脂抹粉的女人就像没放盐的食物一样。”这里也提到了盐。

其实,就口味而言,中国人很可能是世界上最重的。做起菜来,煎、炒、烹、炸。西餐那些吃法,在咱看来,跟原始人相似。

不过,东西方文明虽差异巨大,但谁都少不了盐。并且,东西方在初期都一致认为:盐乃国之大宝。盐就是财富的代名词。

《金瓶梅》中的山东首富西门庆,贩盐是他家的拳头项目。尽管山东产盐,但他却贩利润更高的淮盐……

(一)

西门家族南下贩盐,总是去让人心旌摇曳、乐享春风十里的扬州。

“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千古绝唱,让扬州城名扬天下,而宋代人也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人们为何争相去扬州?

因为那儿是当时的娱乐中心,是江南繁华、富庶的代表。多少年来,纸醉金迷,人们趋之若鹜。

其实,这只是表面。扬州之富,非关鱼米,全在于盐。

明万历年间《扬州府志》称,盐务、漕运、河工为扬州的三大要,而盐是“国脉所系”。

盐是财富之源。中国历代巨富,如范蠡、猗顿无不是以盐致大富。

扬州盐商有钱,也舍得花钱,特别是关系自身安危的时候。《金瓶梅》第25回,扬州盐商王四峰,被按抚使送监在狱中,托人求西门庆帮忙,“许银二千两,央西门庆对蔡太师讨人情释放”。

花钱从狱中捞人的大忙,也是桩买卖。此次东京一去,“因有盐商王四峰一千干事的银两”,蔡太师马上写信给山东省省长,所缉盐商马上释放。一来一往,西门庆有一千两银子进入自家账面上,既成了人情,又做了生意。

《金瓶梅》中西门庆本行是经营生药的中药材商。可全书之中,没一笔写他家中药材正业生意。

西门家大多数经营项目与范围全在江南。而盐,又是他家的一个最挣钱的工程。

第69回,媒婆文嫂是这样夸西门庆的:“开四五处铺面:段子铺、生药铺、绸绢铺、绒线铺,外边江湖又走标船,扬州兴贩盐引……”

当时人说:“两淮盐,天下咸。”绝非过甚之语。以清初为例,两淮盐区规模最大,每年可赚银1500万两以上,上交盐税银600万两以上,占全国盐课60%左右。

扬州是两淮盐最大的集运中心,明朝富豪全是聚集在这个舞台上的主角。从明初起,秦晋大贾,就称霸扬州盐界百余年,曾经有首《扬州竹枝词》:“鹾(cuó,盐)客连樯拥巨资,朱门河下锁葳蕤;乡音歙语兼秦语,不问人名但问旗。”扬州街头,操着一口秦腔的西贾为陕西、山西人,说歙语者为徽商。

然而,山东商人代表西门庆,却在此财富争夺战中,分得了一杯羹,成为鲁商翘楚。

(二)

在古代农业社会,盐铁都是国之命脉。这么重要的战略物资,从汉代起,便由国家专营。

大明立国,先患西北蒙古,后患东北女真,军力多聚集于此两处。

数量庞大的边防军需,让政府财政不堪重负。明洪武三年(1370年),实施“开中”新政,改革实施了千年的食盐专卖制,允许商人向边关输送粮食换取食盐经销许可证——“盐引”。这“盐引”不是明代人的发明创造,而是宋代人搞过的。

宋朝的心腹之患是西北的西夏和东北的辽金,与大明一样军费不足。宋人就“军旅之用,莫不资民力而后足”,物资任务就交给了商人。商人只要将粮草送到边关,得到报酬是“盐引”和“茶引”。

宋、明两朝,同亡于关外马背上的民族,边关盐引政策,如历史翻版,何其相似。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相似地演绎着惊人的历史。

《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不愧一代大家,深谙宋亡之缘由。第48回:“在陕西等三边开引种盐,各府州郡县,设立义仓,官粜粮米。令民间上上之户,赴仓上米,讨仓钞,派给盐引支盐。旧仓钞七分,新仓钞三分。咱旧时和乔亲家爹,高阳关上纳的那三万粮仓钞,派三万盐引。”

朝廷“国退民进”“淮盐价贵,商多趋之”,边防军需难题一举解决,而坐享地利的陕晋商人从此崛起,横行天下。此时的食盐业,需要大明政府实行计划配给。

明朝政府规定:军人有家小每月每人2斤,单身1斤。老百姓中市民0.5斤,农民2两。

明皇室、王府、官员等政府本有相应配给。但自成化三年(1467年)德王讨盐100引尝到甜头后,又于成化十七年(1481年)再次奏讨盐1000引。

大明成化年间,各藩王讨盐的数量一般在1000引左右。1000引盐是20万斤,这么多盐,藩王自己家肯定吃不了,多出来的干什么?私卖赚钱!

盐里捞钱的买卖先从权贵开始。藩王讨盐引数量成倍增加。弘治四年(1491年)兴王奏讨1万引,两年后(1493年),靖王一下子就要了10万引盐。

盐就是钱!拿到朝廷配给的指标,一转手就变成银子了。其后,连太监也加入捞钱的行列。成化十四年(1478年),南京留守宦官覃力朋贩盐达10万引。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十月,户部的一条奏疏:“自万历三十四年夏至三十五年春,两淮课额欠至一百余万,长芦欠至十八万余,山东欠至七万余……”

这么多人从盐中渔利,公盐不亏欠才怪呢。

《金瓶梅》所写的西门庆扬州贩盐引,显然是这场盐中捞钱大潮中的一个缩影。

第49回,西门庆为让三万盐引变现,对新任的两淮巡盐蔡御史说:“去岁因舍亲那边在边上纳过些粮草,坐派了有些盐引,正派在贵治扬州支盐,只是望乞那里青目青目,早些支放。”结果,提早了一个月支放。

这里,有个易忽略的细节。就是去年的盐引,为何现在才支盐?

这一是因蔡状元新当两淮巡盐御史,另一个原因没有写,但一定是此时盐价高涨,这时支盐,利润最大。

(三)

大明正统三年(1438年),河北一些地方出现盐荒,盐价由每斤1钱银,猛然涨到每斤3钱银子。

此时,江苏、安徽、浙江水灾频繁,南方粮食一时接济不上,盐商无法运粮就无法取到盐引卖盐,即便有盐引也买不到盐。因为,盐首先要供给皇室、政府机构、盐场周边的权贵……这时盐价暴涨,便是商人支盐最佳时节,更是官员捞钱的时机。

明代盐业管理机构两淮盐运使司就设在扬州,扬州是全国最大的食盐集散地。

明人宋应星《野议·盐政议》称:“商之有本者,大抵属秦、晋与徽郡三方之人。万历盛时,资本在广陵(扬州)者不啻三千万两。”

这么庞大的资金流、商人流,却出现在大明即将倾颓的万历年间,汇聚在大运河节点城市扬州,推动着经济与消费的升级。

“商人河下最奢华,窗子都糊细广纱。”扬州最繁盛的下关一带,二十四桥月夜,处处玉人吹箫。这是奢华、享乐的好地方。

《金瓶梅》第81回,西门庆家韩伙计“日逐请扬州盐客王海峰和苗青游宝应湖。游了一日,归到院中”。

宝应湖是扬州附近的一个湖泊,与大运河相通。连西门家的伙计在扬州都去妓院,夜夜笙歌。

第77回,崔本见了西门庆,说:“我从腊月初一日起身,在扬州与他两个分路。他每往杭州去了,俺每都到苗青家住了两日。”因说:“苗青替老爹使了十两银子,抬了扬州卫一个千户家女子,十六岁了,名唤楚云。”

西门庆极少出清河县,作为遥控指挥江南生意的山东首富,一生没见识过江南的明月。现在,连女人都给西门大官人准备好了,只等他莅临扬州,大展商才。

扬州佳丽,颜冠江南。而佳人以“颜值”易“盐值”,也是一时之风。盐商在扬州几乎都有外室,难怪当时人感叹扬州女子:“可惜一身都是淡,如何嫁了卖盐人?”

走遍天下不离钱,山珍海味不离盐。

盐何尝不是钱?财富推动,纵欲至极,声色犬马,末世之态。大厦将倾,无力至极,何以解忧,唯有此乐。

重口味的大明人,用咸咸的滋味给一个王朝添加了最后的苦涩。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55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