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明朝真好玩——帽子,是礼节更是身份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8 22:37:17 0


戴帽子,是古人看得很重的礼仪。只是,“帽子”这个词历史不长,它的前身叫“冠”。

《左传·哀公十五年》记了件孔圣人弟子子路以命卫冠的事:卫国动乱,子路劝解,这个书生想不到乱人“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

这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帽子事件。司马迁《史记》也提到了同一件事。中国两部最牛的史书,都在有限的篇幅写冠,可见,戴帽子对中国人有多重要。

《金瓶梅》一书可以说是明代女性服装博览会(俺以后会写),也可以算得上明朝男性帽子大全。

(一)

汉族男子成人礼是冠礼,女子是笄礼,男人顶天立地,从头开始。

古代中国作为衣冠上国,向来讲衣冠一体,而且冠巾与礼服象征着身份地位。男人二十岁弱冠,衣冠齐整才算是人格完整,才能出门见人。

古人将戴在头上的帽子称为头衣,又称服元。帽子是礼节,更是身份。明代的缠棕大帽就是一例,这种用棕毛编制的礼帽在当时广为流行。此外,明代人头上戴的花样繁多,看《金瓶梅》体会最深。

清代叶梦珠《阅世编》卷八《冠服》中说:“其冠棕结草帽如笠而高,服大红斗牛锦绣以壮观。”又说:“良家清白者,领上以白绫或白绢护之,示与仆隶异。所戴之冠,夏则结棕,价值数金。”

“价值数金”是什么概念?在《金瓶梅》中,买一个能上灶的丫头才要五两银子。

《金瓶梅》中西门庆戴过这种帽子。第7回中,西门庆到孟玉楼家相亲,特意打扮了一番:“头戴缠棕大帽,一撒钩绦,粉底皂靴,进门见婆子拜四拜。”

“一撒钩绦”是啥?据清代毛贽编纂《识小录》记载,明代山东莱州府“举人衣纻丝袍,腰束丝绵绦”,与官员的革带一样是从后穿过衣身带襻虚悬于腰间。这“一撒钩绦”是民间模仿官员的玉带,大明朝此时的服制已然乱了规矩。

西门庆要娶孟玉楼这小富婆,必须得给她一种潇洒、阔绰的形象。

但是,缠棕帽很快就出现了仿制品。范濂《云间据目钞》卷二《记风俗》写:“鬃巾始于丁卯以后……今义有马尾罗巾,高淳罗巾,而马尾罗者与鬃巾乱真矣……万历以来,不论贫富皆用鬃,价亦甚贱,有四五钱七八钱者。”

明代,男人冠又称巾。冠巾的使用,有时候也表现了人们复杂的心理状态。

《金瓶梅》第19回,西门庆在后晌时分娶李瓶儿过门,他自己则“深衣幅巾在家新盖的房内,单等妇人进门”。

西门庆为何要如此打扮?

西门庆娶李瓶儿前,李瓶儿寂寞难耐招赘了医生蒋竹山,这蒋竹山是读过书的,也曾深衣幅巾。

幅巾又称巾帻,或称帕头,是用整幅帛巾束首,多裁取一幅即长度和门幅(幅宽)各三尺的丝帛做成。从额前往后包发,并将巾系紧,余幅使其自然垂后,垂长一般至肩。

用葛布制成的称为“葛巾”,多为下层布衣庶人所用;用细绢制成的称为“缣巾”,多为士公雅士所用。

这西门庆之所以打扮成雅士之相,就是为了要与蒋竹山比比。

(二)

帽子戴得不讲究,是有身份之人的大忌。所谓以貌取人是有文化根缘的。

《金瓶梅》中有种瓦楞帽,这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帽饰。明代田艺蘅所撰《留青日札》说官民皆戴,形似古代兜鍪,其檐或圆,或前圆后方。帽顶折叠似瓦楞,故名。

明代时,这种帽子在春夏时节人们常戴。《金瓶梅》第98回:“那时约五月,天气暑热,经济穿着纱衣服,头戴着瓦垅帽,金簪子,脚上凉鞋净袜。”

元代为了体现等级差异,在1314年的时候作了关于服装的统一规定:汉人官员保持唐圆领衣和幞头,而蒙古官员多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不过帽式有高低宽窄,且往往镶珠戴玉,以体现等级差异。

《金瓶梅》第8回:春天里,西门庆初遇潘金莲,就被潘金莲把帽子扔了。“慌的王婆地下拾起来,见一顶新缨子瓦楞帽儿,替他放在桌上。”

这“缨子”是帽系带,不是红缨。

明代大画家仇英画的《清明上河图》,是明代最有名的版本。他一共画了2012个人物,其中的一千多个男人,无论官宦士子、贩夫走卒,没一个裸发,最次也戴网巾。

由此可见,不戴帽子出门是人之大耻,只有犯罪分子才裸发。

《金瓶梅》第69回,作为武学生员的王三官被无赖敲诈,私下到提刑官西门庆家求情:“这王三官儒巾青衣,写了揭帖,文嫂领着,带上眼纱,悄悄从后门出来……西门庆头戴忠靖冠,便衣出来迎接,见王三衣巾进来,故意说道:‘文嫂怎不早说,我亵衣在此。’便令左右:‘取我衣服来。’慌的王三官向前拦住:‘呀,尊伯尊便,小侄敢来拜渎,岂敢动劳。’”

“儒巾”在当时代表一种身份,而西门庆虽戴冠,可是与便装不配。西门庆内心看不上王三官,只是世故而嘴上出此言。

据明代史籍记载,男子的巾帽有几十种。戴的冠巾款式有汉巾、晋巾、唐巾、诸葛巾、纯阳巾、东坡巾、阳明巾、九华巾、逍遥巾等多种。甚至还有用马尾织成的巾,这种马尾巾则又有瓦楞、单纱、双丝的区别。而明代山中道士燕居之首服多为雷巾,而雷巾是不能戴之入朝的。

《金瓶梅》第39回,西门庆玉皇庙行醮,只见吴道官“头戴玉环九阳雷巾,身披天青二十四宿大袖鹤氅,腰系丝带,忙下经筵来”。

明《三才图会》记其形制:“制颇类儒巾,唯脑后缀片帛,更有软带二,此黄冠之服也。”

各色人等,首服千般。明代人自己也感叹:“首服之侈汰,至今日极矣。”

(三)

当时民间使用最为广泛的是网巾、万字巾、四方平定巾和六合一统帽。

《金瓶梅》第1回,武松首次亮相的装束是:“头戴着一顶万字头巾,上簪两朵银花;身穿着一领血腥衲袄,披着一方红锦。”

呵,武二郎穿红簪花,有点浪子燕青的派头。而这万字巾形状上阔下窄,状如“万”字,明代以前多用于庶民,明初规定为教坊司之服,后广泛用于武艺教头。

明代官吏公开场合多戴忠靖冠。在那个时候,帽子非常盛行,白绫袄也流行。此冠《金瓶梅》中西门庆常戴。第46回,元宵节,西门庆邀客喝酒赏烟花。西门庆“带忠靖冠,丝绒鹤氅,白绫袄子”;第69回:“不想林氏悄悄从房门帘里,望外观看西门庆:身材凛凛,语话非俗,一表人物,轩昂出众。头戴白段忠靖冠。”

忠靖冠是以铁丝为框,乌纱、乌绒为表,帽顶略方,前饰冠染,压以金线;四品以下不用金线。

这里要注意:古人帽子必须是深色的,而西门庆戴的是白色忠靖冠,白色代表孝服,表明此时西门庆是为李瓶儿戴的孝。

?

网巾是明代成年男子最常戴的束发冠,用黑丝、马尾、棕丝、人发等编织。网巾一般在冠内,也是男人成熟的标志。

明末褚人获的《坚瓠集》写过咏网巾的诗:“结发前过十七春,凭兹弱冠说成人。蓬头宁敢加元冕,棋服曾看映角巾。”

这个崇祯年间的文士是在说,他是十七岁时,束头发戴上网巾的。

受明朝的影响,朝鲜、越南的男子也使用网巾。明代成年男子不戴网巾常被视为流民罪人。

《金瓶梅》书中关于网巾的描述处处都有。第95回,春梅问玳安:“几时拢起头去包了网巾?”还有西门庆要潘金莲头发,骗她说做网巾的描写。

至今有人将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中的男人误视为裸发,那是由于网巾与发色相同。放大看,个个都戴网巾。官宦士子还要在网巾外再加冠巾。至于普通小民,只是在网巾外再戴小帽。

《金瓶梅》第41回,吴月娘将官哥与乔大户家女儿结亲。西门庆道:“既做亲也罢了,只是有些不搬陪些。乔家虽如今有这个家事,他只是个县中大户,白衣人。你我如今见居着这官,又在衙门中管着事。到明日会亲,酒席间他戴着小帽,与俺这官户怎生相处?”

“白衣”是普通人,戴小帽的与戴乌纱帽的怎能酒桌上坐在一处?门不当户不对的,西门庆考虑问题是很实际的。

此外,小帽也是官员士子闲居时随意穿戴的亵服。《金瓶梅》第35回,写西门庆送白来创出门:“西门庆送到二门首,说道:‘你休怪我不送你,我带着小帽,不好出去得。’”

白来创是个经常上门来揩油的穷小子,西门庆极讨厌他,所以穿亵衣相待。

明末,礼崩乐坏、服制混乱显然也不是一两年的事了。

如今,衣冠楚楚者、沐猴而冠者鱼龙混杂,早已与冠无丝毫关系。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55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