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古代文化常识——宫室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8 12:54:33 0

《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宫和室是同义词。区别开来说,宫是总名,指整所房子,外面有围墙包着,室只是其中的一个居住单位。(上古宗庙也称宫室,这里不讨论。)

上古时代,宫指一般的房屋住宅,无贵贱之分。所以《孟子·滕文公上》说:“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秦汉以后,只有王者所居才称为宫。

古代宫室一般向南。主要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分为堂、室、房。前部分是堂,通常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不住人。堂的后面是室,住人。室的东西两侧是东房和西房。整幢房子是建筑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上的,所以堂前有阶。要进入堂屋必须升阶,所以古人常说“升堂”。《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上古堂前没有门,堂上东西有两根楹(yíng)柱。堂东西两壁的墙叫序,堂内靠近序的地方也就称为东序、西序。堂后有墙和室房隔开,室和房各有户和堂相通。古书上所说的户通常指室的户。东房后部有阶通往后庭。

室户偏东。户西相应的位置有一个窗口叫牖(yǒu)。《论语·雍也》说:“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室还有一个朝北的窗口叫向,《说文》说:“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说:“塞向墐(jìn)户。”

古人席地而坐。堂上的座位以室的户牖之间朝南的方向为尊,所以古书上常说“南面”。室内的座位则以朝东的方向为尊。《史记·项羽本记》说:“项王、项伯东向坐。”又《魏其武安侯列传》说,田古代文化常识——宫室(fén)“尝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南乡,自坐东乡,以为汉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桡(读náo,屈,使相位的尊严受屈)”,可见汉代还是这种习俗。

汉代文献上常常提到阁和厢,这是堂的东西两侧和堂毗连平行的房子,和后世阁厢的概念不尽相同。上文说,堂东西有墙叫序。序外东西各有一个小夹室,叫东夹、西夹,这就是阁(汉代阁又指小门)。东夹、西夹前面的空间叫东堂、西堂,这就是厢。阁和厢有户相通,厢前也有阶。乐府诗《鸡鸣》篇:“鸣声何啾啾,闻我殿东厢。”东厢就是东堂,殿就是前面所说的堂屋。《说文》说:“堂,殿也。”秦汉以前叫堂不叫殿,汉代虽叫殿,但不限于帝王受朝理事的处所,后来殿才专用于宫廷和庙宇里的主要建筑。

以上所说的大致可以代表上古宫室主体建筑的基本法式。当然,从帝王宫殿到小康之家,宫室的丰俭崇卑是各不相同的,历代宫室制度也有变化发展,这里不能一一叙述。

汉代帝王宫殿和将相之家还有廊庑(wǔ)。《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说,孝景帝拜窦(dòu)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窦婴把所赐金“陈之廊庑下”。颜师古说:“廊,堂下周屋也。”《说文》说:“庑,堂下周屋。”廊庑似乎没有多少分别。(颜师古说:“庑,门屋也。”王先谦认为:“庑是廊下之屋,而廊但是东西厢之上有周檐、下无墙壁者,盖今所谓游廊,《说文》新附以为东西序,是也。”此说不同。)一般人家大约是没有廊庑的。

台榭(xiè)观阙(què)都是统治者的建筑。台高而平,便于瞭望。榭是台上的木构建筑,特点是只有楹柱没有墙壁。观是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两观之间有一个豁口,所以叫作阙。汉宫中有白虎观,这种观却是独立的建筑物,至于道教的庙宇叫观,更是后起的意义了。

附带说一说,先秦文献很少看见“楼”字。《孟子·告子下》“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赵岐注“岑楼,山之锐岭者”,据此则不是楼房的楼。《说文》“楼,重屋也”,又“层,重屋也”,《考工记》上也讲到“殷人重屋”,重屋指的是复屋(栋上加栋),而复屋是不可以住人的(段玉裁说)。可能战国晚期出现了楼房,汉代显然有楼房了,而且不止两层。

穷人的房子正好是一个鲜明的对比。他们的住房是筚(bì)门圭窦,甕(wèng)牖绳枢。

我国建筑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和匠师们在不断地改进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根据田野考古报告,我们知道殷代一般住房是在地面上挖一个地穴,穴周加培低墙,然后立柱盖顶,出入口有斜坡或土阶。这种形式的住房,考古工作者认为就是古代文化常识——宫室(fù)。《诗经·大雅·绵》说:“古公亶(dàn)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复就是“古代文化常识——宫室”字的假借。帝王的宫室是建筑在地面上的,现在还看到当时的基础。基是夯(hāng)土而成的台基或地基,础是柱子底部的垫石。后世建筑一直很讲究基础。

殷代遗址至今还没有发现瓦,屋顶大概是茅草盖的。据推测至迟周初已发明瓦,但是大多数的房子仍然是茅草屋,所以古人说“茅茨土阶”“茅茨不剪”。《诗经·豳风·七月》说:“昼尔于茅,宵尔索古代文化常识——宫室(táo)。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可见瓦屋是挨不着农民住的。

砖的发明比瓦要晚些。战国遗址发现过空心砖,那是用于墓中的。但是《诗经·陈风·防有鹊巢》已经说“中唐有甓(pì)”,唐指堂涂,是堂下通过中庭通往前门去的一条路,甓,旧说是瓴(líng)甋(dì)(一作令适),也就是砖。(晋代陶侃有运甓的故事,也是指运砖。)但是用砖砌墙是比较后起的事。

古人筑墙很早就运用版筑技术。《孟子·告子下》:“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所谓版筑是说筑土墙用两块木板相夹,两版中间的宽度等于墙的厚度,版外用木柱衬住,装满泥土,用杵捣紧,筑毕拆除木柱木板,就成了一座墙了。版筑技术在古代建筑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直到现在有的地方还用这种筑墙技术。后来又用土坯砌墙,土坯叫作墼(jí)。(墼和砖在很多方面相近,所以东汉时也有称砖为墼的,不少汉砖上面有“墼”字。)

斗栱是我国古代高级木结构建筑里的重要构件,同时有装饰的作用。《论语·公冶长》说臧(zāng)文仲“山节藻棁(zhuó)”,旧说棁是梁上短柱,节就是斗栱。我们从战国铜器图案上可以见到类似斗栱的结构构件。

关于古代宫室,我们就说到这里。

古代文化常识——宫室

10-1 北京猿人栖息地整体景观结构图 (据俞孔坚)

中国人明确的讲“风水”的文献可以上溯到托名为郭璞著的《葬经》。《葬经》中描述了“气”的概念,说气“遇风则散”,“界水则止”,也就是说“气”遇到风会被吹散,遇到水则停止向前运行。所谓风水,也就是对于居住环境的考察,其核心评价标准就是这个环境能否“聚气”。

风水的概念在职业阴阳师手里变得非常玄,而风水的本质思想其实是非常简单易于理解的。理想风水的原型,就是原始人类栖息地的理想模式。这种理想风水格局一般要求屋子坐北朝南;屋子背后,也就是北方,有高山,因为高山可以阻挡寒冷的北风。屋子南边不远处要求有“正弓”(即弯曲的向自己住宅两侧收拢)的河,这样可以提供好的饮用水水源,同时又没有水灾水患之虞。屋子应该处于树木和小山包(风水中所谓“砂”)的掩映之下,同时前方是平坦开阔地,这样住处既安全隐蔽又不至于交通不便,也便于狩猎和一般的劳作生活。这种非常朴实的对于原始生活地选择的要求,用“风水”的言语来表达就是:人居的地理环境应该能够包、围、拱、绕地“聚气”。

风水的理念系统在后世发展得异常玄奥诡谲(jué),但其核心思想,却是根植于原始人类栖息地选择的基本需求。距今约20—7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栖息地的整体景观结构,就是满足风水“聚气”所有要求的一个例子。

古代文化常识——宫室

10-2 亚字云纹瓦拓(tà)本 战国·秦 面径18厘米 陕西西安长安城遗址出土 古陶文明博物馆打拓

“十”字在史前是象征太阳的符号(尤其是在史前彩陶花纹图案中,十字纹与圆形并用),在商和西周早期青铜器铭文中常作为部族标志性符号出现,形制基本为“亞”。它也可以被理解为周原某些部族的名称。由战国沿至汉代,亚字纹变化为瓦当上常见的十字分格(或称十字日纹)

另一种说法是:亚字纹(亞)表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城市概念。按《周礼·考工记》的说法,城市布局就应当是这种亚字形。在甲骨文、金文中“城”字为“ 古代文化常识——宫室”、“ 古代文化常识——宫室 ”亦与此说相合。考古发掘有楚都纪南城遗址为例。又例如安阳殷墟西北冈商代一零零一号大墓的墓坑也是极为规整的亚字形。(实际上现代考古学专家普遍认为,有四条墓道的亚字形墓都是级别最高的墓葬,墓主人一般都是当时的王。)建筑与城市的“亞”字形概念一直延续下去,甚至在汉代青铜TLV镜中也有体现。

此瓦形制简练而自具丰满之态,画外言外之意无穷。该瓦制造使用之际恰为亚字纹发展的中间重要环节。云纹均布四周,蕴含着后日王者气象。

古代文化常识——宫室

10-3a “汉并天下”瓦当 西汉 面径17.5厘米 1953年陕西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出土

10-3b“单于天降”瓦当 西汉 面径17.1厘米 1955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召湾汉墓出土

瓦,是覆盖在屋顶的陶片。瓦当(dàng)是筒瓦最接近屋檐的一节。当,同“挡”,意思是挡板。瓦当也就是屋上瓦片的头端。最早的瓦当集中发现于陕西扶风周原遗址,基本上是西周初期的。瓦当头部形状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一般圆形头部的瓦当也直接被简称为“瓦当”,半圆形头部的瓦当则被简称为“半瓦当”。

“汉并天下”瓦和“单(chán)于天降(xiáng)”瓦字体接近,气势雄浑。“汉并天下”是说汉家王室兼并了天下疆土;“单于天降”是说北方“匈奴”单于为天道、天子所降服。

“单于天降”瓦出土数量较少,仅限于内蒙古地区。“汉并天下”瓦则出土非常多。“汉并天下”瓦大多数字划不一,类似隶书。照片里的这枚瓦当字体饱满舒展,笔墨丰润,具足汉家气象。

古代文化常识——宫室

10-4 偶方彝(yí) 商代晚期 通高60厘米、通长88.2厘米、宽17.5厘米 1976年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

方彝是一种酒器。偶方彝口部为长方形,上方有盖。口部长边一面有七个方形槽,另一面为七个尖形槽。方彝的盖像是一个大屋顶,盖下方长边分别有七个小方盖和七个尖形盖,与器口的槽相对应。扣上方彝盖子以后,方彝上部像是一座殿堂的房顶。盖沿下的七对槽,像是屋檐下的椽(chuán)子。偶方彝有可能是模仿当时的大型宫殿建筑铸造的。

古代文化常识——宫室

10-5 绿釉陶楼 东汉 高144厘米 1956年山东省高唐县固河出土

白陶楼一半施绿釉是典型东汉陶楼的特征。这件陶楼展示的实际是很典型的楼阁木结构。中国木结构楼阁在后世长期遵循这种建筑形式,一直沿传到今天。

这个陶楼的斗栱是单檐一斗三升式。所谓“斗”,是倒置的梯形四棱台状的木制“方块”,上大下小,立在柱子顶端,支撑上部构件。“栱”是架在“斗”上横置的短木梁(这种短木梁一般都带有一点向上弯的弧度,所以也被称为“弓形”短木梁)。斗和栱合称“斗栱”。栱和梁之间架有“升”。“升”外形和“斗”相似,也是上大下小的倒置的梯形四棱台状“方块”。“斗”和“升”的区别在于:“斗”上的卯口是十字形(即“斗”上方挖“十”字形槽),而“升”上的卯口是一字形(即“升”上方挖“一”字形槽)

图中陶楼檐角下的“爪”状结构就是斗栱。斗栱中下部横的短梁是“栱”,“栱”上三个小“方块”就是“升”。一个斗上架栱,栱上有三个升,简称为一斗三升。

根据文献和遗址,春秋时代中国已有高台建筑,战国已有了楼。斗栱出现的时间更早,可以上溯到西周初年。明清以后,斗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零部件。

古代文化常识——宫室

10-6 唐三彩院落模型 唐代 长约120厘米、宽约60厘米 1959年陕西省西安市中堡村唐墓出土

这是一个两进的唐代院落模型。整个院落有明显的中轴线,左右房间对称。前院正中有凉亭,后院有八角亭和假山水池。这套唐三彩模型大体上反映了唐代四合院的布置情况。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27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