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明朝真好玩——喝茶,雅与俗到底谁不正经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8 22:38:05 0

中国是个茶的国度,可我们的这个茶,却有着光荣的缺憾:与历史最著名的一群人失之交臂。

咱们史上地位最高的那些“子”——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孙子……在喝茶这件事上,只字片语没留下,甚至他们可能都没喝过茶。

让华夏走出千年黑夜的圣人孔子是一个多么文艺的人,可孔子只喝酒,不喝茶。

爱喝小酒慨叹人生的孔子,在删编《诗经》时,对其中的《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豳风·七月》“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这样的诗句,或许会被认为是质朴无华、野趣率真。

但是,孔子绝对不会想到,后世人将“荼”解释为“茶”。荼,成了茶的祖宗。

某些专家的想象力也是让人佩服。“荼”这种野菜,只有平民百姓才吃,贵族谁会尝这个?好吃与否暂且不论,但贵族吃这个掉价儿啊!

喝茶这事儿,真正兴起是在唐代以后,从宋元到明代,达到极点。

《金瓶梅》中所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吃茶”记载,那是西门家族的正经史。

说西门庆家的茶“正经”,是因为喝得不虚伪。什么人上什么茶,一点都不装,最见世态。

(一)

国人饮茶习俗:西汉至盛唐,基本上是辣汤型;晚唐至两宋,基本是甘乳型;明代撮泡法兴起,直到今天。

一些正经的茶人说起古代的饮茶,好像多么糟糕和不堪似的:唐代人喝茶,竟然加姜、葱、盐!

这也大惊小怪?姜汤、葱花水古人喝了三千年,养生功效一点也不输茶,且文化底蕴深厚。只是,许多人都太聪明,干什么都不拘一格,要营养均衡,就将各种各样的汤与茶合而为一罢了。

孔子的“不撤姜食,不多食”,是老贵族的做派。没这口辛辣,孔老爷子还耍脾气不吃呢!

唐宋时茶叶研成粉末而煎饮、点饮,虽各有绝活儿,可什么有营养的东西都往茶里加,加的盐也是要上锅炒熟的,远比你想象得复杂。

而且,所有料粉加入煎沸后,一样清澈明亮,不是现在人想象得如同一锅粥。

明代虽兴清雅散泡饮茶,但唐宋吃茶的传统,依旧半点没丢地继承下来,该往茶里放什么还在放,一点也没耽误。

《金瓶梅》第72回,潘金莲烹了“一盏浓浓艳艳,芝麻、盐笋、栗丝、瓜仁、核桃仁夹春不老(雪里蕻,叶辛香,常制成齑)海青拿天鹅、木樨(桂花)玫瑰泼(糖腌)六安雀舌芽茶,西门庆刚呷了一口,美味香甜,满心欣喜”。这是《金瓶梅》百万文字中,最著名的一道茶,而且是潘金莲亲手烹的,太有文化了,以至今天的专家都想知道:海青拿天鹅是什么?

辽元时皇帝春秋狩猎,放海东青捕天鹅,此猛禽猎天鹅专啄食天鹅脑。得首鹅,先祀宗庙祭祖,群臣纵饮作乐,为“头鹅宴”。奏《海青拿天鹅》琵琶曲,这仪式弘扬的是主子唯一性的占有权。

明代张吾《雅燕乐集》中说:“凡曲声淫者,莫如《料峭》(由《海青拿天鹅》演变而成)之类。今人宴会,乐工非此不奏。”

“海青拿天鹅”拿的是脑。古书脑麝指香料(龙脑麝香合称),而“脑”就是龙脑(冰片,香料),是樟香的一种,与春不老、薄荷、木樨一样,入茶夺味。

描述此茶用了三十六字,共放九样添加物,前五种为果仁类,后四种为香料类。

许多专家认为“海青拿天鹅”为果品,是完全错的,此词前后均为香料(春不老与木樨),古人制茶,绝不会这样不讲次序。

西门庆这厮,混惯风月场,什么茶没吃过?让他“满心欢喜”的不是什么劳什子芝麻糊、核桃露,而是潘金莲的臣服和这茶不可替代的唯一性!

至于普通待客之茶,如《金瓶梅》第3回,潘金莲至王婆家,王婆为她“浓浓点一盏胡桃松子泡茶”,即把胡桃末、松子粉,与茶注入沸水冲泡。王婆殷勤,潘金莲神会,这不过是日常一景。

(二)

唐代茶圣陆羽,早就看不惯这种“不正经”的饮茶,他在《茶经》里说:“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斯沟渠间弃水耳。”

陆羽在寺院长大,隐居山林,算是半僧半道之人。且别说能否弄到核桃、芝麻诸粉,单就僧道的荤戒而论,葱、姜、蒜等重味之物,吃了也犯戒损修行。

《金瓶梅》第15回,西门庆至李桂姐家,李桂姐让人奉上“梅桂泼卤瓜仁泡茶”。第68回,吴银儿派丫鬟送茶孝敬西门庆的是“一盏瓜仁栗丝盐笋芝麻玫瑰香茶”。其他诸如木樨金灯茶、芫荽(香菜)芝麻茶、桂花木樨茶等,《金瓶梅》书中多有所载。

陆羽认为,在茶中加乱七八糟的东西,是沟渠污水,这从清修与茶道的角度来说,没错!

陆羽是一个世外高人,哪知道常人没钱着急和有钱也着急的是健康问题,啥好玩意儿都想一股脑儿补齐。

这是人心世道,千年不易。唐宋如此,元明未改,到现在还是这样。

明人高濂《遵生八笺》载:“茶有真香,有佳味,有正色。烹点之际……所宜核桃、榛子、瓜仁、杏仁、榄仁、栗子、鸡头(芡实)、银杏之类,或可用也。”世风如此,不是几个穷文士所能改的。

《金瓶梅》第7回,西门庆到孟玉楼家相亲,开始“拿出一盏福仁泡茶来,西门庆吃了”,相会后,“小丫鬟拿了三盏蜜饯金橙子泡茶”。“福仁”是指闽产橄榄仁,“蜜饯金橙子”这是又给西门庆换了一盏果茶。

贵客待的时间稍长一点,茶冷了,必须得换一杯——换茶可不是续点儿水啊!

这是上流社会的饮茶方式,招待贵客第二杯茶为换茶,一般先浓后淡,首杯浓厚,次杯上果茶。这是有钱人家的讲究,换的是尊重,更是象征着财力。

明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在其《茶谱》中记:“今人以果品为换茶,莫若梅、桂、茉莉三花最佳。”

果茶与花茶,不过是萝卜青菜,各有各的风韵。换茶关键在“换”,讲究的是富人的排场。

《金瓶梅》第54回,李瓶儿病重,请任太医来家看病。任医官先是“吃了一钟熏豆子撒的茶”,之后“又换一钟咸樱桃的茶”。

到大户人家,若首杯茶喝尽或者茶冷了还不换茶,那是人家要逐客的意思。

(三)

古人吃茶细致得要命,而今不少人自以为是、恃才放旷,整天啜着廉价茶叶片子,却爱对古人饮茶习俗大放厥词,这真是吗,迷之自信。

有人甚至用今天的“八宝茶”——大枣、枸杞等直接与茶冲泡的方法,对比明代人之茶。

第61回,韩道国宴请西门庆,拿了盏“八宝青豆木樨泡茶”;第68回,吴银儿派丫鬟蜡梅送茶孝敬西门庆“一盏瓜仁栗丝盐笋芝麻玫瑰香茶”。

古今茶可能同名,但制茶方法却有着天壤之别。今茶的制作太过粗糙:大枣、枸杞等与茶一泡,就叫八宝茶了。

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是一部给老百姓用的百科全书,里边就有种香茶制法:“茶(一斤,研极细,箩过用)、白豆蔻仁(四钱,研为细末)、沉香(半两,劈成三锭子,插入鹅梨内用纸裹了水湿过,灰火内煨梨熟为度,取出沉香晒干,为细末用三钱和之)、寒水石(半斤,炭火内烧红,先将薄荷叶四两,水浸湿透铺在纸上,将煅过寒水石放在叶上,裹了放冷,取出秤五钱,与脑子同研,余者待后次用之。叶弃去不用)……”

看看这香茶怎么“取香”:“沉香半两,劈成三份,插入鹅梨内用纸裹了水湿过,灰火内煨梨熟为度,取出沉香晒干,为研细末用三钱和之。”

古人往茶中加的盐也一样,是炒过的盐。这炒盐的火候、颜色,都是技术活儿。可不是在茶里撒上点盐就了事了!

还有制花香及各种茶的居家制法,哪个都能让今人膜拜。古人对茶食如此耐心和细致,咱别说制作,就连想象都做不到。

有时,西门庆就是一时附庸风雅,学文士高人饮茶,也多烹珍茗。《金瓶梅》第21回,天降大雪,西门庆与妻妾花园赏雪。吴月娘见雪厚厚下在太湖石上,教丫鬟小玉“拿着茶罐,亲自扫雪,烹江南凤团雀舌牙茶,与众人吃”。

这茶与西门庆待贵客所用的茶,均是宋代御用名品——饼状的龙凤茶茶团,为建安北苑(今福建省建瓯市)所造,最上等的叫小芽,如雀舌一样纤细。

明代此茶虽滥觞江南,但非豪门巨室,是喝不起的。珍茗只奉贵客,越是有钱,越能见世态。

《金瓶梅》第73回,吴月娘听薛姑子说佛法,也“拿上一道土豆泡茶来,每人一盏”。

“土豆”这里指的是一种香芋,有人误以为是马铃薯。给几个行走大宅门的僧尼这种茶,不失礼节又恰如其分。

给僧尼的茶,就像给今天的人一样,口味要是重了点,他们懂不懂还在其次,就怕一不留神,显得没文化!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55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