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生活在魏晋——北有青庐行婚,南有却扇题诗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8 22:48:40 0


在讲魏晋南北朝的结婚礼俗前,先来继续看看北魏孝文帝在太和二年五月所发的诏令,其中说:“婚聘过礼,则嫁娶有失时之弊;厚葬送终,则生者有靡费之苦。圣王知其如此,故申之以礼数,约之以法禁。乃者,民渐奢尚,婚葬越轨,致贫富相高,贵贱无别。又皇族贵戚及士民之家,不惟氏族,下与非类婚偶。”

门第婚的婚姻法则我们已经说过了,在这份诏令中,还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孝文帝认为,婚嫁宜俭不宜奢。那么,在婚嫁上头,“民渐奢尚”到底会导致怎样的后果,才会令皇帝亲下诏令,匡正时风呢?

出于“人口就是生产力”的观点,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都提倡早婚。统治阶层不仅对百姓如此要求,自己也是起到了带头作用。随便举几个例子来看看。北魏冯氏14岁入宫侍奉文成帝拓跋濬;南朝梁简文帝萧纲,11岁结婚;北周于翼11岁娶北周文帝宇文泰(追封)之女平原公主……

官方虽鼓励早婚,但如果婚嫁所需成本实在太高,家境贫寒的人便结不起婚,社会上势必会出现大量剩男剩女,引发很多相关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不唯北朝婚娶崇尚奢风,魏晋南朝也是如此。所以,在孝文帝发布诏令之后11年,南朝齐武帝萧赜也曾下诏,称国境内“晚俗浮丽,历兹永久,每思惩革,而民未知禁”,批评“同牢之费,华泰尤甚,膳羞方丈,有过王侯。富者扇其骄风,贫者耻躬不逮”现象的出现。这个“同牢”,说的是古代礼俗中,新夫妇共食一牲的仪式。

在同一年,齐武帝又下诏道:“可明为条制,严勒所在,悉使画一。如复违犯,依事纠奏。”然而,这样严厉的态度,并没起到多少作用。

应该说,北朝在婚娶上头的奢风更甚于南朝,统治阶层必须得想出实用的办法,来加以应对和引导。孝文帝便在太和二十年,下诏鼓励适龄男女,可以效法古代婚仪,仲春之时去庙会行礼即可。这法子说来是好,一时间也起到过一些作用,但耐不住奢风的刺激,最终效果也不够明显。

再往后,北周武帝宇文邕又规定,凡男子15岁,女子13岁,都可自由嫁娶,淡化仪式。不仅如此,寡妇、鳏夫、现役士兵都可以再婚或是结婚。必须补充一句,在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对于寡妇再嫁甚至是妇女改嫁,都是较为宽容的,所谓的贞洁观并不存在实际的影响。

北齐的统治者为了促成早婚,更是招式繁多,甚至以严刑加以逼迫。比如,后主高纬曾下诏,说女子14岁即可嫁人,他的最大忍耐程度是20岁。触及这个底线的,其家长会被处以死刑。这个比晋武帝司马炎还夸张,想当年,西晋政府也只是说,女子超过17岁还未婚配的,就由官方去给她找婆家。

与贫穷人家结不起婚的现象形成反差的,是贵族阶层在婚娶上头的奢侈。这“奢侈”不只是说婚礼前后的花销,还包括他们多妻多妾的行为。在秦汉时期,嫡庶壁垒鲜明,不容僭越。即便是正妻早丧,妾也休想翻身做主人,因此两个正妻的现象,几乎是不存在的。

然而,经过汉末三国的颠荡,这套宗法体系已经受到了冲击,以庶为嫡的现象也层出不穷。对此,晋武帝也只能予以承认,并说:“自今以后,皆得登用妾媵以为嫡正。”

韩寿的岳父贾充就是一个例子,他当年娶过李丰之女,但李氏因父获罪遭到流放,贾充又娶了城阳太守郭配之女为妻。后来,西晋建国之后,李氏获赦而归,晋武帝就特许贾充同时置左右夫人,不必为难。只不过,郭氏能生出贾南风这样的女儿,自己岂会是个省油的灯?后来居上的郭氏,很快将李氏挤兑得只能在外居住。

贾充本来也有过一个儿子,但郭氏见着贾充在奶妈手臂里亲孩子,便误以为他看上了奶妈,当即把她杀了。儿子一是受了惊吓,二是只吃奶妈的奶,最后居然给活活饿死了。贾充就此也绝了嗣。真是一场悲剧。

总之,由于双妻甚至多妻现象的增多,立嫡的问题也尖锐起来了。由此,北齐颜之推便在著名的《颜氏家训》中,提出人们应以儒家礼法规束自身,少些贪欲的观点。

说到婚仪中的礼法,必须提及的是,所谓的“夫妻交拜”,是从两晋时才有的风俗,即便是贵为皇帝,也必须得遵循这时风,《隋书·礼仪志》中就有过“皇后先拜后起,皇帝后拜先起”的记载。

要结婚,婚仪理当受到重视。除了共同流行的婚娶奢风以外,北朝和魏晋南朝之间,在结婚礼俗上,都各有其特点。

先说北朝这头。在北朝,催妆、青庐、转毡,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在《聘北道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夫家百余人扶车,俱呼曰:‘新妇子出来。’其声不绝,登车乃止,今之催妆诗也。”这里说的“今”,指的是唐朝。唐朝时,婚娶依然受到北朝遗风的影响,女方出嫁须经男方多次催促,才可梳妆出来,听凭新郎启门,迎她登轿。

这个催妆的时间,可以从婚礼前二三日开始。为表诚意,男方应该下一份催妆礼。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就提到了“先一日,或是日早,下催妆冠帔花粉”的习俗。可想而知,催妆的这层意思,一直到宋朝都没改变过。

青庐,是指用青布搭成的篷帐。在举行婚礼时,人们会在住宅的西南角,露天设一青布帐幕,吉时一到,新娘就会经由毡席踏入青庐。

好了,毡席已经出场了,它的作用是什么呢?夫郎迎得新妇之后,不可使之步履着地。新妇走过毡席这么一段路,便可被称为“转毡”。这样的习俗影响深远,北朝皇室也多有遵循。《隋书·礼仪志》中提到纳后的仪式,便是“皇帝服衮冕出,升御坐。皇后入门,大卤簿住门外,小卤簿入。到东上阁,施步鄣,降车,席道以入昭阳殿。”席道,也是指转毡。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青庐结婚的礼俗,在传入中原后,很快为民间所用,但是到了宋朝以后,已鲜见其踪影了。可是,青庐却成了一种婚仪的文化符号,不时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聊斋志异·神女》中便有这样的片段:“公子辞而出,曰:‘明夜七月初九,新月钩辰,天孙有少女下嫁,吉期也,可备青庐。’”

北朝有北朝的朴素火热,南朝的婚仪,却有一份婉约之美。唐人结婚时,并不用什么大红盖头,这是因为他们也继承了两晋起便兴起的却扇之俗。新妇出嫁,须得掩住面容。团扇在手,这美人娇面便遮住了。“看客们”挺多,但稍有才学的,便不能只甘心做吃瓜群众,必须得炫一下文采才行。写什么?写催妆诗。

雾夕莲出水,霞朝日照梁。

何如花烛夜,轻扇掩红妆。

良人复灼灼,席上自生光。

所悲高驾动,环佩出长廊。


——(南朝梁)何逊《看伏郎新婚诗》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妇红妆而至,柳腰徐步,缓揭团扇莲脸半露的情形,真是说不尽的脉脉情长,翩跹妩媚。

新娘一般都是娇羞忐忑的,但至少有一个人可能不是这样。因为,她先前已经猜到了她那个神秘的结婚对象。

东晋名将温峤看上了堂姑刘氏的女儿,一心想着要续弦。可是,由于温峤年纪不小,而堂姑又太过迟钝,没听懂他的暗示,温峤便决定来一次说骗就骗的婚礼。

温峤将自己的玉镜台拿给堂姑作为聘礼,谎称一个条件不输于自己的男子,想娶堂姑的闺女。新妇却聪慧得很,在行礼之后,拨开团扇时,娇笑道:“我就知道是你这老小子。”《世说新语》中记载道,“既婚,交礼。女以手披纱扇,抚掌大笑”,这个俏皮的女子,也真是可爱得紧,难怪温峤一早就对她动心了!

小 贴 士

【公主改嫁】陈留公主是北魏孝文帝的六妹,初封彭城公主。陈留公主第一任丈夫是刘承绪,此人脊骨弯曲,身体状况不好。其父刘昶本为宋文帝之子,曾娶过三位北魏公主,身份隆显。出于政治考虑,孝文帝把妹妹嫁给了他。刘承绪27岁时早死,陈留公主无子一身轻松,返回皇宫居住。

由于姑嫂不睦,陈留公主不愿被皇后冯妙莲逼嫁给她的弟弟冯夙,便偷溜出去,前往哥哥出征的悬瓠去告状——皇后出轨。孝文帝33岁时英年早逝,死前下诏要赐死皇后。陈留公主大概在33岁时,改嫁给了琅琊王家的王肃。王肃大她四岁左右,曾娶过谢家的女儿,生了一儿二女。

因为政治避难的原因,王肃来到了北魏,但他并不是有意要当陈世美的。公主的幸福生活,仅在一年后就遭遇了威胁——谢夫人竟然拖儿带女地来到了北魏。

王肃愧疚之极,只能建一个家庙,让谢夫人做了女尼。夫人颇为伤感,写了一首双关诗:“本为箔上蚕,今作机上丝。得路逐胜去,颇忆缠绵时。”公主便代王肃回信,道:“针是贯线物,目中恒纴丝。得帛缝新去,何能衲故时?”言下之意,便是她是新“丝”,旧“丝”靠边去。

公主仰仗贵重的身份,保住了地位,但王肃命不久矣,没有生养的陈留公主再次回到皇宫。后来,张彝、高肇都向她求过婚。公主本来要嫁给张彝,但对方居然中风偏瘫了。

再后来,史书中再无公主婚嫁的记录。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57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