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生活在魏晋——选墓地?防火防盗防皇帝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8 22:48:16 0


《荀子·礼论》中说:“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此后,国人头脑中就有了一个观念,叫“事死如事生”。

怎样才能为死者尽最后的孝道或是情义呢?当然首先是要为他们挑选一块上好的墓地,呈上足够好的生活用品,让他们能在阴间享福。然而,这一切都做好以后,也不能消停,因为哪里有墓地,哪里就有可能有盗墓贼,必须得防着点儿。

由于某位盗墓贼盗出了大名堂,我们说这个话题便绕不开他去。他叫作不准,读音是“fǒu biāo”。西晋名盗不准,在太康二年(281年),曾在汲郡(今河南省汲县西南),偷掘了战国时期魏襄王的陵墓,您猜他发现了什么?对历史了解较多的朋友,一定知道《古本竹书纪年》的存在,而它最初被史家称为“汲冢竹书”。

不准发现了不少写在竹简上,多达10万多字的古书。其间所记述的商朝历史,从盘庚迁殷后算起,仅仅只273年。然而,《史记》中的记载却是773年。经过考证,早于《史记》成书200年的竹简上,所述的商朝史更接近真实情况。不过,发现这一点的人,不是不准。不客气地说,他还没有这么高的水平,去分析比对史料中的异同,得出这样震惊史学界的认识。

据说,当时不准的火把刚好燃尽了,于是他在漆黑的墓室里瞎摸一气,竟然随意捡起墓道里的竹简来作火把。官府的人闻风赶来时,不为不准所看重的珍宝,只剩了少半零散在地。

要说有官方的重视就是好啊,抢救工作迅速展开。由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和峤牵头,束皙、傅瓒、张宙、卫恒等杰出才士组成的“抢救小分队”立马开始加班加点地工作。官方将一众人抢救、整理、释读出来的竹简,定名为“汲冢竹书”。再后来,这些竹简被整理,更名为“古本竹书纪年”。

正因有了不准的为人不齿的盗窃行径,《汲冢竹书》才得以重入人间,继而不但纠正了《史记》中的谬误,也刺激了晋代史学的独立。当然,不准盗墓的做法肯定是错的,但他这样误打误撞,却有了非凡的贡献,不知该不该算是功过相抵。

说起盗墓贼来,几乎在历代都是遭人唾弃的,甚至是要受到严惩的。比如,明朝对陵寝的保护制度是空前完备的,胆敢触犯者将遭受重刑。看看《明会典·刑律条》里怎么说的,“凡谋反及大逆,但凡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这个“大逆”,说的就是盗毁宗庙、山陵和宫阙的行为。单看这一条,都令盗墓贼胆寒。

且往汉朝回溯过去,“窃盗者刑”“发墓者诛”等峻厉的语句也时常见诸律令之中,但是自从旧石器时代晚期,逝者有了竖穴墓(土坑墓),有了附葬的物品后,盗墓贼的眼睛就红起来了。

要说盗墓贼盗墓的目的,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主要是以下几种。一是谋财,二是报仇,三是破坏风水,四是兴之所至。其他的都好理解,这个“兴之所至”该怎么理解呢?来看看传说中的两位盗墓人士——刘去和钟繇。

西汉广川王刘去,堪称是史上最变态的盗墓贼了。他之所以好这一口,主要是因为他觉得这事刺激好玩。西汉刘歆在《西京杂记》中披露过,“国内冢藏,一皆发掘”——估计能逃过他贼铲的,是太过寒碜让他不屑抬眼皮的小墓了。

总之,刘去所盗挖的大型墓葬,主要是魏襄王、晋灵公的陵墓。《太平广记》中写道,刘去掘盗魏襄王的墓,很花了些功夫,因为这个石椁的入口,是用铁水灌注过的,这就花了三天时间。之后,生漆杂以犀牛皮所制的棺材,也是厚达数寸,不用锯子完全不能锯开。

相比而言,生前口碑差到极点的晋灵公,在死后几百年后,遭到刘去的掘盗,可以说是报应了。一个是君不像君,一个是王不似王,在陵墓中亲密接触——刘去从晋灵公的九窍中取走了金玉——真可谓是“恶人自有恶人磨”。

至于曹魏大书法家钟繇盗墓的事,与之平日的正人君子形象相去甚远,这是怎么回事呢?话说,东汉书法家蔡邕著有《笔势》一书,还是“飞白体”的创始人。《笔势》后来被曹魏的书法家韦诞捏在手里。钟繇十分想拜读《笔势》,无论是借还是买,对方都不干,于是年深月久的,就生出了心病。到了韦诞去世之后,钟繇就再也坐不住了,干脆雇盗墓贼掘墓偷书。

不过,根据考证,钟繇早于韦诞23年过世,谣言应该可以不攻自破了。唐人张彦远在《法书要录》中提过,蔡邕、蔡文姬、钟繇是一脉相传的,因而,钟繇之隶书,颇得蔡邕隶书之味,是很应该的事。在此,有意将钟繇受冤的公案写了出来,是为证明贤者的清白。

被冤枉的是钟繇,被“广泛认可”的专业盗墓贼,则肯定非曹操莫属。因其后来被追封为武帝,故此他可以被算在皇帝的行列中。曹操的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

认真算来,历史上很多大规模的盗墓活动,都有着官方的参与或是默许的因素在里面。不过,这种事是上不得台面的,官方的态度一般都是——一般人我不告诉他。可曹操却不同,他竟在军中设置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这样的岗位,专门负责“研发”盗墓工具,执行盗墓任务。托当下正火爆的盗墓题材小说的福,这些岗位的名称和性质,今人应该很熟悉了。

试问,曹公当年如此“光明正大”地冒天下之大不韪,是为哪般?无疑是为了钱。要打天下,要筹集军饷,除了发这种死人财,也没有更方便更快捷的生财之道了。

在曹操掘盗过的陵墓中,最有名的应该是芒砀山王墓了。此处所葬的,是汉朝梁孝王刘武和李王后。相信不少人都去过北京的明十三陵吧,芒砀山王墓的面积足有明十三陵的四倍之大。人称“天下石室第一陵”,还真不是吹的。

然而,“树大招风”这话真是一点儿都没错。规模宏大、陪葬丰厚的芒砀山王墓,终于落入了曹操之手。墓道、甬道、主室、回廊、侧室、耳室、角室……繁杂的组成部分,如果不是专业程度够深,掘盗起来肯定是吃力的。曹操也很看重这件事,因此还亲临现场,指挥手下掘金取宝。传言说,这次曹操可赚翻了,“收金宝数万斤”,凭此养活了全军将士三年。

只是,为今人所难参透的是,芒砀山王墓的墓道,本来是用千斤巨石封死了的,真不知曹操手下的能人们,是用了怎样堪比起重机的器具,才能搬开巨石的呢?

在东晋十六国对峙时期,乃至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帝王级别的盗墓贼都不鲜见。咱们不妨来聊一聊其中另外几位行家。

按时代顺序,首先来看看前赵昭文帝刘曜。这位仁兄为了得到足够的施工材料,来给父妻修建陵墓,便干起了“拆了东墙补西墙”的勾当,只不过,这东墙是别人家的,跟他毫无关系。因为前赵境内的古冢被掘盗了成百上千,而安全措施做得又不够好,因此,那些丢弃的尸骸释放出了大量的疫气,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后赵武帝石虎,和叔父石勒都对盗墓有狂热的兴趣,赵简子墓和秦始皇嬴政的皇陵,都“招待”过石虎的御驾。《晋书》中提到,“又使掘秦始皇冢,取铜柱铸以为器”,想来应该是大有所获的。

《晋书》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姚苌残虐,慕容垂凶暴,所过灭户夷烟,毁发丘墓,毒遍存亡,痛缠幽显,虽黄巾之害于九州,赤眉之暴于四海,方之未为甚也。”这说的是后秦武昭帝姚苌和后燕成武帝慕容垂。据著史者看来,这两位皇帝是走到哪儿,盗到哪儿,行为较之黄巾军、赤眉军都更为恶劣。

《晋书》中不严谨之处不在少,对姚苌和慕容垂掘墓的恶劣程度,我们存有保留态度,但所谓“空穴来风,未必无因”,对他二人“帝王盗墓贼”的论断,应该是符合实情的。这俩的生年和卒年都很接近,也难怪被放在一块儿说,受到时人的指指戳戳。

南北朝时的帝王盗墓贼,以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为代表。在这方面,他是极为仰慕曹操的,因而也在侍从中设置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的职务。让人无奈的是,当有人制止神秘盗墓贼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那竟是当朝皇帝,连阻止的勇气都没了。

话说回来,不管掘盗的目的是什么,掘盗者的身份有多尊崇,一旦被人逮着这段黑历史,势必会大做文章。这一点,仅看“建安七子”中陈琳写的檄文便可见出端倪。“操率将校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今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又署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毁突,无骸不露。”这是言辞咄咄的控诉,对此,曹操心里真会一无所动吗?

盗墓过多,曹操也怕遭人报复,故此特设了七十二疑冢,还提倡薄葬和秘葬,一开魏晋南北朝薄葬风气之滥觞。石虎也要求薄葬,并为此还采取了杀人灭口的秘葬之法,但可惜的是,前燕景昭帝慕容儁,得到了石虎生前妃子李菟的相助,最终找到了他的秘葬之所。

今人不是有句话,叫作“试看苍天饶过谁”吗?若是将这句话送给石虎,倒也挺贴切。

小 贴 士

【隋唐前的墓葬形式】古今以来,墓葬形式一直都有变化。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竖穴墓产生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小规模出现过木棺。到了商朝时,墓葬的阶级和等级差别,便鲜明起来了。亚字形墓和中字形墓开始出现,而贵族的墓葬中,都要使用木材所筑的椁室。西周春秋承前发展,并出现了只有一个墓道的甲字形墓。此时,夫妻“异穴合葬”的制度也已形成。战国时期的贵族墓葬,一般要在地面用夯土筑一个坟丘,多重棺椁往往都施以髹漆及彩绘。到了战国晚期,横穴式的土洞墓和空心砖墓开始出现。

汉朝中期以来,逐渐在横穴式的土洞墓基础上,增设以砖和石料所筑的墓室,形制很像现实生活中的房屋。及至东汉时期,已大面积普及了砖室墓,石室墓也曾盛极一时。魏晋南北朝的墓葬制度,基本上承袭汉代,但薄葬之风兴起后,大致如曹操所愿,选址在“瘠薄之地”“不封不树”,平地深埋即可,陵内“无藏金玉珍宝”。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56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