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生活在魏晋——藏钩、射覆,文艺人士的最爱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8 22:49:25 0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是李商隐《无题》中耳熟能详的诗句,但人们往往对于接下来的两句,印象不深。想来,“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之所以不够家喻户晓,应该有今人对藏钩和射覆这两种游戏,不是太了解的原因在里面。

简单说来,这两种游戏,都和竞猜有关,且时常出现在酒宴之上。

藏钩起初流行于汉宫之中。游戏的起源,相传是来自于汉昭帝之母钩弋夫人。夫人天生握拳无法伸展,但汉武帝刚一触其手,她的拳头便张开了,其中还握着一个玉钩。汉武帝龙心大悦,便召她入宫恩宠备至。后人因此学作藏钩之戏,将玉钩、银钩等物件攥在分作两组的某一人手中,命对方猜猜物件的所属。

魏晋南北朝时,除了在酒宴上藏钩作酒令之外,人们在什么时候玩这个游戏呢?

在《采兰杂志》中,我们可以看见这样的记载:“每月下九,置酒为妇女之欢,名曰阳会。盖女子阴也,待阳以成。故女子于是夜为藏钩诸戏,以待月明,至有忘寐而达曙者。”因此,藏钩最早可以说是闺阁之戏,或者说,一直以来都有闺阁之戏的内涵。不然,李白诗中的“更怜花月夜,宫女笑藏钩”便无从写起了。

在《孔雀东南飞》中,兰芝拜别小姑时说道:“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这里所说的嬉戏,自然就包含了藏钩之戏。

然而,除了酒宴上的“隔座送钩”,和每月十九日晚上的闺阁之戏,魏晋南北朝的人们,更爱在守岁之夜玩这个游戏。“岁前,又为藏彄之戏……叟妪各随其侪为藏彄,分二曹以校胜负。”《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的记载。

这其中一定有它的说道。这说道,很可能与藏钩的另一个起源有关。

西晋周处在《风土记》中说道:“进清醇以告蜡,竭恭敬于明祀,乃有藏行。”这是说,在腊日那天,人们会用美酒进祀给先祖。要表达恭敬之意,他们会在献祭之时,把手上的戒指、顶针之类的物件藏起来。时日一久,便有了藏钩的时俗。

腊日与除夜相隔不远,这也许便是守夜时老少们一起玩藏钩游戏的原因。

那么,这样可以全民参与的游戏,到底该怎么玩呢?李商隐就说了个“隔座送钩”,实在令人不太明白。且来看看这首诗。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福祸回还车转毂,荣枯反复手藏钩。

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不信君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唐)白居易《放言》

这样一种宴会游戏,给了老白很多的感触。“福祸回还车转毂,荣枯反复手藏钩”,什么意思?座次顺序递传的钩,和人生的荣枯是很相似的,这也像是车转毂一般,不知在哪里会有反复,在哪里有起落。

根据《风土记》的记载,玩藏钩游戏的方法,大抵是将参与者先分成二曹(组),一组管藏,一组管猜。有时候,参与者刚刚是奇数,不好分配怎么办?有办法。“人奇即人为游附,或属上曹,或属下曹,称为飞鸟”,这是说,这多出的“飞鸟”,依属于哪组都可以。

好啦!接下来,就可以正式开始“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的竞猜比赛了。两组之中,猜钩的那一组,要猜中藏钩的那只手掌,所仰仗的,必须是敏锐的观察力和缜密的心理分析。

西晋诗人庚阐在《藏钩赋》写猜钩人的神情时,曰:“思朦胧而不启,目炯冷而不畅。”是说他们在观察对方藏钩时的姿态,看看谁更可疑。因这种竞猜游戏一般在夜间进行,故此对方可以凭借这种条件制造很多假象,来迷惑猜钩者,“疑空拳之可取,手含珍而不摘”两句是对这种心态最真实的写照。

唐人在生活风俗上头,大多沿袭了魏晋南北朝。我们再来随“分曹射覆蜡灯红”这句诗,来看看古人们酒宴之上的另一种酒令——射覆。

认真说来,这个射覆,其实在魏晋南北朝时,可以被唤作“猜谜”。以时俗的旧称入诗是常见的事,不必大惊小怪。总之,只要记住,在秦汉之前,它只叫作射覆就可以了。“射”和“覆”分别是“猜度”和“覆盖”的意思,连起来就是众人猜物的游戏。

这个物,自然是被覆盖起来的。原始的射覆,并没有酒令的性质,它是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才被真正生活化、世俗化、娱乐化的。

在汉朝时,官方对民间的筮占行为,是予以禁绝的,可不是有句话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吗?汉朝的老百姓也懂得。于是,在汉朝之前便已有的射覆游戏,便在这时迅速盛行起来。他们便会在瓯、盂等器具下覆住某物,让人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有什么方法猜,当然不是瞎猜,而是用筮占的方法。

这种游戏,在最开始是有一些娱乐性的,但它更利于草根数术家们提高自己的占卜技能。值得说明的是,唐朝在考核天文郎时,便设置了射覆这个科目的考试。此事见载于《唐六典》中。

然而,射覆是在什么时候由民间“荣登”宫廷的呢?还是在汉朝。在《汉书·东方朔传》中,便有“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的记载,由此不难想见,射覆之戏很快便俘获了皇帝们的“芳心”。

既然提到东方朔,不妨来看看他和汉武帝之间的一个小趣事。

某次,汉武帝用盆子扣住了一只壁虎,东方朔猜得很准,因此受了重赏。他受了重赏,近旁的侍臣便受了重伤——心伤。帝宠这种东西,是谁都想分一杯羹的。于是,这个侍臣便对东方朔下套,说你要是猜得出我所覆之物,我甘愿被打100杖。结果不用多说,筮占这种事,本是易学高手东方朔的硬石头,石头自然是不怕鸡蛋的。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个易学高手,是曹魏时的管辂。管辂极其擅长射覆。平原有个刘太守,曾经请他猜算器具中有哪两件物事。管辂当仁不让,先后猜出那里面的东西,分别是印囊和山鸡毛。恭喜他,答对了!

在揭晓谜底之前,管辂还说了一些卦语。比如,“内外方圆,五色成章,含宝守信,出则有率,此为印囊也”;再比如,“高岳岩岩,有鸟朱身,羽翼玄黄,鸣不失晨,此山鸡毛也”。这话语颇有魔术师表演之前,前戏的效应,使得他的射覆更具有表现力了。

先前就说过,射覆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被唤作“猜谜”了。当然,纯粹的猜度被覆之物的游戏,还是可以按老规矩来,但我们一定得注意,这一称呼的变化至少说明了两点。第一,筮占的意味淡了;第二,纯粹的字谜出现了。

说猜谜,当然要说杨修。

您一定记得,《三国演义》中杨修数次得罪曹操的情节吧。其中,杨修第一次冒犯曹操的情形,是这样的——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这情节源于《世说新语》中的相关记载。很显然,曹操“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是在出字谜;而杨修秒懂之后,扬扬得意地说,这个谜底是“阔”,很是能表现他的聪明才智。

猜谜因不需像射覆那样,必须得有物来参与,对于某些有才之士人来说,便可张口就来。

北魏宣武帝元恪时,咸阳王元禧在外避祸。因为这家伙是打算密谋造反的,此时因机密外泄而被迫出逃,心里紧张害怕在所难免。

为了缓解压力,元禧便对身边一个叫尹龙虎的侍从说,想请他出个谜语解解闷。这人想了想,便说:“眠则俱眠,起则俱起。贪如豺狼,赃不入己。”

至于谜底,元禧说是眼睛,出谜的人说是筷子。这么说来,元禧是猜错了,但这也无所谓,有所谓的是,在窘迫至极的环境中,他能稍微放松一些、快乐一些。这也是人们发明种种竞猜游戏的初衷吧。

小 贴 士

【回文诗】往简单里说,回文诗是一种需以遣词造句的功力为支撑的文字游戏。唐代吴兢在《乐府古题要解》释曰:“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这种诗歌利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读起来叠咏绵延、别有逸趣。正因如此,回文诗也不应仅被视作文字游戏而已,“反复成章,钩心斗角,不得以小道而轻之”,古人已给过回文诗以公允的评价。

两晋之后,回文诗便已十分盛行。最早的回文诗,是汉代苏伯玉妻的《盘中诗》,但“窦滔妻作《璇玑图》而大备”的说法,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窦滔妻,说的是十六国时前秦的才女苏蕙(字若兰)。窦滔爱上了歌伎赵阳台,苏蕙幽怨为诗,将841字编排为千余首情诗,织入五色锦缎中,寄给窦滔。这便是著名的《璇玑图》。窦滔见状十分惭愧,便打发走了赵阳台,与苏蕙重归于好。后世,武则天曾为《璇玑图》写序,南宋才女朱淑真也写过《璇玑图记》。

【隐语化为谜】南朝齐刘勰《文心雕龙》中《谐隐》部,首次对谜语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自魏以来,颇好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复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象品物。纤巧以弄思,试察以衔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总之,是持肯定的态度。这时,会意离合这样的谜体承前继续发展,增损等谜体陆续出现。

南朝宋鲍照所作的《井龟土三字谜》,属会意离合谜体的作品。“一形一体,四支八头;一八五八,飞泉仰流。”谜底是“井”字。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57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