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生活在魏晋——晋武帝的羊车,真的和羊有关吗?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8 22:49:34 0


说起羊车来,大概有些人会露出暧昧一笑,这实在是因为,有一个典故和晋武帝司马炎有关,并且知名度很高。

根据《晋书》的描述,晋武帝贪恋女色,后宫佳丽有近万人之多。我们今天说不少人有选择困难症,做事时是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可这皇帝却不然,把每晚上的御幸权交给天意。这天意是什么,是羊。

原来,晋武帝解决疑难的办法是,让他的羊车在宫苑里自行走动,羊爱歇谁那儿他便宠谁。运气这种事,说有就有,说没有就没有,总不能“坐以待毙”是吧,经过观察分析之后,宫人们慢慢得出经验,要想受宠,还得先讨好羊儿才行。

于是,一个宫人因把竹枝插在门上,把盐水洒在地上,得到了羊儿的眷顾后,女眷们都纷纷效仿,以求一沾皇帝的雨露了。“羊车望幸”这个典故由此而生,后人将此推而广之,凡企望得到别人重视宠爱的心态,几乎可以以此来作喻。

因为这典故流传甚广,故此,很多人一听羊车,便习惯性以为一定就是指的宫中用羊牵引的小车。有关羊车,不光《晋书》中有记载,《南史》中也有潘淑妃以此获宠的记载。所以,羊车在后世便被打上了宫怨的标签,时不时被粘贴进诗词当中,直到清词中,还有“游丝不系羊车住,倩何人传语青禽”(朱彝尊《高阳台》)的句子。

然而,羊车在过去,真的与羊有关吗?来看看别处的记载。马上出场的人物,叫作卫玠。

和独孤信一样,卫玠也是魏晋南北朝时第一流的美男,不过前者是勇武阳刚的,后者却是阴柔文秀的,最后留下了一个“看杀卫玠”的典故,让人惋叹不已。当然,其死因也倒不仅如此简单,此处不作深究。

卫玠之美,在幼时就为人看重。“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这是什么意思?是说他小时候乘坐羊车去市里,映入大家眼帘的,已经是个冰清玉润的小美男了。此处的羊车,与羊完全没有关系。

清代学者俞正燮在《癸巳类稿》中对魏晋南北朝时所用的羊车,予以了考证。据他之意,那时的羊车,主要是一种以人步挽的小车,得名的由来,一是因为挽车的多为头梳羊角辫髻的儿童,二是因为“古以羊为吉祥”。

在《隋书·礼仪志五》中,早有这样的记载,“羊车,一名辇,其上如轺。小儿衣青布袴褶,五辫髻,数人引之,时名羊车小史。汉氏或以人牵,或驾果下马。梁贵贱通得乘之,名曰牵子。”

这就是说,羊车实际上就是步挽车,又叫作牵子。《洛阳伽蓝记》中,曾有“帝给步挽车一乘,游于市里”的追叙;《北史》中也有北齐斛律金“乘步挽车至阶”,武成帝高湛“出昭阳殿,敕侍中高文遥将羊车引之”的记载。

由此看来,不但卫玠所乘的羊车和羊没有关系,就是晋武帝那轰动史册的艳闻,都可能有不尽确凿之处。想想看,在那个时代,皇帝贵人们都是坐的步挽车,他就一定那么特立独行的,非得要乘坐用羊牵引的小车吗?

翻开东汉刘熙《释名》中《释车》部分,再来看看——毕竟这是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字书,具有可信度。“羊车。羊,祥也;祥,善也。善饰之车。”装饰精美的车子,这应该就是羊车最初的含义了。

实际上,汉代的辇车(宫中所用的便车),基本上都是有轮车,到了魏晋时期,便去了车轮,开始使用人力担抬。综合刘熙的解释,再根据这样的考证,我想,以人步挽的豪车,或许更是“羊车望幸”里,“羊车”的真正含义。

且将目光从羊车移开,来看看此时所流行的其他交通工具。从车制上来说,陆路交通工具中供人乘坐的,主要有版舆、襻舆、篮舆,轺车、犊车、露车等。

版舆,别称为“步舆”,是一种木制的轻便坐车,由两人垂手握持。周迁在《舆服杂事记》中特别提到:“自天子至庶人通得乘之。”犹记得,《红楼梦》中描写贾元春归省仪仗的片段:“一队队过完,后面方是八个太监抬着一顶金顶金黄绣凤版舆,缓缓行来。”这是不是说,到了后来,版舆就是贵人的专属物呢?肯定不是。明清之际的钱谦益在《佟母陈氏墓志铭》中曾写过“中丞受新命,以兵宪治嘉兴,淑人版舆就养”的句子。

看来,版舆的生命力很旺盛,其使用阶层也是一直不受限的。

襻舆又称为“肩舆”,因其以皮为襻,加于杠上,以肩扛抬而得名,多用于尊者、老病之人。至于篮舆,有两种理解,一是说由人力抬着行走,类似后世轿子的交通工具;一是说一种竹制的坐椅。“富春车道既少,动经江川,父难于风波,每行乘篮舆,晷躬自扶侍”,《晋书·孙晷传》中有孙晷亲自扶持父亲乘坐篮舆的记载,可想此时的篮舆,应该是指后者。

供人乘坐的轺车、犊车、露车,也都是各具特色的。

轺车经过了一个由马到牛拉车的过渡期,“汉世贱轺车,而今贵之”,说明乘坐轺车的人,身份地位越来越高。犊车,顾名思义便是牛车了。应该说,这是当时最为流行的陆路交通工具了,只是,贵族所乘牛车的车型及装饰,是普通的牛车望尘莫及的。

要说露车,可以顺便说说鹿车。这俩发音相同,造型可不一样,一个是敞篷车,除了载客也可运货;一个是一人便可推行的独轮车,主要是货运车——诸葛亮就将它升级成了木牛流马——可是,放浪不羁的人,也是可以坐鹿车出门旅游的,大酒鬼刘伶就曾这么干过。

和别的朝代差不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辇类、车类的交通工具,人们出行也是可以骑马的。何况,在这个时候已经出现了马镫,骑乘起马儿来更是便利。《红楼梦》中,湘莲“说着,丢下了薛蟠,便牵马认镫去了”,这个“认镫”,便是说的脚尖钻进马镫。当然,马镫肯定是由北而南流行开来的,毕竟东晋的士大夫们,是“出则车舆,入则扶侍”的,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出现“郊郭之内,无乘马者”的现象,也不稀奇。

话说回来,骑马虽然便利,但如果骑马的人不靠谱,不懂得在该“刹车”的时候“刹车”的话,势必会生出不小的乱子。这就跟今天如果不在主干道上限速一样,危险系数太大。为了防止骑马之人乱闯一气,魏晋南北朝时有一种特制的警戒设施,叫作“行马”。行马为木制品,个头较大,将它摆置于宫门前,还是能起到作用的。

行马多用于宫门前,但是,皇帝为了表达对某位大臣的优待之意,也可以允准他们将这物什陈设于宅邸之前。

比上述所有辇类、车类、畜类交通工具,行速更快或更稳的肯定是追锋车、骆驼之类的了,但是它们几乎都用于战场之上,不列入日常范围。

要出行,除了陆路,还可选择水路。相比而言,水路在南北双方,各自以邺城、洛阳和建康为中心。

在建安十八年(213年)时,曹操被封为魏公,便以邺城为都,开始打造邺城和黄河间的河道——先前已有平虏渠、泉州渠,现在凿出了利漕渠,再引漳水汇入白沟。洛阳这头,在北魏灭亡之前,伊、洛、谷水相通连的航运路线也极为发达。建康南拥秦淮河,北据玄武湖,这样有利的条件,到了三国吴定都之后,很快就被建立起来了。

无论陆路还是水路,人们出门时,一定还有一样东西不能忘记携带,那就是过所。过所是什么?如果您知道明朝的路引,就不难明白它的意思。《释名》中说:“过所,至关津以示之也。”这是一种通过水陆关隘时,必须得出示的交通证明书。其目的是保证商贸往来,稽查行旅,防非法活动于未然。

因而,这种证明书上,既要写明出行人的年龄,还要备注对方随身携带的物件。相关守吏会一一核对之后,才予放行。过所制度直到唐朝仍在沿用,而且益发严苛。要是某个马大哈把这个东西弄丢了,会比较麻烦,因为它是由中央尚书省或地方都督府或州颁发,补发还得找他们审查去。

唐僧前往印度取经是得到官方许可的吗?在《西游记》中是,在真实历史上却不是。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因为没办到签证,而无可奈何做了偷渡客的和尚,我们应该更能感受到他的热望和虔心,理当更怀敬意才是。

小 贴 士

【《禹贡地域图》】西晋泰始四年至七年(268~271年)间,裴秀对《禹贡》中有关山川河流的记载,予以了考察,并在此基础上,主编完成了《禹贡地域图》18篇。这部历史地图集,将当时十六州的郡县和水陆图都绘制出来,是我国目前第一部有文献可考的历史地图集。

此外,裴秀还在序言中指出了绘制地图时,应遵循的六项原则——分率(比例尺)、准望(方向)、道里(距离)、高下(高取下,取下为水平直线距离)、方斜(方取斜,取斜为直线距离)、迂直(迂取直,取直为直线距离)。这六原则涉及比例尺、方向和距离等平面测绘的要素,意义重大。因为裴秀在地图学上的贡献,他是当之无愧的传统地图学奠基人。

【两大交通线路】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围绕着建康和平城,构成了南北两方最大的交通网络。

前者,往西可至今天的九江、武汉、襄樊、荆州;向东可抵今天的镇江、丹阳、苏州、绍兴、温州、福州;向北可达今采石矶、和县;向东可到扬州、徐州。可以说是四通八达了。

后者,在京畿内与其他区都有所勾连,构成了折扇形的交通网络。平城与外界的联系,也有许多交通线,定州大道显得最为重要,修建而成后,其东段十分便捷易行,故此被唤作“直道”。另外,连接平城与晋阳的并州大道,更早于平城发展起来,此时也是一条重要的商旅道路。总之,平城不仅是北魏的帝都,更是北方交通干线的中心。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57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