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简明正史——高欢 高澄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23 08:43:04 0


高 欢(496—547) 字贺六浑,渤海蓨人。其祖先仕于慕容氏的后燕政权,至曾祖父高湖时,率众归附北魏,为右将军。高湖的第三子高谧,位至侍御史,后因罪而徙居怀朔镇(北魏的六大军镇之一,故址在今内蒙古的固阳之北或西南),生子高树,即是高欢的父亲。

高欢头颅狭长,颧骨高耸,目露精光,齿白如玉,他由于世代居住在北方边区,故其风俗习惯与遍布北地的鲜卑人无异。长大之后,高欢显得更有器度,常常仗义疏财,特别看重贤士,他因这样的“侠气”而受到豪强们的崇拜和尊敬,同时,也受到“美人”的青睐。据说,司徒娄内干之女在见到当时地位仍很低微的高欢后,就一见倾心,声称“这才是我真正的丈夫”,从而主动命婢女私下致意,要他前来求婚。二人终于成为眷属,高欢也因此既获得钱财方面的资助,并且顺利地步入仕途。

北魏孝明帝孝昌元年(525),杜洛周在上谷(郡名,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北张家口以东、北京延庆以西、内长城和昌平以北地)造反,高欢便与同伴一起加入;后来则不满于杜洛周的所作所为,试图与尉景、段荣等人取而代之,事败后遂辗转投奔当时正日趋强大的契胡军阀尔朱荣。

尔朱荣起初对高欢并不十分在意,有一次便命他制服一匹烈马。哪知高欢不用任何羁绊,却将这匹从不驯良的烈马治得俯首帖耳,不再腾跃啮人。他自豪地说道:“驾御恶人,也就如驾御此马一般!”尔朱荣闻得此言,始觉高欢不同凡响,于是立即屏退左右,问他对于目前的政治形势有何看法?高欢答道:“当今天子软弱无用,灵太后则淫乱宫闱,专擅朝政。因此,阁下既有如此强大的武装,便当发兵京师,清除奸臣,扶助有作为的帝君。那么,您的霸业便大功告成了。”尔朱荣对高欢顿时深怀好感,旋即提升他为亲信都督,经常参与机要大事的谋划。

嗣后,尔朱荣借口孝明帝被灵太后所弑,进军洛阳,杀灵太后,扶立孝庄帝,高欢立有很大功勋,故被封为“铜鞮伯”;在击葛荣、败羊侃、破邢杲等战役中,也屡建大功,累迁至第三镇人酋长,更被尔朱荣赏识和重用。尔朱荣曾经问左右道:“依你们之见,一旦我死之后,有谁能够替我统军?”左右都称,其侄儿尔朱兆可以担当这一重任,但是尔朱荣却说道:“尔朱兆只有统帅三千骑兵的才能。至于真正能够替代我的,却只有贺六浑!”他还常常告诫尔朱兆道:“你绝非高欢的对手,日后终当受制于他!”足见尔朱荣对高欢的评价之高。

永安三年(530),尔朱荣被孝庄帝诱入内宫击杀,尔朱兆遂与尔朱世隆攻破洛阳,生擒孝庄帝,另立长广王元晔。未几,留守洛阳的尔朱世隆兄弟们又废长广王,改立节闵帝。尔朱兆由于弑孝庄帝而遭纥豆陵步藩的讨伐,幸得高欢之援,遂解了败亡之厄,因此暂时搁置与高欢争权夺利的矛盾,与之结为异姓弟兄;高欢的势力也因为尔朱氏诸人雄霸中央和地方的局面而得到加强。

高欢利用尔朱兆对他特别信任的大好时机,巧妙获得统帅各州镇军队的委任令,并出赴冀州,养兵缮甲。此时,把持朝政的尔朱氏家族成员对于高欢的日益强盛越来越感到不安,于是想出种种借口,意欲削弱他的军权。但是,高欢决不会如此轻易地就范。当他证实尔朱氏的作威作福已达到令天下百姓异常痛恨的地步时,就举起“义旗”,公开声讨尔朱氏。

节闵帝普泰元年(531)六月,高欢起兵于信都;十月,拥立章武王元融之子,渤海太守元朗为皇帝,年号“中兴”;同月,在广阿击败尔朱兆;翌年正月,高欢攻克邺城,进据之;同年四月,又攻入首都洛阳,废此前尔朱氏所立的节闵帝和自己在半年前所立的安定王元朗,再立平阳王元修为帝,是即史称的“孝武帝”;高欢被任为大丞相、天柱大将军、太师,世袭定州刺史,增加封邑至十五万户;永熙二年(533)正月,高欢派遣窦泰以精骑突袭尔朱兆的根据地,大破其军,尔朱兆被迫自缢而亡。

殄灭尔朱氏、拥立孝武帝,头功均应归之于高欢。然而,这样重兵在握、对于政权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佐命大臣”,既令其他朝臣羡煞、妒煞,也令帝君惶惶不安。于是,高欢不久之后便与孝武帝产生了嫌隙。

至永熙三年(534)六月,高欢与孝武帝的矛盾已经公开化:孝武帝指责高欢意欲迁都邺城,以及增加河东与济州之兵等举动,乃是图谋不轨,自己不能坐视;高欢则声称有佞臣在进谗言,故必须清除君侧。双方你来我往,诏、表无数,而其言辞则愈来愈激烈。终于,至当年七月,高欢的大军自北而南,开赴洛阳,孝武帝也亲自勒兵十余万,屯守河桥。然而,当高欢正式引军渡河之后,优柔寡断的孝武帝却再也坚持不住,匆匆地西逃长安,投奔宇文泰去了。

高欢顺利地进入洛阳,意欲派人追还西奔的孝武帝,仍然奉为皇帝,但未能成功。嗣后,高欢清除了不少他所认为怀有“二心”的朝臣,同时,推举清河王元亶为大司马,执掌朝政,自己则进军弘农,西克潼关。待到十月回到洛阳后,高欢再度遣人赴关中请还孝武帝,依旧未获响应。于是,他以“国不可无君”为由,建议再立新帝。清河王元亶之子,十一岁的元善见遂得以登基,改元“天平”,此即后世所称的“孝静帝”。

高欢认为此时长安孝武帝的魏政权距洛阳太近,故以洛阳为首都不太安全,不如迁往邺城。于是,在他的主持下,四十万民户随同皇驾一起匆匆迁往邺城。这一政权便是史称的“东魏”,以与长安存在的另一“魏”政权相区别。

高欢实际上掌握了东魏的军政大权,他身任相国,都督中外诸军事,封渤海王,假黄钺,履剑上殿,入朝不趋。在这样“风光”了十多年后,于武定五年(547)正月丙午日病卒,享年五十二。在其子孙建立北齐政权之后,高欢便被谥为“神武皇帝”,庙号“高祖”。

高 澄(521—549) 字子惠,高欢的长子,其母娄氏。高澄自幼聪颖过人,连教授他的老师都相当佩服。北魏末的中兴元年(531),高澄被立为其父“渤海王”的世子。翌年,则加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并娶元善见(即两年后的东魏孝静帝)之妹冯翊长公主为妻;当时,他虽然只有十二岁,却已经风度翩翩,相貌俊秀,俨然成人气派了。

高欢经常要他对时事、政务发表些看法,而高澄则能一一对答如流,并且详加剖析,丝丝入扣。高欢极为赏识,从此让他预闻军国要务的筹划。至天平元年(534),加使持节、尚书令、大行台、并州刺史。天平三年(536)则入朝辅政,加领左右、京畿大都督。其时,高澄不过十六岁,但是在处理朝务时却机敏、果断,宽严适度,恰似久历官场的老练朝臣一般,致令文武百官都不敢小视于他。

在这段时期内,东魏与南方的梁朝关系比较和睦,双方的使节往来频繁。然而,为了显示各自的“国威”,主人与客人都竭力在言辞、才学方面争锋,常常出现热烈辩论的场面。无论是梁使至邺城,还是魏使至建康,都是如此,久而成为惯例。高澄则乐于此道,每当设宴招待梁使之日,高澄或者亲自到场,或者派遣属下与会,凡是东魏方面有所妙论,他都兴奋异常。而他也因此招揽了一大批文人学士,或罗致门下,以为宾客;或推荐给朝廷,出任各级官吏。

兴和二年(540),高澄加大将军,领中书监,仍摄吏部尚书。北魏政权自从孝明帝时代以来,由于社会动乱、天下不宁,故而为官者的素质与品德越来越差,贪污受贿成风,清高廉洁者已如凤毛麟角。有鉴于此,高澄便推荐铁面无私的崔暹为御使中尉,严厉打击那些无法无天的贪官污吏,尤其是窃据高位的权贵,有许多人被绳之以法。这样一来,当时的官场风气大有改观,人心为之一振。在高澄的主持下,朝廷将治国的政策书于榜上,公开张贴在闹市街头,供天下百姓自由评论,发表意见。对那些提出建议或批评的人,则都给予优厚的待遇;即使言过其实或言辞激烈,也予以宽容,不加罪责。由于百姓的称赞,高澄的威望更加上升。

武定四年(546)十一月,高欢在征伐西魏的过程中身患重病,便即班师,同时,飞速将高澄召来,一起护送至晋阳。当时身为司徒、河南大将军、大行台的侯景,早有异志,只是碍于高欢的威信与实力,才不敢肆意妄为。所以,当他听到高欢患病的消息后,就立即在荆州等河南之地拥兵自固,谋生异图。高澄深知形势险恶,故在父亲高欢于武定五年(457)正月丙午日去世之后,便秘不发丧,迅速采取措施巩固自己的权力与地位。

五天后,侯景正式背叛东魏,投靠西魏,一连攻下不少城池。由于崔暹在此前曾经弹劾过侯景,使他很不高兴,故而如今有许多朝臣竟将侯景之叛归咎于崔暹,要高澄杀崔暹而抚慰侯景。高澄举棋不定,意欲听从众人的话,幸得陈元康苦口婆心地劝谏,坚持认为不能“枉杀无辜”,才使高澄取消了此念,而派遣韩轨督诸军讨伐侯景。未几,侯景又表示愿意投靠梁朝,梁武帝力排众议,接纳了侯景的归降,封他为“河南王”等称号。于是,高澄嗣后不得不费尽心计与侯景的势力争斗。

高澄一方面部署诸将征讨侯景,一方面则密切注意境内其他各州的情况,防患于未然。此外,中央政权的归属,更是他时时关心的事情。他安排其弟高洋为京畿大都督,留守于邺城,并让黄门侍郎高德政辅佐之。自己则在六月丁丑日回到晋阳后,方始发父亲之丧。七月,高澄为使持节、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大行台、渤海王;而其弟太原公高洋则摄理国事。高氏兄弟牢牢地控制了朝政。

东魏的孝静帝仪容俊美,文武兼备,既能双臂挟石狮越过城墙、百步穿杨,又能吟诗作赋、谈古论今,因此颇得朝臣拥戴,而高澄则暗暗忌惮,视之为自己进一步扩张权力的重大障碍。他在取得朝廷大权之后,日益傲慢,对孝静帝的胁迫越来越加重。他派遣中书黄门郎崔季舒监视孝静帝的一言一动,事无巨细,都向自己汇报。

有一次,孝静帝在狩猎时策马飞驰,监卫都督乌那罗受工伐的劝谏之语却是:“陛下切勿驰马,否则大将军高澄会恼怒的!”又有一次,高澄在侍饮时硬要以大觞向孝静帝敬酒,孝静帝怨恨道:“朕身为天子,却处处受人节制,活着还有什么意思?!”高澄当即发怒道:“什么‘朕’、‘朕’,你这个狗脚‘朕’!”竟令崔季舒打了孝静帝三拳。这类羞辱很多,孝静帝难以忍受,便与祠部郎中元瑾、长秋卿刘思逸等人密谋诛杀高澄。哪知事情泄露,高澄即勒兵进宫,当面指责孝静帝,事后并将与谋者处死。

武定七年(549)四月,高澄以大将军身份兼相国,封齐王,并加殊礼,即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作为人臣而言,其权位几乎已臻顶峰,高澄遂与亲信们密商正式夺取元氏东魏政权的事情。其他人都竭力怂恿,唯独散骑常侍陈元康以为不可,高澄因此对他颇为不满。

同年八月辛卯日,高澄又与陈元康、杨愔、崔季舒等人在内堂密谋禅代东魏之事,其膳奴兰京入内进食。高澄不要,并对在座诸人说道:“我昨夜梦见这个奴才用刀砍我,看来我得处死他!”兰京本来由于高澄苛待于他,就早与同党六人策划谋杀,当时闻得此言,更下定了“先下手为强”的决心。他于是藏刀于盘底,再度进食。高澄怒道:“我没有下令,你怎么一再进来?”兰京大喝一声:“我来杀你!”高澄猝不及防,钻入椅子底下,却被兰京一把拖出,当场杀死。兰京的同党立刻杀入,陈元康由于以身遮挡高澄,被兰京刺得肠子流出;纥奚舍乐格与反贼格斗至死;但是杨愔与崔季舒,却慌忙夺路而逃了。

兰京虽然旋即被闻讯赶来的高洋斩杀,但高澄却已一命呜呼,年仅二十九岁,终于未能圆其“皇帝”之梦。

评:高欢生于北魏末期,正值“乱世”之际,当时“英雄”辈出,无非是想乘此机会,觅取“荣华富贵”,甚或问鼎轻重,为王称帝。高欢之志,不外于此。他起初投靠尔朱荣,献“清帝侧,图霸业”之策;嗣后借助尔朱氏而扩张自己的势力;待到尔朱氏失去民心,他则又击灭尔朱氏,“扶助”元魏皇室。在短短的三年之中,他先后拥立安定王元朗、孝武帝元修和孝静帝元善见三位皇帝,可谓“殷勤”之极,其真正目的,乃是择取“最佳傀儡”。果然,其次子高洋终于在二十年后从孝静帝手中正式接管了政权,建立北齐。高欢深谋远虑,可以称之为“政治家”。

高澄极有才气,年纪轻轻便身居高位,在魏末政治十分腐败的情况下,能够顺应民心,采取若干惩罚贪官的有效措施,则表明他不乏清醒的政治头脑。他最终功亏一篑,死于膳奴刀下,看似偶然,但实际上与其度量狭窄有关。以此观之,即使没有兰京之弑,高澄恐怕也难以成就大业。尤其是与作为“真命天子”的其弟高洋相比,他的器度毕竟稍逊一筹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742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