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简明正史——北齐纪事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23 08:43:01 0


天保元年(551)五月,刚于当年正月被东魏孝静帝任命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大行台,并封为齐王的高洋,正式接管了元氏的东魏政权,自己称帝,建立“齐”王朝。史称该政权为“北齐”,高洋为“文宣帝”。

文宣帝在位之初曾经有效地抵制了来自西魏或者北周的东犯,而且还成功地袭击了本国东境外的库莫奚(天保三年)、契丹(天保四年)、击败了北方境外的柔然(天保五年),征服了西部的山胡(部落稽),其南境则拓地淮南,以长江为界。因此,文宣帝在位的十年间,乃是北齐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

高欢曾经实施过重用汉人的政策,以抑制鲜卑贵勋的飞扬跋扈。高洋继承父亲遗志,在称帝之后,也仍以中原的世族杨愔等人为主要辅佐,推行汉化政策,巩固封建统治。高洋自己的皇后李氏便出自赵郡的汉族名门,而李后所生的儿子高殷也就成为理所当然的接班人,在文宣帝死后继承皇帝位。

然而,文宣帝之六弟高演、九弟高湛却以鲜卑贵族高归彦、贺拔仁、斛律光等人为后援,并得到太皇太后娄氏(即高欢之妻)的支持,与拥护高殷的汉人集团展开了激烈的生死搏斗。最终,鲜卑贵族集团杀汉族大臣杨愔、燕子献、宋钦道等人,废黜高殷,由高演称帝,亦即史称的“孝昭帝”。于是,此消彼长,汉人在北齐政权中的地位开始衰落。

皇建二年(561)十一月,孝昭帝卒,其执政的时间甚短。此后,由高湛继承帝位,史称武成帝,非汉族集团的势力更大。武成帝在位的时间也不长,他在天统元年(565)就做起了“太上皇”,而将皇位传给儿子高纬,史称后主。

后主不但宠幸包括鲜卑在内的各种“胡人”,并且治国无方,在奸佞的纵容下沉湎于声色犬马,因此北齐的政权日益腐败。于是,当时北齐朝廷中的权力斗争,便多以汉族与非汉族集团对抗的形式表现出来。

武平二年(571)七月,汉人冯子琮利用后主之弟高俨的力量,杀死了非汉集团中的主要角色和士开(他可能来自中亚的索格底亚那),并企图进一步以高俨取代高纬。但是,此举未能成功,高俨反而被高纬所杀。当然,在此之后,可能是后主出于调和矛盾的考虑,也可能是祖珽本人的积极活动,汉人祖珽确实执掌了北齐的朝政大权,出任侍中、尚书右仆射;其他汉人,如薛道衡、颜之推等也得到重用。

祖珽本人的道德卑下,但是其政治斗争的能力与经验却高人一筹,他很好地利用了汉族官员的势力,并力图巩固与加强这股势力,以作为自己地位的基础。他要求撤销京畿大都督府,以将指挥六镇军人的大权从鲜卑人手中夺过来;他还提出要罢黜后主周围的胡族宦官以及其他作威作福的非汉族官员,而重用文化素质高的汉族儒生。但是,这个企图遭到了非汉族集团的强烈反击,祖珽最终被穆提婆、高那阿肱等人排挤出了京城。于是,北齐朝廷的军政大权又归鲜卑勋贵所掌。汉人的许多首脑人物均被处斩,如侍中崔季舒、张雕虎、尚书左仆射封孝琰、散骑常侍刘逖、黄门侍郎裴泽、郭遵等都是。这造成了朝政大权几乎全由非汉族掌握的局面。

激烈的权力斗争,不断的宫廷政变,北齐后期政治局势的剧烈动荡导致了社会秩序和经济状况的恶化,封王者百数,开府者千余,府藏空竭,赋敛日重,竞为贪纵,民不聊生。幼主承光元年(577)正月,没落的北齐高氏政权被北周最终击灭。

<meta charset="UTF-8"> 二十五史 简明读本(全15册) <link href="../styles/0002.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link href="../styles/000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742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