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简明正史——张仲景 华佗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22 23:52:53 0


张仲景(约150—219) 名机,南阳涅阳(今河南南阳)人。出身于大家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对医学知识颇有兴趣。稍长,为当地大名士之一。刘表任荆州牧(190—208),请他出任长沙郡太守。

当时,由于长期战乱,许多地区流行瘟疫,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有的甚至整个村庄皆死、整个家庭皆亡。张仲景的家族原有二百多人,在短短的几年中,便死了三分之二,其中十分之七死于伤寒。张仲景眼见乡亲们和家人不断死去,常感到非常痛心。

张仲景认为当时许多人跟随权贵,依托富豪,惟名利是务,外表华丽,而内体多病,重视枝节小事,而忽视养性健身这个根本,结果必然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必然致病损身,减寿夭折。约在建安元年、二年(196—197)间,他在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的驱使下,毅然在四十六七岁时辞去高官,舍弃厚禄,开始艰苦的行医生涯。当时,万般皆下品,唯有当官高,行医被归入“方技”,被官僚、士大夫所鄙视。但张仲景认为这是“举世昏迷,莫能举悟”。他舍“高”就“低”,需要有强烈的献身精神。他的行医目的十分清楚:“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张仲景在行医的同时,“勤求古训”,系统地整理和总结了前人的医学理论,并在临床中反复锤炼,又广泛搜集民间验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用了很多时间,写成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先明确反对天命和鬼神致病的传统看法,认为人体致病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经络受邪,二是四肢九窍血脉不通,三是被房室、兵器、野兽等伤害。这些观点,为以后中医长期沿袭。张仲景还系统地总结了迄至建安时代,历代对霍乱、痢疾、肺炎、流行性感冒等伤寒病(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由伤寒杆菌引起的肠伤寒病),及以内科病症为主,包括外科、妇科一些杂病的诊断、治疗经验,记载了三百七十五个药方,对每个方子的适应疾病及药的配合、数量都有说明,内容丰富而具体。在诊断方面,该书认为应用望色、闻声、问证、切脉等方法,综合比较,确定病情,查找病源。为分析、辨识病理,该书还把伤寒的各种疾病及其各种阶段细加区分,共分为六大症候群,即太阳、阳阴、少阳、太阴、少阴、厥阳,其皆有一组突出的临床症状为诊断依据。该书已包括了后世中医诊断学的八纲,即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的基本内容。该书还首次提出了五行(金、木、水、火、土)与人的五常、五藏的辨证关系,亦成为以后中医的基本理论。

该书还介绍了外涂用药、针灸、温熨、按摩、浸足、吹耳、人工呼吸、舌下含药等的具体治疗方法,记载了妇科各种常见病的症状及其治疗。该书还强调要注意饮食卫生,认为凡自死的六畜,皆是因病而死,皆有毒,不能食用;凡饭菜鱼肉变味、变质,吃后皆有害健康。该书强调,人在无病时,别乱吃药,有病后便应及时治疗,如不及时治疗,小病便会拖成大病。

张仲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病逝,享年七十岁。

《伤寒杂病论》因写于竹简之上,当时只抄了为数很少的几册,问世不久,便因兵火战乱而散佚。西晋医学家王叔和又对其进行全面的编辑和整理,将其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前书十卷二十二篇,后书六卷二十五篇。后世尊称此二书为“医经”,尊称张仲景为“医圣”。

华 佗(约145—208) 字元化,别名旉,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他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知识渊博,兼通几种经书(当时通一经便可做官),精于医学,擅长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针灸及外科手术。

华佗年轻时在家乡行医。当时到他家求医的病人颇多。对一般病人,他给吃中药。其用药特点是药少,几味而已;随手抓出,并不称量;就在他家里煎熟便饮,告诉一些注意事项,吃药后几乎总是隔夜便好。对有些病人,他便采用针灸,其特点是只针灸一两处。针灸前,他先告之应有的感觉和反应,当出现这种感觉后,病人说“已到”,他便拔针,病通常便好了。对一些病人,他还开刀动手术。华佗可能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全身麻醉的医生。他发明了一种“麻沸散”麻醉剂,病人用酒冲服饮用,一会儿便如同醉死,身体毫无知觉。他开刀动手术,若病在肠中,他还断肠湔洗,然后缝腹涂膏药,四五天内病人昏昏沉沉地睡着,不感觉痛,一月左右便好。华佗被许多人视为神医,名气很大,许多人不远千里前来求诊。

华佗还擅长修身养性之术,他自己编有一套新的健身运动法,名“五禽之戏”,摹仿虎、鹿、熊、猿、鸟类动物的动作姿势、表情,既可练身,又可驻颜。他将此传授给一些病人,使其练身自健。他自己长期坚持练五禽戏,便给人一种返老还童的感觉。

华佗立志行医,淡于功名,不愿做官,这在当时实属少见。沛相陈珪因其通几种经书,有心要提拔他,推举他为孝廉,他却根本不去。董卓执政时,大名士黄琬出任太尉,因久慕其名,专门征辟他为太尉府属吏,可他仍然不去。

华佗平时常外出行医采药,其足迹遍布今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等地。甘陵相的夫人怀孕六月,腹痛不安。华佗把脉后说胎儿已死,并说死胎若在腹左为男婴,在腹右为女婴。叫人摸后说在左。华佗给她中药,煎饮后即产下男死婴。

县吏尹世四肢无力,口苦而干,小便不通,对别人说话感到很烦。华佗说,试给他吃热食,若出汗则能好,若不出汗,过三天便死。尹世吃后未出汗,华佗说他会哭叫而死。结果尹世果然在三天后哭叫而死。

府吏兒寻、李延都因头痛身热,一道来请华佗看病。华佗说兒寻应泻,李延应发汗。有人问,二人症状一样,为何不同治疗。华佗说兒寻外实,李延内实,故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法,给他们不同的药。次日,二人的病皆好。

盐渎人严昕与几个人一道等待华佗。华佗到后问严昕:“您体内感觉还好吗?”严昕说一切如常,华佗说:“从您的脸上看,您有急病,莫多饮酒。”待一会,严昕在回家时,走了几里路后便因头昏从车上掉下来,别人将其扶回,当天半夜便死。

曾经担任过督邮的顿子献患病,但已好得差不多了,特来请华佗把脉。华佗说脉还虚,病未好,不要劳累,如行房事即死,临死时会吐舌数寸。其妻听说丈夫的病已好,便从百里之外来探亲,同房,行房事。过三日,顿子献果然吐舌而死。

军吏梅平得病后被除名。他在回家路上住在亲戚家里,这时华佗也在,为其看病后说:“您若早找我看,病情不会发展到今天;现在病势已定,赶快回家与家人见面,五天后死。”梅平即赶回家,果在五天后死去。

一天,华佗在路上见一病人吞口水困难,想吃东西又咽不下,家人用车载其出来求医。华佗叫停车,看一看说:“前面路边有一家卖饼的,那里有制好的蒜泥大酢,你去买三升吃下去,便会好。”病人照此办理,即吐蛇一条,挂在车边,到华佗家感谢。华佗外出尚未回来,小儿子在门外玩,见此便说这个病人一定是遇上了我爹,请病人到前堂入坐。病人入坐后,见其北壁悬挂有此类蛇数十条,知道华佗特别善治此病。

又有一郡守生病,华佗认为必激其甚怒才能治好。于是,他多多地收治疗费而不予治疗,他给其子悄悄讲了治疗方案后,不向太守告别便离去,还留书一封骂太守。郡守果然大怒,令人追杀华佗。其子悄悄止住差使。郡守因大怒吐黑血数升而愈。

又有一士大夫生病,华佗看后说:“你的病已深,应剖腹取物。你的寿命只能再活十年,这个病并不会立刻致命。你可忍耐十年,不必挨一刀。”但该人无法忍受其痛苦,坚持要开刀。华佗为其动手术后,病好,但确在十年后死亡。

曹操听说华佗的医技后,即召其为侍医。华佗对曹操的看法不好,不愿去,但畏于其势力,只好硬着头皮去了。曹操常头痛,怕风,每次发作时心乱目眩。华佗即为其针灸,一下子便好了。当时有位李将军的妻子病得厉害,请华佗看病。华佗把脉后说,是胎死腹中。李将军说确实胎死,但已经下来。华佗说从脉理看,腹中仍有死胎。李将军不以为然。加之其妻病痛这时有所减轻,华佗只好告辞。百余日后,其妻病复发,再次请华佗。华佗把脉后说:“此脉确实有胎,本是怀二胎,一胎先出,因流血太多,后一胎未生出,你妻亦无知觉。现应吃中药,再针灸,死胎必出。”该妇女吃药针灸后,即痛楚欲生孩子状。华说此死胎已枯,不能自出,应使人将其取出,即令人动手,果得一死胎。后来曹操的头痛病加重,便由华佗一人专门治疗。华佗说:“此病已不能彻底治好,长期治疗,可拖延岁月。”

华佗因离家太久,思念家人,便说需回家取药方,请假暂回。回家后,许多病人又来找他看病,他热情地为乡亲们看病,救死扶伤,乡亲们都舍不得他再走。他考虑到曹操身边御医成群,加之对曹操十分反感,便以妻病为借口,多次请求延期。曹操多次亲自写信给华佗,要他回许都,又让有关郡县通知他回来。华佗仍不上道。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因多次催请华佗不返,大怒,派人前去察看,若真是其妻病,赐小豆四十斛,宽限假期。若其妻无病,即收捕华佗。于是,华佗被押送许都监狱。荀彧曾为此向曹操求情,曹操不准。曹操或许是受人挑拨,或许是以自己的处世哲学来认识华佗。他认为,华佗本可以治好他的头痛病,为了长期被重视,便有意不为他除去病根,于是动了杀机。华佗在临死前,拿出自己写的医书与一狱吏说,此可以救人。该吏畏惧法律,不敢要。华佗便索要火种,将其烧掉,然后坦然走向刑场。死时约五十三岁。

在此之前,有一军官李成长期咳喘,昼夜不能睡,吃了华佗给的药后,吐二升浓血,病好。华佗又给他一些药说:“你这病在十八年后还会再发,到时若无此药,便医不好。”过了五六年,李成的一个同乡也得了同样的病,当时华佗已经返乡,便一再向李成要此药。李成只好给他,然后又赶到谯县去向华佗要药。当他到谯县时,正遇上华佗被捕,不好意思再说要药之事。十八年后,李成发病,因无药而死。

后来曹操的小儿子病重,御医们看了都不起作用。眼看着小儿子死去,曹操才叹道:“我真后悔杀华佗!是我把此子害死的啊!”

在华佗的学生中,广陵人吴普、彭城人樊阿较有影响。吴普后来在行医的同时,长期练五禽戏,九十余岁仍耳聪目明,牙齿完全。樊阿善针灸,也活到一百多岁。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728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