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简明正史——陈群 司马懿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22 23:52:43 0


陈 群(165?—236) 字长文,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出身名士、官宦世家。其祖父陈寔,曾任太丘县长,后因“党锢之祸”隐居荆山,是影响巨大的儒师,死后,各地前来参加丧葬的多达三万余人。其父陈纪,历任侍中、大鸿胪,曾著书数十篇。

陈群少年时代便聪明、刻苦、有大志,阅读了家里的大量藏书,熟知古代典章制度、兵法要义,甚至对阴阳五行、八卦相书都非常熟悉,知识面很广。祖父陈寔常感惊奇,曾对本族同宗说:“此子长大必振兴我族。”孔子后代孔融一向恃才高傲,其年龄(153—208)在陈群父子之间,他先与陈纪交友,后又与陈群交友,并改称陈纪为长辈。陈群因此很快扬名,成为颍川郡的四大名士之一。

兴平元年(194)正月,刘备任豫州牧,屯小沛,征辟陈群为别驾。这年十二月,徐州牧陶谦病死,徐州官吏来迎刘备主政。刘备准备去,陈群却劝道:“现在东边袁术很强,你到徐州后,必与其发生冲突,吕布若再在后面袭击,你就保不住徐州。”刘备仍前往徐州。建安元年(196),刘备即与袁术开战,吕布果然袭击其后,刘备便丢了徐州。刘备到许都投靠曹操后,推荐陈群为茂才,任命他为柘县令。陈群拒绝前往,并离开刘备,随父到徐州避难。

建安三年(198),曹操打下徐州时,陈纪父子亦在城中,并在吕布军中。陈纪父子见到曹操,即施礼下拜。荀彧即向曹操推荐陈群,曹操即礼请陈群出仕。当时,许都东南一带事变频仍,曹操便任命了两个名士去当县令,其中陈群出任酂县令。不久,有人向曹操推荐酂县的王模、周逵,曹操要征辟起用,让陈群经办,陈群却把公文封好退回,并说二人品德不好,最终会坏事,但曹操仍要陈群照办。后来,二人果然犯法被诛,曹操向陈群表示歉意,将他调任为司空西曹掾。陈群曾向曹操推荐陈矫、戴乾,曹操皆予以任用。后来,陈矫忠义死难,戴乾成为名臣。曹操又先后让陈群担任过三个县的县长、治书侍御史、参丞相军事。当时,曹操很信任的谋士郭嘉平时不注意小节,衣着不整,说话不注意,陈群便多次在曹操召集会议时公开指出其不当,曹操因此认为陈群为人公正。曹操当了魏公后,即用其善于识人和为人公正的长处,让他担任御史中丞,负责监察。

魏讽造反事件后,名臣刘廙因弟弟参与受连坐,也在被诛杀的名单上。陈群便劝曹操对其宽大处理。曹也有这个想法,便采纳陈群建议,不仅不杀他,还恢复他的官职。事后,刘廙非常感谢陈群,但陈群却认为:他讨论刑法处理,完全是为了国家利益,一点也不是为了个人恩怨;且这次刘廙能获得宽大处理,关键是曹丞相也有此想法。在当时那种连坐制度下,他用这种方法帮过很多人的忙。

当时曹操欲恢复肉刑,便在召集大家讨论时说:“过去陈鸿胪曾认为,即使对死刑犯也能给予仁义,这就是指以肉刑代替死刑。御史中丞能否阐述你父亲的观点?”陈群便系统地阐述、发挥了他父亲的看法,并认为以肉刑代替死刑可行。只因当时军情较紧,未深入讨论。曹操又提升陈群为侍中、兼丞相东西曹掾。前职是在朝廷中应对献帝,后职是在曹丞相府署中兼管任用官吏等,由此可看出曹操对他的信任。

建安二十四年(219)十月,孙权上书向曹操称臣,陈群也上书曹操,劝其称帝,曹操不从。

陈群在朝廷中,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从不介入小团体活动,从不介入无意义的争论,从不说别人的是非。当时曹丕在东宫,对陈群很器重,多次感叹道:“在我的客人中自从有了陈群后,我的部下、属吏的关系也变得日益好起来!”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丕继位为魏王后,即封陈群为昌武亭侯,又提升为尚书,负责任免官吏。就是在这一时期,陈群首次推出了著名的“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在当时、对后世的影响都非常大。与传统的职官制度相比,与当时吴、蜀的职官制度相比,其特点在于:它承认豪强大族客观存在这一事实,并从其中选取人才为政府服务;它从制度上保证了曹魏政权源源不断的人才来源。这反映出陈群具有非凡的政治家眼光。这一时期,他还与华歆、王朗等一道上书献帝,要其禅位曹丕。

延康元年(220)十月,曹丕称文帝后即提升陈群为尚书仆射,加侍中,不久又升为尚书令,晋爵颍乡侯,食邑一千三百户。当时,文帝欲分别追封太后父母,陈群即上奏说这是秦汉之制,劝文帝依据先秦礼制创建新制,以便为后世之法。文帝即接受其建议。由此可看出,当时陈群很注意、甚至是刻意要创立新制。故曹魏的许多典章制度被两晋南北朝所承。

不久,文帝率军攻东吴,让陈群兼任中领军,曹丕回军后,让陈群留在前线,假节,都督水军,即担任水军最高指挥官。后来,文帝又调陈群回都,让他担任镇军大将军,兼中护军,录尚书事。黄初七年(226),文帝病危,让他与曹真、司马懿一道受遗诏辅政。

明帝即位,即加封其食邑,共一千三百户,并让其开府治事。不久,他又担任司空、录尚书事,为“三公”之一。当时侍中吴质曾对明帝说陈群是“从容之士,非国相之才,处重任而不亲事”,得到明帝的赞同。次日,明帝便下诏责备陈群办事不力。从曹操时期开始,到明帝时期,陈群的职位虽越来越高,但在上朝时,却很少参与一般性的讨论。时人或讥其为“居位拱默”,陈群亦不解释。正始年间(240—248),齐王曹芳曾下诏编印《名臣奏议》,收录陈群著名奏章数十篇,大家才知道陈群是一个长者。实际上,大到天下大事,小到个人评价,陈群往往都有清楚的、准确的看法。

太和五年(231),张郃被蜀军射杀。明帝在上朝时说:“蜀未平而张郃先死,我们怎么办?”陈群即附和道:“张郃确实是良将,是我国的依托。”辛毗却认为张郃死了虽然可惜,但不能因此伤了明帝的志气,便说:“陈公,怎能说这种话!在建安末年,天下人都说不能一日无武皇帝(曹操),但文皇帝(曹丕)却肩负起了重担;黄初年间,大家又说不可没有文皇帝,现在陛下又承担了重任;我们国内难道就缺少张郃一个人吗?”陈群又附和道:“确实如同辛毗所说。”明帝也笑道:“陈公真算得上善变了。”

但对于大事,陈群却特别坚持自己的意见,一点也不含糊。太和四年(230),曹真上表欲从几条路同时出发伐蜀,最后汇集从斜谷道进入。陈群认为:“过去太祖(即曹操)到阳平攻张鲁,沿途多收豆麦以增加军粮,但尚未打下张鲁便已感到粮食困难。现在沿途根本没粮食可收,且斜谷道阻险,难以进退,转运粮食又必会遇上拦截,沿途若多留军队防守险要,需要的军队数量便会很大,军队的损失也会很大,这些都不可不深思熟虑。”明帝赞同陈群的看法。曹真再次上表,改为从子午道进入。陈群再次上疏认为不可。明帝将陈群的奏疏批给曹真,要其自己决定。曹真仍坚持带军队攻蜀。但刚出发不久,便遇上连续霖雨数日。陈群即上疏建议召回部队,明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不久,明帝的爱女死了,明帝为其加谥、建庙、建陵,欲亲自送葬,并准备在葬后到许昌避灾。陈群即上疏反对这些做法,从传统礼仪、古今做法,到眼下的形势等,谈了很多。但明帝仍我行我素,拒不接受。

青龙年间(233—236),明帝大兴徭役,广建宫室,甚至因此而影响农时。陈群上疏,苦口婆心地相劝,从历史上圣明之君的做法,到当前吴、蜀相逼的形势,及出现天灾人祸可能引起的变化,讲了很多。明帝也讲了很多歪道理,仍坚持要修宫室,不过同意将规模缩小。

陈群死于青龙四年(236)十二月,约七十二岁,谥靖侯。

司马懿(179—251) 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其家为当地豪强望族,父亲司马防(字建公)曾任尚书右丞,早年曾推荐曹操任北部尉。其兄司马朗,曾任兖州刺史,建安二十二年征吴时死于军中。司马懿幼年受到严格的、良好的家庭教育,熟读兵法,又略有武艺。当他还在十六七岁时,当地一些名士便认为他是“非常之人”。他早年曾任郡吏,当时大名士崔琰便多次说他的才干在其兄之上。建安十三年(208),荀彧将他推荐给曹操,曹操任命他为相府文学掾,不久,又提升为黄门侍郎、议郎、相府东曹掾属、主簿等。

最初,司马懿并未得到曹操的足够重视。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攻打汉中、击败张鲁后,司马懿也曾建议应乘胜进攻西蜀,曹操未采纳。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从荆州攻魏,包围樊城,曹操让大家讨论是否迁都以避其锐气。这时,司马懿的分析引起了曹操的注意。他说,关羽得志后必不睬孙权,我们可派人去找孙权,许愿说将江南分封给他,让他出兵,从后面攻击关羽,则樊城之围自解,当然也就用不着再迁都了。曹操采纳了该计,让吴、蜀相攻,消除了关羽的威胁。这时,曹操才初步感觉到司马懿的分量,并有意让他辅佐太子曹丕,让他们多接触。司马懿也尽量寻找机会表现自己。建安二十四年,孙权上书劝曹操称帝,司马懿也不失时机地站出来劝曹操称帝。

曹丕即相位后,先任命司马懿为丞相长史,接着又任命他为督军御史中丞,具体负责策划、组织、安排曹魏代汉、逼献帝禅让的有关事务。司马懿带头起草逼献帝禅位的奏书,让大家签字后上交。献帝被逼无奈,只好在他们上书的十余天后让出了宝座。司马懿比曹丕大八岁,但与当时的大批老臣相比,他还算年轻的。曹丕与他谈得拢,很信任他。曹丕称帝后,即任其为尚书仆射,封乡侯,不久又提升为抚军大将军。曹丕外出征伐,往往让司马懿镇守许昌或洛阳。在这一时期,司马懿总的说来是看曹丕的眼色办事,尚未掌握军队实权。黄初七年(226)五月,曹丕病危,以曹真、陈群、曹休、司马懿为顾命大臣,受遗诏辅嗣主。

明帝曹叡即位后,司马懿的地位发生了较大变化。首先,他以抚军大将军的身份开府治事,有了自己的办事机构,有了归自己统率的军队,从而有机会培植自己的力量。就在明帝即位的两个月后,吴国大将诸葛瑾、张霸率军攻襄阳。明帝命司马懿率军迎击,司马懿大破吴军,斩张霸。此后,曹真为独揽朝廷大权,建议明帝将司马懿留在宛城,都督荆、豫二州军队,主持对吴边境地区的军政工作。

太和元年底,司马懿治下的新城郡守孟达试图叛乱。孟达是蜀国降将,曹丕任其为太守,此次是与诸葛亮串通好,在蜀军进攻祁山的同时叛魏,并欲直捣洛阳。最初,孟达认为司马懿会按规定请示朝廷后再出兵,这样便能争取到一个月左右的宝贵时间。但在这种紧急关头,司马懿不经请示即快速出兵,日行军一百五十里,仅八天时间便赶到了孟达占据的上庸城下,很快平定了叛乱。接着,他在上庸屠城,成年男子及参加叛乱的军人、官吏的所有家属皆被诛杀。太和二年(228),明帝决定从两路发兵攻打东吴,以司马懿率军从汉水而下至江陵为一路,以曹休率军出寻阳为一路。结果曹休被吴将陆逊大败而归,不久病死;司马懿却泰然班师。通过这两次战争,司马懿的军事指挥才能在洛阳各阶层人们中引起广泛注意。当时,吴质甚至在明帝面前赞扬司马懿为“忠智至公,社稷之臣”。曹真见此,急于建功,便一再要求攻打蜀国。明帝于太和四年(230)七月勉强同意攻蜀,但要司马懿也从西城出兵。曹真刚进军十余日,因遇连续下雨便退回。

太和五年(231),诸葛亮第四次伐魏。蜀军兵围祁山后,又请鲜卑部落相助,鲜卑出兵打到北地石城。曹真一下子急出病来。时逢司马懿回洛阳,明帝便把他调到对蜀前线,全权指挥对蜀作战。司马懿到前线后,即制定了坚守不战、待蜀军粮尽自退的策略。他自留四千兵守上邽(今甘肃天水),余军全部前往救祁山。蜀军直赴上邽,在其城下割麦,司马懿敛兵自守,不与蜀军交锋。诸葛亮转向他攻,司马懿又跟至卤城(今天水与甘谷县之间),一到便登山掘营。魏军内部有人公开说司马懿“畏蜀如虎”,诸将又一起请战,司马懿才命张郃等出战,但一交战,魏军便大败,这一下,司马懿退保山营,再也不肯出战了。不久,蜀军因军粮供应不上,被迫退军。张郃率军追击,中蜀军埋伏,被射杀。青龙二年(234)四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进驻渭南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于渭水之滨。司马懿虽统有二十二万大军,为蜀军的两倍,但仍采用老办法——守关不战。诸葛亮多次下战书,甚至派人送上妇女衣饰,司马懿仍敛兵不战。至八月,诸葛亮突然病死,蜀军自退。这两次对蜀战争,从战术上看,魏军有些损失,但从战略上看,都成功地抵挡住了诸葛亮处心积虑准备多年的进攻,保住了魏国的领土。由于战功突出,加之曹真早已病死,明帝提升司马懿为太尉,掌管全国军队。

景初二年(238)春,明帝命司马懿征讨辽东公孙渊。公孙氏占据辽东,已历三代,但过去一直不敢公开独立。公孙渊执政后,多次在边境与曹操发生武装冲突,又遣使与吴联络,并于景初元年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设置百官,公开叛魏。司马懿受命后即率军出发,六月至辽东,不久便打至公孙渊占据的襄平城下,将其围住。至八月,公孙渊乞降被拒,突围时被杀。司马懿率军屠城,将城内十五岁以上的男子七千多人全部斩杀,又将公孙渊任命的官吏二千余人诛杀。接着,他很快平定了整个辽东。

景初三年(239)正月,年仅三十六岁的明帝病危,临终前要司马懿与曹爽一道辅佐年仅八岁的齐王曹芳。曹爽过去一直在朝廷中任职,缺少在外独当一面的实践经验,加之年轻,最初视司马懿为长辈。不久,他的身边逐渐聚集了丁谧、何晏、李胜、毕轨等名流,又起用他众多的弟弟,逐步控制了朝廷的一些要害部门,便建议齐王发诏,任司马懿为太傅,表面上显示尊重,实质上是剥夺其兵权。司马懿最初也不与其争一日之短长,在一般事情上采取退让政策,只在一些重大事情上才坚持原则。如正始五年(244),曹爽为建功立业,一再上表要率军伐蜀,司马懿明确表示反对。但司马懿愈反对,曹爽愈要坚持,硬是带兵五万去攻蜀。结果魏军刚进入蜀境便连遭惨败,损兵折将后只好退回。此后,曹爽更是对司马懿进行排挤。司马懿见此,便称病在家,开始筹划政变。他命司马师通过各种途径,暗中招纳亡命徒三千人,散在洛阳城内各处,一旦需要可立刻召集。正始九年(248)冬,曹爽派亲信李胜利用出任荆州刺史的机会,去探问、侦察司马懿。司马懿伪装病入膏肓,成功地骗过了李胜。曹爽等便放松了警惕,于嘉平元年(249)正月,率禁军随曹芳到洛阳南郊九十里去拜谒明帝的高平陵。司马懿当机立断,乘机发动政变,立刻命司马师召集亡命徒占领皇宫的外门,以太后的名义下诏书罢免曹爽兄弟的官职,又带军至洛水断其归路。然后派人去诱骗曹爽兄弟交权,并保证不杀他们。曹爽等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真的交出权力回到洛阳。司马懿即将其看管起来,不久便罗织罪名,将他们及其党羽统统“夷三族”,诛杀了数千人。司马懿重新掌握朝廷大权,出任丞相。

嘉平三年(251)五月,司马懿病死,终年七十二岁。其两个儿子继续控制朝廷,并在十四年后建立了一个新王朝——晋朝。

评:陈群历仕三朝,经历了曹魏政权由盛转衰的过程。其主要作为是创立“九品官人法”。同时,他作为一个士族参政的代表,在动乱岁月仍能保持当时知识分子所推崇的一些美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时人认为,作为臣子,如君主有什么不当之处,只能单独对其规劝,或上书进谏,不能在大庭广众中说君主的不是,陈群便是这样的一个典型。陈群最敬佩荀彧的道德品质,荀彧反对曹操称魏公,他却上书劝曹操称帝,上书要献帝禅位于曹丕,他们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对汉王朝的两种不同态度,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观。陈群在政治思想上的突出特征是求新,他要做新制度的创立者。

司马懿的得势,虽然与曹丕等坚决打击诸弟、削弱曹氏家族力量有很大关系,但他一生特善于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在该忍的时候极其能忍,得势时又能放手屠杀,绝不手软,故其能战胜一个又一个的竞争对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728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