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简明正史——魏文帝 曹植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22 23:52:40 0


魏文帝曹丕(187—226) 字子桓。曹操前后共生儿子二十五个。曹丕母卞氏,光和三年(180)嫁给曹操为妾,建安初期被立为正室。卞氏生四子,曹丕为长,出生时正值曹操任济南相。此后,曹操及其家人一直在动荡中奔波。曹丕自幼便开始向文武全才方向发展。五岁开始学射箭,六岁学骑马,八岁已能较熟练地骑射。建安二年(197),张绣降后又叛,夜袭曹操,曹丕两个哥哥战死。当时曹丕也在军中,年仅十岁,但他却在混战中凭熟练骑术逃脱。此后曹丕又苦练骑射,达到跑马左右开弓、几乎箭无虚发的高水平。曹丕为学击剑,先后拜了很多高手为师。同时,曹丕八岁能属文,性好文学,及长,学识渊博,通经史诸子之学,在历代帝王中是有名的文学家、文论家。

建安九年(204),曹丕随曹操一道出征,攻打冀州。打下邺城后,由曹操出面将袁绍次子袁熙之妻甄氏嫁给十七岁的曹丕。接着,曹操出征并州,留曹丕镇守邺城,第一次明确了曹丕的世子地位。建安十六年(211),曹丕二十四岁。根据曹操的意思,献帝任命曹丕为五官中郎将,设置属官,为丞相的副手。

卞氏被立为正室后,曹丕便开始有目的地争做曹操的继承人。稍长,曹丕发现他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比他小五岁的同母弟弟曹植。曹操对儿子们似更重视才能、机警、应对,在这些方面,曹丕虽然也很出众,但却明显差于曹植。曹操曾经好几次打算立曹植为太子,但都因发现其某些不满意之处而暂时作罢。对于曹丕,曹操一直认为他才气不足,不是很满意,一直迟迟不愿立他为太子。

曹丕为了争当太子,做了长期的、大量的,可以说是不择手段的努力。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条。

第一,亲近、拉拢曹操身边的弄臣、侍人等。曹丕经常向这些人送礼,甚至悄悄在外大量借贷以满足他们的需要。

第二,凡曹操亲近的、信任的大臣,或其他什么人,曹丕都主动、谦虚地躬身接近。如谋士荀攸生病,曹丕主动去探问,且在探问时跪拜于床下。如曹操当魏王后,任钟繇为魏相,曹丕即铸鼎相送。如曹操信任谋臣贾诩,曹丕便主动去亲近,当关系搞好后,为了避人耳目,以后便派下人进行联络。曹操喜爱夏侯渊的第三子夏侯称,虽然当时夏侯称只有十六岁,未任官职,但曹丕仍主动与其交往。

第三,根据曹操的喜爱,严格要求、约束家人。如曹操一生转战四方,他便尽量争取每次都随曹操出征,有时还带上妻子,甚至年幼的儿子一道出征。曹操喜爱孙子曹叡,曹丕便经常将他带着一道去见父亲。曹操喜欢衣着朴素、日用节俭,他便从自己开始,到妻、子、仆人等,一律节俭度日。

第四,尽量表现出做儿子的孝心。在随机应变、对答如流、作诗献赋等方面,曹丕本不是曹植的对手,但一些有经验的老臣如贾诩认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不违子道”,经常表现出孝心。于是,曹丕坚持每日向父母请安,即使出征在外也要托人问候。当曹植把大量时间用于交结文士、名流之时,曹丕却抽出时间陪同母亲、关心其他弟兄、侍候父亲。一次曹操出征,曹丕与曹植同去送行。曹植称述父亲功德,言语精妙,声音洪亮,左右瞩目;曹丕却流泣而拜,表情令人感动。曹操及左右人员都认为曹丕心诚,曹植言辞华丽而诚心不及。

曹丕长期的努力并没有白费,曹操的身边人、大臣等都经常在曹操面前夸赞曹丕。一些大臣如毛玠、崔琰、贾诩先后劝曹操立长不立次。加之当时袁绍、刘表废长立庶引起内乱,终至灭亡的教训就在眼前,曹操终于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底勉强决定立曹丕为太子。曹丕当了太子后,一度以为万事大吉,放松了警惕,经常外出打猎。曹操感到失望,曾产生动摇。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曹仁,曹操命曹植任南中郎将、征虏将军,带大军去救曹仁。这次安排,是曹操有意让他上前线立功,然后再当太子。但当曹操宣布命令时却找不到人,最后发现曹植大醉如泥。原来他被曹丕以太子的名义请去,软硬兼施,将其灌醉。曹操这才放弃了废太子的打算。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死,曹丕接位为丞相、魏王。他办的第一件大事是逼献帝让位。首先他按照当时人的思维逻辑造舆论。如:地方官员上报,三月,在曹丕的家乡谯县发现了黄龙;四月,饶安县发现了白雉;八月,石邑县发现大量凤凰。这些都是应该出新皇帝的吉祥征兆。同时,又让文武大臣去逼献帝,或口头动员,一再讲明利害,或签名上书,大造声势。三十九岁的汉献帝被逼无奈,只好于十月禅位于曹丕。曹丕正式称帝后,改元黄初,任命百官,大赦天下,并于该年底迁都洛阳。曹丕称帝后仅六年多便死去。总的看来,他政绩不多。其所做所为,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类。

在对百姓的统治方面,他推崇汉文帝的宽仁政策,减少徭役和兵役。虽也修了一些宫室,但规模不是很大。为了稳定统治,他提拔了一批老臣,特别是为他争立太子出过力的大臣。贾诩因曾在董卓及其部将手下为幕僚,声誉不好,但文帝仍把他提为太尉。

他仍把防范弟弟们摆在很重要的位置。首先,他让弟弟们全都到各自的封国去,不能留在京城。又设专吏去监视他们。曹植是他的重点打击对象,他经常派人罗织曹植的罪行,只因看在母亲面上,才未将其杀害,但仍多次削减其食邑、减低其爵位、迁徙其王国。

文帝还对过去一些与他有仇或对他不满的人进行报复。他把曹植以前的幕僚如丁仪、丁廙及其家里的男人全部诛杀。以前专门陪曹操下围棋的弄臣孔桂,曾与曹植较亲近,这时也因一个小理由被杀。相反,一个叫韩宣的军谋掾曾在一次下雨时不愿给曹植让路,又不行礼,还顶了几句,当其办事失误本应当堂处置,却被文帝马上宽免,并提拔任清河、东郡太守。曹洪系曹操的大将、文帝的长辈,曹丕只因过去向其借东西时未能完全满足,现在便想找借口将其杀掉,因母亲出面干涉才作罢。

文帝执政时,还把文教提到议事日程上。文帝在接位三个月后便下令鲁郡重修孔庙及附属建筑,确认孔氏宗长,封其为宗圣侯,食邑百户,特许其大量招收学生。不久,又在洛阳恢复太学,制五经科试之法,设置博士官。文帝还常请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入宫讨论学术问题,然后及时任命他们合适的官职,或给一些赏赐,以扩大学者的影响。

文帝还试图限制“后党”干政,削减大臣后人的食邑。他初执政时,许多大臣、特别是老臣,有事不找他却去找他母亲;同时,他母亲的弟弟、侄儿的势力也迅速发展起来。黄初三年(223)九月,他正式下诏,规定:“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如有背违,天下共诛之。”但他虽限制了母亲的“后党”,却未限制他皇后的“后党”,当时许多人通过郭皇后,便能办成大事。同时,一些大臣、老将因过去积累的战功,食邑数量普遍较大,在他们死后,文帝一般都削分给诸子,或削减其户数,这有利于限制新的豪族大姓的兴起。

文帝较大的失误主要有三个:一,误用孟达。延康元年(220),蜀将孟达率部曲四千余家降魏,文帝爱孟达一表人才,又令善于看相的人为其看相,认为是“将帅之才”、“卿相之器”,便委以重任。后来有大臣一再指出此人不可信任,文帝仍坚持对其重用。最后,孟达叛魏降蜀,险些给魏带来灭顶之灾。二,丧失战机。黄初二年(221),蜀攻吴,当时一些大臣认为应趁机攻吴,但文帝却接受了吴的称臣。不久,吴国打败刘备,即废除对魏的所谓臣礼。文帝在大怒之下,草率地对吴兴兵,结果失败而归。三,误用司马懿。文帝临死前,委用心怀叵测的司马懿为顾命大臣,曹魏江山最终为司马氏所有。

在个人生活和兴趣方面,文帝也有一些地方值得一提。他一生喜欢打猎,过去,他常因此而被大臣劝谏,特别是在当太子时险些因此被废,肚里窝了很多气。他称帝后便经常带着大队人马出去打猎。长水校尉戴陵见此便加以劝谏,文帝大怒,把多年的积气发泄在他身上,竟处他死罪减一等。一次打猎时,因随从失误放跑了鹿,文帝便将有关人员全给绑上,准备斩首,幸得侍中苏则冒险进谏,才把大家放了。过去曹操对方术、解梦、看相、算命等一概不信,文帝却很相信。他多次请朱建平等进宫看相解梦,朱的身价也一下子被抬上了天。文帝一生爱好文学,长于五言诗,是建安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此外,他还著有《典论》和《皇览》。原曹操为王时,后宫共设王后以下六等;曹丕称帝后,即增为十一等。他有九位夫人,共生九个儿子。即位不久,文帝便预选寿陵。他明确认为“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这种明智是古代帝王中很罕见的。于是,他的陵墓修建在大山中,地面无任何标记。为避免暴露目标,还取消了祭陵制度。

魏文帝死于黄初七年(226)五月,终年四十岁。六月,入葬首阳陵。

曹 植(192—233) 字子建,曹操的第四子,母卞氏。他是曹操诸子中的神童。他在十岁多时已能诵读诗论及辞赋十余万言,并能写得一手漂亮文章。曹操最初看到他的文章,不相信会出于一个少年的手笔,问他:“这是请人帮你写的吗?”曹植跪下答道:“我已能出言成论说,下笔成文章,不信可以面试,怎么需要去请人?”当时,邺城内的铜爵台刚刚修好,曹操便带诸子登台,令他们各写赋一篇。曹植执笔,一挥而就,曹操接过一看,发现写得挺不错,甚感惊奇。从此,曹植引起了父亲的注意。

曹植从小对人真情实意,逢人处事实话实说,穿着打扮、车马器用皆讲究实用,不追求华丽。他每次进见父亲,父亲总会提一些较深的问题让他回答。他总是待父亲刚一问完,就立刻作出满意的回答。一生重才的曹操,对曹植甚为宠爱,认为他是诸子中最可能成就大事者。曹植在少年时代的诗歌,较多地反映了贵族公子的游乐生活。如《公宴》、《斗鸡》等,虽内容不多,亦颇见才气。

曹植从十多岁起便随父出征,“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在征途中,曹植写了不少诗作。建安十六年(211),曹植十九岁,被封为平原侯。这一年,曹植随父西征马超,作《送应氏》诗,这样描绘路过洛阳的见闻:“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建安十九年(214),他又被封为临淄侯,食邑五千户。

次年,曹操率军东征孙权,让曹植留守邺城,临行前对他说:“我以前当顿丘令时是二十三岁,现在回忆当时的所作所为,仍无后悔之处。你现在也是二十三岁,一定要努力啊!”这一时期,年长五岁的同母兄曹丕早已视曹植为主要竞争对手,两兄弟各拉一帮人,暗中较劲。曹植以丁仪、丁廙、杨修等为羽翼,势力较强。曹操曾几次打算立曹植为太子,但都感到曹植有某些不足,暂时放下。曹植的不足主要是不拘小节,违反一些礼制规定等。如曹植乘车走御路的中间(当时只有皇帝和封了魏王并加了“九锡”的曹操才有资格走),又令打开“司马门”供他出入(也只有皇帝和曹操才能出入此门)。曹操因此大怒,将负责管理交通的公车令处以死刑,并由此加严对诸子的管理。另外,曹植对家人约束也不够严格。

建安二十二年(217)底,曹操经过反复考虑后,终于立曹丕为太子。同时为曹植增邑,共食邑一万户。此后,曹操因杨修有才又善计谋,且是袁绍的侄儿,怕日后挑动曹植不满,生出事端,找了一个借口将他杀了,这一下,曹植才感到了形势的严峻,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与此同时,曹丕自当上太子后,以为万事大吉,有些放纵自己,又引起曹操的不满。建安二十四年,曹仁被关羽所围,曹操决定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派他带大军去救,若其立功建业,便准备让他当太子。曹丕知道此事后,在要宣布此事的前一刻,以太子身份请曹植到他家,软硬兼施强行劝酒,将他灌得大醉。待曹操宣布命令时,曹植烂醉如泥,曹操不得不改派他人。

曹丕接位为魏王,杀了曹植的幕僚丁仪、丁廙及其家里的所有男性,给曹植一个下马威。一次,为了加害曹植,曹丕令他在七步之内成诗一首。曹植随即道:“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不久,曹丕下令派曹植与其他众兄弟到各自的封地去居住,又制定若干限制政策,设立监国谒者,到封地监视各诸侯。曹植的失败,殃及到了众兄弟们。黄初二年(221),监国谒者告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关部门落井下石,上表要处置曹植。曹丕因看在母亲面上,才未将他治罪。

黄初三年(222),曹植入京,向曹丕请求让他带兵攻打东吴,曹丕甚至不单独接见他。他怏怏不乐,在回封地途中路过洛水,写了著名的《洛神赋》。他将洛神写成一位旷世美人。形容其姿态“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赋中表述自己对洛神产生了深深的爱慕,于是恍惚与洛神相会……这个人神相恋的悲剧反映出曹植在逆境下仍没放弃对美的追求。

黄初四年(223),曹植的封地又被迁徙到雍丘。面对封地仅有的百余名老兵,多数皆是庸才的僚属,曹植倍感怅然绝望,“昼分而食,夜分而寝”,沉重的思想负担甚至破坏了他正常的生活秩序。他多次想到自杀,但又对哥哥抱有一线希望。整天闷闷不乐的曹植,除了挥笔写作外,便以酒解愁。这年五月,曹植奉命入京朝见。此前他便上疏一篇,向哥哥认错赔礼,语言哀切伤痛,欲求获得哥哥的原谅。他行至中途,便仅带二三人便服入都,他先入见清河公主,通过她去求见曹丕。清河公主入宫通报后,曹丕即派官吏出来阻挡,曹植十分悲伤,这时其母卞氏误听传言,以为曹植已自杀,便去找曹丕哭泣。正在这时,曹植也披头散发,戴着刑具,光着脚,来到皇宫外。曹丕见了仍沉着脸,不与他说话,曹植伏地泣涕。卞氏见曹丕如此,非常不高兴,曹丕看在母亲面上,不得已才与他说了几句话。应该说,从这一时期开始,曹植已甘认失败,彻底放弃了与哥哥竞争的意识。但曹丕仍视曹植及众兄弟为潜在对手,对他们严加防范。在这次众兄弟入京期间,任城王曹彰突然暴死,又给大家敲响了警钟。

这年七月,曹植返回自己的封地,经过翻山越岭,在成皋附近赶上了也是回封地的异母弟白马王曹彪。两兄弟非常亲热,欲同行东归,但跟随他的监国使者灌均却坚决不同意,强迫他们分开。曹植异常气愤,挥笔写成著名的五言叙事长诗《赠白马王彪》。在这首诗中,他先写沿途所见景色,“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又写旅途艰幸,“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他怀念刚死去的弟弟曹彰,“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痛骂灌均等小人得势太猖狂,“苍蝇间黑白,谗巧令亲疏”;又哀愁自己“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唏。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该诗反映了作者与弟兄们之间的骨肉情感,对我国以后的叙事诗有深刻的影响。

黄初六年(225),曹丕率军东征,回军时路过雍丘,到曹植宫中去看了一下,为其增加食邑五百户。曹植误以为曹丕有原谅他之心,不久即上书一通,欲求一职以展才能。曹丕并没睬他。曹植又上书一通,请求曹丕让他发挥“锥刀之用”,即使在大将军属下带领“一校之队”,或在大司马属下“统偏舟之任”,他都将乘危蹈险,突刀触锋,为士卒先。曹丕这次给以了“优文答报”,并以陈四县封曹植为陈王,食邑增加到三千五百户,但仍不用他。以后,曹植又多次努力,欲单独会见曹丕,请求一职,却始终没办到。曹丕死后,明帝仍继续其父政策,对曹植一不用,二监视,三限制。曹植在十一年中三次被迁徙封地。

这一时期,曹植的诗作主要表现出压抑、悲愤、绝望等情绪。如其《杂诗》说:“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但这只是一厢情愿,根本不可能实现。在多次碰壁后,他倍感失望,在《高台多悲风》中写道:“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曜难久恃。”他的命运就像这“南国佳人”一样,本来很有才,却得不到发挥。在这俯仰间走向暮年,看着宝贵光阴流逝,更是无限悲痛之事。在这悲伤的日子中,曹植于青龙元年(233)病死,年仅四十一岁。

曹植在“建安文学”中成就最大。他创作的诗,现存八十多首,辞赋散文奏疏四十多篇,大多具有很高的文学水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刘宋著名文学家谢灵运认为假如建安学者的才气共有一石,曹植一人便占八斗,“才高八斗”之典便自此出。其诗赋词语华丽,音乐性强,立意新特,骨气高奇,自成风格。多灾多难的生活,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728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