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南北悲歌——钟离大战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08 17:10:45 0

萧宏一人的无能,导致梁军全面溃败。

不但淮阳、义阳等地的攻城战被迫放弃,之前所得的宿预、梁城等城纷纷重落在魏军手中。

梁军主力沿着淮水向东一撤再撤,元英和邢峦引魏军尾随追击,一路往南,绵延四十余城,顺利地夺取了梁军的屯粮要地马头(今安徽怀远南)。

远在建康的萧衍大惊,急命加固淮水南岸之钟离城(今安徽凤阳东北),并令北徐州刺史昌义之加强战备。

不日,元英将城中储粮尽数北运;而邢峦率大军来到钟离城下,并与魏平东将军杨大眼军会合,兵力达数十万之众。

而这时钟离城内仅有昌义之所部三千人,双方实力悬殊。

钟离城临傍淮水,地近建康,且二城之间已无要塞,乃是南梁防线上的最后一道屏障。

北魏宣武帝元恪命邢峦军发兵攻城。

但邢峦却反对攻打钟离。

他的理由是:南人虽然在野战方面不是大魏军的敌手,但在守城方面却绰绰有余,即使我们使出狮子搏兔的全部力量攻打钟离,攻下来了对我们也没有多少好处,而万一攻不下来则损失巨大。退一万步说,钟离在淮水之南,就算他们束手归顺我们,我们尚且担心没有粮食难以驻守,何况用众多士卒的生命来攻取呢!还有,南征的士卒从夏到秋连续两个季节作战,疲弊死伤,不问自知。所以,虽有乘胜之勇,恐怕却无可用之力。如果依我的愚见,应该修复旧的寨堡,安抚各州,等待下一步行动。

宣武帝看他不听指挥,只好临阵换将,由镇东将军萧宝夤替换下他,与元英同围钟离。

萧衍知道钟离势危,不敢怠慢,急诏右卫将军曹景宗都督诸军二十万火速救援钟离。

这二十万,已经是梁军尽最大能力集结起来的军队了。

钟离北面淮水下游,有两个岛:邵阳洲和道人洲。其中邵阳洲较大,是魏军从北方运粮到钟离城下的最佳跳板。

元英与杨大眼率先发兵占领了此岛,从淮水北岸架桥树栅,经由此岛,再往南架高,构建了一条横跨淮水的运粮通道。

这样,元英负责在淮水南岸攻城,杨大眼负责在北岸接应,以通粮运。

曹景宗看见邵阳洲已被魏军占领,便驻军于道人洲,等待各路军马汇集后再发起攻击。

元英大军在淮水南岸攻城,属于客场作战,不敢拖延时间,狠攻猛打,希冀早日拿下钟离。

城中仅有的三千梁军将士不分昼夜,守在城上,奋力抗击。

主帅昌义之更是人不卸甲,马不解鞍,吃睡都在城头上进行,指挥将士,随机应变地守卫。

钟离城的护城河又阔又深,魏军为了过河,就冒着城上射下的箭雨,车载人负,运土填河,接近了城墙,则调用飞楼冲车撞城。

每一次猛烈的撞击,城墙上的土就会哗哗掉下来一大片。

按照这个情况发展下去,城墙迟早会被撞塌。

昌义之就命令士兵靠着城墙内侧继续建城,将原有的城墙加厚。

这样,魏军的冲车虽然已在城墙上撞出了七八尺的大坑,但根本穿不透城墙,搞不清楚这城墙到底有多厚,钟离城仍然屹立如山。

撞墙的方式难以奏效,魏军就用云梯强攻,元英将登城部队分成十几组,轮班相替,每日从云梯往上攻城数十次甚至上百次,无数的魏军从云梯上掉下,又有无数的魏军替补爬上去,没有人敢后退。

昌义之是出了名的神箭手,每看到某个地方被攻打得出现了危急,就驰马在城头上前去救援,其弯弓所指,莫不应弦而倒。

攻守双方一天交战数十个回合,一个月下来,前后被杀死射伤的人数以万计,魏军死的人与钟离城高相平。

二月,宣武帝元恪听说士兵伤亡惨重,追思邢峦当日的话,悔意渐生,诏令元英收兵。

元英屡攻不下,心里窝火,决意要跟钟离城铆上了,上表称:“矢志歼灭寇敌,然而月初以来,霖雨不止,若三月放晴,城必可克,请主上再宽限些时日。”

宣武帝元恪再次下诏,说:“那里的地气蒸湿,不宜久留。将军以为钟离城势在必取,然兵久力殆,为朝廷之所忧。”

元英咬定钟离城不日可克,愣是不肯撤军。

事实正如元英所料,城内粮尽,且一个多月的激烈战斗下来,原有的三千人已减损过半,城破,只是时间问题。

驻守在道人洲的曹景宗想发兵占据邵阳洲尾,以截断魏军的粮道,萧衍为谨慎起见,严令禁止。曹景宗以“将在外君令有所不从”为由,反诏令而进。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曹景宗这一设想是很好的,而且敢于一反萧衍的拘泥和迂腐,充分体现了他的胆略和将材。

当年,宋文帝刘义隆就经常像萧衍这样,横加干涉前方将领用兵,结果兵从中殂,败绩不断。

而且,南人水军远胜北人,以水军夺岛,胜算很大。

眼看曹景宗就可建得奇功,偏偏天公不作美,

暴风骤起,舟船被打翻,许多士兵被刮到水中冻死、淹死。

真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曹景宗只好率残兵返回道人洲先驻扎下来。

萧衍知道了这一情况,不怒反喜,仰天长笑道:“所幸老天阻止了曹景宗的行动,否则,就算他占领了邵阳洲,邵阳洲上没修筑城堡,到时,还不给索虏一锅端了?天意!天意!老天爷这次站在我这一边,破贼必矣!”

经过曹景宗这一次的表现,萧衍是不敢将自己仅有的这一点家底交给他挥霍了。但又不能临阵换将,于是便命最近有出色表现的豫州刺史韦睿自合肥领兵开往道人洲,充当曹景宗的副手。

韦睿得到命令,星夜进发,疾如流星,不避险道,不绕山川,走直线,穿越阴陵大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甚至遇上了涧谷,也同样架飞桥让部伍过去。

将士恐惧北魏兵势强盛,很多人都劝他缓行以保存兵士体力,韦睿怒道:“钟离城眼下正挖穴而住,负户而汲,岌岌可危,即便是车驰卒奔,老夫尚嫌太慢,你还要缓慢而行!诸君不必担忧,魏人不过是老夫掌中之物。”

一路走得急,不足十日便与曹景宗军会合了。

曹景宗看见韦睿白发苍然,仍旧为国赴难,不由得肃然起敬,礼节甚为恭谨。

萧衍得知其情,欣然道:“二将和,王师必济。”

韦睿详细研究了敌情,完全支持曹景宗的想法:强攻邵阳洲。

邵阳洲一得,魏军粮道被断,其必不战而溃。

不过,他考虑得比曹景宗周详:必须在夜里登上邵阳洲,并在敌人觉察之前在岛上构筑起城堡!

这个计划的前半部分倒不难完成,但后半部分只能是神仙才能做到了。

众人错愕失色。

韦睿胸有成竹,捋须一笑。

这方面,冯道根是个牛人。

他能走马量地,从马走路的步伐数计算出地的尺寸,从而适当分配每人的工作量。

冯道根将自己计算出的结果呈交给韦睿,韦睿由是对每一个登岛的士兵做出了周密而精细的安排:每一个人必须背负多少土石砖块、每一个人登岛后负责哪一道工序等等。

详细落实后,当夜出发。

梁军顺利登上邵阳洲,韦睿先在自己的营地前二十里之处挖掘长沟,广植鹿砦,然后在离北魏军城堡仅百余步远近筑城。

奇迹出现了!

第二天天刚刚亮,北魏中山王元英猛吃了一惊,他看到梁军在一夜之间建成的城堡,下巴差点掉落在地,久久说不出话。

他用手杖猛击地面,说道:“是何神也!”

韦睿军武器甲盔精新,军容强盛,北魏军队望之夺气。

韦睿为了让钟离城中的昌义之等人安心,派了数名水性好的士兵潜水过淮,将援军已到的消息传到城里。

濒临绝望的城中军民仿佛被打了兴奋剂,精神百倍,斗志比天高。

淮水南岸的元英在围困钟离城,暂时腾不出手来与韦睿相争,坐据淮水北岸的杨大眼率先来攻。

杨大眼,武都氐人杨难当的孙子,少有胆气,跳走如飞。当初北魏孝文帝南征,他踊跃报名参军,因为不被选拔将官的魏尚书李冲看好,一气之下,当着万千人表演了他的拿手绝技:用一条三丈长的绳子绑在发髻上,飞步奔走,绳子被扯得直如箭矢,奔驰的马匹都赶不上他,见者莫不惊欢。此后,他在军中历经战阵,勇冠六军。他还曾经亲自搏虎,将虎头斩下,高悬闹市,很是威风。当上了将军,由于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常人见了,无不心折。每逢恶战,必身先兵士,冲突坚阵,出入不疑,当其锋者,莫不摧拉。

南朝王肃的侄子王秉曾问他:“我在南方闻君之名,以为眼大如车轮?如今见了,却与常人无异。”

杨大眼听了,嘿嘿一笑,吹牛道:“两军旗鼓相望,我杨某怒目圆睁,足以使人目不敢视,何必要眼大如车轮?”

当世推其骁勇果决,都认为便是关羽、张飞复生,也不是他的对手。

现在,这位远胜关羽、张飞的猛人率了万余骑来战韦睿,果然是所向披靡,不可抵挡。

可是,关羽、张飞见了诸葛亮还得俯首;杨大眼见了韦睿便基本得歇菜。

韦睿坐在小木车上,将两千辆战车集结在一处,排成车阵,再配以强弩二千,一时俱发,箭如雨下,洞甲穿盔,杀伤甚众。

杨大眼的右臂被箭贯穿,血流如注,只得退走。

北岸的魏军已经撤走,南岸的元英坐不住了,回师登岛恶战。

韦睿更加气定神闲,乘素木舆,执白角如意,潇洒无比,指挥军队,如臂使指,一日鏖战数合,合合胜利。

元英咽不下这口气,挑灯夜战。

邵阳洲梁军新筑小城上空,飞矢雨集。韦睿的儿子请求父亲下城墙避箭,韦睿屹然不动,军中都替他担心,他反高踞城头,厉声呵叱,人心才安定下来。

顶住了元英疯狂的三板斧,梁军反攻的时间到了。

三月,淮水暴涨,韦睿出动了早已准备好的船身与桥等高的战舰,安排冯道根、裴邃等人各领水军,沿淮而上,分攻由魏军在邵阳洲架设起来连接淮水南北两岸的大桥。

另以小船装载满稻草,灌上膏油,趁风纵火,以焚毁两桥。

同时,又派敢死之士提鬼头大刀,准备拔栅斫桥。

战鼓声催,梁军奋勇冲杀,呼声震天动地。

敢死之士在桥下挥刀斩桥,水流湍急,有桥柱被斩断,大水冲击,倏忽之间桥栅俱毁。

而小船火起,火光冲天,魏军心胆俱裂,无论淮水南北两岸还是邵阳洲上的魏将魏兵都溃乱不堪,烧死、淹死、踩死、砍死的,有二十几万,淮河两岸沿途一百多里都堆满了魏兵的尸体。

困在钟离城中的昌义之也大开城门,杀了出来。

那些被堵在岛上、南岸的魏兵,无处可逃,只得集体放下武器,跪地投降,梁军收降无数。

元英侥幸脱身,单骑逃入梁城(今安徽淮南市田家庵附近)。

北岸的杨大眼也恨恨烧营而去。

梁军乘胜追击,又俘获魏军五万余人,并获大量资粮、器械。

此战,魏军主帅元英错误估计战场形势,一意孤行,几乎全军覆没。

梁军在韦睿、昌义之等将领的带领下,稳扎稳打,适时反攻,终于取得了自宋元嘉初年以来南朝对北朝作战的最辉煌的一次胜利,稳定了淮南形势。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099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