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魏晋风度

南北悲歌——拓跋宏巧迁都

历史大观园 魏晋风度 2020-07-08 17:10:28 0

其实,所谓南征云云,全是拓跋宏故意抛出的烟幕弹。

他的真正用心,乃是想迁都。

对,是迁都。将北魏的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早在晋义熙十一年(北魏神瑞二年,公元415年),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时代,拓跋嗣也曾动过迁都的念头。

那一年,由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一带连年霜旱,秋谷歉收,发生了大饥荒。云中、代郡很多百姓被活活饿死。当时的太史令王亮就对明元帝说:“平城连年霜旱,根据天象所示,必有大难,宜把国都从平城迁至邺城。”

拓跋嗣就初步确定了将都城迁往邺城的方案。

可是,崔浩却持反对意见。

反对的理由有三。

一、太行山以东各州的人民,一向以为魏国地大物博,人口、牲畜众多。如果迁都,东部各州平均分配下来,每州分不了多少鲜卑人,就会让这些地方的人摸清了大魏国的真实情况,从而产生蔑视和欺侮鲜卑人的念头。

二、让鲜卑人和汉人杂居各地,容易水土不服,导致疾病流行,后果不堪设想。

三、国家政治中心南移,势必会引起柔然等部族乘虚而入,云中、平城等地随时会沦于敌手,即使我国回师援救,因中隔恒山代土,根本来不及。而如果不迁都,即使山东发生变乱,也可轻骑南出,耀武扬威,人们不知虚实,自会望尘畏服。

迁都之议,由此搁置。

随着北魏的强大,这些年来,拓跋宏也有了迁都的心思。

因为,他觉得北魏不再是偏居一隅的边陲小国,而应该是继承中原王朝正朔的泱泱大国。

萧齐永明十年(公元492年),拓跋宏曾召集群臣讨论北魏政权的德运行次问题,即按照五行中火生土、土生金的说法,确定大魏所对应的德运。

两汉为火德,魏代汉,魏为土德;晋代魏,晋为金德。

根据火——土——金——木——水的次序,南面的刘宋以正统自居,自认为接承于东晋,定为水德;而南齐由刘宋禅让得国,故为木德。

北魏远强于南朝,如果不正定德运,那岂非主动承认自己是伪朝伪政?是一非法组织?

这绝不可以!

那么,北魏德运所对应的是什么呢?

西晋灭亡,后赵的石勒认为自己继承了西晋政权,将后赵德运定为水德。而前燕灭后赵,则以木德自居。前燕则灭于苻秦之手,故遵从火德。

自汉到苻秦,火——土——金——木——水就轮了个遍。

北魏前期的君主都认为大魏的兴起,起自前秦的败落,德运应该从前秦往下传,为土德。

拓跋宏却认为赵、燕、秦根本不配谈德运,而北魏的先祖拓跋猗卢被西晋封代王、建代国,北魏的运祚本来就承继于司马氏的晋朝,故应撇开赵、燕、秦三朝,以水德直接继承晋朝的金德。

显然,如果遵奉土德,那就意味着北魏是由赵、燕、秦传承而来,只是个割据王朝,这也等于间接地承认了南朝的正统地位。因为,南朝的宋、齐乃是传自东晋,而晋室继承于汉、魏。

拓跋宏将北魏定位为水德,则是直接将刘宋、萧齐、甚至东晋斥出了政权的传承队伍中,北魏成为了大中华的正统王朝。

既为正统王朝,那么就必须代表中华的最先进文化,北魏政权就必须进行彻底的汉化。

汉化的首要工作就是迁都。

将国都迁至中原,特别是东周故都洛阳,这才能取得广大人民的认同。

可是,普通人搬个家,也是伤筋动骨的事,要搬迁国都,可是个了不起的大工程。

当然,物品的搬迁还是次要的,主要的是人心转不过弯来。

本来,很多人都习惯于因循守旧的生活,而鲜卑本是游牧民族,适应于北方的气候生活,蓦然要迁往炎热的南方,融入到农耕文化中,这就太不容易了。

所以,拓跋宏虽早有迁都之意,却一直引而不发,生怕火候掌握不好,引来反对声浪太大,进而使计划夭折。

萧赜要攻取彭城的小动作,正好让他找到了个瞒天过海的招儿,将几十万人,包括王公贵族、朝臣公卿,成功地骗到了洛阳。

应该说,和他同谋的还有任城王拓跋澄。

那天,在经武殿卜出了“革”卦,两人就要不要南征进行了一番争论。散朝后,拓跋宏特意留下拓跋澄,将所谓“南征”的真实意图如实告诉了拓跋澄。他说:“关于‘革卦’的事,需要进一步和你讨论一下。在朝堂上,我之所以动怒,是因为害怕大家争着发言,破坏了我的大计,所以才声色俱厉以震住他们。我想,你应该是站在我一边的。”接着,他悄悄地对拓跋澄说:“今日之举,诚为不易。我们国家是在北方疆土上兴起的,后来又迁都到平城。但是,平城只是用武之地,而非文治之所。现在,我打算进行改变风俗习惯的重大变革,这条路走起来诚为不易,朕只是想假大军南下之机将京都迁到中原,卿以为何如?”拓跋澄当即展颜说:“陛下欲迁都中原而经略四海,此正为周、汉兴隆之根本原因。”拓跋宏说:“北方人习常恋故,迁都之事一旦宣布,必将惊扰,奈何?”拓跋澄回答说:“非常之事,本来就非常人之所及。陛下的决断出自于圣心,若已造成既成现实,他们又能有什么作为?”于是,这场以“南征”为外衣的迁都活动就秘密地展开了。

现在,拓跋宏看拓跋桢等满口应承自己提出的任何要求,也担心戏演得太过,搞不好砸了戏路,便将迁都洛阳的想法说了出来。

他说:“朕世代居住于幽燕朔方一带,一直想要南迁中土。如果我们放弃南征计划,干脆,就借这个机会,把京都迁到这里,你等以为何如?”

迁都?!!

这个动作太过巨大了,群臣的脑袋“轰”了一下,久久回不过神来。

拓跋宏生怕事情有变,就快刀斩乱麻,像拍卖会上负责敲榔头的人一样,大声催道:“同意迁都的人站在左边,不同意迁都的人站在右边!”

南安王拓跋桢晃了晃自己的脑袋,异常清醒地说:“‘成大功者不谋于众’,陛下如放弃南征计划,迁都洛邑,此正为臣等之愿,苍生之幸!”大步走到了左边。

其余人等见了,也就跟着高呼万岁,纷纷站到了左边。

尽管有个别人不愿意南迁,但大势所趋,也就跟着向左边走来。

拓跋宏的迁都大计,就这么确定了下来。

事后,有些魏臣觉得自己入了拓跋宏下的套,很不甘心,想反悔。

燕州刺史穆罴说:“如今四方未定,不宜迁都,若都城迁到了河南,则征伐无马,以何克敌制胜?”

拓跋宏说:“我们虽然迁都,却又不是丢弃了燕、代,将平城改成专用的马场,岂不更好吗?又何患无马?平城地处恒山的北边,于九州之外,非帝王之都。”

尚书于果又说:“臣并不认为平城比洛阳好,但自先帝创业以来,久居于此,百姓安居乐业,一旦南迁,众情不乐。”

拓跋宏慨然道:“王者以四海为家,或南或北,哪有长处一地而不动的?朕之远祖,世居北荒。至平文皇帝时方才建都于东木根山。其后,昭成皇帝(拓跋什翼犍)迁都于盛乐。道武皇帝(拓跋珪)又迁都于平城。朕很幸运遇上了平定天下、施行教化的时运,为何就不能迁都?”

诸臣被斥得哑口无言。

平阳公拓跋丕还想说些什么,想想没说得出,就说:“迁都大事,应当通过卜筮来决定。”

拓跋宏道:“古代的周公、召公是圣贤之人,所以才能卜问宅居。这种圣贤如今已经绝种了,卜筮又有何用处?况且古人说了:‘卜以决疑,不疑何卜!’卜筮本是为了决疑,我都没存在犹疑,何必占卜?”

这样,反对迁都的声音终于低下去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wjfd/2098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