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宋元文明

元末农民大起义的

历史大观园 宋元文明 2020-06-06 11:45:02 0


爆发和初期斗争

一、韩山童、刘福通颖上首举义旗

至正十一年(1351午),元朝政府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征发十五万民工修治黄河时,北方的白莲教徒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动,韩山童、刘福通等看到十几万民工聚到一起,这是发动起义的一个有利时机,于是便决定起义。

韩山童暗地里让白莲教徒到黄河工地上服役,以合法的形式将起义的骨干力量集中起来,并在河工中积极宣传“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又散布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同时,特地雕成一个独眼石人,在其背上刻了“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几个大字,暗中埋在即将掘开的黄陵岗黄河敌道上。当开河挖出了一只眼的石人时,河工们惊诧不已,奔走相告,轰动了整个工地。消息传出,大河南北,人心浮动,起义的条件成熟了。

至正十一年(1351年)5月,韩山童与刘福通、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王显忠、韩咬儿等,在颍上(今属安徽)集会,聚众三千人,“杀白马、黑牛、誓告天地”,准备起义,刘福通宣称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他们还宣传南宋广王赵昺走厓山,丞相陈宜中逃亡日本,因而发布诏书,称“蕴玉玺于海东,取精兵于日本。贫极江南,富称塞北”,现在要恢复宋朝。

“贫极江南,富称塞北”,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元朝的社会矛盾。

“贫极江南”,是说广大汉族人民在蒙古贵族的压迫剥削下纷纷破产,贫困到了极点:“富称塞北”,是原居塞北的蒙古统治者通过兼并土地和搜括财富,一个个成了大富翁。这一口号,把民族斗争和阶级矛盾密切地结合了起来,具有很大的号召力。但是,正当积极准备起义时,却走漏了消息,元兵前来镇压,韩山串被俘牺牲,其妻杨氏、子林儿逃亡武妥山(今江苏徐州附近)

中,刘福通等也逃出了重围。

5月三日,刘福通再次起兵,并一举攻占颍州,起义队伍主要由白莲教徒组成,他们头裹红巾,烧香拜佛,因而被称为“红巾军”,也称为“香军”。为了便于吸引更多的人入红巾军的反元起义,刘福通打出了“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战旗,明确地表示要打到大都去,推翻蒙古贵族的统治,恢复大宋汉族政权。这面战旗,吸引了更多的群众走上了起义道路,红巾军的队伍迅速扩大。

刘福通起义后,元朝政府命枢密院同知赫厮、秃赤领阿速军六千及各路汉军,由河南行省徐左丞协助前往颖上,镇压红巾军。阿速军是由回人组成的军队,“素号精悍,善骑射”,但赫厮等人“但以酒色为务,军士但以剽掠为务”,因此不敢与红巾军对抗,“赫厮望见红军阵大,扬鞭曰‘阿卜!阿卜!(走!走)”临阵逃跑。后赫厮败死于上蔡,徐左丞也因损兵折将被先廷处死。刘福通乘胜攻占亳州(今安徽毫县),杀元徐州兵马使秃鲁。6月,攻占项城(今河南项城南)、朱皋(今河南固始北)、罗山(今属河南)、真阳(今河南正阳)、确山(今属河南)等城,并派兵攻舞阳(今属河南)、叶县(今属河南)等地。

赫斯的阿速军失败后,同年9月,元顺帝又令知枢密院事也先帖木儿、卫王宽彻哥率领十万元军围攻刘福通起义军。12月,也先帖木儿攻占上蔡县城,农民军韩咬儿被俘牺牲。

至正十二年(1352年)3月,元兵又攻陷汝宁。闰3月,元廷以平章巩卜班为统帅,率侍卫汉军合爱马鞑靼军,合兵数万,屯汝宁沙河岸,但他不敢与农民军交锋,“日夜沉溺酒色,醉卧不醒”。刘福通夜来袭营,元兵大乱,自相残杀,四散逃命,巩卜班下落不明,天亮收尸,得其尸死人中。元军溃退数百里,一直逃到项城。巩卜班死后,元顺帝又任也先帖木儿为统帅,统精兵三十余万,“金银物帛车数千辆,河南北供亿万计,前后兵出之盛无如此者”,妄图一举扑灭红巾军。但是,在巩卜班败死之后,元兵已成惊弓之鸟,不敢与红巾军对阵,所以,当进驻沙河后,元兵便不敢前进了。相持不到两月,1日元兵夜惊,四散奔逃,粮食、军资、车辆丢弃如山积,也先“仅收散卒万人,直抵汴梁城下”。红巾军取得了反围攻的巨大胜利。

二、徐寿辉、赵普胜蕲州起义

刘福通颍州起义后,对南方的白莲教徒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他们感到时机已经成熟,至正十一年(1351年)8月,在徐寿辉、邹普眭领导下,于蕲州(今湖北蕲春南)也发动了起义。徐寿辉,初名真一,蕲州罗田人,以贩布为业,往来于蕲州、黄州(今湖北黄冈)之间。赵普胜是一个铁工,经常为人打制生产工具,他们的职业为其联系群众提供了方便。赵普胜宣传“弥勒佛下生,当为世主”,在群众中很有威望;徐寿辉生得“相貌异众”,起义时被推举为首领。为破除封建统治者散布的天命论思想和坚定起义群众的胜利信心,徐寿辉也象陈胜、吴广起义“鱼腹丹书”、“篝火狐鸣”那样,起义时以神道设教的形式发动群众,“构圣人堂于多云山中,溪水日再潮,溪旁有巨石,状类舣舟,寿辉命筑一穴,判桅其上,祝之曰:‘天祚寿辉,石当扬飘出溪口’。石为行十余丈。寿辉遂决意反。”这一戏剧性的活动,不一定真实,但在当时却发挥了作用,它坚定了农民群众的胜利信心,轰轰烈烈的南系红巾军大起义在蕲州爆发了,他们也头裹红巾,称红巾军。

蕲州起义后,红巾军队伍很快扩大,9月,攻占蕲水(今湖北浠水),杀蕲州总管李孝先。元朝统治者获悉后,急令镇守武昌的威顺王宽彻普化前往镇压。宽彻普化与其子别帖木儿、答帖木儿率领王府亲兵和新招募的士兵前往蕲水,结果在金刚台被红巾军将领倪文俊打得大败,别帖木儿也被生俘。初战胜利,大大鼓舞了红巾军战士的斗志。从此,他们以更大的革命热情和勇气,向元朝反动势力发动了更加猛烈的进攻。

10月,为便于领导南系红巾军的反元斗争和进一步号召广大群众,徐寿辉称皇帝,“颁万寿历,建元治乎,国号宋。”以蕲水为都城,后又改国号为“天完”,取压倒“大元”之意,图个吉利。天完政权的中央机构,从已发现的天完铜印来看,与元朝相似,中央有中书省,初称莲台省,设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中书省之下,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在中书六部之外,是否还有抠密院、御史台、翰林院等机构,限于资料不足,还不能完全证实。天完政府也象历代王朝一样,为对开国元勋表示尊崇,设置了三公等作为大官加衔,如赵普胜曾被封为太师,欧普祥为大司徒等;其地方行政机构,是以后随着占领区的扩大而逐渐建立起来的,最高机构为行省,从现在已发现的天完铜印和文献资料来看,曾经设立过江南行省、汴梁行省、陇蜀行省、江西行省等;省以下的行政机构,也仿效元朝制度,有路、府、州、县之设,但详细情况还不清楚。天完的军事机构,是否有地方行枢密院之设,由于缺乏史料,也不清楚,但由实物与文献资料证明,它设有统军元帅府、管军总管府、管军万户府、管军千户所、管军百户所,设元帅、总竹、万户、千户、百户等职。天完政权机构的建立,使白莲教徒的起义逐渐脱去宗教的外衣,使南方各地进行武装反元斗争的教徒由分散行动逐渐走向统一指挥。

三、方国珍浙东起义

方国珍,又名方谷珍,台州黄岩(今浙江黄岩)人,“世以贩盐浮海为业”,《明史》本传称其“长身黑面”,“力逐奔马”,可见是一条健壮的汉子。至正八年(1348年),黄岩一带发生了蔡乱头为首的起义,“行剽海上”,元兵前往镇压,追捕不获,便株连平民。方国珍的冤家陈氏,借机诬他与蔡通,官府派人索捕,国珍大惊,乃向官府行贿求免,但“屡倾资贿吏,寻扑如初”,无济于事,国珍计穷,且无以自白,乃杀冤家陈氏,与其兄国璋、弟国瑛、国珉、侄亚初等聚集避难贫民数千人,逃亡海上,劫夺海运粮船,扣押海运官员,掀起了武装反抗先朝统治的斗争。

方国珍起义后,元顺帝诏江浙参政朵儿只班率舟师镇压,追至福州五虎门,“国珍知事危,焚舟将遁,官军自相惊溃,朵儿只班遂被执”。由于元兵自溃,起义军反败为胜,一举生俘参政朵儿只班,取得很大胜利。方国珍的起义,并非为反压迫,反剥削,乃系为私家报仇,实出于无奈,因此,他没有把推翻元朝统治作为自己的斗争目标,而一心追求的是官位、地盘。正因为如此,所以当俘虏朵儿只班后,他不仅没有杀掉他,相反还将其视为“奇货”,把他当作了向元廷讨价还价的法码。为了求得官位,方国珍迫使朵儿只班上书朝廷,让元顺帝下招降之诏。元朝中央感到无力消这运支起义力量,又怕切断海运,乃下招降诏书,授他庆元定海尉。方国珍虽然接受了元朝官位,返回了家乡,但其起义军却并未解散,不久,方国珍又起兵反元。

至正十年(1350年)5月,“方国珍剽掠至大、小笛雪,宜慰司移檄元帅扈海,率万户孙昭毅等往捕,师溃于水澳”,元兵大败,连元帅扈海也成了俘虏。12月,方国珍更“烧掠沿海州郡”。至正十一年(1351年)2月;元顺帝诏令孛罗帖木儿为江浙行省左丞,会同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泰不华,夹击方国珍。

6月,孛罗帖木儿与泰不华合兵围攻起义军,孛罗帖木儿先期到达大闾洋,方国珍侦知孛罗孤军深入,乃“夜率劲卒纵火鼓噪,官军不战皆溃”,孛罗帖木儿被擒,其全军覆没,起义军取得巨大胜利。随后,孛罗帖木儿又“为国珍饰词上闻”,要求朝廷招安。元廷遣大司农达识帖木儿至黄岩招降,国珍登岸罗拜,被授予千户,其他兄弟也“授官有差”。

至正十二年(1352年)3月,元“朝廷征徐州,命江浙省臣募舟师守大江,国珍怀疑,复入海以叛”。方国珍再起后,泰不华发兵扼守黄岩之澄江(今福建灵江),又派王大用劝降。方国珍将王大用扣押,以小舟二百艘袭击海门,进占州港,攻马鞍诸山。泰不华率兵乘潮而进,船触沙,不能行,被起义军包围,激战中,泰不华被刺身死,被沉尸于海?其部下全部被歼。

孛罗帖木儿、泰不华两支元兵被歼,元廷大惊,急忙调兵遣将防守浙东。同年闰3月,升左答纳失里为浙省左丞,以吴世显为浙东同知元帅,与浙东添设都元帅章保同守温州,黑的儿为福建同知元帅,与浙省副帅也忒迷失同守台州。5月,又命江南行台御史大夫纳麟于台州招集地主武装,共同“夹攻方国珍”。6月,方国珍攻占黄岩城,复乘海船攻掠乐清、瑞安一带。8月三日,方国珍又攻占台州(今浙江临海)。方国珍降而复叛,不过是向元朝政府讨价还价的手段,因此,他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却依然不忘招安,为了求得更高的官位,他还派人潜入大都(今北京)贿赂朝中权贵。至正十三年(1353年)3月,元廷又命江浙行省左丞帖里帖木儿,江南行台御史左答纳失里招降方国珍,经过讨价还价之后,二人代为申请五品流官,同年10月,元朝政府授方国珍徽州路治中,国璋广德路治中,国瑛信州路治中。至正十四年(1354年)复叛,拥有战船二千三百多艘,“据海道,阻绝粮运”,控制了东南沿海的南北交通,不时攻掠沿海州县。

四、张士诚泰州起义

张士诚,“小字九四,泰州白驹场(今江苏东台县境)亭人。

有兄弟三人,并以操舟运盐为业,缘私作奸利”,是运盐专业户兼私盐贩。运盐户经常受到官府和富豪的欺压,必须经常向他们送礼行贿,才能维持生计,如仓官,“凡遇纲船到仓,必受船户之贿,纵其杂和灰土,收纳入仓,或船户运至好盐,无钱致贿,则故生事留难,以致停泊河岸”,使船只不能按期返回,枉费盘费,加重运户的负担。贩运私盐,是违法的,元朝规定,私贩者要“徒二年,决杖七十,财产一半没官。”夹带私盐,也属犯禁,因此,他们更必须向各地官员,富豪行贿才能混过去,自然,官员、富豪们就乘机对他们敲诈勒索。张士诚“常鬻盐诸富家,富家多凌侮之,或负其值不酬,而弓手邱义尤窘辱士诚甚”。封建官僚、地头蛇们的欺压,使张士诚逐渐产生了造反报仇的念头。刘福通起义后,他感到报仇的时机到了,于至正十三年(1353年)正月,士诚乃“帅诸弟及壮士李伯升等十八人起义,并灭诸富家,纵火焚其居”,发动了武装起义。

当时,“盐丁方苦重役”,张士诚稍加联络,他们便热烈响应起义,并共推张士诚为主,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到上万人,几个月的时间,就攻占了泰州(今江苏泰州市)、兴化(今属江苏)、高邮(今属江苏)等城,并结寨于德胜湖。

张士诚一起义,就遭到当地地主豪绅武装的镇压。大地主刘子仁在丁溪阻击张士诚,激战中,士诚的二弟士义中箭牺牲,士诚带领起义队伍,“愤怒决战”,转败为胜,刘子仁仓皇逃入大海。元淮南江北行省获悉张士诚起义,派兵前来镇压,结果也被张打败。在军事镇压失败之后,元朝统治者又派出高邮知府李齐进行“招谕”,并许以官位。张士诚表示接受元朝政府所授“民职”,但随后他发现元朝兵力薄弱,便乘元兵不备,杀元淮南江北行省参知政事赵琏、知府李齐,复起。

至正十四年(1354年)正月1日,张士诚在高邮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建元“天佑”,建立了政权。张士诚“出狱囚,蠲民逋”,解放了关在监狱中的劳动人民,免除了人民所欠赋税,平日欺压人民的官员,豪绅许多人被处死,高邮一带人民拍手称快,官僚土绅闻风丧胆。地主文人张蜕庵曾写诗描述当时的情形,“高邮自昔号铜城,一旦东门委贼兵。杀气仓皇迷野色,怨魂呜咽泣江声。广陵琼树春仍在,甓社珠光夜不明。白首故人悲赵李,临风唯有泪纵横”。表达了地主分子在农民铁拳打击下无可奈何,只能向隅而泣的情绪。

元朝统治者招降失败后,6月6日,元将达识帖睦迩又率兵来攻,结果被张士诚打得大败,“诸军皆溃”。元顺帝下诏令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佛家闾发兵相助,也无济于事,又为张士诚击败。9月,元顺帝见张士诚起义军的力量日益壮大,乃命“脱脱以太师、中书省右丞相总制诸王各爱马、诸省各翼军马、董督总兵、领兵大小官将出征高邮”,一切军资、衣甲、器仗、粮食、柴薪等,均取自江浙。11月,脱脱带领数十万大军,水陆并进,到达高邮境内。张士诚率军迎击,激战失败,退入城内,元军包围高邮城,并分兵侵占六合。元枢密院判官董抟霄率领水兵随脱脱南犯,进占盐城,兴化,随后,张士诚的水军又在大纵。德胜两湖战败,十二个水寨,全为元兵侵占,不得不渡过淮河,转移到安东州(今江苏涟水)。元水兵尾追,又败,安东亦为元兵侵占,农民军损失很重,脱脱率领的元兵号称百万,还借来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军队,史称:“出师之盛未有过之者”。元兵猛攻高邮,并一度爬上城墙,张士诚指挥起义军日夜坚守,形势极为紧张。

正当高邮战役处于白热化的时候,由于元朝统治者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书右丞相哈麻却使监察御史袁赛因不花等上书元顺帝,弹劾脱脱“出师3月,略无寸功,倾国家之财以为己用,半朝廷之官以为自随”。结果以“坐视寇玩”罪,脱脱被“削去兵柄,安置淮安路”。脱脱撤职的消息传到高邮城下后,元兵大为震惊,顿时谣言四起,将领人人自危,各谋出路,无心再战,张士诚借机反击,元“大军百万,一时四散……其散而无所附者,多从红军”。元兵四散溃逃,许多人投入起义军。高邮保卫战取得了巨大胜利,使起义军转危为安。

五、其他农民起义

除上述几支义军外,其他地区还有一些起义军,其中规模较大的,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8月李二、赵君用起义;十—月王权起义;至正十二年(1352年)正月孟海马起义;二门郭子兴起义等。

李二,邳州(今江苏邳县北)人,“值岁饥,其家惟芝麻一仓,尽以赈人”,从此人称他为芝麻李。刘福通起义后,他联络邻人,社长赵君用、樵夫彭早住等八人,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

8月10日起义。起义前他们作了周密的计划,四人“佯为挑河夫”,进入徐州城内潜伏下来,夜半,四人在城内放起火来,城外四人亦放火响应,顿时城内外火光冲天,喊杀声震地,他们夺取元兵武器乱杀,元兵遭此突然袭击,秩序大乱,在黑夜中互相攻杀,元官兵四散奔逃,他们很顺利地占领了徐州城。“天明,又树大旗,募人为军,从之者亦百万余”。许多贫民参军,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很快攻占了徐州周围的宿州(今安徽宿县),五河(今属安徽)、虹县(今安徽泗县)、丰沛(今江苏丰县、沛县)、灵壁(今属安徽),并西下安丰(今安徽寿县南)、濠州(今安徽凤阳)、泗州(今江苏盱眙)等地,队伍扩大到十万多人。

至正十二年正月,元顺帝令逯鲁曾为淮东添设元帅,统领两淮所募盐丁等三万多人,围攻徐州芝麻李起义军。9月,元丞相脱脱为取得战功以提高自己的身份,也来到徐州。元军以优势兵力合攻徐州,红巾军虽然进行了英勇抗击,但终因寡不敌众,9月21日,徐州城破。元军进城后,进行了野蛮的大屠杀。芝麻李虽然突围,但一个多月后,他又被俘,“械送京师,脱脱密令人就雄州杀之”。徐州失陷后,赵君用、彭早住率领余部奔潦州,往依孙德崖、郭子兴。脱脱令元将贾鲁与月哥察儿围攻濠州,红巾军合力坚守。至正十三年(1353年)5月,因主将贾鲁死,元兵退去。潦州解围后,彭早住称鲁淮王、赵君用称永义王,二人反客成主,郭子兴竟为其所制。随后,彭、赵二王又互相火并,战士多死,早住亦亡,起义军削弱了自身的力量。

布王三,原名王权,因曾为布商,故人称他为“布王三”。

至正十一年(1351年)11月,他在邓州(今河南邓县)起义,12月,攻占邓州、南阳(今属河南),号“北琐红军”。随后,又攻占唐州(今河南唐河)、嵩州(今河南嵩县)、汝州(今河南监汝)、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市)等城。至正十二年(1352年)正月,孟海马起义,攻占襄阳,杀元总管柴肃,号“南琐红军,随后,又攻占房州(今湖北房县)、归州(今湖北秭归南)、均州(今湖北均县西)、峡州(今湖北宜昌)、荆门(今属湖北)等城。这两支红巾军主要活动于江汉流域,与刘福通的红巾军互为声援。自至正十二年(1352年)问3月开始,元朝统治者对布王三、孟马海为首的农民军也进行了大规模镇压,5月,答失巴都鲁攻陷襄阳,布王三被俘牺牲,北琐红军失败。北琐红军失败后,元军以优势兵力进攻南琐红军,因寡不敌众,孟海马一再失利,至正十四年(1354年)答失八都鲁攻陷峡州(今湖北宜昌市),南琐红军失败。

至正十二年(1352午)2月,濠州(今安徽凤阳)定远富豪郭子兴起义,占据濠州。郭子兴祖籍曹州(今山东菏泽市),后移居濠州,其父为术士,娶富户瞎女,家道日隆,至郭子兴辈,兄弟三人,已成为当地富豪。郭子兴“任侠喜宾客,会元政乱,子兴散家资,椎牛酾洒,与壮士结纳”,至正十二年(1352年)

春,集结群众数千人,发动武装起义,一举夺取濠州,并以濠州为根据地,不时攻打附近州县,成为淮水中游的一支重要反元武装力量。

另外,至正十一年(1351年),在郧县(今属湖北)有田端子起义;在陕西有金花娘子起义;在长山(今山东邹平东)有张虎山起义,聚众万余人;在邹乎县还有马子昭起义;至正十二年(1352年),在泸州(今属四川)爆发了王世昌的起义;至正十三年(1353年),在南海(今广东广州)有邵宗愚起义,并自称元帅,一度攻占南海城;至正十五年(1355年),东莞(今属广东)王成、陈仲玉起义。

这时,各地少数民族也纷纷起义。至正十二年(1352年),湖广苗民起义,一度攻占常宁(今属湖南);钦州(今广西钦县)有僮族黄圣许起义,攻击钦州及灵山、安远二县;至正十四年(1354年),耒阳(今属湖南)瑶族人民起义,曾进攻衡州(今湖南衡阳市),杀元万户许脱因等。这说明,各少数民族也不堪忍受元朝统治,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各族人民互相支持,并肩战斗,他们为推翻元朝黑暗统治都作出了贡献。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ywm/503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