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隋唐气象

简明正史——刘知幾 吴兢 韦述

历史大观园 隋唐气象 2020-07-23 10:52:08 0


刘知幾(661—721) 本名子玄,字知幾,后因避玄宗之讳,故以字行,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刘知幾十二岁时,曾与诸兄从其父学习《左传》,仅一年,即通览群史,学业大进,很得其父称赞,后与兄知柔俱以文词知名。刘知幾二十岁考中进士,被授获嘉(今属河北)主簿。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曾诏令九品以上文武官畅言时政得失。知幾在上疏中针对当时的种种弊政,大加讽谕,其中有云“每年大赦,或一年再赦,这是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君不虚授官爵,臣不无功而禄。臣下妄受为不忠,君主妄施为不惠。如今群臣无功者接连升官,以至都城之内盛言‘车载斗量,把推腕脱’之谚”;“刺史未能连任三年者,不可轻易升迁和调任,应严格考课,明确赏罚”等。武则天览疏称善不已,但终不能用。后来,他又以当时官爵伪滥而法网严酷,士人竞为趋进而多陷刑戮等弊端,作《思愤赋》以嘲讽。

长安年间,刘知幾又升任左史,兼修国史。唐中宗景龙初年,再转太子中允,依旧撰修国史。当时,在史馆任职监修官的有侍中韦巨源、纪处讷和中书令杨再思、兵部尚书宗楚客及中书侍郎萧至忠等。刘知幾认为监修官人数太多,这是国史修撰的一大弊病,加之萧至忠对史官的管理不善,妄加指责。于是,刘知幾便请求罢去自己史官之职。接着,又向萧至忠上书,条列了当时官修国史的种种弊病:“古之国史,皆出自一家,从未听说有聚众修史之举。只有东汉明帝时始把诸儒召至东观,共撰《汉记》。但终因组织不密,条章未立即罢。而如今史馆的史官众多,各自称能,互以文轻。每欲记一事,载一言,均搁笔相视,含毫不决。故头白可期,而史册无日”;“前汉时期的郡国史书,先上太史,次上丞相;后汉公卿们的撰述,先集公府,然后总集兰台。所以史官修史时资料充足,左右逢源。但从近代以来,此道渐废。史官编撰国史之时,都要亲自询问采访。君王的起居,大臣的行状,因收不及时,阙遗无寻。要想求风俗于州郡,人力不及;欲讨沿革于台阁,簿籍难见”;“如今的史馆设置宫中,深居九重,旨在防止请托,杜绝颜面。但史官如林,众口难掩,一字褒贬,尚未绝口,朝野即知。常人之情,不能无畏”;“古代史官皆有倾向。《春秋》之义,以惩恶劝善为先。《史记》则贬低处士而称颂雄奸,《汉书》则压抑忠臣而掩饰君主阙失。如今史官却只能秉承监修,而监修官志趣各异,有的喜欢直书,有的则主张隐恶,十羊九牧,莫衷一是”;“国家设置监修,原为总领史职,规划体例,划定年限,合理分工,督促检查,庶几人思自勉,则书可立成。但如今的监修官却无所事事,史官无所适从,致使争为苟且,务相推诿,迁延岁月”。萧至忠得书,心中不悦,但惜其才能,不许其解除史任。宗楚客等人则对知幾的正直之言,大为嫉恨,曾气愤地说:“此人如此上书,想把我们监修官置于何地!”

刘知幾觉得自己的修史主张在当时很难施行,便在修史之余,退而着手编写《史通》一书,至唐中宗景龙四年(710)书成。该书共二十卷四十九篇,内篇三十六,多论史书源流、体例和编撰方法;外篇十三,多述史官建置沿革和史书得失。作者主张应编撰纪传体的断代史书,但须增加都邑、氏族、方物和方言四志。并认为史家必须兼有“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而特别重视史家的史识。主张史家修史要“不掩恶,不虚美”,“良史以实录为贵”,反对“妄生穿凿,轻究本原”。并对官修史书的弊病,多有针砭。对旧史的失实和浮夸之处,也详加评论。太子右庶子徐坚阅读此书后,大加赞扬说:“职任史官者,应将此书置于座右。”刘知幾亦自负其才,曾以汉代扬雄自比。后以修《则天实录》之功,被封居巢县子。他的乡邻以其兄弟六人俱以进士及第,又以文学修史知名当世,遂改其乡里为高阳乡居巢里。

唐睿宗景云年间,刘知幾官至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馆学士,仍依旧修国史。唐玄宗开元初年,又迁左散骑常侍,修史如故。礼部尚书郑惟忠曾问刘知幾说:“自古以来,文士多而史才少,这是何故?”知幾回答说:“史才须有三长,但世无其人,故史才少。所谓三长,即史才、史学、史识。如有史学而无史才,就像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筐,而使愚人经营,最终只能穷困潦倒,决不会发财致富。如有史才而无史学,就如同想当一名能工巧匠,而家中却无一件木锯铁斧,最终也不会筑成一座宫室。但最重要的还是史识,如果史家具备正直不阿的修史品质,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见而知惧,就会如虎添翼,所向无敌。如果无此三长,切不可尸位史任。”时人都很佩服他的这番议论,称其为至理名言。

开元九年(721),刘知幾长子刘贶任太乐令,因犯罪被判流刑。刘知幾亲至宰相处申理,玄宗闻讯大怒,当即将其贬授安州都督府别驾。次年,刘知幾死在安州(治所在今湖北安陆)。后追赠工部尚书,谥曰文。

吴 兢(670—749) 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从小勤奋好学,博通经史,曾得到时人魏元忠和朱敬则的器重。武则天圣历年间,元忠、敬则相继任相,他们先后以史才荐举吴兢,武则天遂令其在史馆供职,修撰国史。不久,又拜右拾遗内供奉。唐中宗神龙初年,迁右补阙,与韦承庆、崔融、刘知幾等撰成《则天实录》,以功转起居郎。神龙三年(707),皇太子李重俊发难被杀,有人诬陷相王李旦参与密谋,中宗大怒。吴兢上书为李旦鸣冤,言辞恳切。

唐睿宗李旦即位不久,吴兢因父亲亡故解职。服丧期间,仍在家继续修史。开元三年(715),丧期终止之时,唐玄宗诏令复职。吴兢上疏说:“臣所修国史已成数十卷,在家服丧期间,仍笔札未断,请求终其余功。”玄宗答应了他的请求,遂拜以谏议大夫,允许依前修史。不久,又兼修文馆学士,历任卫尉少卿、左庶子等职。开元八年(720),吴兢为了总结唐太宗贞观年间的为政经验,遂着手分类编撰唐太宗与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文武百官的问答、诤谏和奏疏,以及种种为政设施等,总成十卷四十篇,名曰《贞观政要》,旨在以后当政者“克尧前轨,择善而从。”玄宗览书大悦,倍加称赞。这时,玄宗初立,励精图治,总揽权纲,勇于决断,群臣畏服。吴兢担心玄宗滋生骄奢,又上疏进谏,以历史为鉴,要玄宗作一个肯纳忠谏的明君。

开元十四年(726),关中地区继春旱之后,又出现风灾,玄宗诏令群臣畅言为政得失,吴兢又上疏说:“风是天地之阴,为大臣之象。臣恐陛下身边有奸臣擅权,怀篡逆之心。陛下承武后、中宗之乱,府库空虚,官员伪滥,户口流散,政出多门,贿赂公行。这些弊政不革,实为政事之阙。愿陛下退奸佞,绝巡游,减宫女,裁御马,明选举,慎刑罚。虽有旱风之灾,不足损害圣德。”

吴兢先后任史官近三十年,叙事简要,甚获时人称赞。但其晚年失之太简,史书多有疏误,是其一失。开元十七年(729),由左庶子被出为荆州司马。吴兢奏请携带史册,于任所续修,玄宗诏从。这时,张说亦被罢相职,在家修史。有人认为国史不宜在史馆以外修撰,玄宗遂诏令吴兢和张说在馆编写。吴兢前后编成《国史》总六十五卷,藏于秘府。天宝初年,吴兢又任恒王师傅。这时,吴兢已年老病笃,犹请为史官,宰相李林甫因其年高不用。天宝八载(749),病逝于家,享年八十。

韦 述(?—757) 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高宗时司农卿韦机曾孙,其父景骏官至州刺史。韦述从小聪明伶俐,尤喜文学经史。家有藏书二千多卷,述在孩提之时,即阅读殆尽。唐中宗景龙元年(707),韦述之父调任肥乡(今属河北)县令,韦述随至任所。当时的洺州(治所在今河北肥乡西北)刺史元行冲是韦述表兄,时称大儒,学问渊博,经常载书数车以自随。韦述曾入其书斋,看见丰富藏书,喜不自胜,并伏案阅读,以致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元行冲惊奇不已,与之交谈,韦述又口若悬河,经史无所不通,让他作文,下笔即成,一挥而就。元行冲兴奋地说:“此人必是吾外家之宝。”

景龙二年(708),韦述从肥乡西入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试。主考官、考功员外郎宋之问看到韦述在举人中年龄最少,身材矮小,就笑着向他问道:“韦学士童年都有何爱好,写过哪些论著?”韦述回答说:“性好著书。曾编写《唐春秋》三十卷,恨未完稿。至于文章诗赋,只待明试。”宋之问惊奇地说:“本求异才,果得迁、固。”这一年,韦述果然以上第登科。

唐玄宗开元五年(717),韦述任栎阳(今陕西高陵东北)县尉。不久,秘书监马怀素受诏编写图书目录,韦述受邀与元行冲、齐澣、王珣、吴兢等二十多人,同赴秘阁编录四部书目。历时五年,共编写目录二百卷。在检索书目时,韦述曾见常侍柳冲所撰《姓族系录》二百卷,遂于抄写书目之余,手自誊录,回家后又随即整理。一年以后,竟撰成《开元谱》二十卷,由此姓氏源流,更加详赡。

开元十三年(725),宰相张说将韦述引为集贤院直学士,又迁起居舍人。后历任屯田员外郎、职方吏部二郎中、国子司业、左右庶子等职,兼知史任。在此期间,唐玄宗曾诏令修撰《六典》一书。徐坚奉诏构思岁余,体例尚未确立。韦述被邀参加编写以后,遂以《周礼》六官之制为纲目,使该书的体例得以最后确定。

韦述一生掌管图书四十余年,居史职二十年,刻苦嗜学,至老手不释卷。唐之国史从令狐德棻到吴兢,虽屡有修撰,但终未成一家之言。到韦述担任史官以后,始定体例,并拾遗补阙,校证史实,编成《国史》一百一十三卷,并《史例》一卷,文简而事详,充分体现了韦述的良史之才。时人萧颖士曾把他和著名史家谯周和陈寿相提并论。

韦述性格纯厚,淡泊寡欲,唯以聚书为乐。家有藏书二万余卷,皆手自校正,装帧一新,为皇家秘阁所不及。他还广泛收集古今名人字画和古碑、古器、药方、玺谱以及题额、书匾等,无不视为奇珍异宝。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后,东西两京相继陷落,韦述独抱国史隐藏终南山中,家中资产和经籍、字画损失殆尽,后被叛兵抓获,被迫接受伪职。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两京收复后,大理三司对接受伪官者量刑判罪,韦述被流放渝州(治所在今四川重庆)。后因受到刺史薛舒的凌辱欺侮,绝食而死。广德二年(764),韦述外甥萧直曾向唐代宗上疏,请求能以其舅保存国史之功,弥补过失。代宗诏准,追赠右散骑常侍。

韦述一生除撰有《国史》和《开元谱》以外,尚有《唐职仪》三十卷、《高宗实录》三十卷、《御史台记》十卷、《两京新记》五卷等,皆刊行于世,但至今已多有散佚。

评:刘知幾和吴兢、韦述诸人,均毕生致力史学,撰写了大量的唐朝国史、实录。流传至今的《贞观政要》(吴兢撰)和《两京新记》(韦述撰)残卷等书是研究唐初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和历史都城地理的珍贵资料,《史通》(刘知幾撰)一书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有关史学评论专著。他们对中国古代史学的杰出贡献,亦应载入史册。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tqx/2753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