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隋唐气象

隋唐大繁荣——史书部类趋于定型

历史大观园 隋唐气象 2020-07-07 14:19:19 0


随着史学的发展以及史学跟社会生活关系更加密切,人们加强了对于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和使用,从而推动了历史文献学的进步。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历史文献学成长起来了。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史书部类趋于定型,另一个方面是史注取得了巨大成就。史书部类的趋于定型,是史书在数量上迅速发展和种类逐渐增多的要求;史注的巨大成就,表明了史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出现了不断扩大的趋势。

史书部类趋于定型,一是看它在整个文献中所占据的部位,一是看它本身内部分类的发展。《汉书·艺文志》以史书附于“六艺略”《春秋》之后,史书在整个文献分类中尚无独立的位置,更不曾有内部的分类。这种情况,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不断发生着变化。

在《汉书·艺文志》以后,直到《隋书·经籍志》问世以前,诸家“正史”都没有艺文、经籍之志。史书部类的变化、发展,可以从专门的目录书中加以考察。《隋书·经籍志二》“簿录篇”著录两晋、宋、齐、梁、陈、隋诸家目录书17种(专科目录不在此数);《隋志》失载而见于《新唐书·艺文志二》“目录类”的,有南朝宋人殷淳《四部书目序录》和隋朝王劭《开皇二十年书目》;上述二志均未著录,而见于别处记载的,隋以前的目录书,也还有一些。根据有关文献对这些目录书的介绍,大致可以看出史书部类趋于定型的发展情况。

这个时期最早的目录书是三国时魏国郑默所著《中经》(亦称《魏中经簿》)。西晋荀勖在此基础上著《中经新簿》(亦称《晋中经簿》),特点是“分为四部,总括群书”。四部,是甲、乙、丙、丁;其丙部书,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它在文献分类上,已不同于《七略》和《汉书·艺文志》,这是一大变化。另一大变化,是史书独立为四部之一,这是史书与其他文献在分类上的里程碑。东晋李充著《晋元帝书目》。因荀勖四部之法,“换其乙丙之书”,史书升为第二位,“自是厥后,世相祖述”。自此,史书在文献整体分类上的位置就确定下来了。南朝宋、齐间人王俭著《七志》,梁人阮孝绪著《七录》,以及隋朝许善心著《七林》,都是对文献作七种分类。《七志》对于史书分类,没有多少意义。《七录》作者阮孝绪因“今史家记传,倍于经典”的事实,特“分出众史,序《记传录》为内篇第二”。他说的“内篇”,是指经典、记传、子兵、文集、技术等五录;“外篇”,是指佛、道二录。《七录》继承了李充列史书于第二位的分类法,同时又扩大了荀勖对于史书内部分类的范围,分史书为12类,是史书分类上的又一里程碑。《七林》是仿《七录》而作,它的特点是:“各为总叙,冠于篇首。又于部录之下,明作者之意,区分其类例焉。”《七录》和《七林》,在史书分类方法和文献学思想方面,为史书分类更加完备和走向定型,提供了重要的成果。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隋书》十志(即《五代史志》)修成,其中《经籍志》是《七略》《汉书·艺文志》以来最重要的目录书,是对两志之间目录书的总结性成果。《七录》已有经、史、子、集的文献分类思想,《隋书·经籍志》把前人的四部分类法和按经、史、子、集加以部次的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文献分类格局。其中史部又分为13类,每类均有小序1篇,加上史部大序1篇,共14篇序,约4100字。各类小序概说此类史书性质、体例、源流、存佚情况、代表作品;史部大序略述史职要求、史学功用、史官制度。《隋书·经籍志》已超出一般目录书的价值而具有学术史雏形的意义,其史部则具有史学史雏形的意义。至此,史书分类不论在与相关文献之关系的部次上,还是在内部分类的格局上,都基本确定下来。历史文献学在广义的文献学领域里,已卓然自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tqx/2036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