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汉精神

讲历史—— 《后汉书》的风格特色

历史大观园 秦汉精神 2020-07-13 21:44:04 0


范晔的《后汉书》有一个严重的缺点:这部史书只有纪和传两大部分,只写人物,没有其他内容。另外,这部史书成书较晚,一直到南朝刘宋时期才出现,而此时后汉已经灭亡好久了,三国和魏晋都已经成了历史。与《史记》《汉书》相比,《后汉书》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没有开创性,无论是体裁还是写法,它都没有增添新鲜的元素。

不过在传统上,读书人对《后汉书》评价甚高,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范晔生活的时代——南朝,是中国文字和文学发展的一个新高峰,非常讲究文字和文学的形式之美。范晔一方面承袭那个时代的文风,另一方面却并不完全认同那个时代的写作风格,有自己的特色。

关于范晔的个人资料,历史上留下来的并不多,其中最重要的首推他的《狱中与诸甥侄书》。这封信是他在坐牢时写成的,后来他死在狱中。信为什么要写给“诸甥侄”呢?因为他没有亲生子嗣,当他预见自己的生命快要结束时,他只能将想说的话说给“诸甥侄”听。

他在信中提到创作《后汉书》的动机:“……常耻作文士。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范晔不喜欢当时文士写文章的方式,常常以自己的文士身份为耻。当时文士写的文章迁就固定的格式,文章的形式、音韵、华丽修辞,比文章要表达的内容更重要:为了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扭曲情感,为了配合表面的形式而扭曲主张,为了遵循刻板的音韵而扭曲思想。所谓“事尽于形”,也就是文章只注重表面形式,却忽略了内容。这是文士文章的大问题,也是他看不起文士也不想当文士的原因。

不过如果我们看得更仔细些,我们会发现这段话本身就带有矛盾。范晔要表达的是对当时文风的不满,然而他自己的文句,基本上还是用当时流行的“四六文”或骈文形式写的。

“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这是非常整齐的四字一句的堆砌,而且范晔表达的是一个批评意见,却将之拉长为四句,每一句都是固定的四个字,四句话遵循同样的“主词——谓词——虚词——受词”,甚至前两句的虚词同为“于”,后两句的虚词同为“其”。如此赘述,显然不是为了将话讲清楚,而是为了追求整齐的形式和好听的音韵效果。

换句话说,范晔用来表示反对藻饰风格的话,却仍然不自觉地采用了这种风格。这是时代潮流带来的巨大影响,很难由个人主观意志自觉改变。他在这样的时代里,无可避免地受这种时代风气的限制。

范晔在信中还说:“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他要确立文章的先后本末:“意”是目的,“文”是手段,“文”必须配合、传达“意”,不能本末倒置;“文”应该帮助“意”增加美感,就是形象和声音上的美,而不该喧宾夺主。

范晔一方面是六朝文人,另一方面他又自觉地要超脱对他产生深刻影响的六朝文学风格。《后汉书》的特殊成就,正出于他的这种矛盾和挣扎。他浸润在雕琢的文字和声韵中,使用的不是司马迁那样质朴而精确的语言,然而他又试图将自己从这种风格中解脱出来,这种矛盾反而让他的《后汉书》有一种特别的意味。

《后汉书》当然会让我们了解到后汉发生的事情,但我们也了解到范晔记录这些事情所使用的文体。范晔的个性化创制是在文体上,而非史学体裁上,从这点看,《后汉书》是有资格与《史记》《汉书》并列的。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qhjs/2423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