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汉精神

讲历史—— 皇帝卖官,生意越做越大

历史大观园 秦汉精神 2020-07-13 21:43:37 0


公元172年,被软禁了三年的窦太后去世了。窦太后死后,有人在宫中朱雀门上发现了一行字:“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公卿皆尸禄,无有忠言者。”王甫、曹节是宫中的宦官领袖,这行字直接指控他们“幽杀太后”。不仅如此,这句话也严厉指控满朝公卿明明知道皇太后被杀的事实,却都没有尽到责任阻止或追究这件事。

这是谁写的?为了追究朱雀门上这行字出自谁手,第二次党锢之祸发生了。这次党祸牵连范围比第一次还广,一共有一千多人牵涉其中,且遭到了“锢”的惩罚。也就是说,在短短一段时间里,原有的官僚体系,再加上官僚的储备机构中,有一千多人失去了官位,而且将来永不录用。这对官僚体系的运作和士族的士气,是多么致命的打击!

不仅如此,灵帝索性将原来特别为储备官僚而设的太学排除出任官考虑,另立“鸿都门学”,也就是皇帝放弃了自己和宦官控制不了的太学,改由“鸿都门学”来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才。

灵帝彻底信赖宦官,将大权都交在宦官手里。灵帝甚至对宫中两个宦官领袖肉麻地说出“张让是我父,赵忠是我母”的话,而且将外朝重要的军事头衔“车骑将军”封给了赵忠,将财政交给张让管理,又封骞硕为西园军上军校尉。外朝对此全无阻挡之力。

西园是灵帝在原有的皇家园囿之外另设的私家花园。在西园中特别有名的是“西邸”,这是灵帝处理私人事务的地方。皇帝有什么私人事务要在私家花园里处理?其实就是做买卖赚钱。皇帝卖什么?卖他很容易供应的东西——官衔和官职。

桓帝卖官,灵帝也卖官,而且生意越做越大,卖的官位也越来越高。灵帝刚开始只卖些不痛不痒的官,后来买官的人胃口越来越大,小官、平常官都卖不出去了。为了赚更多钱,灵帝也就不客气地将高官大位都拿出来卖了。

灵帝卖官的原因是什么?一部分原因是灵帝的个性。史书上留下的故事说,崔烈是第一个光靠钱就买到关内侯的人,当时他付出的价钱是五百万钱。皇帝答应卖了,钱也收了,到崔烈要封侯时,灵帝不胜可惜地说:“悔不小靳,可至千万!”意思是,我当时如果再多坚持一下,应该可以卖到一千万钱的,怎么才卖了五百万钱呀!

不过,皇帝卖官,除了个性因素外,还有制度上的因素,这就涉及汉朝用意良善的一项安排——国家财政和皇帝私人的财政是分开的。

国家财政归大司农管理,用今天的概念来说就是财政部长。桑弘羊拥有最大权力时,就是担任大司农。米谷钱粮进入大司农的账,这是国家公共资源,皇帝是不能任意拿来作为私人花费的。皇帝和皇宫,还有皇帝的内朝的收支,由少府管理,少府虽然编制很大,但名列九卿最后一名,地位不高。

东汉时期针对皇帝的公私财政分离制度,在执行上发生了严重问题。宦官属于内朝,他们的开支算在皇帝的私人开销上,宦官人数不断膨胀,扩张到两千人,少府控制的皇帝私人荷包逐渐就养不起这么多宦官了,皇帝缺钱用,又不能将大司农管的国家的钱挪过来,那怎么办?灵帝兴冲冲地将他手上拥有的官位拿去做买卖了。

灵帝卖官得到的钱,都交给张让管理,因为这笔钱最大的开销,就是养活宦官。皇帝如此依赖宦官,甚至靠卖官来养活宦官,也反映了此时外朝瓦解带来的问题。朝廷缺乏强有力的外戚,又经历了两次党祸,原来千余名有能力、有资格服务外朝的人被排除在官僚体系之外,那还有什么人能用?外朝的官职一下子出现那么多空缺,皇帝干脆拿去卖。人才培养体系不能正常运作,皇帝就更加依赖宦官了。反正是宦官治国,皇帝把无用的官位卖掉养活宦官,对皇帝来说,反而是个合理的选择。

官职可以买卖,于是朝廷充斥着花钱买官的人,外朝当然就进一步糜烂,以至于没有办法复原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qhjs/2422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