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汉精神

讲历史—— 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

历史大观园 秦汉精神 2020-07-13 21:34:16 0


东汉王朝在外戚、宦官和外朝这三方的纷扰斗争中,持续衰弱。公元166年,党锢之祸爆发。

党锢之祸的名称,指涉两件事:一是“党”,这是罪名,牵涉其中的人最终以结党的罪名遭到惩罚;二是“锢”,这是他们受到的惩罚,指的是他们被“禁锢终身”,并不是说他们被判处无期徒刑关在牢里,而是指他们从此以后再也不得任官。

党锢之祸的结构性原因,在于宦官势力在地方扩张,与已然形成的士族产生直接冲突。士族们联络起双重阵线,积极抵抗宦官势力在地方坐大,一重是中央与地方的联结,他们联络中央的外朝士族势力,对付地方的宦官养子;另一重是士族之间同仇敌忾的结盟,他们互相声援,彼此呼应。

这双重联结使得地方发生的冲突很快就传到中央,激起中央外朝士族严重的危机感和强烈的团结意识。这些人越聚越多,而且他们聚集的动机和目的越来越明显,就是反对、抵制宦官,这当然也就刺激了宦官高度警戒。

公元166年,针对外朝士族带有敌意的集结,宦官发动了反扑,将当时被视为清流领袖的李膺抓了起来,许多士族都受牵连被判下狱。一年之后,桓帝下令特赦,将这些人放了出来,但从此“禁锢”,这意味着他们都上了“永不录用”的黑名单。这份名单要“书名三府”,意思是有三个不同单位都要登记,将来也要严格审查,绝对不让他们再有机会进入朝廷当官。宦官用这种方式将部分对他们敌意最深,在地方上与他们利益冲突最严重的士族,从朝廷赶走了,使他们无法继续借中央的力量与宦官对抗。

士族对抗宦官最主要的手段是清议。清议是一套品评人物的价值标准和修辞手法,这是士族在自觉受到威胁、被压抑的情况下,发展出来的精神武器。“党锢”使他们与宦官的冲突表面化,剥夺他们的官职,只会加大他们用清议批评、攻击宦官的强度。

人物品评的效果当然是两方面的。从负面强烈地攻击宦官,从人品上彻底否定宦官,有时也波及握有权力、显露于前的外戚。另外从正面标榜自身集团中的某些人物,将他们塑造为人格典范,集团的道德标杆,那些被特别标举出来的士族人士,就成了名士。

党锢之祸的发生,直接冲击了名士的标准。有一条原则脱颖而出,那就是“不畏强权”,要当名士,就不怕被迫害。也就是说,被终身禁锢这一惩罚,在士人集团中迅速变成了光荣的印记,相当于自动得到了“不畏强权”的评价,其地位反而更高了。

“不畏强权”的“不畏”,还有等级之分,等级最高的是“不恤生死”,就是连死都不怕,一个人即使面临生命危险,也要坚持士族的原则,越是不怕的,越是不妥协的,越是以强硬态度对待“强权”的,就越得到人们的肯定。

于是,党锢之祸非但无法收到威吓士族停止攻击宦官的作用,反而让整个对抗局势更加激烈。被当作“党人”抓起来成了士族人品声望的考验,也成了他们展现人品的机会。明知要被抓了,也决不让步,决不求情,而且决不逃跑,反而自若地接受强权的迫害。更有甚者,有一些没被抓的人,不管是尚未被抓到还是根本不在名单上的人,自行投案,坚称自己也是“党人”,应该一并入狱。

党锢之祸的结果是士族的“士气”更高。一来,士族内部的团结意识更强了,人人争先做“党人”,这本来是宦官罗织的罪名,却变成士人争着要抢的光荣头衔。二来,士族的立场和态度也随之变得激进,士族集团中的激进派全面抬头,他们推崇极端信念,要与“强权”殊死一战。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qhjs/2422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