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晚明史—— “平贼大将军”的纠葛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7-03 15:21:11 0


玛瑙山大捷,督师辅臣杨嗣昌受到皇帝嘉奖,把他推上了风口浪尖,成为矛盾焦点,与下属关系难以协调,一筹莫展。其中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与左良玉关系搞僵,就是他不善于用人的一个表现。

张献忠玛瑙山惨败,落荒而逃。左良玉率军紧追不舍,决心手到擒来。处在困境之中的张献忠心生一计,派遣亲信马元利带了礼物去见左良玉,劝他不必苦苦相逼,对他说:杨阁部之所以见重于左公,是因为有张献忠在,左公独不深长思之?左公一向放任部下恣意杀掠,引起杨阁部猜疑,如无张献忠在,左公死期也不远了!左良玉听得心动,便放张献忠一马,让他率残部逃去,使他得以在山中收集溃散部卒,重整旗鼓。左良玉则在竹山一带按兵不动,向杨嗣昌报告,有病在身,不便行军。

左良玉在竹山佯装有病,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杨嗣昌对他将信将疑,令他失望。杨嗣昌不得不写信去夸奖他“忠勇智谋俱出寻常万万”,表示自己绝无攘夺功劳之意:“不佞不敢掩人之善,居于己功。”然后用皇帝旨意向他施加压力:“圣意所重,全在逆献一人。深箐四壁,险峻难逃。将军在彼严督穷搜,断必可得。今云十二日引兵而还,何耶?想穷谷无粮,大兵难驻,将军必不得已而为此。或张应元、汪云凤亦能办此,则幸矣。万一不能,而逆献终逃不获,将奈之何?”左良玉不为所动。杨嗣昌再去一信,重申前意:“大将军办贼数年于兹矣,功成奏凯,圣天子将有非常之赏。不佞不敢掩人之功攘为己有,已略见于文武议论之奏矣。为山九仞,只在斯须,大将军何以忽动他想也?”

真正“动他想”的不是左良玉,而是杨嗣昌自己。他原先再三向皇帝保荐左良玉挂“平贼大将军”印,后来看到左良玉飞扬跋扈,不听节制,便改变主意。他发现陕西将领贺人龙骁勇善战,堪称帅才,向兵部尚书陈新甲提议,让贺人龙挂“平贼大将军”印,取代左良玉。陈新甲是他一手提拔上来的,当然言听计从;皇帝则寄希望于早奏荡平,当即批准贺人龙为“平贼大将军”。患得患失的杨嗣昌却反悔了,一则唯恐引起左良玉更大的反感,再则贺人龙无论兵力还是战绩都无法与左良玉比肩。于是乎上疏皇帝请求收回成命,仍用左良玉为“平贼大将军”,贺人龙则以总兵衔行事。这种出尔反尔的做法,两面不讨好,使得杨嗣昌失去了左、贺两位大帅的信赖,以至于互相推诿,使得张献忠得以重整旗鼓,改变了此后的战局。文秉评论道:

初,杨嗣昌以左良玉跋扈难制,而贺人龙所将关兵骁勇善战,屡杀贼有功,请以人龙代良玉佩将军印。既而良玉奏玛瑙山之捷,度未可动,复奏留左良玉佩印如故,别加人龙总兵衔,须待后命。人龙骤闻大将之信,踊跃动三军,既而报寝,殊怏怏。良玉知其故,意亦怀恨。当献忠之窜伏兴(山)、房(县)山中也,所存千余骑耳,剿之可立尽。乃良玉以夺怀惭,人龙复以归印觖望,遂互相推诿,不复深入,以致献忠复炽,皆嗣昌失二帅之心所致也。

工于算计的杨嗣昌自知失策,不断写信劝慰。一则说,玛瑙山大捷,是前所未见的“覆巢毁卵”之奇功,皇上希望尽灭此贼,而不意其犹有未尽者,所以有所怀疑。不佞昨上疏,一一为之剖明。再则说,如今张献忠在兴山、房县之间,大将军奇兵一到,探手可得,全局仍可自己收拾,非他人所可望。但是“平贼大将军”之事毕竟难以回避,只得挖空心思掩饰,把它推到兵部尚书陈新甲身上,说什么“近得部文,拟以贺人龙相代,而实欲移大将军于冲边”,是不佞上疏制止的,希望大将军勿复以病为言。对于这种诡辩,左良玉根本不相信,因为贺人龙早已把真相告知。杨嗣昌曾私下许诺贺人龙取代左良玉为“平贼大将军”,以后反悔食言,对贺人龙谎称以后再议。贺人龙大恨,向左良玉和盘托出。此后,他又以“乐羊奏功,谤书盈箧”的典故,为自己辩解:不佞信赖大将军不啻过于乐羊,向来每闻浮议,辄为之愤愤不平,恐伤大将军之心,未便直告,乃大将军反以为疑误。不佞青天白日之心,非浮云变幻所能掩蔽。然而左良玉早已心灰意冷,仍然高卧竹山,不肯协心征讨张献忠。邹漪说:“杨嗣昌以阁部出视师,倚公(左良玉)不啻左右手,九调而九不至,嗣昌怏怏死。”殊不知,这是杨嗣昌一手造成的,可谓自作自受。

不独左良玉、贺人龙消极观望,各省督抚也想乘机从围剿中抽身,陕西总督郑崇俭、四川巡抚邵捷春便是突出的例子。杨嗣昌事先已经传达皇帝圣旨:令秦督郑崇俭、总兵贺人龙、副总兵李国奇留蜀协剿。郑崇俭却阳奉阴违,写信给杨嗣昌声称:他指挥的陕西兵,与左良玉派来的偏将张应元、汪云凤,在太平县境内搜剿,三个月买不到升合之米,以缺粮为借口,按兵不动。杨嗣昌立即写信给四川巡抚邵捷春,转告郑崇俭的牢骚,指责邵捷春的无所作为。这封信很典型地反映了各省以邻为壑的困境:

顷接秦督来书,谓:“逆献经初七日大创之后,止同赤身之贼,所患寻不见,不患不成擒也。奈入山搜剿非饷不行,不料太平县以秦、蜀不相管摄,漠视仇视,持银买米,三日不得升合。士民号哭,咸云:‘斗大小邑,家无积贮。先年五省军门到太平,一宿而返。今非五省,奚以来此?尽各州县物力供平贼镇,三日以后也供不来了。’职之官兵粮绝三日,性命可虞,职亦与之为绝粮,甘与官兵同毙”云云。

不佞读之未竟,不胜浩叹。夫贼走太平(县),非台下之境内乎?向虽有台下与罗镇分信之说,然亦止论防剿,而设处粮料原非该镇责任。前已数致台下,谓秦兵、左兵已入川地,用本色(米粮)最急,台下万万猛图,勿拘常套,而竟若此!

今左镇以无粮回西乡矣,秦督又以无粮见告矣。现在张应元、汪云凤之兵嗷嗷待哺。十五六年之巨寇,不知费多少心力,刚可到手,而以本色(粮米)无人接济,竟令脱逃,凡我同事将何以自解乎?

邵捷春居然不以为意,根本没把督师辅臣放在眼里。郑崇俭也是如此,干脆在川北称病,杨嗣昌调他会师大宁,他不应,反而退回陕西境内。贺人龙、李国奇也以“兵瘦马缺弓矢皆乏”为由,跟随总督而去。杨嗣昌多次催促,毫无效果。杨嗣昌掮出皇帝圣旨来恫吓郑崇俭,说皇上已经下达“留蜀”之旨,你竟然稳坐陕西西乡,显然是“委君命于草莽”,以至于“各将观望,逗留不前”。郑崇俭依然我行我素。

如此看来,杨嗣昌的督师之行,前途不容乐观。然而他自己却信心满满,在给儿子的家书中写道:“张、曹二孽深入川西,而不能透走秦中及西番地,是犹在吾网罗。督兵大剿,十一月或可成功,以应金斗墟之前卦也。但去楚弥远,归期难必,汝母千秋之计,吾未得寓目,不能慊然耳!”竟然以为十一月就可以功成身退,班师回朝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1812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