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大明王朝——明末农民起义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7-03 09:21:00 0

闯王造反崇祯帝即位的第二年,公元1628年,陕西闹了一场大饥荒。老百姓没粮吃,连草根树皮也掘光了,只好吃山上的泥土。但是一些地方官吏,照样催租逼税,叫老百姓没法忍受下去。陕西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

这年冬天,明王朝从甘肃调了一支军队到北京去。这支军队开到金县(今陕西榆林),兵士们领不到饷,闹到县衙门去。带兵的将官也来弹压,有个年轻兵士气愤地站出来,带领兵士们把将官和县官杀了。这个兵士就是李自成。

李自成是陕西米脂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候,就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后来,父亲死了,家境穷困,李自成到银川驿站里去当马夫。他待人热情,驿卒们也挺爱戴他。李自成的家一向担负代官府收租税的差使。米脂连年收成不好,农民拿不出租税。当地有个姓艾的大地主,乘机放高利贷,想在农民身上盘剥。李自成看大家交不起租税,就自己一个人借了债把税交了。过了一段时间,姓艾的地主逼李自成还债,李自成还不起,姓艾的就唆使官府把他抓起来打得半死,还锁上铐,把他放在太阳底下晒,不让吃东西,百姓和驿卒向县官恳求把李自成放在树荫下,让他吃点东西,县官也不答应。这一下把群众激怒了,大家一哄而上,砸开李自成身上的铐,带着李自成一起逃出米脂,到甘肃当了兵。这一回,李自成在金县杀了将官,带着几十个兵士一起投奔王左挂领导的农民军,当上一名头领。

投奔高迎祥明王朝派出的总督杨鹤看到起义军越来越多,十分害怕。他一面派兵镇压,一面采用高官厚禄招降农民军将领。王左挂禁不住诱惑,动摇投降了。李自成不得不另找队伍,后来,他打听到高迎祥领导一支队伍起义,自称“闯王”,就决心投奔高迎祥。高迎祥听到李自成带兵来投降,十分高兴,马上叫他担任一个队的将官,大家把他叫做闯将。高迎祥和别的起义军联合起来,转战山西、河北等五个省,声势越来越大。官军到处围剿,遭到失败。最后,崇祯帝恼羞成怒,调动了各省官军,想把各路起义军全部包围,一口吃掉。

为了对付官军围剿,高迎祥约了十三家起义军的大小头领在荥阳开会,商量对策。荥阳大会上,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认为敌人兵力太强,不如打回陕西老家避一避再说;也有的不同意,但是也拿不出更好的主意。这时候,李自成站了起来说:“一个兵士肯拼命,也能奋战一下;我们有10万大军,敌人能拿我们怎么样?”高迎祥赞许地说:“依你的意思,该怎么办?”李自成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起义军应该分成几路,分头出击,打破敌人的围剿。大家听了,都觉得李自成说得有理。经过一番商量,十三家起义军分成六路。有的拖住敌军,有的流动作战。高迎祥、李自成和另一支由张献忠领导的起义军向东打出包围圈,直取江淮地区的凤阳。

凤阳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明太祖死后,那里成为明朝的中都。农民军出击凤阳,就是要打击明王朝的气焰。高迎祥、张献忠领导的起义军一路进军,势如破竹,不到十天,就打下了凤阳,把明朝皇帝的祖坟和朱元璋做过和尚的皇觉寺一把火烧了。这一着真的震动了明王朝,崇祯帝听到这消息,又急又气,下令把凤阳巡抚处死。

高迎祥和李自成又带兵回到陕西,来回打击官军,叫明朝的官员手忙脚乱,狼狈不堪。崇祯帝和地方大臣都把高迎祥的队伍看成眼中钉,千方百计要消灭他们。有一次,高迎祥带兵进攻西安。陕西巡抚孙传庭在盔厦(今陕西周至)的山谷里埋下伏兵拦击。高迎祥没有防备,经过一场激战,被捕牺牲。

名声远播李自成带领留下的队伍杀了出来。将士们失去了主帅,心里十分沉痛。大伙认为闯将李自成是高迎祥最信任的将领,加上他的武艺高强,打仗勇敢,就拥戴他接替高迎祥,作了闯王。打那以后,李闯王的名声就在远近传开了。李闯王的威名越高,越引起明王朝的害怕和仇恨。崇祯帝命令总督洪承畴、巡抚孙传庭专门围剿李自成。李自成的处境越来越困难。但是因为起义军将士的英勇作战和李自成的足智多谋,多次冲破官军的包围圈,活跃在四川、甘肃、陕西一带,打击官军。

在这个困难的时刻,另两支起义军的首领张献忠、罗汝才都接受明朝招降,李自成手下的将领也有人叛变。这使李自成的处境增添了困难。公元1638年,李自成从甘肃转移到陕西,准备打出潼关去。洪承畴、孙传庭事先探听到起义军的动向,在潼关附近的崇山峻岭中,布置了三道埋伏线,故意让开通向潼关的大路,引诱李自成进入他们的包围圈。

李自成中了敌人的计。当他带领起义军浩浩荡荡开到靠近潼关的山谷地带的时候,两面高山里杀出了大批明军。他们依仗人多和地势有利,向起义军发起一次次冲击。起义军经过几天几夜的搏斗,几万名战士在战斗中牺牲,队伍被打散了。李自成和他的部将刘宗敏等十七个人打退了大批敌人,才冲出重重包围。他们翻山越岭,克服了重重困难,到了陕西东南的商洛山区,隐蔽起来。

明军占领了潼关,派出大批侦骑,搜捕李自成,搜了几个月,毫无信息。后来听有人传说,李自成在战斗中受了重伤,已经死去,明军才放松了搜捕。崇祯为什么不南迁明朝末年,国势飘摇,眼看着就要大难临头,崇祯皇帝为什么迟迟不肯南迁呢?

犹豫皇帝这一年的正月初四,崇祯急召大学士及首辅大臣陈演、魏藻德、丘瑜等大臣到御书房议事,讨论兵部兵科给事中吴麟征、陕西总督余应桂和蓟辽总督王永吉三人提出的速调吴三桂入京勤王的三道紧急奏折。

这本是一个拯救危亡的折中方略,虽然不得不因此放弃山海关,但能避免京城落入李自成之手。

然而,崇祯却踌躇再三:面对外患,如果弃地守京,就会落下丢失国土的千古罪名;面对内忧,坐以待毙,又会蒙受失政于寇的奇耻大辱。这个两难的选择使他犹豫不决,他还一心想作名垂青史的圣君呢,这种失地失国的重大罪名怎么能承受的起?

因此,他把这个皮球踢给了这些大臣们,想让大臣们正式提出动议,他再顺水推舟作个表态,免得承担历史责任。可是,这帮长期生活在皇帝身边的大臣个个老奸巨猾,早都猜透了崇祯心里打的小算盘,竟无一人站出来表态!

崇祯从他们口中得不到自己想要得答案,最后只好决定:“早朝廷议公而决之”。于是,正月初九的早朝上,众朝臣展开了唇枪舌剑的争论,一派主张弃地守京,另一派主张决不弃地,结果相持不下,不欢而散。

那么,主张决不放弃一寸国土的臣子们,真的是心口如一以死报国的忠臣吗?不然。当时的宰相、首辅大臣陈演就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他想,自己当廷表态不弃国土,日后就逃脱了丢失国土的罪名。而他后来又不公开反对“弃地守京”,则是遵照崇祯皇帝的心思。

他想,说不定有朝一日秋后算帐,这个刚愎自用又心胸狭窄的皇帝,为了开脱自己的罪责会找一个因弃地守京而丢失国土罪名的替罪羊,而他陈演则明哲保身,试想,这种满脑子为个人打算的人把持朝政,再加上个优柔寡断,只顾虚名的皇上,哪里会定下万全之策呢?

等不来献计退朝不久,左中允李明睿求见崇祯,为崇祯献上南迁之计。他认为即使弃地也难保京,大敌当前,应该效仿晋、宋南迁,以后再图恢复北方,以缓目前之急。

实事求是地说,这个消极的应付对策略是当时确保朱明王朝的可行之策,崇祯心里也是赞同的。但是,他又认为南迁是丢弃宗庙社稷的大罪,比“弃地守京”更甚,他可不愿承担这个千古骂名,于是,这个正确的策略便被搁置一边了。

三月初,李自成势如破竹,攻克了宁武,明军一败涂地,京城已经岌岌可危,崇祯又连夜召诸大臣商议对策。这时,李明睿又奏请南迁。崇祯想,这次如果没人反对,他就可以下决心南迁了。不成想总有人要和他对着干,左都御史李邦华竟提出,皇上应该守京师,让太子下江南。

崇祯见自己的如意算盘被打乱,便怒斥道:“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不能济,孩子家做得了什么大事?”众人顿时吓得哑口无言,其实人人心里都明白,皇帝自己本想南逃,却硬要众大臣说出来,死要面子。他们又一想,如果皇上南迁,一些大臣们便会留在京师辅佐太子。变成替死鬼;而那些随驾南迁的人,一旦京师失守,说不定也会因力主南迁而替人受过,这实在是个两面不讨好的苦差事。

众人都看透了崇祯的心理,谁也不想背这个黑锅,于是个个沉默不语。

崇祯却不知众人心里想些什么,见无人表态,还连连催促群臣想对策。结果群臣议来议去,还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到了最后,也只是下了个“入京勤王”的圣旨,等待各路大军来京护驾。但是,此后的几天,勤王的军队没到,告急奏折却像雪片一样飞来,如再犹豫就什么都来不及了。这时李明睿又来紧急求见,力劝崇祯南迁。

崇祯皇帝当然想马上南迁,可是他又总是盼望着大臣都一致赞成南迁,都来哭求时在半推半就的答应下来,这样虽然仍是不免“弃京南逃”之名,但总还能营造出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情景,使人对他这个皇帝的被动无奈深表同情。

无路可逃因此,在形势已经万分危急的关头,他还抱着一线希望,兴许这一次大臣们会众口一词的奏请他南迁。

可是他又一次失望了,大臣们来朝见他时,都仍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全部沉默着,谁也不肯开口。正在僵持之际,又有前方信使来报:“保定失陷了!”这一下,南迂的路被从中掐断,南迁之议已经成为泡影了。崇祯皇帝不禁呆坐在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两行眼泪已然流下。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无路可逃,最后在紫禁城后的煤山(今景山)上自杀,屹立了两百多年的明王朝灭亡了。周皇后以身殉国了吗崇祯皇帝是明代的最后一位皇帝。其皇后周氏祖籍苏州,后来徙居大兴。

“天下贵人”

天启年间,神宗刘昭妃摄太后宝,宫中事务决于熹宗张皇后。崇祯朱由检是光宗的第五个儿子。12岁时,朱由检封信王,五年后即皇帝位。周氏是在朱由检为信王时选为王妃的。当时,张皇后见美艳沉静的周氏很单薄,担心她不能担当重任,母仪天下。刘昭妃却说:“今虽弱,后必长大。”这才册为信王妃。信王即皇帝位,周氏便被册为皇后。周皇后作为明帝国的末代皇后,在明覆亡时,毅然决然地以身殉国,万分悲壮。

周皇后年幼之时,就已经展现出惊人的美貌和柔婉的个性,深得家人的喜爱,被奉为掌上明珠。周皇后早年在家时,有一次被文士陈仁锡瞧见,陈仁锡惊叹周氏的美貌,对她的父亲说:“君女天下贵人。”陈仁锡便教授周氏《资治通鉴》和经史之书。因此,周皇后知书达礼,颇通文墨。崇祯也极好读书,各处宫室宝座左右,都遍置书籍,坐即随手翻阅,他还常作四书八股文出示群臣,并颁行天下,士子们争相传诵。拍马屁的大臣还写文称赞崇祯皇帝有书生风度。崇祯自己也非常骄傲,认为自己即使不当皇帝,肯定也是天下名士,轻而易举的就能金榜题名。书生风度的崇祯帝自然对才色双绝的周皇后宠爱无比,视为红颜知己。

深明大义能与周皇后争宠的是贵妃田氏。田氏的美色与周皇后相当,但纤妍冷艳却过之,而且多才多艺。因此崇祯帝相比之下,对田贵妃更加着迷。两名女子都美色天成,不用修饰就已经容姿秀美,宫中其他嫔妃都远远不及。而且周皇后祖籍江苏,田贵妃则来自扬州,两人都喜欢穿南方服饰。一时之间带动了宫中风气,嫔妃宫女纷纷仿效,全着南装,一个个争艳斗丽,美景无限,而周、田二人仍然独领风骚。

周皇后果然没有辜负当初选她为妃的刘太后的希望,入主六宫以后,即以瘦弱单薄的身躯担任起治理后宫的重任。她仪态万方,天生威严,在宫中威望很高。而且她生性简朴,刚一入宫就着手裁减宫中用度,撤消不必要的费用。崇祯一朝内乱外患接连不断,周皇后就常常劝崇祯皇帝要爱惜百姓,安定人心,再团结对外。而且她还劝说崇祯皇帝要宽以待人,善待臣民百姓。可是崇祯固执自负,根本听不进周皇后的劝告,总是觉得全天下的人都辜负了他。因为当时四处用兵,军费紧张。周皇后关心着国家社稷,也常常拿出自己的私蓄和宫中节省下来的费用充作军费,崇祯对周皇后的深明大义十分感激。

但是宫中却仍不平静。皇后和贵妃争宠,两不相让。田贵妃恃宠而骄,谁都不放在眼里。周皇后对田贵妃的嚣张气焰和高人一等的态度不能容忍,日常就多加裁抑。据说有一年岁元日,天气寒冷,田贵妃去朝见周皇后,辇车直至庑下。周皇后故意拖拉,好半天才出室就坐,受田贵妃跪拜。拜过以后,周皇后一言不发,竟自离去。而田贵妃来朝时,周皇后则热情接待,相见甚欢,两人亲热地说话多时,久久方才离去。

田贵妃觉得受到了极大的污辱,从此就恨死了周皇后。她的地位比皇后低,受制于皇后,自己没有办法,便在崇祯帝前哭泣,倾诉委屈。崇祯皇帝当然不高兴,觉得皇后有些过分。有一次,皇帝和皇后在交泰殿谈事,两个人意见不和,崇祯皇帝怒火顿起,愤然推开皇后,扬长而去。可怜的周皇后金枝玉叶,哪里受住皇上一推?当即伤心欲绝,仆倒在地上,悲泣不已。自此躺在床上,拒绝进食。崇祯帝又后悔自己鲁莽,就派中使持貂凄赐赏皇后,算是谢罪,并询问皇后的饮食起居。周皇后这才结束绝食,帝后和好如初。

岂料两人刚和好不久,田贵妃又惹怒了崇祯帝,被斥居启祥宫,整整三个月不被召幸。周皇后这时又于心不忍。有一天,周皇后陪崇祯帝在永和门看花。周皇后见崇祯帝高兴,便乘机进奏,请召田贵妃。崇祯帝没有作声,其实心中已经想念美妃了,只是又不好自己直接去召见她,周皇后看透了皇帝的心思,用车迎来田贵妃。崇祯帝见到了爱妃,心中高兴,于是两人和好如初,恩恩爱爱。田贵妃也因为周皇后的不计前嫌而感激不已。两人之间前嫌尽释,从此和睦友好。

遵旨自尽宫中的战火虽然逐渐平息,但是宫外的战火却愈演愈烈。崇祯八年以后,各路起义军迅速壮大,严重威胁了明王朝的统治,关外的后金(即后来的大清)大军也在虎视眈眈,伺机而动。崇祯皇帝为了朝廷上的政事和紧急的军情忧心不已,坚持茹素理政,因为过于劳累,日渐憔悴。周皇后看在眼中,急在心里,可是又知道皇帝不听劝,于是她只好让自己的母亲进宫,假称崇祯皇帝的亲生母亲李纯皇太后托梦给她,劝皇帝要注意身体,增强饮食。另一方面,皇后又在宫中提前置办好美食,等皇帝回宫后享用。崇祯皇帝回到后宫,见到如此情景,知道皇后为了自己费尽了心思,又想朝政的混乱,两人不禁相对而泣。

尽管崇祯皇帝殚精竭虑的想挽回败局,但是却已经无力回天,明王朝的灭亡之日一天天逼近了。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的起义军终于突破重重险阻,来到了北京城下。许多文武大臣望风而逃,逃不掉的就投降了义军,被派去监军守城的太监更是见利忘义,大开城门,迎闯王军队进城。崇祯皇帝眼见大势已去,想逃出城去又告失败,无奈之下,他回到后宫,见了周皇后,痛苦地说道:“如今大势已去,不可挽回,你是一国之母,绝不能受辱,还是尽快自尽吧!”周皇后听了,也早知道会有这一天,只是跪在地上向皇帝告别,痛哭着说:“我服侍陛下十八年了,可陛下从来不肯听我一句劝,以致有今日!我能够以身殉国,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话说完,她抚着三个皇子又哭了一会儿,就毅然决然地转身进屋,把门锁上了。一会儿,屋内的宫女出来报告说,皇后已经遵旨自尽了。崇祯皇帝到这时想起多年的夫妻之情,也不禁悲痛的涕泪横流。他又命令三个皇子迅速改穿便装逃出宫去,其他妃子则一律赐死。然后他自己,直奔皇宫后面的煤山自尽了。

周皇后这明王朝的末代皇后,生前深明大义,勤于治家,赢得天下人民的爱戴,当国家危急之时,又以身相殉,其悲壮凄美的一生,真是让人不能不由衷感叹。剑砍长公主在兵临城下的情况下,崇祯意识到大势已去,赐死皇后,砍伤公主。

京城陷落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的北京城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人们都惊慌地四处奔走,却又无路可逃。李自成的大军就在城外,隆隆的炮声响了一夜,连皇宫深处也听得非常清楚,每个人都处在一种深深的恐惧之中。这天夜里,李自成派投降了他的明朝太监杜之秩和申芝秀从城墙上吊入城中,一起去皇宫中劝崇祯皇帝主动退位,结果却被皇帝大骂了一顿赶了出来。

太监们退去后,崇祯皇帝一个人在寝宫里走来走去,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可是却什么退敌的办法也没有。

正在他焦躁不安的时候,又一个坏消息传来,他所信任的太监曹化淳放弃了原本守城的职责,反而主动打开自己把守的城门,投降了李自成。崇祯听到这个消息,顿时如同五雷轰顶,外城一破,北京再无险可守了。

崇祯皇帝和太监王承恩来到皇城的高处四下眺望,只见外面到处火光冲天,喊杀声不绝于耳,看起来内城被攻破也只是旦夕之间的事了。他呆了半晌,又回到宫中,见了周皇后,才叹了一口气说:“大势去矣。”两人不禁相对落泪。崇祯又写了一道上谕:“命成国公朱纯臣提督内外诸军事,夹辅东宫。”让人送去内阁,却发现内阁班房早已人去楼空。他只好命太子,永王和定王都换了便装,派人把他们送到外戚周奎、田弘遇的府中去,希望他们能趁城中大乱之际逃得命去。

周皇后一直陪在他身边默默垂泪,一言不发。等到打发了太子走后,她才过来跪下向崇祯磕头说:“我服侍陛下十几年了,你却从没听我一句劝。现在也没什么可说的了,我也惟有以一死殉君国了。”话说完,她就站起来转身回房去了。一会儿宫女出来报告说,皇后已经自缢身死了。

帝王家的惨剧崇祯听后,呆了一会儿,又说:“好!好!死得好!”他又命人叫来长公主,这是他最疼爱的女儿,被封为长平公主,今年刚满十六岁。“长平”,长长久久地享受太平,这两个字中包含了多少父亲对女儿的爱和希望啊!他本来已经为爱女选了周显作女婿,两人马上就要成婚了,她拥有多么美好的青春和未来啊!可是这一切眼看就要成为泡影了。长平公主这时紧紧地拉住父亲的衣襟,满脸都是凄楚的泪水,十六岁的她已经开始懂得一些世事了。崇祯抚摸着女儿的秀发,看着她年轻却苍白的脸庞,不禁长长叹了一口气说:“你为什么要生在我家!”

话刚一说完,他就抽出一直放在身旁的宝剑,用衣袖遮住自己的脸,看也不看地就向女儿身上劈去。长平公主被吓傻了,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幸亏崇祯是闭着眼睛砍过去的,这一剑砍得有些偏,一下子从公主的左肩劈了下去,一条臂膀登时掉落地下,鲜血泉涌而出,喷洒得到处都是。公主已经昏了过去,就倒卧在她自己的血泊之中。崇祯皇帝也被溅得满脸满身都是鲜血,他看着女儿那痛苦的神态,染满了鲜血的手不禁颤抖起来,第二剑说什么也不忍砍下去了。他又转向袁贵妃,命她赶快自尽。袁贵妃遵命自缢,不料绳子却自己脱落了。崇祯见状,又挥着手中的剑砍伤了袁贵妃的左肩。之后,他又发了疯似地接连砍倒了几个嫔妃。看着满屋子的血和倒在血泊中的妻子女儿,他却像已经失去了痛感神经一样,什么都感觉不到了。他又唤来王承恩,两个人在这个满是鲜血的屋子里喝了几杯酒,谁也不说一句话,王承恩只是端着手中的酒杯默默垂泪。之后,两个人就相偕着一前一后离开了紫禁城。

公主幸存当李自成的大军闯进内城,四处寻找皇帝的时候,有人发现在皇宫后面的煤山上吊着两具尸体。靠前的一具尸体身穿蓝衣,散发遮面,衣襟上用鲜血写着几行字:“我的德行浅薄,招致上天的责罚,这都是大臣们使我造成的失误。我死之后,没有脸面去见祖宗,只好自己摘去冠戴,用头发遮脸。我的尸体任凭贼寇任意处置,但不要伤害一个百姓。”在他的对面,则是一具老太监的尸体。

后来,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的尸体就被葬在昌平的田贵妃墓里。那长平公主到哪儿去了?她并没有死。宫中大乱之际,一个太监救了倒在血泊中奄奄一息的公主,把她送到外戚周奎的家中。公主一连昏迷了五天才清醒过来。后来,长平公主上书给顺治皇帝,要求出家为尼。顺治没有答应她的请求,反而安排她和周显成了婚,又赏赐给他们不少田庄,车马和金钱。顺治三年,长平公主病死,死后就埋葬在北京的广宁门外。身受重伤的袁贵妃也没有死,清朝皇帝一直赡养她到终老。崇祯太子哪儿去了借着浓浓的夜色,紫禁城中溜出了三个瘦小的身影,他们是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

皇子逃走原来这一日的白天,崇祯得知闯王李自成的大军已经包围了北京城,他知道自己恐怕逃不过被杀的命运,却仍想着也许他的儿子能趁乱逃出城去。所以这一天晚上,他把自己的儿子都叫到跟前,让他们都换上平民百姓的衣服,赶紧趁乱逃出城去,到南方重建王师,再挥师北上歼灭叛贼。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描述的三个少年出逃的情景。

第二天一大早,崇祯得到消息说守城的太监叛主投降,李自成的军队已经进城了,他知道这下自己是无路可逃了,就把皇后公主都叫来,挥剑砍倒了几个,自己带着一个老太监到紫禁城后面的煤山上自杀了。临死之前,他还在自己的衣服上写下遗书,要求各地的官员协力辅佐外逃的太子,重新振兴大明朝。他自己虽然死了,但是太子逃出去总还有一丝复国的希望存在,这是他死前心中念念不忘的事。

朱慈的归宿那么,这个出逃的太子和他的两个弟弟又到哪里去了呢?三个十多岁的少年,从一出生就生活在富贵乡里,他们能在纷飞的战火中生存下来吗?尤其是太子朱慈的下落更是各种势力高度关注和争夺的对象,因为一个国家的继承人如果仍然活着,那就不能说这个国家已经亡了,他随时有可能召集愿意追随他的人重建国家。

朱慈的归宿到底如何?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成为明末清初的一大疑案。对于这个问题,后人有几种不同的说法。第一,据说太子兄弟并没有逃出被李自成重重包围的北京城,外面到处都是战火,三个人没有办法,商量了一下,决定先到周皇后的父亲、也就是他们的外公周奎家里去躲一躲,等外面平静一些的时候再设法逃到南方去。不料,周奎见局势不妙,生怕引火上身,根本就不肯开门让他们进去。后来他们就被进城的李自成军队抓到了。

李自成想把他们作为政治筹码,不但没杀他们,还封了朱慈为宋王,另外两个皇子也封了爵,一并交给大将刘宗敏看管。后来,李自成得到吴三桂叛清的消息,亲自带兵去讨伐他。他把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都带在身边,想用他们劝说吴三桂投降。不料这一去,李自成的军队大败而逃,崇祯的三个儿子都在乱军中不见了,很可能已经被杀死了。第二,有人说太子逃出宫后,无处可去,被一个贫苦的老太太收养。但是老太太家里太穷,只好把他送到国丈周奎的家里。周奎很害怕,不但没有收留他,反而把他交给了清廷,清廷查明真相后就马上把他杀了以绝后患。第三,这种说法认为朱慈成功地逃出了北京,一路上不知吃了多少苦头,终于顺利的逃到南方。他天真的想去投奔福王朱由崧建立的小朝廷。朱由崧是他的叔叔,这时候已经当了监国。他听说崇祯皇帝的太子前来投奔,这还得了,如果证明这个少年真是太子,他就得归政于太子,那他就无法当皇帝了。于是朱由崧打定了主意,坚决不承认前来投奔的少年是真太子。虽然在朝廷上如何盘问,少年都对答如流。从北方逃过来的老太监也都指认少年确实是太子朱慈,朱由崧还是一口咬定少年是假扮太子,不由分说把他关进监狱,后来又把他偷偷害死了。这件事在南明小朝廷里引起了轩然大波,朝臣们分成两派,后来支持太子的一派见太子不明不自地死了,都对朱由崧很不满,于是这个小朝廷的大臣们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去了,这也造成了小朝廷的迅速灭亡。第四,这一派说法认为朱慈一开始确实是被李自成所获。但是在李自成军队败退北京的路上,刘宗敏受了重伤,放松了对他的看管,他就找了个机会从闯王的军中逃了出来,跟随他的还有他以前的老师李士淳。因为李士淳原籍在广东嘉应州,他们就一路逃回了李士淳的老家,在嘉应州阴那山出家当了和尚。他们在人迹罕至的深山里建了一座寺庙叫做“圣寿寺”,大殿就取名叫“紫极殿”,处处都显示了寺中和尚的神秘出身。据说朱慈死后,庙里就开始供奉一尊“太子菩萨”的神位。这尊神位始终保留着,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清王朝覆灭了,人们才知道原来供奉的这尊塑像就是明朝的逃亡太子朱慈。李士淳的后人也声称他们的先祖确实在乱军之中救了太子,并把太子带回自己的家乡,两人一同出家做了和尚,李士淳一辈子都悉心侍奉着太子朱慈。

总之,关于崇祯太子的传说千奇百怪,各种各样的都有。甚至在清朝已经建立很久之后,还有人不断冒充是崇祯太子起兵造反,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更加使人难辨真伪。看来,这崇祯太子的下落之谜也只能永远都是一个谜了。李自成失败内幕李自成总算成为了可以称雄天下的人,但是他的成功来去都是那么的快。

胜利滋生骄淫公元1644年3月,闯王李自成经过多年的征战,终于攻下了明王朝的都城北京,迫使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在皇宫后面的煤山上吊自杀了。李自成得偿夙愿,终于成为了中国的新主人。可是又有谁能料到,只是在短短的两个月之后,李自成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而回,匆忙即位称帝后就逃出了北京城。在以后的两年中,他被清军追击的无处藏身,最后终于失败。人们不禁要问,李自成经过了十几年的艰苦努力才有了今天的地位,怎么会如此轻易的就失去了呢?他为什么会这么迅速的走向失败?

在长年的征战中,李自成的军队因为纪律严明,一直受到所过之处百姓的欢迎和爱戴,人们都高喊着“吃他娘,穿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打开门户,摆出酒菜,欢呼着闯王大军的到来。这本是李自成区别于其他义军队伍,成功的壮大队伍,赢得百姓的信任,最终成为皇帝的最重要保证。

可是,在进了北京城之后,李自成和他的将士们都忘记了这种从困苦中成长起来的经历,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忘记了南方有明朝的残余政权,北方更有虎视眈眈的后金大军。军队的迅速腐败,也许正是闯王在短短两月中从天堂跌入地狱的最重要原因。

据说,李自成刚进城的时候,还有一点理智,他在城门之外弯弓射箭,正中城门上方,然后就向兵士宣布,入城后不得烧杀抢掠,违令者斩首示众。围观的百姓听到闯王这么说,都高兴的拍起手来。这时候,他已经得到崇祯皇帝吊死煤山的消息,所以不慌不忙的整顿队伍,率领着几十万大军徐徐入城。百姓都在道路两旁欢呼迎接,明朝一些怕死的官员也跪在地上表示臣服。

李自成这时真可谓是志得意满,在大军的簇拥下,骑着高头大马直奔皇宫。紧接着,他颁布命令,让明朝的在京官员第二天到宫门外集合,由他的部将进行挑选,能留用的就留用,那些恶名昭彰的大官则被逮捕下狱严加惩治。留用的官员和他原来已经带在身边的文人都派到已经控制住的省份去做地方官,建立起大顺朝的地方政权。还收殓崇祯皇帝和皇后的尸身,放在宫门口示众三天,然后安葬到京郊田贵妃的墓中去,清点宫中财产等等事情。

一切安排妥当,就等着文官们制定好登基的礼仪,李自成就要正式当皇帝了。

称帝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之下,历经坎坷、饱尝磨难的将士们都长长的松了一口气,觉得终于苦尽甘来,到了应该享福的时候了。也有人提醒闯王,占领全国的战斗还没有结束,日后还有很多艰苦的战役要打,不应该现在就松懈下来。可李自成这时已经变的骄傲起来,他觉得只要占领了明王朝的心脏北京,就等于自己已经名正言顺的得到了这个国家,其他的反对力量都只是跳梁小丑,只要大军一到,马上就会跪地投降,根本不用放在心上。即使有一些抵抗,凭大顺军这几年所向披靡的势头,肯定也能很快的攻克。所以根本没有什么值得担心的事情,他的这个天下几乎已经坐稳了。眼前最要紧的就是赶紧制定登基礼仪称帝。他想的是很好,不过却忽略了关外的清军,总以为自己建国后再修书与对方结好,就可以轻松的保持边境的安定。一向精明的眼睛不知为何这时却看不清严峻的事实,清朝的统治者早已经动员了全部力量,率领大军开到山海关之外了。

李自成进城之初,本来立下严令,努力整顿军队,刚开始几天,命令还是得到了执行的。有两个士兵抢劫了前门的一家绸缎庄,被告到李自成那里,李自成立时大怒,命人杀了那两个违反禁令的士兵,吊在城门外以示警戒。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1809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