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大明王朝——武宗的玩心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7-03 09:20:50 0

醉生梦死后来,他又大肆整修和扩建豹房,花费白银二十四万两,增添人员和虎豹熊狮等凶猛野兽,并不断令人为其进献美女。延绥总兵官马昂本已犯罪罢官,为了讨好他,竟逼着已出嫁的亲妹妹来豹房给朱厚照侍寝,结果,不但官复原职,而且得到了豪宅和蟒衣的赏赐。据说,豹房专门设有许多地下密室,一个一个紧密排列,就像鸽子房一样。

这些小房间是专门供武宗奸淫妇女之用,每一间都住着或者用强抢的手段,或是被皇帝宣召,或是他人贡献来的美人。武宗在玩腻了这些美女之后,又令锦衣卫都督同知于永到京官的府第中物色一批能歌善舞的美女。武宗将她们留在豹房的密室中,待之如妃嫔。他还和这些舞女及乐工们,同喝同演,醉生梦死。

在豹房中,武宗的玩乐之心如脱缰之马,时时寻找新的刺激。他令宦官们开设店铺,自己换上平民服装充作店主,以讨价还价为乐。他又让宦官们开设酒店,弄来宫中美女歌舞,助其酒兴。他还经常和他的亲信江彬微服到教坊欢乐,夜不归宫。为了寻求更激烈的刺激,武宗还身披铠甲,驰马舞剑,指挥宦官组成的“中军”,与江彬率领的边兵玩对阵游戏。呐喊声震天,火炮声不断,三天两日就演练一回,闹得京城鸡犬不宁。

毛奇龄还记述说,武宗称豹房为新宅,每天召教坊乐工人豹房承应。武宗沉溺声色。教坊乐工每天承应,疲于奔命,满腹愤怒。

后来,乐工们向武宗诉苦,说外府有许多乐户,为何只让在京师的乐工承应。武宗也想换换口味,立即下敕礼部,移文地方州郡,选取河间各府乐户技艺精湛的乐工入宫承应。于是,地方分级选拔,有可遣官选送各色伶人,“日以百计,皆乘传续食。”自此以后,美人、音乐、筋斗、百戏,云集豹房,武宗从此玩的更加高兴了。

出巡抢美可是这个“豹房”虽好,但还是在京城之中,武宗在里面住了一段时间,就又开始觉得厌烦了。于是他听从江彬的怂恿,不顾大臣们的劝阻,带着几个人连夜偷偷溜出北京,作贼似地一路急行,悄悄到达了塞上的宣府。这里有江彬特别为他修建的“镇国府”,府里画栋雕梁、朱檐黄瓦,还有京城豹房中的珍宝和巡游途中掠来的民女,朱厚照乐得心花怒放,称这里是“家里”,是他的第二处豹房。宣府地处交通要道,街市富丽繁华,城外天高云淡,别具情调。朱厚照常常晚上出去,闯入民宅,或索要酒食,或抢劫妇女,无恶不作。他手下的军士竟强拆民房,以门窗作炊柴,搅得市肆萧然,白昼闭户。后来,他对这种“出巡”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他在巡游途中封自己为“镇国公朱寿”,岁支禄米五千担。一路上,他经常带着人突然闯入民家,无论是什么身份地位,无论是已婚未婚,甚至是怀孕的妇人,只要被他看中,就都强行带走。所以每一次巡游回来,他的队伍都满载着金玉玩器、鹰犬虎豹、美姬艳妓,仿佛像打了一场大胜仗,俘获了无数战利品一样,得意洋洋的回到豹房,再次把豹房装得满满的。

武宗这一辈子,真是纵情享受,吃喝玩乐的一辈子。他的欢乐最终在一次南巡时不慎掉入湖中,险些溺水身亡中结束。浣衣皇后一个梦想做皇后的女子,最后做了“浣衣女”,被人笑为“浣衣皇后”。

霸州美人王满堂的个性与她父亲的思想有关。王父是个专替人写状纸、打官司的讼师,虽说地位不高,却也见多识广,靠着一支利笔和一张巧嘴,也挣了不少财产,三教九流的人物接触多了,思想比较开放。

王家就满堂这么个独生女儿,简直视若珍宝,一生下来,就一本正经地翻字典、测字,给她取了个响当当的大名——“满堂”,颇有几分男孩子的气势。王满堂长大后,模样儿俏丽,性格活泼,尤其是那双大眼睛,滴溜溜地似能说话,让人一看就甜到心里。王家对满堂十分娇纵,从不用“妇德”、“妇容”之类的条条框框来约束她,任她自由自在地进出嬉戏,快快乐乐地生活成长。

明武宗朱厚照十五岁登基做皇帝,玩心比谁都重。为了避开大臣和太后的纠缠,他索性搬到特建的“豹房”中。年轻的皇帝也是个好色之徒,搬进豹房不久就下令各州府进选美女,充实豹房。诏令下到各地方之后,经地方官们一加工,就说是武宗选妃,顿时在各地掀起了选美高潮。

选美使臣来到了霸州,稍一打听,得知了“霸州美人”王满堂的名声,就选中了她。王家得到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认为她这一去京城,做了皇帝的妃子,无疑是飞上了高枝作凤凰,从此家门荣耀,富贵无边。王满堂本是个十分开朗的姑娘,她不像别的女孩那样扭扭捏捏,初离家门远嫁总要哭哭啼啼,倒是满心欢喜地跟着使臣进京去了。一路上还盘算着到时怎样取悦于皇帝,或许能博得个贵妃之类的封号。

美人落选但是等王满堂到京城后,才发现天外有天,全国的美女集合到一起,万花丛中她并不显得特别夺目,加上她这时才十五、六岁,毕竟是年纪太小了,芳艳自然比不过那些成熟的女人,因此落选了。

满心欢喜而来,伤心失望而归,王满堂心中充满着无限的委屈和凄凉。但是在途中夜宿驿馆时,她做了一个梦,梦中见到一位头环金光、身着金衣的仙人,告诉她说,将有个名叫赵万兴的人来聘她,此人贵不可言,千万不可错过。梦醒之后,王满堂心中的阴霾一扫而光,她不再为此番的落选而难过,认定自己终将与贵人相伴。

贵人到底贵到什么程度呢?既然是贵不可言,那莫非就是皇帝了?这样一想,她兴奋难抑,恨不得插翅飞回家中,好等着那个叫赵万兴的贵人出现。

回到家后,父母见女儿落选而归,先是有几分不快,王满堂神密地把她在驿站做的那个梦告诉了父母,两位老人也觉得定有天命,只是时机未到,心情很快转好。

“贵人相助”

王父满世界地宣扬将有一位贵人来迎娶满堂,消息传出去后,一个颇有心计的年轻道士段长知道了,他平日里就听说过王满堂的艳名,早已垂涎三尺,一听说这段故事,他顿时计上心头。两天后,段长经过一番准备,化装成一个远地而来的过客,在黄昏时叩响了王家的院门,请求借宿一夜。他长的相貌端正,又表现地文质彬彬,王父便把他让进院来,一番客套后,来客自我介绍说叫赵万兴。一听这名字,王父心头一震,只说让客人稍候,自己转身跑进屋去告诉女儿和妻子,说是有贵人光临。经王父一说,王家母女也心情激动不已,殷勤地款待这位自称为赵万兴的贵客。段长暗暗窃喜,表面上却不露声色,第二天一早还装模作样地要辞别王家去赶路。王家三口慌了神,忙设法挽留,硬是强留段长多住了几天。

这几天里,王家人经过密切观察,都认为这位客人不但仪表堂堂,而且头脑灵活,能言善道,处事得体,确有贵人之兆。于是,第八天的时候,王父亲自出马,动用三寸不烂之舌,说出要将女儿许配给客人的心意。王家主动许婚,段长不禁心花怒放,然而又故作镇定,矜持了一阵,才好像很勉强似的答应下来。不久,王家便为两人隆重的操办了婚事。

段长是个野心极大的人,得到了岳丈家的财产和美艳如花的妻子后,他又生出新的奢望,一心想循着王满堂的那个美梦,真正成为一个贵人。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开始实施他的梦想,首先,他托了昔日作道士时的一些同道友人,四处散播王满堂的那个奇梦。谣言很快散播开来,市井中都议论纷纷,都说王满堂生来就是皇后命,而她的夫婿“赵万兴”无疑就是将来的贵人,跟着他干,往后一定能获得荣华富贵。

如此这般,段长以“赵万兴”的名义成了家喻户晓的神奇人物,一批市井少年主动地投到他的门下,地方乡绅也纷纷支持他,大家都想跟着贵人,将来贵人得了天下,自己也能捞个一官半职的。渐渐地,段长手下聚集了一大批人马。他把人拉到附近的深山密林里,建立起一个山寨,并不断扩充发展,准备相机行事。

他们在山中也组织了武装,因有乡绅们资助,他们不必像一般山匪那样抢掠财物;因为自觉力量还不足,所以也还没有像起义军那样攻占城镇。这批人聚在山中,似乎更像一个秘密的宗教组织。但是,段长并没有放弃他的贵人梦,他命手下人在山中盖起了宫殿,把他们占领的那个山头自夸成一个王国,他自己则成了皇帝,并用了“大顺平定”的年号。同时,又封了随同上山的妻子王满堂为“大顺平定皇后”,还设了左右丞相、文武大臣,每逢三、六、九日,就在大殿上接受群臣的朝贺,还象模象样地讨论军国大事。王满堂这个自认为有皇后命的“霸州美人”,便这样做了个山中皇后,其实,充其量不过是个压塞夫人罢了。

“皇后”做了浣衣女段长的王国在山中自成一体,虽是有帝有后、有臣有相,但并没威胁到大明王朝的安全。然而,消息传到京城时,明武宗还是很不高兴,堂堂大明的天下,居然还有人敢称王称帝,这不是在藐视他吗?于是武宗命令当地官员派兵进山征剿。段长的武装力量与明王朝的势力比起来实在是太弱小了,当地官兵轻而易举就把他的王国捣平,并活捉了“皇帝”、“皇后”和众“大臣”。官兵在山中搜查时,看到茅草搭成的宫殿,自制的龙袍凤帔,都不禁哑然失笑,这哪里能成造反的气候,不是如儿戏一般吗?

虽是闹剧一场,但因涉及到忤君犯上之罪,地方官也不敢擅自断案,便把段长、王满堂等一干人犯解押到京城。明武宗在了解了全部案情后,除了感到好笑外,却又节外生枝,对王满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由武宗作出了判决:段长及主要谋犯因逆君谋反之罪处死;其他附庸者因不明真相,属于盲从,不予追究责任;主犯之妻王满堂没入宫中。武宗原本是想将她收到豹房中,以满足他的淫乐之心,谁知刑部官员在执行诏令时,误解了武宗的意思,以为把王满堂以罪犯之妻的身份没入宫中,是要让她到宫中充当奴婢,以示惩罚,于是把她分派到宫中的浣衣局,做洗衣女去了。

红颜本薄命武宗等了几天,没见到王满堂,经过追问,才了解到情况,便下令将王满堂由浣衣局调到了豹房来侍候自己。当年武宗选美时是见过王满堂的,但那时的她还只是一只没有成熟的青果,夹杂在众美女中间,不足以吸引武宗的目光。如今的王满堂,经过了几年的风吹雨打,已经长成一颗熟透了的水蜜挑,鲜艳欲滴,芳香诱人,大大勾起了武宗的胃口。

王满堂本来就是个非常开朗的女性,当初嫁给“赵万兴”,只因为慕他的贵人之命,现在骗局揭穿,她也不怎么为丈夫的死而伤心。相反的,假皇帝现在换成了真皇帝,可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说不定还能成为真正的皇后!这样一想,王满堂高兴的不能自已,便在武宗面前,使出浑身解数,极尽娇媚风骚之能事,把武宗迷得神魂颠倒。

这时候,明武宗刚从江南游历归京,途中染病,本应该调养休息一段时间。可一下子又得了个千娇百媚的王满堂,让他怎么安静得下来,夜夜缠绵芙蓉帐里,颠鸾倒凤,直弄得他精疲力竭。温存于床第之间时,明武宗曾多次戏称王满堂为皇后,并发誓将来要改立她为后。可这个诺言还没有来得及付诸实施,在王满堂进入豹房不到一个月的一天夜里,明武宗便在王满堂的怀中一命呜呼了!

武宗崩逝后,明世宗继位入主明宫。世宗派人清理豹房时,发现王满堂是个没有任何名份的女人,再进一步调查,又在浣衣局的名册中发现了她的名字,于是仍把她送回了浣衣局为奴。从此以后大家背地里就戏称她为“浣衣皇后”。可怜王满堂这个“霸州美人”,作了半辈子的皇后梦,最后却终于只能做一个“浣衣皇后”。立皇帝明武宗正德年间,朝中出了个“立皇帝”刘瑾,他是有名的正德八虎之一。

群臣不满正德年间,明武宗身旁有八个宦官受宠,他们依仗皇帝的势,无恶不作。被称为“八虎”,其中,刘瑾为首。

刘瑾是陕西兴平人,从小就自宫入宫当了小太监。武宗的时候,刘瑾执掌宦官二十四司中专管娱乐活动的钟鼓司。明武宗即位的时候还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刘瑾想尽了办法,准备各种歌舞技艺去取悦武宗,武宗因此非常喜欢他,总是跟他在一起尽情玩乐。

朝中的大臣们都很为这种状况担忧,可是无论谁说什么武宗也听不进去。后来正巧发生了一起天灾,一个风雨之夜,雷电把祭坛的大门、奉天殿的屋顶、太庙的镇脊兽都劈坏了。古代人最相信这些灾祸,认为是人做错了事,上天借此来发出警告。所以武宗也按照惯例,允许百官陈述朝廷政治上的弊端。于是大臣们趁机进言,指斥武宗荒芜政事,整日与八虎嬉戏,要求武宗下令把八虎斩首示众。武宗还是置之不理。

大臣们私下商量以后,联名写了一些措辞非常严厉的奏折,说正是由于太监们的引诱,使武宗贪于享乐,不理朝政,以致天生异变,仍旧要求皇帝把八虎送到三法司审判,以求能够提前消除后患。武宗毕竟年纪还小,看到大臣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姿态也有点慌了手脚。他和大臣们商议对八虎的处置问题,武宗仍然想尽力保护八虎,大臣们则坚决要求一定要把他们处死,双方争议了很久也没有得到统一的意见。这时就连宫中其他比较受信任的老太监都站出来附和朝臣们的意见,武宗终于有点动摇了。

第二天,武宗颁下了一道诏旨,称赞大臣们为国分忧,说的意见都是正确的。但是话头一转,又说刘瑾等八人一直尽心地服侍自己,所以自己也不忍心把他们置之死地,希望大臣们能把要求稍微放宽一点,自己一定会尽量的惩处他们。这说明皇帝已经有了向大臣妥协的意思了,只是这个结果离大臣的要求还差很多,所以以内阁三位大学士为首的朝臣们又陆续觐见,强烈要求处死八虎。宫中的太监也纷纷表示赞同。武宗实在没有办法,终于答应处决八虎,并许诺第二天一上朝就宣旨逮捕八虎。大臣们这才心满意足的各自退去了。

形势急转在大臣交相弹劾的这几天里,刘瑾他们始终坐卧不宁,寝食难安。这天朝议完毕,刘瑾看出情况对自己越来越不妙,心急如焚。当天深夜,他干脆豁出去了,带着其他的七个人,一直闯到皇帝的寝宫中,跪在地上痛哭失声。武宗作出这个决定本来就是被逼的,一看以前陪自己玩耍的伙伴一个个可怜巴巴的样子,心里也觉得很不是滋味。刘瑾见皇帝也有点不忍的样子,又接着说,朝臣们之所以一定要把他们置之死地,就是因为宫中有人嫉妒皇帝对他们的信任,所以勾结了外朝的大臣想除去他们。武宗仔细回想朝堂上的经过,认为刘瑾说的话很有道理,也不觉认为刘瑾他们根本就没有做过坏事,是被人陷害的。刘瑾看出皇帝的心思,更加卖力的鼓动说:“他们如今敢这么放肆的逼您处决我们,就是想孤立皇上,使皇上以后不得不听从他们。如果我们替您掌管司礼监,他们就不敢对您这么无礼了。”武宗听了连连点头,他也早就厌烦了大臣们总是在他耳边唠叨,让他做这做那,刘瑾这么一说,正合了他的心意,他马上下旨,命刘瑾掌管司礼监,兼提督团营,其他的七个人也都被任命掌管重要的职位。

第二天早朝,大臣们还满以为今天宣旨是要捉拿刘瑾等人,没想到圣旨的内容却正好相反。昨天强烈要求处斩八虎的人都被革职拿问,大学士们被勒令退休回家,刘瑾等人则掌管了各个内府的重要衙门和东、西厂。情势急转直下,朝臣们一时之间都惊呆了。

皇帝身后的皇帝刘瑾毫不留情的消灭了他的敌人,终于掌握了朝廷的大权。他一方面使出各种手段讨好武宗,一方面在朝中大发淫威,朝臣们都噤若寒蝉。他还独创了罚米法,那些违背了他的意思的大臣,就被迫用自己的家产买米向边疆输送,结果一个个都倾家荡产。每当皇帝上朝的时候,刘瑾就站在皇帝的身边,一同接受大臣的朝拜,一点也没有退让在一旁的意思,所以人们都在私下里称他为“立皇帝”,意思就是他是站着的皇帝。

有一次,一个太监实在不满刘瑾等人作威作福的嚣张气焰,就写了一封匿名信,等刘瑾走过的时候,偷偷地扔在刘瑾的脚下。刘瑾看了信中的内容顿时大怒,命令当时跟随在他身边的大臣们全部都在奉天门外跪着,直到找出写这封信的人为止。当时天气炎热,大臣们从早晨一直跪到下午,一些年老体弱的人当场昏死了。这天没有查出写信的人,刘瑾又把这些无辜的大臣都关进大牢,一定要查出这个人是谁。第二天刘瑾终于找到了写这封匿名信的太监,才把大臣们放了回去,可是有的人因为受不了这种酷刑死了。当时在场的一些太监很同情这些大臣,发了一些冰镇西瓜给大臣们解暑,刘瑾知道了也很生气,下令把这些太监发送到南京去了。

当时这正德八虎在皇帝的庇护下,运用手中特务机关的大量密探四处侦察,发现有不利于自己的人就想方设法除去。许多无耻的大臣,像焦芳、杨玉、曹元等人都投靠到刘瑾的门下为虎作伥。朝廷内外到处都遍布着刘瑾的密探,这场宦官乱政的闹剧一直到正德五年刘瑾被处死才算结束。张御史舍身拦驾武宗要巡游宣府,竟然有一臣子敢舍身拦鸳,此人便是张钦。

第一次上奏从北京前往宣府,居庸关是必经之路。巡关御史张钦是个正直敢言的官吏,他得到武宗要出关巡游的消息后,决心尽忠职守,舍身拦驾。张钦先上一疏劝谏,疏中道:“臣职巡视边关,敢一言而死。人言纷纷,谓陛下欲过居庸关巡行宣、大(大同),臣意陛下非事漫游,必深愤虏贼也。此虏谲诈凶狠,惟可命将御之,不必自与之角。……英宗不听大臣之言,自出亲征,遂有己巳之变。且匹夫尚不肯自轻,陛下以宗庙社稷之身,又无太子亲王监国,而轻出远游,万一不虞。将如之何?今天下之事,言者寒心。陛下不是之思,而欲长驱观兵,不谋之朝廷,而独谋之宫中,不议之众,而独断之一已,使大小臣工莫知所措,恐非保国之计也。”

再上奏折奏疏报上后,如石沉大海,毫无反响。这时反倒传来武宗拒谏、一意孤行的消息。张钦不肯罢休,又提笔写了第二份奏疏:“臣愚以为乘舆不可出者有三:人心动摇,供亿浩繁,一也;远涉险阻,两宫悬念,二也;北寇方张,难与之角,三也。臣职居言路,奉诏巡关,分当效死,不敢爱身以负陛下。”张钦的这两份奏疏,可谓言辞激烈了,列举了明英宗听信宦官王振之言,轻易出师,结果兵败被俘的例子,又指出了武宗不顾国家,听信奸佞之言,一心游乐的错误。可是明武宗对这些忠诤之言,一句也听不进去,到八月初一那天,他换上便装,带着江彬和一些随从,出了皇宫,直奔昌平而来。

武宗将要出关的急报传到居庸关,张钦知道劝谏已无济于事,只好闭关挡驾。

他命令守关的指挥孙玺关闭关门,锁上后又亲自把钥匙收藏起来。分守居庸关的太监刘嵩听说武宗到了昌平,便准备前去朝见,张钦劝阻道:“车驾将出关,是我与君今日死生之会也。关不开,车驾不得出,违天子命,当死。关开,车驾得出,天下事不可知。万一有如‘上木’,我与君亦死。宁坐不开关死,死且不朽。”过了不多时,武宗派人来,要召见指挥孙玺,孙玺回答说:“御史在,臣不敢擅离。”武宗不敢召见张钦,又让人召传太监刘嵩。刘嵩只好硬着头皮去找张钦:“吾主上家奴也,敢不赴?”张钦不想让孙玺、刘嵩和自己一起同担罪名,于是一手拿着御史的敕印,一手拿着利剑,坐到关门下厉声说道:“敢言开关者,斩。”

三上奏折当天夜里,张钦又草拟了第三份奏疏:“臣闻天子举动,所系非小。欲征虏,必先廷议,明诏中外,群臣扈行。今不闻朝旨,又无百官之扈从,锦衣卫之随侍。此必有人借陛下之名,过关勾虏,图危社稷,臣万死不敢奉命。”奏疏尚未送上,武宗又派使者来传旨开关。张钦拔剑叱道:“此诈也!”把使者吓得跑了回去,向武宗报告说:“张御史差点杀了我。”武宗又气又急,却无可奈何。正在此时,朝臣们赶了来,请武宗回宫。这时候张钦的第三份奏疏也送到了,武宗知道张钦是决计不会开关放行了,只好怏怏而归。

二十多天后,武宗打听到张钦前往白羊口,不在居庸关,于是连忙换上青衣小帽,溜出京城,夜晚住在百姓家中,第二天一早,带着随从,疾驰出关,一边跑,一边不停地打听,“张御史在不在?”张钦得知武宗出关的消息,连忙赶回居庸关,已经来不及了。想要再上书,武宗却让太监守住关门,不许任何人出去。张钦感到无比气愤,不由得望着关外失声痛哭。第二年,明武宗从宣府返回京师(北京),经过居庸关时,还竟然得意笑道:“前御史阻我,我今已归矣。”荒政怠国的武宗的所为,简直到了令人哭笑不得的程度,忠直尽职的御史张钦也无法改变武宗的本性。但是张御史闭关三疏,舍身拦驾的事迹,则为人们广泛传播开来。有昏庸荒唐的皇帝,就有尽职刚正的官吏,历史永远是这样的。刘瑾之死刘瑾为正德八虎之首,无恶不作最终还是没有逃过凌迟处死的报应。

结成联盟正德五年,安化王起兵叛乱。武宗命都御史杨一清和太监张永去平叛。时间不长,他们就带着军队得胜而归。杨一清是朝中的老臣,这几年刘瑾的所作所为他都看在眼里,也很为朝廷的状况担忧。只是杨一清的心计很深,他知道皇帝信任刘瑾,如果没有绝对的把握是不能和刘瑾正面冲突的。

他深知近年来刘瑾想一人独掌大权,一直都借着武宗最宠信自己而设法排斥那些以前和他一起分享权力的人。张永就是昔日的正德八虎之一,近年来一直受刘瑾的排挤,十分不得志,心里很恨刘瑾。杨一清知道这件事,当然要抓住眼前这个难得的机会。他假装叹息着说:“现在外乱虽然已经平了,但不知内乱哪一日能够平息?”张永明白杨一清话中的意思,但是没有答腔。

杨一清接着又说:“张公公您昔日本来是刘瑾的伙伴,想不到现在他居然这样对待您,连我们这些外臣都要替您抱不平了。”张永这一次总算答话了,他回答说:“您的意思我明白,只是皇上最信任刘瑾,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扳倒他。”杨一清一听这话,知道张永已经动心了,就接着劝道:“现在就正是一个扳倒刘瑾的好机会。皇上也是因为信任您才派您和我一起去平叛的。眼下安化王的供词中提到了他和刘瑾有勾结,您不妨借着回朝后面禀皇上的时候,私下里和皇上谈起这件事,再详陈刘瑾一切不法之事,皇帝肯定会相信您的。到时我再联络外朝众臣一起弹劾刘瑾,想必大事可成。”他还诱之以利,说明只要刘瑾一死,以后宫中的大权肯定会都归张永一人所有。张永仔细想了想,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就答应了。于是两人结成了铲除刘瑾的联盟。

决计杀刘瑾张永一回到朝中,武宗皇帝果然立刻就召见了他,慰劳他平叛的功劳。在武宗专门为张永准备的庆功宴后,刘瑾先走了。张永就趁此机会把安化王叛乱的檄文和供词都呈上给皇帝过目。本来安化王和刘瑾有往来这件事许多人都知道。这几年来,安化王一直都小动作不断,许多大臣都提醒武宗应该注意安化王的行动,以防他犯上作乱。但是刘瑾总是在武宗身边替安化王说一些好话,使皇帝相信这些大臣弹劾安化王都是诬告。由于刘瑾的庇护,安化王的实力才有可能壮大到今天的地步。但是这件事却没有人敢告诉武宗,就是有不怕死的人想冒死说出,刘瑾也不会给他这个机会?所以武宗一直也不知道安化王叛乱的幕后黑手正是他身边最信任的刘瑾。

武宗这时已经有了几分醉意,他看着手中这些刘瑾谋反的罪证,还是不太相信,喃喃的念道:“朕不相信,刘瑾为什么要背叛朕?”张永回答说,刘瑾正是想夺得天下啊!武宗更加心烦意乱,随口说道:“他想要就让他夺去好了!”张永听皇帝这么说,简直是哭笑不得,但还是提醒喝醉了的武宗说:“天下让他夺去,陛下您又怎么办呢?”武宗这才有些明白过来,同意了张永的奏请,命他带人去抓刘瑾。张永得到圣旨马上连夜就带人闯人刘瑾的家中,把他从被窝儿中抓了起来。他生怕等到皇帝酒醒了,一见到刘瑾又会改变主意。

第二天一大早,张永还是怕皇帝会临时改变主意,就请皇帝一起去查抄刘瑾的家。在刘瑾的府中,武宗果然亲眼看见查出了大量的武器盔甲,还有许多僭越了自己身份的只有皇帝才能用的物品,金银财宝更是无数。本来刘瑾就准备在为自己的哥哥办丧事百官前来吊唁的时候就起兵谋反,先把朝中的大臣一网打尽的。想不到却被张永抢了先,这下人赃并获,谋反的证据一下子都摆在了武宗的面前。武宗本来还是不太相信刘瑾想谋反,还想对他从轻发落的,这会儿眼看证据确凿,不禁勃然大怒,说:“刘瑾果然反了!”对刘瑾不再留情,直接交给审判机关去定罪。刘瑾的一些同党也都被抓进了监狱。这时被刘瑾压抑了很久的监察御史们纷纷上书陈述刘瑾的大罪,多达三十多条。

恨之入骨正式审判这一天,又出现了戏剧性的场面。刘瑾被五花大绑的带到公堂之上,却昂然挺立,不肯下跪。在场负责审判的官员几乎以前都设法巴结过刘瑾,也都受过刘瑾的提携。这会儿见刘瑾如此狂傲,久处淫威之下的大臣们居然面面相觑,谁也问不出一句话来。

刘瑾看到这种情况更加得意,十分嚣张的说:“满朝公卿都出自我的门下,你们哪一个没有受过我的恩惠?看你们今天谁敢问我!”堂下犯人的态度居然比坐在上面的法官还强硬有理,这可真是少见,足以传为笑谈了。幸亏在场还有一个驸马都尉,他站出来大声说:“我是驸马,出自皇室,总不是出自你的门下了吧?别人不敢问你,我来问!”他命人先上前对刘瑾用刑,要先打击一下刘瑾的嚣张气焰。受了刑之后,刘瑾果然老实多了,开始回答堂上法官提出的问题。由于谋反的证据非常明确充足,刘瑾没有什么狡辩的余地,不久就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他这时才开始有些害怕了,在堂上哭着要求见皇帝一面,可是武宗却再也不会救他了。结果刘瑾的罪状很快被确定下来,被判处凌迟处死,三日后再杀头。他的亲属和同党几十人也一并被处死刑。在行刑的那一天,刑场上站满了围观的群众,那些曾经受过刘瑾迫害的人家纷纷前来花钱买刘瑾身上被削下的肉,就当场吃了泄恨。可见刘瑾当权的这几年之间确实做尽了伤天害理的事,以至使人们恨之入骨,恨不得吃了他的肉来出气。如此看来,他死的也实在不冤了。王阳明平息叛乱王阳明成功平定反王,不但没有得到嘉奖,反而被怀疑是反王同伙。

离奇身世王守仁(公元1472年—公元1528年),字伯安,又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他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所创立的心学,在明代中后期曾风靡一时,一度几乎取代了程朱理学的地位,左右我国思想界一百余年,并影响到近现代思想的发展,他的思想在日本等地也有广泛的影响。

传说他的母亲在把他生下来之前,怀了十四个月,旁人都认为她怀的是一个怪胎。他的祖母在他降生的同时做了一个异梦,梦见一个天神从云端送来一个小孩,同时间,王阳明就降生了,所以就取名叫王云。可是,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家里人都很着急,担心他是一个哑巴。但是后来他在街上遇到一个怪人,那个人在他背上拍了两下,为他改名叫王守仁,他就突然能说话了,而且聪明异常,学习东西非常迅速。

他在哲学上的成就举世皆知,但是许多人都不知道,他还是一个非常正统的封建官吏,一个运筹帷幄的军事家。

为民请战那时候在位的明武宗是明朝皇帝中十分荒唐的一个。他喜欢骑马打仗,总是在宫中指挥着太监宫女战做一团,玩着模拟战争的游戏。后来终于有了一个可以让他实践的机会,却被王阳明抢了先。

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明王朝的宗室宁王朱宸濠在江西南昌起兵谋反。当时王阳明正奉命去福建,本来根本没有平叛的职责。但他为了使当地百姓少受战火之灾,得到消息后,一面向朝廷报告,一面径自返回吉安,调兵遣将,准备迅速平息叛乱。王阳明分析朱宸濠的军事行动可能有三种方案:第一种就是趁京师没有防备,率兵直驱京师;第二种就是沿江东进,夺得当年太祖兴兵时的都城南京;第三种则是保守的固守南昌。若朱宸濠采取第一种方案,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北京很可能失守。第二种方案则会使双方进入拉锯战的状态,长时间对抗之后才能最终解决。第三种方法则是最愚蠢的战略,只是等着朝廷的大军去包围剿灭而已。朱宸濠并不愚蠢,所以应该不会采取这种方针。但是他虽然野心勃勃的妄图登上帝位,实际上却又缺乏足够的决断勇气。基于这样的判断,王阳明估计他多半会采取第二种策略,先率兵进取南京。

平定反王对形势做出正确的预测以后,王阳明就全心投入了平叛的斗争。他传檄附近各州县,号召各地守官起兵平叛。

为了使各州县有足够的备战时间,他又设法延缓朱宸濠的行动,派出士兵四处散播谣言,说朝廷已经派出大军,马上就要开到,届时将直捣叛军的老巢南昌。他又派人故意怂恿朱宸濠早日举兵东进,引起了朱宸濠的怀疑,反而畏首畏尾,不敢轻易行动。

他手下的谋士多次劝他及早进兵攻取南京作为帝业之本,他就愈加怀疑,更加迟迟不肯发兵。结果,王阳明如此略施小计,朱宸濠就被拖在南昌不敢动弹,竟然乖乖地等了十几天,贻误了最佳战机。王阳明却在这十几天里调集了附近各县的人马,一共凑了近十万人,已经足够应付叛乱了。

这时,朱宸濠白白浪费了十几天的时间。知道自己中了王阳明的缓兵之计,气得破口大骂。于是在七月一日这一天,下令留一万人马在南昌留守,其他的人全都随他率兵东进,想先进攻安庆,再夺取南京。王阳明调动好军队以后,并没有马上就带兵直逼南昌,而是先按兵不动,等着朱宸濠焦急起来,先露出马脚。现在机会终于到了。他一听说朱宸濠率大军东去,南昌守备空虚,即马上誓师,率大军北上直取南昌。

朱宸濠曾在南昌城外驻扎了一小股部队,用来守卫南昌。王阳明带兵到来,毫不费力地一举就消灭了这支部队,直到了南昌城门之下。守城的叛军没有料到朝廷大军到得这么迅速,都被吓破了胆,军队一下子溃散了。到了第二天,王阳明的军队已经占领了南昌城。

已经率军远去的宁王朱宸濠进攻安庆并不顺利,这时又听说南昌失守,不由得大惊失色。南昌是他祖上的封地,也是他起兵的后方基地。听到南昌失守的消息,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带兵回援。当他疲于奔命的赶回南昌时,军队早已经疲惫不堪了,与王阳明以逸待劳的大军一比,真是不堪一击。没有几日,朱宸濠就败退鄱阳湖。王阳明又用出火攻之计,一举俘获了亡命逃窜的朱宸濠,他的军队也随后被迅速消灭。

毕竟不是宦中人王阳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仅用了三十五天时间,就平灭了叛乱部队,在鄱阳湖生擒了宁王朱宸濠,表现了机智的智谋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巩固岌岌可危的明王朝立了一大功。

可是,他非但没有得到朝廷的嘉奖,反而招来宦官势力的嫉妒和陷害,连武宗也一度怀疑他参与了宁王的叛乱。幸亏后来他急中生智,连夜赶到钱塘,将朱宸濠交给太监张永,同时按照武宗的旨意,重新报捷,将平叛的胜利归功于武宗的“指示方略”,维护了皇帝的面子,才保住了自己的身家性命。武宗本来想借这个机会大展身手的,却不想被王阳明抢了先,当然不会高兴,这是可以想见的。后来,张永揣摩了皇帝的心意,在献俘时故意把朱宸濠放掉,让武宗又“抓”了他一次,总算满足了他的心愿,才没有追究王阳明的“抢先”之罪。武宗死后,即位的世宗封王阳明为南京兵部尚书以示补偿。大礼仪之争大礼仪之争并不只是为了一个名义的争吵,实质是场皇帝与大臣的权力之争。

事件起因明武宗朱厚照荒唐了一辈子,在31岁壮年时去世,却没有给江山社稷留下一个合理合法的继承人,于是明王朝陷入了一个极为危险的“大空位时期”。

内阁首辅杨廷和经过各种考虑,选定了兴献王朱厚熄外藩入继大统,以此来维系皇朝的血脉。

良好修养兴献王朱厚熄这时年仅十五岁,他的父亲前任兴献王朱祐杭是宪宗皇帝的三子,孝宗皇帝的弟弟,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了。

朱祐杭在世的时候。非常喜欢这个儿子,亲自教他读书,做什么事都把他带在身边,父子两人的关系非常亲密。朱祐杭很重视对儿子礼仪的培养,小小年纪的朱厚熄就已经着手参加王府中的管理工作了。父亲去北京朝见皇帝时也总是带他一起上朝,让他学习宫廷礼仪。父亲死后,刚刚十二岁的他就继承了王位,但他精明强干,把王府中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这种良好的教养在他刚当上皇帝的几年中也给了他极大的帮助。

开始力争根据祖制,继位的皇帝应该是前任皇帝的子嗣,称前一代皇帝为皇考。按照大臣们的意思,朱厚熄应该作为孝宗的过继子继承皇位。

这样,朱厚熄就要称孝宗为父,称仍在世的孝宗张皇后为母,反而称自己的生身父母为“皇叔父”、“皇叔母”,对于这种安排,已继位为世宗皇帝的朱厚熄非常不满,由此展开了他和朝臣之间长达几年的“大礼仪”之争,并且让这种纷争延续了他的整个统治时期。世宗在自己的封地接到圣旨时,其实已经举行了仪式,继位为皇帝。

可是当他随着前去迎接他的使臣来到北京时,在城外才知道自己将被作为太子迎入京城,他开始很不满,坚持不肯入城。他和大臣们以及张太后争论了好久,最终才答应入城。在城里重新举行了继位典礼后,他又被告知将称自己的父亲为“皇叔父”,他表示坚决反对。继位后的第五天,他就下令让群臣们廷议,给他的父亲一个合理的称号。他的母亲蒋氏在被迎入京的途中听到此事,对陪同的官员大发脾气说:“你们受职为官,父母都得到了封诰,我儿子当了皇帝,却成了别人的儿子,我还到京城做什么?”不肯再向前走了。

朱厚熄听后,哭着去禀告张太后说:“我要退位,您另选别人做皇帝好了,我要同母亲一起回安陆去,仍旧做兴献王。”皇位继承仪式都已经举行了,又怎么能容他这样儿戏的说不做就不做了呢?于是张太后和大臣们一再地妥协退让,但是等蒋氏到了北京城外,这种矛盾变得更加激烈了。

这时,张太后和大臣们已经无奈地尊皇帝的生父为兴献帝,生母为兴献皇后,但是心中却仍不情愿,仅以王妃之礼而不是应有的皇后之礼迎蒋氏入京。蒋氏大怒,说什么也不肯再前进一步了。世宗知道了自然又是一顿大吵大闹。

最后妥协的仍是张太后和大臣这一方,蒋氏最终从皇城中门入,谒见太后,才算作罢。本来世宗对杨廷和辅助自己登上皇位还是很感激的,但是经过一连串的纷争,他才开始意识到,他只是杨廷和借以治理国家的一个傀儡王爷,杨廷和其实根本瞧不起他这个少年皇帝,只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皇帝去实行而已。世宗在“礼仪之争”中明白了这一点,他开始疏远杨廷和。最后,在皇帝和大臣无休无止的争吵之中,杨廷和被迫辞去了官职,告老还乡了。

皇帝权威杨廷和辞职后,“大礼仪”之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一派以新任礼部尚书汪俊、大学士蒋冕、文渊阁大学士石瑶、大学士毛纪为代表,坚持恪守札法,维护皇室血统的一脉相承。另一派以张璁和桂萼为代表,宁肯不顾传统礼仪,拼命维护朱厚熄。

这时,朱厚熄决意抛开内阁,一意孤行,非要按他的旨意行事不可。他强令礼部追尊其父兴献帝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尊兴献皇后为“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并令礼部在奉先殿侧另建一室。安放皇考神主。

汪俊、蒋冕不肯从命,愤然辞职。朱厚熄还采纳了张璁、桂萼的意见,传谕内阁除去父母尊号中“本生”二字,毛纪力言不可,朱厚熄大怒,限四丑恭上册室。

两派争斗水火不容。大臣每次上奏折,把他们商改的结果报告给皇帝,皇帝都觉得很不满意,每一次都予以驳回。可是支持皇帝想法的奏折得到了皇帝的批准,又被内阁驳回。于是双方陷入僵持状态。

有一天早朝后,许多官吏跪在门外,高呼孝宗皇帝。面对如此众多的反对者,朱厚熄毫不动摇,他下令锦衣卫抓捕为首的人。群臣大放悲声,嚎哭不止。朱厚熄又派人抓了一百三十四人。

两天后,朱厚熄又下令,将为首者发配边地,四品以上者夺俸,五品以下者杖之,结果十六人死于杖下。与此同时,兴献王朱祐杭的神主被迎奉入京,供奉在新建的观得殿里,尊号曰“皇考恭穆献皇帝”。朱厚熄终于在“大礼仪”之争中取胜。

自此以后,他以群臣在“大礼仪”之争中的态度划线,开始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滥觞。张璁被授予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桂萼被授予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主内阁,执掌大权;对反对派官员则进行排挤报复,动辄下狱廷杖,弄得朝风日下,邪气上升。朱厚熄不以为祸,反而洋洋自得,更加独断专行。

其实这场“大礼仪”之争并不只是为了一个名义的争吵,实质上这是一场皇帝与大臣之间的权力之争。大臣们坚持皇帝把生父当作叔父,是为了遵从祖制,维护皇室血脉的正统。一旦听从了皇帝的意思,以兴献王为帝,就等于是在皇室之外另辟宗室入继大统,皇位继承的确定性就会因此被动摇,为以后外藩篡权开了先河,制造了借口。而皇帝的一意孤行,除了因为对生身父母的孝敬,还有迫使满朝大臣向自己屈服,显示皇帝绝对权威的意义。

这场争斗也确实是以皇帝的胜利而告终,表明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不可侵犯。从此以后,皇帝更可以不顾大臣的意思而为所欲为了。用处女血炼丹崇尚道士炼丹本没什么可指责的,但如果沉迷于此且要用百姓的生命当玩物就不能原谅了。

道士得宠明世宗嘉靖皇帝崇信道教,一心想得道成仙,至少要长生不老。道家讲求清心寡欲,嘉靖皇帝明明做不到这一点,却还总是宣称自己不好女色,可是就官方史籍中所记载的有名字的妃嫔就多达六十多个,恐怕在明代的皇帝中也算是首屈一指了。不仅如此,他还总是抱怨宫中使女太少,不够使用,总是找各种借口在全国各地采选年轻美貌的女子入宫做宫女。这些女孩子入宫后,运气好的被皇帝看中,宠幸一时,就脱离了宫女的行列。其他的一般女子就只能被人任意役使。可是,这些宫女们,尤其是年幼的宫女,还有一种谁也想不到的特殊的身份,她们还是皇帝制药之后的“药渣”。

嘉靖皇帝最宠信的道士是一个江西人,叫邵元节。嘉靖皇帝非常信任他,专门为他建造了显灵宫,为自己祈福。嘉靖十五年,嘉靖皇帝对这个邵元节的宠信似乎到达了极点。这一年,嘉靖皇帝已经登基十五年了,他年已三十,尽管宠幸的后妃无数,可是却一直没有生下皇子。一个皇帝到了这个时候还没有继承人,国家政局就会发生动荡,所以嘉靖皇帝心里非常着急。

他在皇宫中建立斋宫,让邵元节入宫祈祷,由文武百官亲自轮流进香。后来,邵元节请求回山里继续修炼,临走之前告诉皇帝说不必为子嗣的事烦心,因为上天念皇帝信道心诚,所以皇子指日可生。嘉靖皇帝听了当然是喜出望外,最巧的是,邵元节走后不久,嘉靖宠爱的阎贵妃真的生下一子,接着,其他的几个妃子也相继生下皇子。嘉靖皇帝因此对邵元节感激不尽,马上派人把他请回宫来大加赏赐。可是没多久,这位被嘉靖皇帝深信为“神仙”的邵元节就得病死去了。他临死之前,向皇帝推荐了他的朋友陶仲文。

“灵丹”催命这个陶仲文的骗术更为高超,他知道嘉靖皇帝一心盼望的事除了生下皇子以外,还有一件被他念念不忘的事就是想得到长生不老的仙丹妙药。他一入宫,就从这件事下手,设法博得嘉靖皇帝的欢心。他向皇帝推荐一种被称为“元性纯红丹”的丹药,据他说服下此药以后就可以长生不老。嘉靖皇帝听了信以为真,马上派人去各地采集炼制丹药的必备药材。不过,这副药的药材易得,药引却难得。

这“元性纯红丹”其实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红丸”,也被称为红铅丸,只是一种特殊的春药而已,但是在服用后短时间内确实能够使人觉得精力大增,气血两顺。这红丸的制法非常特别,必须用处女首次月经来潮的经血来作药引。把收集来的处女经血盛在金或银的器皿中,再加上半夜起身采集来的第一滴露水,再加入乌梅等各种药物,连煮七次,使药浓缩成粘稠状态,这时再加进乳香、没药、辰砂、松脂等其他有凝固剂作用的东西,以火提炼,最后炼制成一粒粒的丹丸。不过,这种药还必须以晨起采得的露珠或是女子初为人母的乳汁调服才能奏效。所以,为了炼制这种“仙药”,嘉靖年间先后在各地选取年纪在十岁到十四岁之间的少女一千多人入宫候选。

根据世宗朝的官方实录记载,嘉靖二十六年.皇帝以皇子公主就国时所需宫女必须提前训练为理由,命令礼部从京城周围地区挑选十一岁到十四岁的少女三百人入宫。嘉靖三十一年又选了三百女童入宫。这是两次大规模的选童女入宫。后来又陆续的从各地选人,例如嘉靖三十四年,选民间女子十岁以下的一百六十人入宫。四十三年又再次大规模选入三百名少女。这些年幼的女孩儿进宫之后先要接受严格的检查,确保她们确实是处女无误,然后她们才有资格成为皇帝制药的“药引”。

这种“元性纯红丹”炼成以后,嘉靖皇帝就开始长期服用,根据史书记载嘉靖死前的病状:脸色灰暗,四肢麻木,性情暴躁,喜怒无常等特征来判断,他正是因为长期服用这种“仙药”,而造成了慢性汞中毒导致死亡。看来。这灵丹妙药不但没能使他长生不老,反而要了他的命。

可是在嘉靖皇帝还活着的时候,却是万万料不到自己会有这一天的。陶仲文因为向他献上这副仙方,也和以前的邵元节一样被他奉为“神仙”,还赐给陶仲文“忠孝秉一真人”的称号。从此以后,凡是陶仲文的请求,他都是有求必应。陶仲文死的时候,嘉靖皇帝还为之大为悲痛,伤心不已。

这糊涂的皇帝怎么就不仔细想想,如果陶仲文真的是神仙,他又怎么会死呢?而如果陶仲文不是神仙的话,他又从哪里弄来的仙方可以让自己长生不老呢?如果他早想通了这一点,恐怕会活的长久一点,不会死于丹药之毒了。严嵩步步高升一代奸臣严嵩在明王朝衰落的时候也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1809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