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大明王朝——张皇后与李选侍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7-03 09:20:58 0

暗夺幼主光宗朱常洛病重之时,非常担心他的宠妃李选侍。李选侍自己无子,曾经抚养过年幼的熹宗和崇祯皇帝。光宗病危,还特别坚持要封李选侍为皇贵妃,并当着大臣的面,告诉皇长子熹宗朱由校要视李选侍如亲生母亲,视为太皇后。但是,光宗也并不是宠爱她到理智全失的地步,他深深了解自己喜爱的女人,李选侍心计深沉,不甘心久居人下,在宫中一向以敢作敢为、大胆果断著称。所以,尽管李选侍一再要求皇帝立她为皇后,但是光宗始终没有答应,只是催促群臣赶快进行皇贵妃的册封之礼。这已是他肯给李选侍的最高地位了,在宫中仅次于皇后。

几天后,光宗死去了,李选侍却仍住在皇帝、皇后的寝宫乾清宫。她是想借年仅十五岁的光宗长子朱由校掌握朝政,坐镇乾清官,进而统驭后宫。大臣们对她的心思很清楚,都在心里暗暗担忧。给事中杨涟对大臣周嘉谟、李汝华说:“宗社事大,李选侍非可托少主者,急宜请见嗣王,呼万岁以定危疑……移住慈庆为是。”两人深有同感,一起去见辅臣方从哲。群臣商量过后,又一起奔向皇宫,杨涟率先奔进后宫,太监们执棍拦阻。杨涟怒斥说:“皇帝召我等至此,今晏驾,嗣主幼少,汝等阻门不容人临,意欲何为?”太监们不知所措,只得让开,诸臣这才进入。众位大臣见了光宗的灵位,都痛哭了一番,然后就请求拜见皇长子朱由校。

李选侍将朱由校留在暖阁,不让他出来。宫里耿直的老太监王安哄骗李选侍,这才把朱由校抱持而出,众人连忙叩头,山呼万岁。朱由校立在那里,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嘴里只是说:“不敢当!不敢当!”群臣奏请进诣文华殿,王安拥长子而行,阁臣大学士刘一燎掖左,勋臣张维贤掖右,涌入文华殿。内侍李进忠三次奔来,传李选侍的命令,召皇长子回宫,并喝斥诸臣说:“汝辈挟之何往?”杨涟怒叱李进忠,拥着皇长子登舆。到了文华殿,朱由校西向坐定,群臣行大礼拜见,并请朱由校即日登基。朱由校不同意,吩咐出六日即位。接着,大臣们拥朱由校入慈庆宫。

大学士刘一燎进奏说:“今乾清宫未净,殿下暂居此。”吏部尚书周嘉谟也说:“今日殿下之身,是社稷神人托重之身,不可轻易。即诣乾清官哭临,须臣等到乃发。”朱由校也知道事态严重,就点头同意。

移宫成定局杨涟这时对随行的太监们说,外事缓急有诸位大臣,调护圣躬却在诸内臣,责任重大。太监王安则答应一定尽职尽责,众人这才退去。大臣们合议,还是得即日正位,让内官进奏,朱由校不允。众人便在殿中坐等。这时吏部尚书周嘉谟又联合众臣合疏进奏,请求李选侍移出乾清宫,迁往别宫。御使左光斗明白指出,殿下今已十五岁,内有忠直老成的内官辅佐,外有朝中重臣辅佐,哪里乏人,还须李选侍像照顾婴儿一般贴身相随?因此,伏请即早决断,如果李选侍借抚养之名而行专制之实,那武则天之祸就不会太远了!

皇长子觉得有理,发布上谕,说移宫已有圣旨,册封贵妃一事,尊卑难称,著礼部再议。给事中暴谦贞却毫不保留地坦白说,皇长子即将登上大宝,上有百灵呵护,下有群工拥戴,何用此妇人女子!而且李选侍并非忠诚爱国,万一封典得行,专权用事,恐怕难以抑制。好在宫中忙乱,没人理会,这一番话并没有引出风波。李选侍接纳心腹李进忠的主意,邀朱由校和她同宫,还忿然宣言,要逮捕杨涟、左光斗。杨涟在宫门遇见李进忠,询问李选侍何日离宫?李进忠摇手说:“李娘娘甚怒,今母子一宫,正欲究左御使武氏之说!”杨涟怒叱说:“误矣,幸遇我。皇长子今非昨比,选侍移宫,异日封号自在。且皇长子年长矣,若属得无慎乎?”李进忠默然无语。

科道官员惠世扬,张泼从东宫门出来,听了这件事也大惊失色,说今日选侍垂帘,下旨逮捕光斗。杨涟立即驳斥说,没有这事!宫禁一时人心惶惶。谁也弄不清楚是如何变局,皇帝是亲近李选侍对付朝臣还是倾向于朝臣疏远李选侍,大臣们一个个狐疑满腹。

过了几天,李选侍还是住在乾清宫,逍遥自在,根本没有移宫之意。杨涟便直言上奏,说先帝过世,人心惶危,都说李选侍假借保护之名,阴图专权之实,伏请殿下暂居慈庆宫,拨别宫先迁出李选侍,然后再奉驾还宫。祖宗宗社最重,宫帏恩宠为轻。如今登基已在明日,哪有天子偏处东宫之处!这移宫一事,臣等进言在今日,殿下也当实行在今日。杨涟呈上奏疏后,拜见方从哲。方从哲认为这件事不用太着急,晚两天也没什么关系。杨涟却说,太子明天就要登基了,难道登基为天子后还要回到东宫的住处吗?李选侍今天不愿离开乾清宫,难道以后就会主动离开了吗?方从哲被杨涟说服,两人统一了意见,又去促请太子颁下严令。

于是登基在即的熹宗朱由校下令,命李选侍移出乾清宫,移住仁寿殿。他还下令收捕李选侍身边的几个亲信太监,理由是他们涉嫌偷盗大内库藏。这样一来,势单力孤的李选侍敌不过皇帝的一纸命令,移宫已成定局。群臣们又反过来劝皇帝,看在昔日光宗的旧宠之上,遵照光宗的嘱托,善待李选侍母女。小皇帝虽然对李选侍往日咄咄逼人的态度十分不满,但还是答应了。

于是,这样一件震动宫闱的移宫案终于以李选侍的失败而落下帷幕。红丸案明光宗朱常洛,刚即位不满一个月就离奇而亡。这就是明宫三案之一——红丸案。

春药害身红丸,又称红铅丸,是宫中特制的一种春药,据说这种春药是嘉靖皇帝时的一个道士陶仲文传进宫里来的。明代后期的皇帝一个比一个荒淫无道,都对这种春药爱不释手。不想这种药最后却断送了一个皇帝的性命。

光宗朱常洛本是万历皇帝的长子,按理应该早就被立为皇太子。但是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一心想让郑贵妃的亲生儿子福王朱常洵当太子,可是朝臣们说什么也不同意。这一争就是二十年。后来,光宗的太子地位总算被确定下来了,可是居心叵测的郑贵妃仍然想方设法要害朱常洛。

只要朱常洛一死,万历皇帝就有充足的理由把这太子的宝座传给自己的儿子。她想的方法很简单,但是却很恶毒。她知道朱常洛本来就是一个酒色之徒,只是以前还没有被立为太子.行动上还有所收敛。现在他没有了后顾之忧,就开始花天酒地、尽情放纵了。郑贵妃就抓住他这个弱点,投其所好,送了八名美女给朱常洛。

朱常洛丝毫不知郑贵妃的恶毒用心,再说他本来就贪色如命,怎么舍得放弃这到手的肥肉呢?从此以后,他整日与这些美女在一起厮混.纵情淫乐,本来就不太健康的身体变的更加衰弱了。平日里他没少服用这种红丸,以加强他原本赢弱的身体。结果可想而知,这种红丸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增强一个人的阳刚之气,但是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对人体有害的铅,长时间服用就会造成铅中毒,光宗就是这种情况。虽然他没有如郑贵妃所愿在万历皇帝之前死去,但是当他熬了几十年终于当上了皇帝以后,已经是病入膏盲了。

登基不到半个月,光宗就一病不起,身体日渐衰弱。可是即使这样,他还是不愿放弃流连在美女丛中的享受,仍旧服食红丸,结果一天夜里,铅中毒的表征明显地表现了出来,一夜之间,光宗狂笑不止,情绪处于极度的狂躁兴奋之中。第二天,皇帝身边的太监请来御医崔文升给皇帝诊治。这位庸医诊断出来的结果是皇帝内火太旺,开了一副泻火通便的虎狼之药。结果皇帝一夜之间腹泻三十多次,马上性命垂危。

光宗也觉得自己不行了,第二天就找来朝中的重臣准备交代后事。大臣们提出正是因为崔文升用药错误,才导致皇帝如今病体垂危,都主张要严惩崔文升。光宗此时倒是非常宽厚,他认为是自己的体质本来就太差,所以承受不了太医开的药方,丝毫也没有怪罪崔文升的意思。

以毒攻毒当他与大臣们商量完正事后,又提起他听说有一个叫李可灼的官员,据说怀有仙丹,就叫大学士方从哲把这个官员找来。李可灼来了以后果然立刻拿出了一颗和红丸差不多的丹药,光宗不顾身边大臣们的反对,还是按照李可灼的话,用人乳调药服下了这颗丹药。据说光宗服用完后,顿时觉得浑身舒畅,连说这果然是仙药,还安慰各位大臣说不必担心,自己感觉好多了。大臣们看到皇帝的身体有了好转,当然都很高兴,都放心的回家去了。这天夜里,光宗又向李可灼要了一颗“仙丹”服用,本想减轻病痛,却不料这一次服用下去,马上腹痛如绞,在床上挣扎了几下,就一命呜呼了。

这下事情闹大了,大臣虽然都知道皇帝的身体恐怕已经支持不了多久了,可是却都没有料到仅仅一夜之隔,皇帝就突然死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皇帝是被人谋害的,否则不应该死的这么突然。

有人认为李可灼进献的“仙丹”其实就是红丸,这药药性强烈,能补一时之虚,却更加重了皇帝体内的毒性,结果使皇帝暴亡。还有人认为这种药服用后吉凶莫辨,单凭李可灼这样一个小官怎么敢这样大胆进药?都猜测他身后一定有人指使,而更巧的是这个李可灼以前就是郑贵妃的门下。

显而易见,这个指使谋害皇帝的人虽然没有人明白说出来,但无疑与郑贵妃脱不了关系。这一派大臣都主张一定要严惩幕后凶手。还有人说李可灼可能并没有谋害皇帝之意,毕竟皇帝死了他肯定会是第一个掉脑袋的人。他只是想凭着这无名的“仙丹”碰一碰运气,如果恰好冶好了皇帝的病,那日后荣华富贵就享用不尽了。再说,他的本意也不是用它来给皇帝治病,而是在皇帝未病之前就想进献给皇帝的,也只是想以另一种与红丸极为相似的春药讨皇帝的欢心罢了。

不料皇帝病重才想起他的“仙丹”,这时他已是骑虎难下了,只好献上丹药,不想皇帝一吃就死了,李可灼也实在是冤枉。也有人认为,李可灼是大学士方从哲找来的,所以应该追究方从哲的责任。大家众说纷纭,在朝廷上争论不休。

说是郑贵妃派人谋害皇帝,又没有确凿的证据,最后这件事只好不了了之,只把崔文升外放南京,李可灼流放边疆了事。

不管是不是郑贵妃指使人谋害,光宗中毒而死是确实无误的。这个糊涂皇帝因为贪恋女色而服食红丸,最后导致中毒而死,是自寻死路,也怪不得别人。九千九百岁魏忠贤仗势专权,无恶不作,尤喜人称其为“九千九百岁”。

阉割还债魏忠贤原名进忠,是直隶河问府隶宁县人。他从小就是乡里的一个有名的无赖,鸡鸣狗盗,胡作非为,而且阴狠狡诈,睚眦必报。他平生最得意的有两件事,一个是千杯不醉,一个是弓马娴熟。他整天只顾吃喝玩乐,不事生产,原本父母为他娶妻冯氏,生了一个女儿,可是后来因为他实在不成气,妻子毅然与他离了婚,从此他孤家寡人一个,更是无牵无挂、逍遥自在了。有一次,他和人赌博输了钱,被人满街追着讨债,他实在没有办法,又觉得这样下去也混不出什么名堂,就一咬牙举刀阉割了自己,找了个门路入宫作了太监。

入宫以后,魏忠贤极力巴结讨好在东宫小有权力的太监魏朝,跟魏朝拜了把兄弟,借着魏朝的推荐,成了太子的长子朱由校身边的管膳太监。他巧手逢迎,想方设法从各处找来美食、玩物供给朱由校母子,以博取他们的欢心。在宫中一段时间,他也观察出朱由校的奶妈客氏深得朱由校的喜爱,日后定能发达,所以他又尽力地去讨好勾搭客氏,客氏也喜欢这个新来太监的豪气与果敢,两个人臭味相投,一拍即合。本来客氏和魏朝是宫中公认的一对“夫妻”,这时魏忠贤硬是横刀夺爱,把客氏抢了过来。魏朝见他如此忘恩负义,顿时被气炸了肺,两个人大吵了起来,一直吵到已经作了皇帝的朱由校面前。小皇帝也觉得十分为难,就命人找来客氏,问他究竟喜欢哪个人。客氏选择了魏忠贤,于是皇帝就宣布客氏和魏忠贤是合法的夫妻。魏朝气得要命,可是皇帝发了话,他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怪自己以前瞎了眼。后来魏忠贤掌握了大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假传圣旨,把他贬到凤阳去看守皇陵,然后又派人在半路上就把他偷偷杀了。

掌握权力再说朱由校即位当了皇帝,他把自己喜爱的客氏封为“奉圣夫人”,又因为客氏极力推荐魏忠贤,所以他让魏忠贤掌管了太监机构中权力最大的司礼监。可笑魏忠贤本是目不识丁,却替皇帝担起了批改奏折的秉笔之责。后来魏忠贤又掌握了太监组成的特务机构一东厂,更是极尽迫害忠良、排斥异己之能事。

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对这种状况非常担忧。都察院的左都御史杨涟写了一道严辞弹劾魏忠贤24条大罪的奏折上奏给熹宗皇帝,希望小皇帝严惩客、魏。可是魏忠贤事前就听说了这个消息,他知道这个杨涟是先帝信任的大臣,而且对熹宗登基有护佑之功,因此心中也有些害怕。他想小皇帝最听客氏的话,就赶紧把客氏找来,两个人一起赶到皇帝的寝宫中去。

这时朱由校刚刚午睡起来,脑子还没明白过来呢,就见他最亲近的两个人并排跪在床前,痛哭流涕,觉得十分奇怪,连忙问他们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魏忠贤赶忙说自己受了奸人陷害,外廷有人编造了一大堆谎言诬陷他,想离间他和皇帝的关系。客氏也在旁边添油加醋的说魏忠贤一向忠诚不二,所做的事都是为皇帝出力,不想却因为深受皇帝信任而遭人嫉恨排挤,请皇帝一定要严惩那个在外廷造谣的大臣。魏忠贤又虚情假意的说,自己愿意辞去东厂的职务,以避免他人的猜疑。朱由校看着这两个把自己从小带大,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自己的两个人,又怎么可能真的忍心处置他们呢?他劝两人擦干眼泪,不必担心,还答应他们一定会严责那个造谣的官员。

第二天一上朝,果然就见御史杨涟上殿奏事,奏折中说的都是魏忠贤的罪恶。熹宗连听都没仔细听,不但没有责问魏忠贤一句,反而还严厉斥责杨涟胆大妄言。皇帝如此不明事理的袒护魏忠贤,使朝中的大臣们都感到十分愤怒,继杨涟之后上书弹劾魏忠贤的人接连不断,不到两天,上书的大臣就多达一百多个。可是魏忠贤知道自己已经控制住了小皇帝,所以一点也不担心,反正不管言辞多么激烈的奏折,熹宗是一件不会看的,还把这件事交给他全权处理。这时他可完全不怕了,反过来要向这些指责自己的人施手段进行报复了。他先后抓了许多正直的大臣,把他们关进东厂的监狱里,用严刑酷法折磨他们,许多大臣都在狱中含冤而死。

权倾一世魏忠贤打击了这些反对自己的人后变得更加不可一世。他在全国各地派出骑校去秘密探访,谁反对自己,说了自己的坏话,就把他抓来严刑处置。一时之间,全国人心慌慌,谁也不敢再开口说话了。一些无耻的大臣则都倒向客、魏,什么五虎、五彪、十孩儿、四十孙等等,都聚集在魏忠贤和客氏的邪恶旗帜下,形成了危害极大的“阉党”集团。全国各地都遍布了魏忠贤的爪牙。许多地方上的官员为了巴结他竟相为他建造生祠,到熹宗末年,魏忠贤的生神祠已经遍布天下。魏忠贤一朝大权在手,横行天下,号称“九千岁”仍觉不够,非要呼为“九千九百岁”才觉得满意。北京城里的老百姓私下里都说,大明朝的皇帝早已经不姓朱了,魏忠贤才是真正的皇帝!熹宗贪玩误国之谜喜欢做木匠活的熹宗,担不起治国大任,被认为是明朝皇帝中最荒唐的一个。

自得其乐有人说熹宗的智商可能有些问题,所以很糊涂,这种说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因为他极聪明,这一点从他制作的精美工艺品,设计精巧的喷泉,改造的折叠床等工作上都可以得到证实,说他心灵手巧是绝不过份的。看起来他似乎有些晚熟,十五岁登基时仍是很孩子气,又被他的奶妈客氏和太监魏忠贤引导,纵情于花鸟鱼虫,声色犬马,爱玩儿的更加出格了。

不过与其他皇帝或是强拖民妇,奸淫幼女,或是盘剥百姓、暴躁嗜杀相比起来,他的这种自得其乐反而要好的多了,实在没有理由说他是明代皇帝中最差的一个。

朱由校生性活泼好动,对什么事情都怀着浓厚的兴趣。他喜欢惊险刺激的游戏,把骑马射箭、踢球舞剑等都视为游戏。魏忠贤原本出身于御马监,这时就投其所好,找来了许多名马供他骑着游玩。

朱由校的兴致很高,逐一地为每匹爱马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为了方便他在宫中纵马驰骋,他还下令把宫中许多挡路的百年老树砍掉,一些低矮窄小的门洞也被拆毁。

他有时还喜欢爬到树上去掏鸟窝,下面的人担心他掉下来,他却玩得十分开心。有一次爬树时,他不小心从高高的树上掉了下来,摔得头破血流,身边的人吓得半死。可是伤好之后,他仍旧兴致勃勃的去爬树。

险些丧命他很喜欢划船,因此魏忠贤常常带他去太液池泛舟。他总是不肯安安稳稳的坐在船上,非要亲手划船不可。他出去玩时,通常都是身边的侍从坐船,皇帝却挽起袖子卖力划船。有一次,他又和两个小太监偷偷溜去划船,忽然湖上起了一阵大风把小船打翻了。朱由校和两个小太监都不会游泳,在水中拼命挣扎。有一个会游泳的侍卫从湖边经过,恰巧发现了他们,在最危险的时刻把他救起来,两个同船的小太监却被淹死了。这次之后,他大病一场,病好之后居然又去划船,只是这次身边的随从必须是会游泳的人。

像同龄男孩子一样,熹宗也酷爱打猎。他特别喜欢捕猎弱小的动物,例如兔子之类的。每次猎获之后,他都百般戏耍,玩儿够之后一刀砍下去,兔子已经死了,眼睛却还在惊恐不安的转动,看到这样的情景他总是高兴地拍手大笑,似乎未成年的男孩子们都有一种异常的破坏欲和虐待欲。

“过家家”

有时候他觉得一个人玩不过瘾,就鼓励皇后也来和他一起玩儿,他和皇后各自统率一支三百人的“军队”。他率领的是太监“军队”,皇后统率宫女“军队”,一边打龙旗,一边打凤旗,双方都旌旗招展,队伍整齐的列在宫中广场两侧,皇帝、皇后一声令下,双方就杀做一团,场面十分热闹壮观。皇后本来性情文雅,喜欢安静,可是皇帝让她如此戏耍,她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尽力配合皇帝的玩儿性。

熹宗不好女色,也不喜欢大肆张扬的外出巡游。他总是窝在宫里,玩一些自己喜欢的游戏,吃过晚饭就去看戏观灯,有时还在灯下舞剑,或是亲手放几支烟花自娱。玩累了倒头便睡,什么也不管,当真是逍遥自在到了极点。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对自己到底有几个后妃都不清楚,也不关心她们的生活,有时他的妃子触犯了客氏,莫名奇妙地失了踪,他也全不知晓。搞到最后,连一个儿子都没能生下,他也毫不在意。对他来说,这些女人只是他游玩的伙伴而已,少了几个也不要紧,反正他不愁没人陪他玩儿。

他最喜欢的事是做木匠活。所有木匠行当的手艺他全都精通,宫中匠人的手艺恐怕都没有他好。不过这也脱不了玩儿范畴。如他精心制造作的铜缸水戏、速滑冰床、水傀儡戏等等,都是供他玩儿时用的。有时他也做一些精美的工艺品,例如护灯屏,宫殿模型等等,每一样作品都精妙绝伦。所以有人说,熹宗实在不应该做一个皇帝,而应去当一个木匠,一定会成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大师的。他也非常喜欢养猫,他在位的时候,宫中还专门设了猫儿房,每一只猫都有专人伺候,受宠的猫简直比人的地位还要尊贵。

从以上种种行径看来,熹宗皇帝根本就是一个还没长大的顽童。如果他生在一般人家,一定会博得许多人的喜爱。他不喜欢受约束,讨厌朝廷上那些繁重的政务,也担不起治理国家的重责大任。一个人天真并没有错,错的只是他投生在了帝王之家,糊里糊涂地成了一个大帝国的皇帝。他承担不了这份重任,因此被世人责问,也实在是很无辜、很可怜。不做皇帝做木匠许多人都承认,如果朱由校不是一个皇帝的话,一定会是一个出类拔萃的木匠。

天真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是明代的各个皇帝中比较奇怪的一个,他并不像他的祖辈们一样,或是贪恋女色,或是追求长生不老,又或是一心想掌握更大的权力。熹宗的心思单纯得多。他十五岁登基,二十三岁就生病死去了,在做皇帝的这七年中,他完全是一个还没有长大的孩子,只想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不是做一个整日受人约束的皇帝。他的这种天真虽然并没有错,但是却因此毁了国家。

朱由校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孩子,他对制造木器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凡是刀锯斧凿、雕刻上色,甚至是创新设计,他都能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他常常自己雕刻一些小人、小玩具或是小动物,每一个的造型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小人的表情都各不相同,小动物的形态各异,好像都是实体微缩了似的。他派身边的太监把这些木雕拿到市场上去卖,总是能卖到很高的价钱,熹宗也因此更加高兴,工作也更加废寝忘食,往往干到半夜也不休息。他还让身边的太监作他的助手,为雕刻完成的作品涂漆上色。久而久之,他身边的太监也都受到他的影响,一个个变成了能工巧匠。他最得意的作品是一整套的护灯小屏。在长不盈尺的天地里,他用一双巧手雕刻出生动逼真的花鸟鱼虫、人物走兽,例如《寒雀登梅图》之类,真是巧夺天工。这套作品他让太监拿到市场上去卖,要价就是十万两,可是仍然有人抢着购买。熹宗高兴了也常常精雕细琢地做一些精美玉章,赐给身边的大臣、太监。

鲁班皇上熹宗不只是玩一些小玩物的雕刻,他还想做一个出色的建筑师。凡是他看过一眼的木器用具、亭台楼阁,都能照原样制作出来。他曾经在宫中仿照乾清官的样式,做了一座微缩模型宫殿,高不过三四尺,但曲折微妙,巧夺天工。后来他终于在现实中过了一把建筑师的瘾。天启五六年间,朝廷对紫禁城的三座主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工程。熹宗皇帝在工程中大显身手,从起柱到上梁,再到外部装饰,他都亲临现场,仔细指导,高兴了还会当场脱掉外衣,挽起袖子,和工匠们一起大干一场。有时他心血来潮,还在宫中建一些小巧别致的房屋,内设精密的机关。建成后他总是高兴得手舞足蹈,对自己的作品很是得意,找来身边所有的人一起欣赏。时间一长,他的兴趣过去了,就派人立刻毁掉,再重新建造别的花样,总是在建了拆、拆了建中玩得乐此不疲。

至于建这些没有用处的房屋需要花费多少金钱,就不是他关心的问题了。即使是按照他的设想,需要在门上安装一颗宝石做门环,也毫不犹豫地照样去做,力求做到完美无缺。等到房子被拆掉的时候,这些贵重的材料就和其他的一些建筑垃圾一起被废弃了。宫中的太监有许多人都借此发了大财。

熹宗还发明了中国最早的喷泉。宫中的人都叫这种喷泉为铜缸水戏,这在当时可是天下一绝。那时宫中都用铜缸或是木桶盛水饮用,他就在这些盛水的容器下方凿一个孔,在里面设置机关,用机关操作,缸中的水就飞散出来,有时泻如瀑布,有时又散若飞雪,最后变成一根玉柱,打击放在缸外面的许多小木球,木球就浮在水尖上,随着水的喷吐而跳跃不已,久久不息。每回玩这个游戏时,熹宗都和他的嫔妃们一起在旁边观赏,随侍的妃子和宫女都拍手赞叹,对皇帝钦佩不已。这肯定是熹宗最高兴最得意的时候吧?

熹宗还喜欢看一种水傀儡戏。当时的梨园子弟用木头雕刻成海外四夷、仙人仙山、将军士兵等各种形象,用这些雕出来的人物演戏。熹宗的木雕手艺比那些专业的雕刻工匠还要高超,他也经常雕一些演戏用的人物,男女不一,形象各异,上面全涂上五彩油漆,一个个栩栩如生。这种水傀儡戏就是在一个水池里添满水,水中放置各种游鱼,在事先做好的小木人脚下安置一块小木板,使之浮在水面上。小木人的脚下浸在水中的一部分还安着走过场的竹板,通过机关可以在水池外控制。演戏时在水池周围围上布帘,旁边的艺人在暗处操纵机关。木人在水面上移动,再随着动作配上声音,就成了一台精彩绝伦的好戏。

那时熹宗最喜欢看的是一些热闹有趣的剧目,像《孙悟空大闹天宫》、《八仙过海》、《东方朔偷桃》、《三保太监下西洋》等等,演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十分新奇有趣。

熹宗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总之凡是当时木匠会做的一切手艺,熹宗都很精通,而且比大多数专业的工匠做得更好。如果他不是生在帝王之家,而是一个普通的百姓,以他出众的手艺,一定会成为当时的名匠。只可惜他的这种种巧思和手艺对于治理国家毫无帮助,反而因此荒废了太多的时间,让身边魏忠贤之流的太监趁机篡取了管理国家的权力,给国家造成了空前严重的灾难。

他的这几年统治,使传承了两百多年的明王朝陷入了崩溃的边缘,他死后,没过多少年,明朝就灭亡了。客氏得宠一个连后妃都不是的女人,居然也想方设法地掌握了国家大权。

进入宫廷客氏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的女人。她是河北保定府人,家道不怎么富裕,长大后就被父母许配给了一个叫侯二的农民为妻。客氏虽然不识字,但是因为长的很漂亮,人又伶俐,所以很不满意过这种穷苦平淡的生活,总想着有一天能飞上枝头当凤凰。在她18岁的时候,这个机会终于来了。这一年,客氏刚刚生了个女儿,可是没几天就死了,这时正巧宫中皇太子的王妃要生孩子,这可是皇太子的第一个儿子,说不定就是将来国家的皇帝。所以皇宫中对这件事非常重视。

按照惯例,派出人来在民间为将要出生的孩子选择奶妈。这选奶妈可是有很多要求的,并不是每个刚生完孩子的女人就行,不但要求这人要年轻端正,身体健康,还要看她生的是男是女。按照惯例,是要把生男生女的人各找几个,都带进宫去,经过选拔后再确定用谁作奶妈。因为宫中定下的规矩是,皇子的奶妈一定选那些生女孩的,而公主则要选生男孩的奶妈,据说这样可以阴阳相济,使皇子公主更加健康。客氏非常幸运,以上的每一个条件她都符合,而且人又长得最体面,所以在许多人中雀屏中选,成了未来小皇子的奶妈。

伴君左右后来,太子的王妃果然生了个男孩,就是朱由校,从他一降生,就被交给客氏负责照顾喂养。客氏很明白自己怀中这个嗷暾待哺的婴儿的份量,一向不甘于现状的她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大好机会,她还想借这个机会彻底改变自己的将来呢!所以,她格外尽心尽力地照顾着这位小皇子,对朱由校简直比对自己亲生的孩子还要好。这时她的儿子侯国光年纪还很小,正需要母亲照顾,可是她为了自己的将来,狠心抛下自己的孩子,全身心去关注朱由校的成长。就因为客氏对朱由校的照顾如此细致入微,朱由校的亲生母亲王氏也很放心地把孩子托付给她照料,小小的朱由校也非常依恋她。

本来,按照宫里的规矩,皇子一断奶就要把奶妈遣送回乡,可是因为客氏对朱由校实在太好,所以朱由校一离开她就哭个不停,不肯吃饭。王氏没有办法,而且知道客氏的丈夫正巧死了,也可怜客氏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就破例让她带着孩子仍旧住在宫里,继续服侍朱由校。后来,王氏得了重病死了。朱由校简直就把客氏当作了自己的亲生母亲来看待,对她敬重非常,百依百顺。

朱由校十五岁时,他的父亲光宗朱常洛继承了皇位,可是作了不到一个月的皇帝就突然死了。这时最高兴的恐怕就是客氏了,因为她一手带大的孩子终于成了皇帝了。借着小皇帝对她的尊敬和依赖,她终于能够为所欲为了。

不久,她又找到了一个跟她志同道合的伙伴,就是魏忠贤。他们两个一同控制小皇帝,逐渐控制了朝政。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对他们权力日益膨胀的趋势十分担忧于是有些大臣联合上书,以皇帝即将大婚,成婚后就已经是成人的理由,请求把客氏送出宫去。

朱由校迫于无奈,不得不同意大臣们的要求,让客氏出宫,小皇帝十几年来都始终和客氏形影不离,这时客氏不在身边,他就像失去了依靠似的,茶饭不思,还不到三天,就让人又把客氏接回宫中。有的人劝他,等娶了皇后,有人做伴,就不会想念客氏了。

可是朱由校却固执地回答,就是娶了皇后也不能让客氏出宫,因为皇后年纪太小,也要靠客氏一并照顾,大臣们十分无奈,无论怎么劝皇帝,皇帝都不肯再让客氏离开了。

亡国乳母客氏因为小皇帝的坚持,终于在宫中站稳了脚跟,反过来,她又帮助自己的“丈夫”魏忠贤取得了皇帝的信任。有人在皇帝面前指斥魏忠贤的过错,客氏就在皇帝面前替魏忠贤求情。结果皇帝不但没有怪罪魏忠贤,还重重处罚了那个弹劾他的官员。于是这两人狼狈为奸,联起手来用各种新奇的手段去引诱小皇帝尽情玩乐,把朝政扔在一边根本不予理会。于是他们就趁机掌握了朝廷上的一切大事。这种情况发展到后来,魏忠贤和客氏说出来的话,简直就和皇帝亲口说出来的圣旨差不多了。因为不论他们在皇帝面前说什么,皇帝都一定会同意的。

客氏和魏忠贤合作默契,魏忠贤全力去对付朝廷里那些不服从他的官员,客氏则回过头来在宫中作威作福,宫中的妃嫔只要违背了她的意愿就一定会遇害。

那时候,朱由校的张皇后怀了孕,客氏害怕她生了皇子,母以子贵,会动摇自己在宫里的地位,就命宫女偷偷地在张皇后的饮食中下药,令她流产。熹宗的裕妃也怀了孕,这次客氏的手段更狠毒,她命人把裕妃关在一个空房子里,不给吃,不给喝,裕妃只能从窗户接一点屋檐上流下来的雨水喝,不久就被折磨死了。还有熹宗的冯贵人,胡贵人都是因为得罪了客氏,被她假传圣旨赐死了。其他被她害死的宫女后妃更是不计其数。

而朱由校根本还只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除了对他自己喜欢的游戏之外,根本就不关心别的事,对自己的这些妃子也不怎么感兴趣。所以,虽然隔一段时间,他的妃子就会“失踪”几个,他也全没在意。

于是就在熹宗皇帝的百般信赖纵容之下,客氏和魏忠贤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政治集团,掌控了国家的命运,造成了明王朝的空前灾难。袁崇焕被害袁崇焕铁血丹心,一心为国,最终却含冤而亡。

监军关外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萨尔浒之战爆发的那一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考中进士,波任命为福建邵武县知县。他人虽然到了福建,脑子里总是萦绕着辽东的战事。公务闲暇,常找一些从辽东退役的老兵了解边防和地形要塞的情况,平时也常读兵书,和人谈论行军打仗的事,立下了立功边关的雄心壮志。

一转眼当知县已经三年了,他到北京述职。由于他胆略过人,慷慨有志,被破格提拔为兵部职方主事。不久广宁失守,大量士兵和百姓纷纷逃入关内,朝廷中很多入主张退守山海关。为了了解实际情况,他单骑出关考察形势。考察归来,他胸有成竹地向朝廷报告说:“只要给我兵马和军饷钱粮,我就能担负起防守辽东的大任。”当时朝廷里惊魂未定,束手无策,正愁没人敢承担防守大任,袁崇焕自告奋勇,真是求之不得,立即越级提升,命令他监军关外。

宁远大捷袁崇焕到山海关上任不久。有一天辽东经略(主管辽东的官员)王在晋派他到关外七十里的前屯去安置从广宁流落来的百姓。他二话没说,星夜出发,孤身一人在虎狼经常出没、荆棘丛生的荒山野岭中走了大半夜,天亮之前赶到前屯。驻守在那里的士兵和百姓都佩服袁崇焕的胆量,王在晋也很欣赏他的胆略和气魄。但是袁崇焕不同意王在晋死守山海关的主张。他认为只有坚守关外,才能保卫关内,主张驻兵宁远(今辽宁省兴城县)。

宁远西连长城,东北接锦州,背靠热河丘陵,面对渤海,是辽西走廊的咽喉要地。袁崇焕在兵部尚书孙承宗的支持下,重修宁远城。宁远的防御一巩固,辽东的流亡百姓都集中到这里来,关内的商人也前来做买卖。宁远成了商业繁荣、防御坚固的关外重镇,被无家可归的辽东人民视为乐土。

可是没过多久,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排挤了孙承宗,阉党分子高第出任兵部尚书。他一上任,就要把山海关以外的所有防务全都撤除。由于袁崇焕的激烈反对,只有宁远才侥幸保留下来。努尔哈赤一眼就看透了高第的怯懦无能。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他率军渡过辽河,直抵宁远城下。他先派人进宁远向袁崇焕劝降,说:“我发来30万大军,孑然独存的宁远是守不住了,如果你们投降,保证让你们得到高官厚禄。”袁崇焕毫不动摇,回答说:“说什么30万大军,其实说你13万军队也够多的了,我修建宁远城的时候就决心死守,哪有投降的道理呢?”说罢,赶走劝降的人,召集大将桂满,副将左辅、朱海,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刚等商量对策,把守城军民集中起来。他在军前慷慨激昂,鼓励军民誓死守城,说着,又刺破手指,写血书激励全军。广大军民无不义愤填膺,誓死守城。誓师完毕,他把城外的百姓和粮食移入城内,坚壁清野,又命令军民偃旗息鼓,专等后金兵攻城。

二十四日,后金兵发起进攻。一阵鼓响之后,城头上军民把火药罐、雷石纷纷投下,又放火烧敌人的战车。后金军屡攻不下,这时候天渐渐黑了,只好暂停攻城。第二天,努尔哈赤再次发起更猛烈的攻击,后金士兵凿破了几处城墙。只因正值数九寒天,墙土冻着,城墙才没有倒塌,可形势非常危急。袁崇焕冷静沉着,临危不惧,命人拉出十一门西洋大炮,亲自站在城楼上指挥轮番开炮。后金兵被炮弹打中,伤亡惨重,努尔哈赤也被炮火打伤,只好撤兵。这就是历史上的宁远大捷。

宁锦大捷努尔哈赤退回后金首都沈阳(公元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感慨地说:“我从25岁起领兵打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什么只有宁远一城攻不下来呢?”他哪里想到,他的对手袁崇焕是一位立志保卫疆土而又善于用兵的英雄人物呢!努尔哈赤遭到这样沉重的打击,心情十分郁闷,又加上伤势恶化,在这年八月去世了。

九月,努尔哈赤的八子皇太极登上汗位。袁崇焕为了探听后金的虚实,也为了争取一段时间建筑被高第放弃的锦州等城池,巩固边防,便派了三十四个人前往沈阳为努尔哈赤吊丧,并祝贺皇太极即位。皇太极新遭父丧,又准备征服朝鲜,以解除日后进攻明朝的后顾之忧,因此也想和明朝暂时休战,就热情地接待袁崇焕派来的人,于是,双方书来信往,开始议和。

袁崇焕抓紧时间修筑锦州等城池,防御工事刚刚修筑完毕,皇太极便在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五月,率领大军包围了锦州。这时候,袁崇焕正坐镇宁远,听到后金进攻锦州的战报,立即给守卫的将领赵率教、左辅和朱海写信。信中说,锦州城火器兵马足够防守,敌军冒着炎热的天气冒险深入,决不可能持久,锦州一定能守得住。并立即派祖大寿率领4千骑兵前往增援。赵率教等人在袁崇焕的鼓励下,率领守城士兵英勇奋战,后金军连续攻击14天,城下堆满了后金士兵的尸体,锦州城依旧岿然不动。皇太极见久攻不下,留下部分兵力继续困城,然后率领大部兵力和新调来的援军绕过锦州,直扑宁远。

袁崇焕凭借坚固的城池,充分发挥枪炮的火力优势,打得后金一片一片地倒下,就连几个后金贝勒(旗的首领)也被打伤。经过几天的激烈争斗,后金军死伤越来越多,加上天气炎热,疾病流行,士气低落,皇太极不得不下令撤军。明朝人把坚守锦州和宁远的胜利称作“宁锦大捷”。

铁血丹心、含冤而亡可是万万没想到,宁锦大捷的最大功臣袁崇焕却被阉党污蔑为“暮气深重”而罢了官。这年八月,明熹宗死了,他的弟弟朱由检即位,就是崇祯皇帝。崇祯帝想有所作为,除掉魏忠贤后,又重新起用袁崇焕督师辽东。

皇太极深知袁崇焕有胆有识,既佩服,又十分嫉恨,如果不除掉这个劲敌,他就达不到进军关内的目的。于是,他想出一条除掉袁崇焕的毒计。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十月,皇太极率军避开宁锦防线,绕道内蒙古,从喜峰口进入关内,直逼明朝京城。袁崇焕接到情报,连夜挥师入关。皇太极来到蓟州城下,见袁宗焕已经进驻蓟州,对袁军如此神速十分惊讶。他马不停蹄,挥师西进,一路连下玉田、三河、香河,过通州直抵北京城下。袁崇焕见后金兵西进,急忙赶往京城,两昼夜疾行三百里,十一月十六日,兵抵左安门,此时袁崇焕身边只剩下九千兵马了。

不想这时候,京城里却到处流传着袁崇焕引导后金兵入关的谣言。袁军虽然在广渠门外,从凌晨打到傍晚,转战十多里,冲杀十多次,打退后金兵.崇祯皇帝却仍然猜疑他,不允许他的军队进城休息。袁军只好驻扎在城东南郊。

皇太极有意命令部队靠近袁军驻地扎营。原来后金兵刚打到北京城下的时候,活捉了两个明朝太监,押在军中。皇太极让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按计行事。高、鲍二人夜里回营.坐在靠近关押太监的地方,故意小声地说“今天撤兵是计谋,和袁督师早有密约,这回大事可成了。”一个太监假装睡觉,把高、鲍的话记在心里。后金军又故意放走太监,太监跑回皇宫,向崇祯皇帝上奏袁崇焕“通敌”的情报,就在这时候,北京城里捉住好几个奸细,一个叫刘文瑞的说袁崇焕曾让他带信给后金军,一个工匠说他知道袁督师想谋反。说来真怪,这些奸细招供之后就不见踪影了。

崇祯皇帝本来就多疑,听了太监报告和京城里数起“奸细”的招供,信以为真,便以商议军饷为名召见袁崇焕。袁崇焕刚进皇宫,崇祯皇帝就以叛国大罪下令把他逮捕了,皇太极见袁崇焕被捕,大功告成,便把军队撤回沈阳。袁崇焕被捕后,他的部将祖大寿十分惊惧,率领军队逃出山海关,袁军也跟着走散了一千五百多人。崇祯皇帝没办法,只好叫默中的袁督师写亲笔信给祖大寿。祖大寿接到袁崇焕的信,捧在手里,大哭不止,全军上下哭声震天。祖大寿八十高龄的老母亲对他说:“不如杀敌立功。也许还能赎督师一命。”因此全军振奋,决心杀敌立功。

可是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疑心太重,中计太深,在第二年的八月,居然把袁崇焕处以磔刑。这位爱国将领一心卫国,却蒙受投敌叛国的奇耻大辱,含冤地下,兄弟妻子被流放到三千里以外的穷荒绝域。袁崇焕死后,尸骨被友人安葬在广渠门内的广东义园(今北京市第五十九中学校园)里。直到南明政权建立之后。他的冤枉才得到昭雪。而皇太极的反间计,在清军入关后,才真相大白。张皇后定江山之谜张皇后深明大义,凭借其机敏果断,完成了一件力定社稷的惊人之举。

皇后讽谏一天,张皇后正在读《史记》,朱由校玩得满脸是汗地跑进来了,问张氏读的是什么书?张皇后说在读“赵高传”。“赵高?谁是赵高?”朱由校每天只顾着游玩,不喜欢看书,他根本不知道赵高是何许人也。“大奸似忠,毒如蛇蝎,指鹿为马,颠倒黑白,坏秦家锦绣天下的小人。”张皇后气愤地一口气说了一串话。可是,朱由校才不管赵高是忠是奸,只是似懂非懂地朝皇后一笑,又去玩了。

朱由校很爱看戏,每天吃过晚饭他都会去看戏,百看不厌,非常开心。戏班中的编剧为了讨好魏忠贤,常常编一些闹剧,谀诌魏忠贤,把魏忠贤捧上了天。张皇后看了十分气愤,指斥魏忠贤横行霸道,乱国乱政,可是朱由校根本不听她的。以后这样的戏,她再也不看了。

暗施毒手客氏最担心张皇后控制朱由校,所以时时处处对张氏提防和限制。客氏在宫内大摆威风,以朱由校的母亲自居,根本不把嫔妃看在眼里,对张皇后也是如此。对客氏的横暴,张皇后非常反感,她曾当面斥责过客氏,因此,客氏、魏忠贤与张皇后结下冤仇,必欲铲除而后快。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张皇后怀孕了,客氏将张皇后宫中下人一律换成她的心腹,在侍候张氏时粗手粗脚。终于有一天,一个宫女给张氏捶背用劲过猛造成张皇后流产。后来,客、魏二人又把毒手伸向了张皇后的父亲张国纪,想以此牵扯张皇后,废掉张皇后而立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的女儿为皇后。造谣说张皇后是被张国纪收养的一个在逃杀人犯的女儿。朱由校不辨黑白就下旨革去张国纪的爵禄,令其回籍了,但并未动张皇后。客、魏二人阴谋虽未能逞,但其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了。

熹宗得病本来朱由校身体很健康,二十岁刚出头,从没得过病,可是不知什么原因,从天启六年开始,身体却日渐虚弱起来,脸和身上都出现了浮肿。到了天启七年,竟病倒在床,时发高烧,浮肿加重,饭量大减,说话有气无力,朝野上下惶惶不安。这时,京师又传出了魏忠贤预谋篡位的谣言,闹得满城风雨。张皇后更是忧心忡忡。

天启七年六月间,朱由校又一次病倒,这次更是严重,惧热怕冷,时发高烧,浮肿也更加历害。这下可忙坏了御医们,也吓坏了魏忠贤一伙。他们本来想依靠熹宗这个大靠山,一辈子荣华富贵,可是熹宗这么年轻却眼看就要病重不冶,自己又坏事做尽,触犯了众怒,怎么能不忧心如焚!

力保信王自从生病之后,长时间辗转于床第,朱由校有了反思的时间。大概出于良知的发现,自天启七年朱由校性格发生了某些细微的变化。他开始注意他周围的人,对张皇后的态度也渐渐转变了,张皇后因此可以经常陪伴在他的床边。张皇后虽然也是二十几岁的年轻女子,但作为天下之母,她还是很有政治头脑的。她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复杂的形势,必须沉着冷静,当务之急是解决皇位的继承问题,绝不能使客、魏的篡位阴谋得逞。

如今,朱由校的病眼看无望再起,又无子嗣,张皇后就想到了朱由校同父异母递信王朱由检。遵照“兄终弟及”的惯例,信王是可以名正言顺地继承皇位的,况且他素有贤名,能当此大任。于是,张皇后就对病中的朱由校提起了信王,说他可以托付大事,朱由校点头同意。到八月八、九日间,朱由校病情加重,魏忠贤等人时刻守在宫殿内外以防不测。张皇后劝朱由校召见信王一次,由于客、魏防范太严未成。后来她终于找到一个机会,偷偷地安排信王和熹宗见一面。

信王来到乾清官,见到了他的哥哥。看到朱由校全身浮肿、气息奄奄,朱由检很难过。朱由校强打起精神说:“我弟将来要成为尧舜一样的君主,你要好好照顾你的嫂子。”信王听说皇帝要传位给他,还百般推辞,这时张皇后从帘后走出来,急声说道:“皇叔千万不要再推辞,现在正是国家最危险的时候,你一定要担起国家社稷的大任。”信王只是伏地叩头不敢回声。接见结束后,张皇后叮嘱他多加保重,随时注意事态变化。朱由校昏昏庸庸过了20余年,只有接见信王确定继位人是他做的惟一一件明白事。

天启七年八月,朱由校驾崩,张皇后马上传旨,命人迎信王入宫,同时向天下宣告信王继承大统的遗诏。次日,朱由检登基,张皇后才放下心来。张皇后凭借自己的机敏果断,完成了一件力定社稷的惊人之举。朱由检登基后,封张皇后为懿安皇后,尊养于宫中,其父张国纪也恢复了爵位。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农民军攻下北京。朱由检传令张皇后自裁,张皇后即刻自缢而死。但是,后来的野史笔记中多谓张皇后未死,一说她归顺了李自成;一说她在李岩的保护下活了下来,后来才自杀;一说她流落于民间,沦为卖水者之妇。这些记载是真是假还不得而知,但张皇后危急时刻挽救国家的机智和勇气都完整地保留在人们的心中,也许就是这个原因,所以人们都衷心地希望她还活在世上,所以才留下了这些死里逃生的记载吧!闯王李自成闯王李自成,他用铁拳粉碎了明王朝,但是却阻挡不了满清的入关。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1809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