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炉边话明史——天下难居是盛名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7-02 23:58:31 0


明初燕王朱棣夺位后,忠于故主的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之被残杀,且不去说它了。在建文诸臣,尚可说是求仁得仁,死本不辞,冤的却是一大批家属亲戚以至门生,一下子成为身首异处的孤魂野鬼,活着的也成为一大批孤儿寡妇;多多少少不应该死的人死了,不应该流放的人流放了,还有许多妇女被当作“淫贱才儿”赶进教坊,清白之躯横受蹂躏。“十族”究竟包括哪些人?史家说法分歧,这里且说人数,以方孝孺名下来说,大家能想象得到吗?竟达八百多人!(据黄云眉《明史考证》)祁骏佳《遯翁随笔》卷下云:“此亦千古以来所创见,惟始皇有此胆力,汉武不及也。读史者能无慨乎。”就是说,这样的胆力,汉武还比不上秦始皇呢。

到了万历十三年(1585年),释放坐方孝孺案谪戍者的后裔,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广东共一千三百余人,方孝孺是浙江宁海人,所以浙江被释的最多,占七百一十三人。

方孝孺因拒不草诏而被杀,那么,续草的是谁呢?据查继佐《罪惟录·惠宗(即建文帝)纪》:“究竟禅草?相传王远善受命而作,或云实学士王景彰笔。又云继命御史(《明史》作侍读)楼琏,琏勉承,草讫,归见其妻,妻曰:‘得无愧潜溪先生地下乎?’盖琏为宋濂门下士,辄内愧自经。”亦因草诏本非琏之本心,而琏与孝孺都是宋濂门下士。

《明史考证》引《太宗实录》《奉天靖难事迹》,谓成祖斥责方孝孺时,孝孺叩头祈哀。此类记载盖出杨士奇之曲笔。青史固有是非,而权力却可混淆是非,但其间亦未始没有敢犯虎口的人。

当时有个溧水人魏泽,字彦恩,曾任刑部尚书。成祖夺位后,谪为方孝孺故乡宁海典史。收捕孝孺家族时,魏泽曾藏其幼子,方氏才有后代,故谢铎诗有“孙子一叶是君恩”句,顾起元《拜方正学先生祠堂》也有“匿孤开县幕,收骨有将军”语,上句指魏泽,因典史为知县属吏,下句指曾宿卫殿廷的廖镛,因收方孝孺尸而论死。但《明史·方孝孺传》云:“而孝孺绝无后,唯克勤弟克家有子曰孝复”,孝复有子琬。克勤为孝孺之父,则孝孺一系已绝灭,方家的后代只有孝孺堂兄弟孝复一系才留存下来了。大概因《明史》为官修之史,故不录这类隐秘性的事件。

《明史》无魏泽传,各书所收魏泽之诗,仅下面所录一首。魏泽既已获罪于新即位的成祖,却还冒万死而匿藏罪人的遗孤。丧乱之际,能作义举,自尤为后人钦重。

过侯城里有感

笋舆冲雨过侯城,抚景依然感慨生。

黄鸟向人空百啭,青猿堕泪只三声。

山中自可全高节,天下难居是盛名。

却忆令威千载后,重归华表不胜情。

侯城里为方孝孺故居的街坊,孝孺曾著有《侯城杂识》。黄鸟当是用《诗经·秦风·黄鸟》的典故,原为哀三良而作。山中句指伯夷、叔齐高节事,天下句原出《旧唐书·房琯传》赞:“然盛名之下,为难居矣。”魏诗这两句,对孝孺也含婉讽之意。燕王发兵时,道衍(姚广孝)曾说:“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燕王之必欲以孝孺草诏,固慕其盛名,然孝孺实一急以功名自见之人,未必甘终老于山中。

宋长白《柳亭诗话》卷十五云:“正学欲行三代之法,于建文遂致靖难之祸。山中自全,岂读《周礼》讲衍义者所肯出乎?然谓其盛名难居,则良药也。”

这里还要介绍吴乔《围炉诗话》卷六一段评论:

“锻者有冷锤,于成刀后细密加锤也。精铁得此愈见坚利,毛铁则破碎矣。注释,诗文之冷锤也。有意则精彩倍加,无意则破碎不堪矣。请以此中所鄙而不收之魏泽《过侯城里》诗,与所收之惊心动魄李献吉(梦阳)《秋望》诗,并注而同论之。侯城里,乃方正学之故里。成祖之待建文忠臣,从古所未有,为之臣者,既不可明言,而正学之谋国,不无可议,事既至此,又不忍深咎,此其立言之难也。诗曰:‘笋舆冲雨过侯城,俯仰令人(与前录‘抚景依然’异)感慨生。黄鸟向人空百啭,清猿堕泪只三声’。能融景入情矣。又曰:‘山中自可全高节,天下难居是盛名。’当时岂无雪庵辈[1],而方不容然者,名为之也。‘盛名’,虚名也。方固正人,而非文种、范蠡谋国之才,太祖拔之以付建文,遂柄国政,又为道衍所荐,成祖必欲屈而用之,以致言语抗激,而成十族大祸,是‘难居’也。诛窜之滥,及于朋友门人,郡邑为之萧索。然帝王与匹夫言语争胜,淫刑至此,大丧君德,故托之正学神魂所不忍见,则贻祸于亲戚朋友之过,自在其中,而成祖之过举亦自见,故结云‘却忆令威千载后,重归华表不胜情’。泽于当时,未有诗名,而情深词婉有如此。选者以其无高声大气,重绿浓红,目如不见也。”

魏诗本身,固然情深词婉,于明诗中,亦不失为上乘之作。帝王与匹夫言语争胜,或朱氏家风如此。吴乔之评魏诗,尤为警彻醒豁,言之有物,文字亦颇清峻,笔锋常带情感,以视今天流行的爱兜圈子的鉴赏文,高明多矣。

[1] 雪庵,指叶希贤,曾任御史。成祖夺位后,一说被杀,一说从建文流亡在外,削发为僧,号雪庵和尚。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1805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