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近代岁月

近代通史——天京的陷落

历史大观园 近代岁月 2020-07-02 08:56:50 0

湘军以安庆为基地加紧了对天京的围攻。太平军为此发动颇具声势的解围之战,却未能取得胜利。李秀成李秀成的“进北攻南”之役,也未取得效果。太平天国东战场的局势急剧恶化。苏、常等重镇在李鸿章李鸿章淮军和戈登戈登“常胜军”的联合进攻下先后陷落。浙江省的多数城市,包括省城杭州在内,也相继落入左宗棠湘军之手。天王洪秀全洪秀全否决了李秀成“让城别走”的建议,并于天京陷落前不久病逝。李秀成于天京城破后组织了突围,并掩护幼天王逃走,但其本人在郊区被俘。他在亲笔写下了也许是多余的话的“供词”之后被曾国藩曾国藩杀害。

一、天京解围战的失利

忠王李秀成率精锐主力从苏州赶到上海前线,利用英、法侵略军与协同作战的清军之间的矛盾,一举克复嘉定、青浦,并乘势进围松江。正当松江指日可下、上海岌岌可危之时,在天京上游的湘军却以破竹之势连续扫荡了沿江太平军所占据的一系列重要城镇和关隘,进逼天京城郊。太平天国的首都受到严重威胁,“天王一日三道差官捧诏到松江”。李秀成在严诏之下只得撤军回援。二次进攻上海之役被迫中止。

还在1861年(咸丰十一年)秋湘军攻占安庆后不久,曾国藩即图谋东进,夺取江、浙。1862年(同治元年)春,他开始实施三路进军方案:左宗棠左宗棠所部湘军于2月入浙,从衢州向金华、杭州进攻;曾国荃曾国荃所部湘军于3—4月间从安庆沿江东下,进逼天京;李鸿章李鸿章率新建的淮军于4—5月间由安庆分三批乘轮船径赴上海,再以上海为基地,向苏州、常州发起进攻。三路大军分进合击,太平天国陷入了东支西绌的困境。

1862年3月,曾国藩曾国藩奏陈其进攻天京的计划,并指出:惟用兵之道,可进而不可退,算成必兼算败。与其急进金陵,师老无功而复退,何如先清后路,脚跟已稳而后进?……欲拔本根,先剪枝叶。仍须计算各路游击之师,数倍于金陵围城之师,庶几无撤回之虞。曾国藩曾国藩仍坚持剪除枝叶,稳慎行事。同月,曾国荃曾国荃被清廷擢为江苏布政使。上谕称:“江苏布政使著曾国荃补授。该员系两江总督曾国藩之弟,例应回避。惟该省军务紧要,需员办理,著毋庸回避,以资得力。”此时曾国荃已率新募湘勇抵达安庆,4月即开始行动。北路曾国荃部先后攻取江北的巢县、含山、和州,又夺取西梁山要隘。南路曾贞干部和鲍超部分别攻取繁昌、青阳等地。接着,湘军又在水师的配合下攻取芜湖。5月底,湘军水、陆均突入天京周围地区。水师进泊天京护城河口。曾国荃部湘军则进抵雨花台扎营。

李秀成李秀成返回苏州后,即于6月22日(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五月十一日)在苏州召集诸将会议,商议对策。出席这一次会议的有慕王谭绍光、听王陈炳文、纳王郜永宽、孝王胡鼎文、航王唐正财、相王陈藩武等。会议认为:敌军由上而下,有水师之利,其势甚雄,我劳彼逸,不可与争锋,应将苏省米粮军火等多多运回天京,作长期守御准备。待24个月后敌久顿坚城,已无斗战之心时,再一鼓作气将其打垮。

但天王不从此计,严令李秀成亲率大军驰援天京,并派补王莫仕暌去苏州坐催,甚至责其有“自图之意”。忠王乃于8月6日召集补王莫仕暌、襄王刘官芳、奉王古隆贤、堵王黄文金、首王范汝增、来王陆顺德等召开第二次会议,决定调集各王所统军队,并合侍王李世贤李世贤、护王陈坤书等共十三王的军队救援天京。由于洪秀全洪秀全的“强本弱枝”政策,李秀成李秀成的重要部将此时大都已封王,且各有分地,这给他的指挥造成了一些困难。因此他在会议所形成的文件中强调:“如欲奋一战而胜万战,先须联万心而作一心。”为了消除洪秀全的猜疑,李秀成将苏浙两省政权全部交给各将,又将母亲和家眷由苏州送回天京,交给天王为信。此前,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消除隐患,以稳定其统治区的社会秩序,如7月9日苏、松、嘉、湖各地太平军同时动手,一举消灭枪船匪帮即是其一。

9月中,李秀成率军由苏州出发。10月,10多万大军对进围天京的曾国荃曾国荃部湘军发起猛烈攻击。围攻的太平军最多时已近20万众。此时曾国荃的湘军“墙高濠深”,已立定脚跟。曾国藩曾国藩针对其部新勇较多的特点,早在7月间即告诫其“总以‘不出濠浪战’五字为主”。此时各路太平军“昼夜猛扑,洋枪极多,又有西洋之落地开花炮”,但曾国荃执意坚守不出。曾国藩更为其出主意,让他找出太平军的薄弱之处,并待其“疲乏思归”之时,伺机主动出击。曾国荃依计,“破贼十三垒”。但在太平军的巨大压力下,他决定收缩战线。曾国藩对此深以为然,去信说:既不能围城贼,又不能破援贼,专图自保,自以气敛局紧为妥,何必以多占数里为美哉?少几个当冲的营盘,每日少用几千斤火药,每夜少几百人露立,亦是便益。气敛局紧四字,凡用兵处处皆然,不仅此次也。曾国藩:《致沅、季二弟》(同治元年六月初十日);《致澄弟》《致沅弟》(九月初四日);《致沅弟》(九月十一日);均见《曾国藩全集•家书》。太平军自10月13日围攻曾国荃曾国荃雨花台军营,到11月26日,前后共猛攻45天,却未能切断湘军的后勤补给,更未能攻破雨花台的湘军大营。从战役目标来说,是失败了。但这次解围战仍给湘军以极为沉重的打击。曾国藩曾国藩事后即承认:“当忠酋初退之际,官军疫疹之后,继以伤亡,重以疲困,自不能再出征剿。”又说:“尤可痛者,疾疫物故万有余人”;“贼中广购洋枪洋炮之类,我军伤亡殊众,亦视昔日局势一变。看来东南浩劫,盖无了日,良增叹惋!”

天京解围战的失利,从战役指挥上说,与李秀成李秀成在用兵上沉稳有余、勇战不足的特点有关。每有大的军事行动,李秀成都能召集部属或同僚会议,集思广益,谋定而后战。这是他的长处。但有时他未免过于审慎而有畏敌之嫌。曾国荃曾认为李秀成“勇冠诸贼”,但曾国藩却不以为然,说他是“滑而无勇”。曾国藩:《致沅弟》(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一日),见《曾国藩全集•家书》。李鸿章亦说李秀成“狡谋恇怯,其用兵较狗逆(即陈玉成)稍稳,然胆气不足”,“似不耐战”。这些评论应该说都是很中肯的。他与陈玉成军协同作战时,两军积极配合,相得益彰,常能取得胜利。但陈玉成陈玉成败没后,李秀成的上述缺点便暴露无遗了。

十三王兵力众多,实际投入作战的兵力大约不少于十万,至少为曾国荃湘军的两倍,在武器装备上亦占优势。可惜他们并没有真正做到“联万心而作一心”,而是各有其小算盘,不愿过多消耗自己的实力,当然不能制敌于死地。此时适逢慕王谭绍光等在东线青浦四江口战败撤退的消息传来,苏、昆腹地空虚,各王更加无心恋战。延至11月25日,主力开始东撤;次日,忠王亦回苏州。

四江口之战乃李鸿章的得意之笔。自太平军主力撤返苏州后,英法联军与清军合作,于10月下旬攻陷嘉定。11月初,慕王谭绍光、听王陈炳文等从苏州、嘉兴、杭州等地调集10多万军队反攻。淮军各部前往迎击。两军在青浦之三江口、四江口一带激战。11月12日,李鸿章李鸿章亲自赶往黄渡,并在离四江口相近地方扎营。这位刚届不惑之年的署江苏巡抚仍颇有英气。据记载,他于12日当日“亲带巡捕一人,策骑往探”,在看到太平军的旗帜招展后,仍继续前进,并高声呼唤:“我便是李大妖头,明日快与我来交战!”说毕,“缓辔而回”。次日四更造饭,黎明拔队,紧逼太平军营垒。但太平军并不出营接仗。李鸿章又往叫唤:“快来交战!”经过几次三番的挑战,太平军乃“轰然出队”,约战两时许,淮军“少却”。常胜军则已绕至太平军营垒后放枪攻击,淮军乘势发起进攻,“计贼营七座尽行踏毁,并救出两营官兵,擒斩长发约万余人。这场大战,足寒贼胆。”四江口之战,实际上是太平军第二次上海之役的最后一战。此后,太平军再也无力在上海周围地区发动攻势作战。李鸿章因四江口“奇捷”,于12月3日被实授江苏巡抚。

二、李秀成“进北攻南”与天京以东战场的瓦解

李秀成李秀成攻曾国荃曾国荃湘军营垒不下,受到天王的革爵严责,又令其进兵北行,开始“进北攻南”之役。所谓“进北攻南”,也就是从长江北岸进攻上游敌之后方,迫使敌人调动南岸兵力解救北岸,调动下游兵力解救上游,其目的仍是解天京之围。李秀成的大军于1862年12月8日即开始昼夜赶渡,冲过江浦、浦口。18日,克安徽含山。次日,克巢县。21日,克和州。但其本人因常熟不稳而赶往苏州。1863年1月11日,即发生常熟守将骆国忠叛变投敌的事件。他于苏州部署慕王谭绍光、听王陈炳文等讨伐叛徒后,才又于1863年3月31日赶到安徽巢县指挥进军。他留来王陆顺德、戴王黄呈忠、首王范汝增、梯王练业坤等军牵制清军,自己拟率大军由安徽之舒、六、英、霍疾趋湖北。但其致干王洪仁玕洪仁玕的文书却为曾国藩曾国藩所缴获。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5月12日的日记中不仅记载了李秀成李秀成文书的大致内容,还附录了曾国藩的相关批语:我军在庐江,得伪忠王与伪干王文书,言窜北岸欲以扯动南岸官兵(节相朱笔批:徽宁防局千稳万稳),使南岸之贼进攻得以顺手,谓之进北攻南。又言天京粮食甚少,欲直从英、霍至武汉犯荆襄(又批:已调成大吉守蕲、黄一带,并请希帅即李续宜,字希庵,时任安徽巡抚。驻黄州),在彼处招募人马,水陆齐下(又批:水路何得狂逞)。又言伊上行后,官兵必攻和、含、九洑一带(又批:贼所最畏者,此一层耳)。但曾某之兵,守则有余,战则不足(又批:料得不错),如来攻城,可即与之交锋(又批:贼若野战,我之利也),云云。

曾国藩为此采取了紧急应对措施。此时皖北捻军张乐行张乐行已为清军击败,扶王陈得才部也已退回陕西。李秀成的“进北攻南”根本不可能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时至5月19日,太平军在进攻六安时即因兵乏粮匮而不得不回军。从寿州东回时,又因没有粮食,吃草充饥,战士饿死很多。6月13日,雨花台石城被曾国荃曾国荃湘军攻陷。天王又紧急差官捧诏召李秀成回京。部队过江时,因水涨,加之敌军的水陆进攻,未及渡江的部队大都战死。历时7个月的“进北攻南”之举,不但未能调动围困天京的敌军上援,反而使自身遭受重大损失。李秀成对此曾沉痛地检讨说:“此举前后失去战士数万余人,因我一人之失锐,而国之危也。”

李秀成李秀成回到天京后,天王加封他为真忠军师,留守天京。但此时东线局势已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江苏巡抚李鸿章李鸿章的淮军在常胜军(已由英国军官戈登戈登统带)的配合下,占领了常熟、太仓、昆山等地,正积极向苏州进军。浙江方面,闽浙总督(仍兼署浙江巡抚)左宗棠左宗棠的湘军在西部连下严州、金华等城,东进富阳。东部以宁波为基地的英、法军,以及仿照常胜军组建的常安军、定胜军和常捷军,先后攻占绍兴等城。常捷军更与左宗棠军合攻富阳、杭州。苏、杭各将日日飞文告急,但天王直到1863年9月才放李秀成出京东下苏杭,且又限其40日必须返京。李秀成以慕王谭绍光坚守苏州,自己调集军队与淮军及常胜军会战。但敌军有远射程大炮,又得火轮船之利,苏州外围的作战以太平军失利而告终。苏州被包围后,忠王于11月29日召集诸将会议,倡议放弃苏州,将部队转移出去。但慕王主张坚守。纳王郜永宽等8位高级将领因已与淮军及常胜军接洽投降,也不同意忠王的意见。12月1日,李秀成黯然离开苏州,但仍在无锡以东的马(茅)塘桥驻守,以对苏州作最后的接应。郜永宽等则加紧策划献城。12月4日,8位叛将在慕王谭绍光召集会议时即席将其刺杀,当晚将慕王首级献给李鸿章李鸿章。5日,淮军进入苏州。6日,李鸿章设计在举行宴会时将献城的八叛将全部杀死,城内的淮军也同时动手,大肆屠杀业已放下武器的太平军,并洗劫了整个苏州城。戈登为此和李鸿章闹翻,甚至拒受清廷赏赐的功牌和赏银。

苏州失陷8天后,无锡于12月12日被淮军攻陷。守将潮王黄子隆于被俘后遭杀害。但常州却因无常胜军的协助而久攻不下。李鸿章李鸿章请人到昆山劝解调停。英国公使普鲁斯普鲁斯亦致函表示关切。1864年2月2日,戈登在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陪伴下到苏州会晤了李鸿章,表示愿意继续率常胜军与其协同作战。李鸿章为此大为振奋,并重新调整了作战部署。两军一起于3月间先后攻陷宜兴、溧阳等城市,切断了常州的外援,最终于5月10日将其攻陷。常州守将护王陈坤书在手刃多名敌人后被俘。在被带到李鸿章面前时,陈坤书仍昂然直立,拒绝投降,并愤然表示:要不是戈登及其军队协助你作战,我定叫你毫无办法从我手中夺取这城池!陈坤书和其他两广籍的老战士全部惨遭杀戮。

浙江方面。浙东的绍兴等城在清军与外国侵略军的联合进攻下,于1863年3月间即告失守。1864年,清军将进攻的重点放在浙西的杭、嘉、湖三府。嘉兴于3月25日被李鸿章的淮军攻陷。杭州、余杭守军在左宗棠左宗棠湘军的全力进攻下,于3月31日同时撤退。太平天国的苏浙战场在天京被攻陷前,除湖州的孤立据点外,业已彻底瓦解。苏浙战场各城的太平军守将,或战死,或投降。撤出的部队则在侍王李世贤李世贤统带下分路冲入江西就粮,他们提出的口号是:“与其饿死江南,不如战死江西。”

三、洪秀全病逝

忠王李秀成李秀成于苏州失陷时正在马(茅)塘桥。据其回忆说:失去稣省,那时正在马塘桥。闻失省之后,我即上常州,到丹阳屯扎。后无锡在后又失。那时兵乱民慌,寻思无计,暂扎丹阳。那时我家弟李世贤兵屯溧扬(阳),劝我前去,别作他谋,不准我回京。我不肯从。其欲出兵前来,逼我前去,不欲我回京。后见势不得已,见我母亲在京,难离难舍,骨血之亲,故而轻奇(骑)连夜赶回京。李世贤李世贤不让李秀成李秀成回京,除其与洪氏集团的矛盾外,主要还是因为回京只是死路一条。李秀成匆匆赶回天京后,即向天王提出:京城已无法保守,敌军围困甚严,濠深垒固,内无粮草,外救不来,只有“让城别走”才是唯一出路。但自认为“奉天父天兄圣旨下凡,作天下万国独一真主”的洪秀全洪秀全,却无法正视严酷的现实。他斥责李秀成说:朕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尔说无兵,朕之天兵,多过与水,何具(惧)曾妖者乎!尔怕死,便是会死。政事不与尔[相]干,王次兄勇王执掌,幼西王出令。有不遵幼西王令者,合朝诛之!当时天京城外“城池概失,日变多端。主不问国中军民之事,深居宫内,永不出宫门,欲启奏国中情节、利保邦之意,凡具奏言,天王言天说地,并不以国为由(事)。朝中政事,并未实托一人,人人各理一事。”天京粮食紧张,天王下令“合朝俱食甜露”,并“将百草之类,制作一团,送出宫来,要合朝依行毋违”。但实际上洪秀全对京城不固,“久悉在心”,心中还是很明白的。之所以如此行事,据李秀成分析,是因为他“心因自好高,不揣前后。入南京之时,称号皇都,自己不肯失志,靠实于天,不肯信人,万事具(俱)是有天。”

李秀成在天王否决了“让城别走”的计划后,即被留在天京主持城守。他曾多次组织出击,傍城增筑营垒,阻止敌人合围。天王诏扶王陈得才从陕西领大军回救,并命干王洪仁玕洪仁玕捧诏亲到丹阳、常州、湖州等地催兵解围。陈得才部赶回湖北麻城后,却由于皖北遍地饥荒,行军无粮,无法归来。而附近苏、浙地区的军队,也因天京无粮,不肯前来。1864年2月27日,天京被合围。延至1864年4月,湘军两掘地道及用云梯攻城,都未能得手,而“城内新种麦禾,青黄弥望”,曾国藩曾国藩为此惊叹“洪逆、忠逆坚忍异常”。

1864年6月1日(太平天国甲子十四年四月十九日),天王洪秀全洪秀全病故,终年51岁。李秀成李秀成说:“此人之病,不食药方,任病任好,不好亦不服药也。”6月5日,群臣拥戴幼天王洪天贵福(1849—1864)在围城中继位。

四、天京的陷落

清廷对天京迟迟未能攻下极为不满,严加催责,且命李鸿章李鸿章领淮军前来会攻。一心欲独占克城大功的曾国荃曾国荃,不惜一切代价向天京发起猛攻。7月3日,太平军在紫金山麓天京城外的最后一个堡垒地保城失陷,湘军得以迫近太平门城根开掘地道。

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国甲子十四年六月初六日,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太平门城垣被湘军用地道埋炸药轰塌20余丈。李秀成率军与敌短兵相接,终因寡不敌众,被湘军攻入城内。他率残部冲向旱西门,拟夺路而出,但为敌大队人马所阻,随即折向清凉山。

湘军攻入天京后,即在城内大肆烧杀抢掠。40岁以下的妇女都被抢光,老人、幼孩则惨遭屠戮。曾国藩向清廷报告说:“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但其时天京城内总共仅剩三万人,除居民外,太平天国的官兵不过万余人,其中能守城者,不过三四千人,一部分还突围而出。他是把全体南京居民都当成敌人了。

天京城破后,在一些王府中坚守的太平军战士高呼:“城中弗留半片烂布与妖享用!”随即举火自焚。抢劫的湘军也四面放火。据赵烈文日记中记载:“贼所焚十之三,兵所焚十之七。烟起数十道,屯结空中不散,如大山,绛紫色。”

城破当晚,李秀成李秀成护卫幼天王等由太平门缺口突围。为了“尽心而救天王这点骨血”,尽其愚忠,李秀成将自己的战马——亦即生的希望,让给了幼天王,自己终至掉队而不幸在方山“被两国奸民获拿”,解送湘军大营。面对曾国荃曾国荃用刀割其臂股的残酷刑罚,李秀成丝毫不为所动。但在曾国藩曾国藩由安庆赶来与其交谈后,他却同意亲笔写所谓“供词”。他不顾自己只念过两年私塾的文化,冒着酷暑和身囚木笼的屈辱,奋笔疾书。而在写完“天朝十误”的当晚,即遭曾国藩杀害。现存洋洋数万言的李秀成亲书供词原稿,便是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太平天国兴亡史的回忆与思考。而其在刑场上交给监刑者的十句绝命词(即“天朝十误”),更是其对太平天国事业的血泪总结。

“天朝十误”原文如下(因其中第六误重出,实际是十一误):一误国之首,东王令李开芳李开芳、林凤祥林凤祥扫北败亡之大误。

二误因李开芳、林凤祥扫北兵败后,调丞相曾立昌、陈仕保、许十八去救,到临青(清)州之败。

三误因曾立昌等由临青(清)败回,未能救李开芳、林凤祥,封燕王秦日昌复带兵去救,兵到舒城杨家店败回。

四误不应发林绍璋去相谭(湘潭),此时林绍璋在相谭(湘潭)全军败尽。

五误因东王、北王两家相杀,此是大误。

六误翼王与主不和,君臣而(疑)忌,翼起狈(悖?)心,将合朝好文武将兵带去,此误至大。

六误主不信外臣,用其长兄次兄为辅,此人未有才情,不能保国而误。

七误主不问政事。

八误封王太多,此之大误。

九误国不用贤才。

十误立政无章。误国误命者,因十误之由而起,而性命无涯。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jdsy/1745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