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百家争鸣

齐桓霸业的昌盛 尊王攘夷,存亡继绝

历史大观园 百家争鸣 2020-07-20 17:25:55 0

子元荒淫身死,子文匡正楚国

前六六六年,作为春秋时期首位“正牌”霸主的齐桓公很忙,“尊王”任务刚结束,“攘夷”任务又摆在面前。楚成王即位后的一段时期,楚国朝政被令尹子元所把持。子元迷上了守寡的文王夫人息妫,在王宫旁边专门建了一处别馆,并亲自领跳万舞中的武舞,试图吸引息妫出来观看。心性贞正的息妫听说之后,伤心地哭了,说:“先君(楚文王)组织表演这支舞,是为了演习战备的。现在令尹不把这支舞蹈用在训练军队讨伐楚国的仇敌上面,却用在我这个未亡人身旁,不也太奇怪了吗!”息妫使者把这些话转告给子元。被“女神”鄙视的子元惭愧地说:“妇人都不忘记袭击仇敌,我反而忘了!”

于是,为了向息妫展现自己的事业心,子元带着六百辆兵车讨伐郑国,进入远郊的桔柣之门、外城南门,一直打到内外城之间大路旁的市场。这时,楚人发现,郑都内城悬挂的闸门没有落下,城门大开,还有郑国人说着楚地方言从城里出来。子元不敢贸然进入,说:“郑国还是有人才的!”

这时,齐、鲁、宋三国救援郑国的军队也到了国都附近。楚军本来就是由于子元一时兴起而来的,看到郑国摆开“空城计”,诸侯救兵又到了,于是在晚上撤军逃走。实际上,当时郑人已经准备要出逃到桐丘(1),间谍回来报告说“楚军营地帐篷上有乌鸦站着”,知道楚军已经撤退,才取消了出逃计划。

从此开始,郑国成为中原霸主(此时是齐国,后来是晋国)和南方强国楚国之间长期争霸的“标的”:郑国倒向齐国,则显示着齐国在争霸中占上风,而楚国则会讨伐郑国迫使它叛变,反之亦然。这种被两个大国争夺、欺凌的地缘政治困局持续了一百多年,一直到前五四六年晋、楚举行弭兵之盟结束武力争霸后才宣告结束,而解脱出来的郑国随即在贤相子产的领导下励精图治、走向中兴。

这年冬天,鲁国发生了饥荒。据《国语·鲁语上》的记载,鲁卿臧文仲带着鬯圭和玉磬等贵重财礼到齐国去求购粮食,陈词说:“天灾流行,殃及我国,饥荒屡次降临,民众羸弱得要死了。我国非常害怕无法继续执行王室命令而祭祀周公(鲁国始封君)、太公(齐国始封君),难以供应王室的贡品,并因此而获罪。所以献上我国不丰厚的先君宝器,谨敢求告交换贵国陈积的粮食,这既可纾缓贵国粮仓主管官员的负担,也可解救我国的饥荒,使我们能继续承担向王室进贡的职守。如果能这样,不但我国君主和诸位臣子能领受到贵国君主的恩赐,就是周公、太公和所有神祇也都可以长久享受祭祀而托贵国的福。”

臧文仲将买粮救灾“上纲上线”到保障鲁国履行王室规定的职责,可以说是准确地抓住了齐桓公在接受周王正式任命之后急于成就“尊王”新政绩的需求,自然达到了很好的效果:齐人归还了鲁人献上的玉器,将粮食借给了鲁人。

子元从郑国回来之后,就直接住到了王宫里,想要更方便接近息妫。大夫斗射师劝谏,子元就把他抓住囚禁起来。前六六四年秋天,申公斗班杀了子元。同样来自于斗氏的子文做了令尹,他一上台,就把自己的家财拿出来补贴国家急需。楚国一代名相开始崭露头角,楚成王朝堂上的政事也开始走上正轨。

子文是斗伯比的儿子,斗氏,名谷(gòu)於(wū)菟(tú),字文,所以也称斗谷於菟,这个奇怪的名源于子文离奇的身世。当初,楚君若敖从齐桓霸业的昌盛 尊王攘夷,存亡继绝国娶妻,生下斗伯比。若敖去世后,斗伯比就跟着他的母亲住在齐桓霸业的昌盛 尊王攘夷,存亡继绝国,与齐桓霸业的昌盛 尊王攘夷,存亡继绝子(齐桓霸业的昌盛 尊王攘夷,存亡继绝国君主)的女儿偷情,女子生下了子文。齐桓霸业的昌盛 尊王攘夷,存亡继绝子夫人不敢让丈夫知道,于是把婴儿扔到云梦泽中,没想到一只母虎收留了他。后来齐桓霸业的昌盛 尊王攘夷,存亡继绝子到云梦泽田猎,看见一只母虎在给一个婴儿哺乳,大受惊吓,回去后跟夫人诉说了这段奇遇。夫人觉得这孩子恐怕是有上天护佑,于是也不再隐瞒,将女儿偷情生子的事情告诉了齐桓霸业的昌盛 尊王攘夷,存亡继绝子,齐桓霸业的昌盛 尊王攘夷,存亡继绝子让人从草泽中领回了这个婴儿,还把女儿嫁给了斗伯比。由于楚人称乳汁为“谷”,称虎为“於菟”,因此给这个孩子起名为“谷於菟”。

齐桓公北伐山戎,攘楚纳入议程

前六六四年秋七月,齐人成功迫使鄣国(2)归降齐国。与先前动用武力攻灭谭国、遂国相比,这一次齐桓公汲取了齐襄公逼降纪国的成功经验,手段已经高明了许多。

冬天,齐桓公和鲁庄公在鲁国境内的济水边会面,商议如何帮助遥远的(北)燕国(3)抵御山戎的侵袭。(北)燕国是西周开国重臣召公奭的封国,远在今天北京市境内,长期不参与中原国际事务,因此之前也从未在鲁史《春秋》中出现过。近年来,中原诸侯尚且不断遭到南下戎人的侵袭,与山戎活动区域(河北省北部燕山地区)紧邻的(北)燕国更是深受其害。(北)燕国在近期受到山戎猛烈攻打,听闻齐桓公得到周王室承认称霸中原,于是尝试性地向齐国寻求帮助。

齐桓公与鲁庄公商议的目的,很可能是希望联合鲁国共同北伐山戎。鲁国没有同意出兵,齐桓公于是独自率军长途跋涉北伐山戎,打退了戎人对(北)燕国的围攻,并击溃了山戎的盟国令支、孤竹(4)才返回。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燕庄公一路送齐桓公南下,进入到了齐国境内。齐桓公说:“除非是天子,诸侯之间相送不出国境,我不可以对燕国无礼。”于是挖沟为界,把燕庄公所到之处划给(北)燕国,并要求(北)燕国修治西周初年召公统治时期的善政,恢复向周王室交纳贡赋。

这次齐桓公讨伐的山戎和先前屡次南下入侵中原的北戎是什么关系(5)?根据《史记·匈奴列传》的记载,在前七〇六年,“山戎越过(北)燕国而讨伐齐国”,而这正是《左传》所记载的“北戎讨伐齐国”(参见页143)。我认为,前面提到过的“北戎”和这里提到的“山戎”都是指分布在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山区的戎人,当他们离开山区、南下侵犯中原诸侯国时,从中原的视角看他们自然是“北戎”,也就是“来自北方的戎人”,而当齐桓公率师北上直捣此部戎人的核心区域时,从齐桓公的视角看,他们是“山戎”,也就是“(北)燕国附近群山中的戎人”,正是视角的不同造成了称谓的差异。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齐桓公这次北伐山戎/北戎,就绝不仅是应邀请去救援(北)燕国,而是借着救援(北)燕国的机会,改变过去中原面对北戎“被动挨打”的弱势状态,以攻为守,主动“攘夷”,从源头遏制北戎对中原各国的侵害。

齐桓公回到中原之后,又在前六六三年夏天专程前往鲁国,在太庙向鲁庄公进献此次北伐山戎的战利品。在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在模仿前七〇六年郑大败北戎之后向齐国献捷(参见页144),然而这两次献捷想要达到的目的是完全不相同的。当年的“武小霸”郑庄公(通过其代表郑太子忽)向“文小霸”齐僖公献捷,是在前七〇七年击败周桓王、放弃“尊王”后,试图加强两个小霸强国之间的合作关系。如今的齐桓公已经是周王室任命的霸主,他“自降身段”将战利品进献给共同谋划过北伐事宜却没有出兵的鲁庄公,想要借此向天下各诸侯国传达的信息应该是:他是秉持着一种“事来了带头担当”“事平了不敢居功”的理念来担任诸侯霸主,因为感念鲁庄公参与谋划的功劳,并且尊崇鲁国在列国中的尊贵地位(周公之后),所以将北伐战利品进献给鲁庄公。

如果说齐桓公以前在中原的各种政治和军事行动,还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区域强国为了自身利益本来就要进行的地缘政治博弈的话,那么这次远征山戎可以说是毫无疑义地表明,齐桓公试图承担起周王室废弛已久的责任,像当年王室军队那样远征戎狄,以攻为守,保护(北)燕国和中原诸侯的整体利益。在这个过程中,齐桓公做足了尊重和宣扬周礼、谦让同盟诸侯的姿态,让各主要诸侯国认识到,如果连孤悬北方、长期与中原不通消息的(北)燕国都能得到他亲自出兵的保护,如果连只是参与了前期谋划的鲁国都能得到他亲自献捷的礼遇,那么各国的利益和地位在齐桓公所领导的同盟国体系中一定能够得到保障和尊重。

齐桓公对于鲁庄公的礼敬得到了鲁国的热切回应,前六六二年春,鲁国主动派出工程队伍为齐桓霸业“总设计师”管仲修筑他的采邑小谷。与此同时,刚取得北伐山戎胜利的齐桓公开始认真考虑如何在“攘夷”的战略框架下应对新兴“南蛮”楚国的问题。他向中原主要诸侯国发出会面邀请,准备就楚国讨伐郑国一事进行商议。宋桓公请求先与齐桓公相见,于是同年夏天,两位国君在宋邑梁丘(6)举行了非正式会谈。

鲁庄公身死国乱,齐桓公低调介入

这年,鲁庄公病重,开始实质性地安排自己去世后的君位继承问题。庄公有三个弟弟,分别是公子庆父、公子牙、公子友,都在朝中担任要职。庄公与宠妃孟任生有公子般,与夫人哀姜没有生下孩子。鲁庄公可能是一方面喜爱公子般,实际上想要立他为继承人;另一方面又担心早立公子般为太子会惹怒无子的夫人哀姜,从而危及齐、鲁关系,因此迟迟不立太子,一直拖到自己病重不能再拖的时候。

据《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的记载,庄公召来公子牙,问他对君位继承人有什么看法,公子牙回答说:“庆父是人才。”庄公又问公子友,他回答说:“臣下将拼死命尊奉般为君主。”这时庄公意味深长地说:“先前牙说‘庆父是人才’。”

公子友领会了庄公的旨意,立即命令公子牙待在齐桓霸业的昌盛 尊王攘夷,存亡继绝巫氏,派齐桓霸业的昌盛 尊王攘夷,存亡继绝巫拿着毒酒逼他说:“把这喝了自尽,你家在鲁国还能有后代。不然的话,你将被国家处死,而且你家会被灭族。”公子牙喝完后往家走,走到逵泉就死了。

公子友杀了公子牙,为何不用刀刺绳勒,而要用鸩毒?联系后来晋文公试图鸩杀关押在周王室监狱的卫成公、后因毒药被稀释而没有杀死一事(参见《晋文篇》页265),可知鸩毒的效果是可以通过改变剂量来调控的。我怀疑公子友党羽齐桓霸业的昌盛 尊王攘夷,存亡继绝巫逼公子牙喝下的应该就是稀释过的毒药,使得公子牙没有在齐桓霸业的昌盛 尊王攘夷,存亡继绝巫家中立即死去,而是行走一段之后,在与齐桓霸业的昌盛 尊王攘夷,存亡继绝巫家有相当一段距离的逵泉死去。这样一来,公子友一党在当时便可撇清与公子牙之死的关系,而是用“在逵泉暴病身亡”来解释公子牙的死亡。也正因为如此,公子友一党才能在公子牙死后以“秋七月癸巳,公子牙卒”这样用来描述国卿正常死亡的体例向各国发情况通报,而不是以“秋七月癸巳,鲁杀其大夫公子牙”这样用来描述国杀罪臣的体例向各国发通报。既然公子牙并非获罪而死,他的家族自然也可以如公子友所承诺的那样,在鲁国继续发展下去。

《公羊传》的记载有所不同:

鲁庄公生病快死了,以病重为由召来公子友,公子友一到,庄公就把国政托付给他,说:“寡人就要死在这病上了,我将把鲁国的君位传给谁呢?”公子友说:“有您的儿子般在,君主忧虑什么呢?”庄公说:“难道真能这样吗?牙曾对我说:‘鲁国的君位传承是一代父亲传给儿子,下一代哥哥传给弟弟,君主您是知道的。现在庆父还在啊!’”公子友说:“他怎么敢!这是要作乱吗?他怎么敢!”

不久,公子牙弑君的武器都已经准备好了。公子友先下手为强,兑好毒药强迫公子牙喝下去,说:“公子听从我的话把这喝下去,那么一定可以不被天下人耻笑,而且在鲁国必定会有后代;不听从我的话而不把这喝下去,那么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而且在鲁国必定没有后代。”于是公子牙听从他的话喝下毒药,在无傫氏喝下,走到王堤就死了。

《左传》和《公羊传》最关键的不同点,在于公子牙支持公子庆父继承君位的理由。《左传》里,公子牙的理由是庆父很有才能,这在君位继承强调宗法正统性的春秋时期并不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理由。而在《公羊传》中,公子牙的理由是:鲁国的君位传承是“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交替进行的,也就是所谓的“一继一及”。既然从桓公到庄公是“父死子继”,那么从庄公再往下传就应该是“兄终弟及”。其实这两个版本的理由并不互相矛盾,如果将他们合并起来就是:庆父很有才能,又是庄公最年长的弟弟,而鲁国君位继承又轮到了“兄终弟及”,所以应该立庆父为君。

如果我们梳理一下从西周建国到庄公时的鲁君世系,会发现公子牙说的“一继一及”并非空穴来风:

伯禽—考公:父死子继

考公—炀公:兄终弟及

炀公—幽公:父死子继

幽公—魏公:兄终弟及(弟弑兄而立)

魏公—厉公:父死子继

厉公—献公:兄终弟及

献公—真公:父死子继

真公—武公:兄终弟及

武公—懿公:父死子继

懿公—(伯御)—孝公:兄终弟及(7)

孝公—惠公:父死子继

惠公—隐公:父死子继

隐公—桓公:兄终弟及(弟弑兄而立)

桓公—庄公:父死子继

有学者认为,“一继一及”是西周时期鲁国的特殊君位传承制度,是商、周之际“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两种制度斗争的孑遗,并来源于鲁国始封君周公旦的政治作为。(8)也有学者认为,自西周初年周礼奠定之后,鲁国君位继承制度的正统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或者至少是“父死子继”制,而“兄终弟及”大多源于非正常事件(比如弟弟杀了哥哥而自立为君等)(9);正因为如此,所以公子友宣称要以死捍卫庄公之子即位。不可否认的是,“一继一及”是西周至春秋早期鲁国君位传承的“既成事实”,因此公子牙才会抬出它来作为支持公子庆父继承君位的重要依据。

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考察周王室和其他主要姬姓诸侯国的西周时期君主世系,会发现无论是周王室,还是诸如晋国、卫国、蔡国,都是以“父死子继”为主干,偶尔在内乱时期有“兄终弟及”的情况发生。那么,鲁国这个被齐卿仲孙湫赞誉为“遵守周礼典范”的国家(见下文),在君位继承方面为何如此独树一帜,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无论历史真相的细节与哪个版本更为相似,基本事实是清楚的:

庄公希望立他的庶长子般为君,支持庄公的是公子友;公子牙则希望立他的哥哥公子庆父为君。此外,据《左传·闵公二年》的追述,公子庆父与鲁庄公夫人哀姜通奸,哀姜也希望拥立庆父为君。

公子友采取断然行动毒杀了公子牙,在这场斗争中暂时处于上风。八月五日,鲁庄公寿终正寝,公子般即位为君,但是不敢住在公宫,而是住在母家党氏。到了冬十月二日,形势反转,公子庆父指使圉人荦在党氏杀了公子般,公子友出逃到陈国。据《公羊传》的记载,圉人荦在干完“脏活”之后被公子庆父当作替罪羊诛杀。实际上,鲁庄公早就警告过公子般要当心圉人荦。此前有一次在大夫梁氏家中演习求雨祭的乐舞,公子般和他的妹妹前去观看。那时,圉人荦从墙外调戏他的妹妹,公子般发怒,派人用鞭子抽打圉人荦以示惩罚。鲁庄公知道后提醒他儿子说:“不如杀了他,这人不能鞭打羞辱。荦力量过人,能把车盖扔过稷门去。”

面对失控的鲁国局势,齐桓公果断介入,支持了鲁国高层中赞成维护“父死子继”宗法制的卿大夫,立了鲁庄公庶子公子启方(哀姜陪嫁妹妹叔姜所生)为新君,就是鲁闵公。值得指出的是,哀姜在前六七〇年嫁到鲁国,叔姜应随行。即使叔姜当年即怀孕,生子也不可能早于前六六九年。因此,当鲁闵公即位之时,至多不过七岁。

齐桓公救邢定鲁,立大功存亡继绝

齐桓公刚暂时平息了鲁国内乱,戎狄又来作乱,这回是晋国以东的狄人讨伐远离中原的邢国(10)。管仲对齐桓公说:“戎狄犹如豺狼,是不会满足的;华夏诸国互相亲近,是不能抛弃的;安逸就像毒药,是不能怀恋的。《诗》上说:‘难道不想回去,怕的是这竹简上的命令。’竹简上的命令,就是同仇敌忾、忧患与共的意思。所以请求救援邢国以遵从简书。”齐桓公于是在前六六一年初出兵救援邢国。

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左传·闵公元年》)

同年秋八月,鲁闵公与齐桓公在齐地落姑会面,请求齐国帮助召回公子友。齐桓公答应了闵公的请求,派人从陈国召回了公子友,闵公在国都附近的郎地迎接他。实际上,闵公此时是不到八岁的孩子,真正主导此事的应该是国都内支持公子友而反对公子庆父的卿大夫们。

冬天,齐卿仲孙湫代表霸主前往鲁国视察其国内祸难情况。仲孙回国后,说:“不除掉公子庆父,鲁国的祸难就不会停止。”齐桓公问:“怎么才能除掉他?”仲孙回答说:“祸难不终结,公子庆父将自取灭亡,君主就等着吧。”

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闵公元年》)

这时,齐桓公突然问:“鲁国可以趁机夺取吗?”仲孙马上回答说:“不可以。鲁国仍然秉持周礼。周礼是立国的根本。我听说:‘国家将要走向灭亡时,如同一棵大树,根本必然先行颠覆,然后枝叶跟着倒下。’鲁国不抛弃周礼,是不能动的。君主应当致力于安定鲁国的祸难并且亲近它。亲近有礼的国家,依靠稳重坚固的国家,离间内部涣散的国家,颠覆昏暗动乱的国家,这是霸主乃至王者所应秉持的利器。”

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

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

齐桓公听从了仲孙湫的劝谏,决意顺应鲁国内部局势的走向,促使公子庆父倒台,而扶植公子友安定鲁国。

前面分析齐国政治地理形势的时候提到过,鲁国挡在齐国南面,和西面的河水、北面的大海一起把雄心勃勃的齐国约束在了今山东省北部,只留下了东面(今山东半岛)一个方向,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疆土扩张。因此,当鲁国出现严重内乱时,齐桓公脑子里涌现出一个非常大胆的、颇有他“无常”哥哥齐襄公风格的想法:为什么不趁机越过泰山,攻灭同为中原主要诸侯国的鲁国,在疆域和国力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如果时代换到战国,这种想法是各强国君主的常规思维;但是从西周到春秋早中期,王室分封的中原主要诸侯国之间还从来没有发生过吞并重组。如果齐国真的攻灭了鲁国,那就宣告着他全面抛弃了先前一直致力的称霸事业,走上前所未见的侵略扩张道路:周公之后、特许使用天子礼乐的鲁国都敢吞并,其他国家还有谁不是被侵略的对象?

在这个齐国称霸战略可能转向的关键时刻,和齐桓公对话的是坚信齐国应该坚守“霸道”、做诸侯好“大哥”的仲孙湫。他首先提醒齐桓公,鲁国虽然发生了高层政治动荡,但是国家的基本面并没有颠覆性的改变,这样一个严守周礼的厚重列国,无论是从实际可行性还是从国际政治影响来考虑,都是不能吞并的。他进一步劝说齐桓公要亲近守礼的国家以显示对周礼和王室的尊崇,依靠实力厚重的主要诸侯国来构建一个管控天下的骨干网络,推动离心涣散国家的政权更迭以帮助它回到正轨,只有昏暗动乱、毫无希望的“失败国家”才能考虑吞并。寥寥数语,勾勒出当时聚集在齐桓公周围的、以管仲为首的贤臣团队所信奉的称霸战略。齐桓公性急志大,有当霸主的欲望和格局,是称霸事业的火车头;而管仲、鲍叔、仲孙湫等贤臣则制定并实施具体的内政外交方略,并在齐桓公时不时想要挣脱“霸道”原则束缚的关键时刻把他拉回来,为成就齐桓霸业铺就了轨道,并设置了防护栏。

前六六〇年,齐国将阳国(11)的民众迁走,吞并了该国的土地。和前六六四年逼降鄣国一样,齐桓公在被周王任命为诸侯之长后,可以凭借其强大实力和崇高地位压服邻近小国,从而兵不血刃地开疆拓土。

自春秋初年以来,每个主要诸侯国都在谋求发展,要发展就要开疆拓土(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经济使然),而其他主要诸侯国又不能吞并,因此,允许吞并周边小国逐渐成为它们互不追究的“默契”,一般而言不在霸主管控的范围之内。因此,霸主齐国自己也可以一面礼敬和善待各主要诸侯国,一面继续通过吞并小国拓展领土。

同年,不愿意坐以待毙的公子庆父再开杀戒,派大夫卜齐桓霸业的昌盛 尊王攘夷,存亡继绝在寝宫旁门杀死了不到九岁的鲁闵公。此前,鲁闵公的师傅侵夺了卜齐桓霸业的昌盛 尊王攘夷,存亡继绝的田地,闵公没有禁止,因此卜齐桓霸业的昌盛 尊王攘夷,存亡继绝投靠了公子庆父,为他杀了闵公。实际上,以当时闵公的年龄,他很可能对于他师傅的私人行为毫不知情,也没有阻止干预的能力。

闵公被杀之后,公子友带着公子申(鲁庄公庶子贱妾成风所生)前往紧邻的邾国避难。此时,国内支持公子友的卿大夫集团可能对公子庆父施加了很大压力,迫使他出逃到较远的莒国。公子友抓住机会又回到国都,拥立公子申为君,就是鲁僖公。

鲁国局势初步稳定后,鲁人派出使者带着财货去莒国请求送回公子庆父,莒人照办了。公子庆父到达鲁地密(12)之后,派公子鱼(字奚斯)进入都城向当局求情。当局不答应赦免,公子鱼哭着回来复命。公子庆父说“这是奚斯的哭声”,于是上吊自杀了。有意思的是,今本《诗经·鲁颂》保存了公子鱼在鲁僖公老年时创作的诗《齐桓霸业的昌盛 尊王攘夷,存亡继绝宫》,赞颂鲁僖公能兴祖业、复疆土、建新庙,这是今本《诗经》中最长的一首诗。此诗风格铺张华美,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由此可见,公子鱼是当时鲁国大夫中善作称颂文辞的人,难怪本年公子庆父让他为自己请命。

至此,鲁国政局完全按照齐卿仲孙湫的预计恢复稳定。齐桓公派遣正卿高傒来到鲁国,与鲁僖公盟誓。据《公羊传》的记载,高傒此次是带着军队前来,目的是代表霸主稳定鲁僖公的君位,并帮助修筑鲁都城墙。直到多年以后,当其他国家的人到鲁都游览时,当地人还会介绍说,“从鹿门到争门这一段,就是高子当年修建的。”也有人又说,“从争门到吏门这一段,是高子当年修建的。”鲁人之间还把这件事作为美谈,说:“还希望高子再来呀!”

齐桓公救援卫国,公子友匡正鲁国

这年冬十二月,赤狄在其君长留吁的率领下讨伐卫国(13)(据清华简二《系年》),卫懿公率领军队与狄人在荧泽(14)作战,卫军大败。狄人囚禁了太史华龙滑和礼孔,准备迫使他们带路追逐卫人。这两个人说:“我们是太史,掌控着卫国的祭祀。我们不先进入国都为你们做安排,国都是没法夺取的。”狄人相信了他们,让他们先走。他们到了国都内后,赶紧告诉守城者说“不能待在这里了”,晚上便组织国人出逃。狄人进入国都,发现人都跑了,又出城继续追击,在河水边又打败了卫人。

卫国的失败是意料之中的事。卫懿公有一个特殊的嗜好,就是喜爱养鹤,他甚至为鹤配备大夫才能乘坐的轩车。在战前发放甲胄兵器时,国人们纷纷抱怨说:“让鹤去!鹤都有俸禄官位了,我们哪还能打仗?”

当年,卫惠公(卫懿公之父)刚即位时年纪很小,无法生育子女。当时的“小霸”齐襄公为了稳定卫国公室,出面强势干预,命令卫惠公的庶兄昭伯“烝”卫惠公的母亲宣姜而生了孩子。昭伯不愿意,齐人就强迫他去做。宣姜倒是很争气,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到卫国被狄人所灭这一年,两个女儿中一个已成为宋桓公夫人,一个已成为许穆公夫人,而三个儿子中的公子申、公子辟疆后来都成为国君,分别是卫戴公和卫文公。公子辟疆因为卫国内政祸患很多,于是先去了齐国。

齐国所推动的这些前期人事布局对于挽救卫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卫国此次大败的时候,卫国的女婿宋桓公来到河水边接应,在晚上帮助七百三十个卫国遗民渡过河水,再加上卫邑共(15)、滕的民众一共五千人,在卫邑曹(16)建立了一个临时政权,拥立公子申为国君,就是卫戴公。

霸主齐桓公也迅速行动,派出公子无亏率领三百辆战车、三千位甲士来戍守曹邑。齐人送给卫戴公国君级别的车马、五套举行国家祭礼时穿的隆重服饰,送给夫人用鱼皮装饰的轩车、三十匹高档锦缎,送给国人三百只种牛、种羊、种猪、种鸡、种狗,以及用来做门板的木材。

在初步稳定了卫国形势之后,齐军、宋军、曹军又赶去救援同样遭受赤狄围攻的邢国。在都城内苦苦支撑的邢人看到救兵前来,立刻放弃城池,逃到诸侯军中。诸侯军队击退了狄人,帮助邢人带上财产器用向西南迁徙,在前六五九年夏六月迁到紧邻齐国的夷仪(17)。诸侯又帮助刚在夷仪落脚的邢人修筑城墙。

齐桓公率领诸侯救助卫国、邢国的行动,可以说是明确了“霸政”的第六项主要任务——“救患”。《左传·僖公元年》对此称赞说:“凡是诸侯之长,率领诸侯救助患难、分担灾祸、讨伐罪行,都是符合礼制的正义行动。”

凡侯伯,救患、分灾、讨罪,礼也。

鲁闵公被杀一事,与公子庆父通奸的鲁庄公夫人哀姜是知情的,因此事发后她逃到了邾国。齐人在邾国逮捕了她,于前六五九年七月二十六日在夷国(18)境内把她杀了,带着她的尸体回了国。鲁僖公向齐国请求送回哀姜的尸体,十二月十八日,哀姜的尸体被送回鲁国。

在“庆父之乱”的整个过程中,齐桓公首先顺应鲁闵公背后卿大夫集团的请求送回公子友,初步表明了自己支持“父死子继”派的立场;然后通过派仲孙湫现场调研摸清了情况,确定了“密切关注,暗中引导”的基本平乱策略,不进行伤筋动骨、惹人猜疑的武力干预,而是主要依靠“父死子继”派自主解决问题;在鲁僖公即位、公子庆父自杀之后,及时派正卿高傒率军队到鲁都稳定局势,果断“召回”并“销毁”了哀姜这个“问题产品”以示无私和负责,可以说是居心中正、刚柔并济、时机和力度的把握恰到好处,体现出齐桓公团队高超的政治智慧。

“庆父之乱”平息之后,鲁国直到战国时灭亡,除了昭公、定公之时由于内乱而出现一次“兄终弟及”,其余十五位国君都是“父死子继”。也就是说,在以公子友为首的鲁国卿大夫的努力和霸主齐桓公的支持下,鲁国抛弃了自西周以来的“一继一及”的独特传统,确立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正统,以“父死子继”为底线的君位继承制度。前五一〇年,晋国太史蔡墨评价说“公子友对鲁国有大功”,应该就是指他在平定此次内乱、确立鲁国君位继承制度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公子友的后代,日后成为鲁国卿族中最强大的季氏,与孟氏(公子庆父后代)、叔孙氏(公子牙后代)统称“三桓”,长期把持鲁国朝政。

阳谷倡议立规矩,南征楚国扬威名

前六五九年秋天,楚人讨伐郑国,惩罚郑国亲附齐国。值得注意的是,鲁史《春秋》将此事记载为“楚人伐郑”,不再称“荆”,说明随着楚国日益强大,中原诸侯国不得不承认它的国号,也就是承认了它的“正常国家”地位。

八月,齐桓公、鲁僖公、宋桓公、郑文公、曹昭公和邾人在柽地(19)会盟,谋划如何救援郑国。从此开始,郑国成为中原霸主(此时是齐国,后来是晋国)和南方强国楚国之间长期争霸的“标的”:郑国倒向齐国,则显示着齐国在争霸中占上风,而楚国则会讨伐郑国迫使它叛变,反之亦然。这种被两个大国争夺、欺凌的地缘政治困局持续了一百多年,一直到前五四六年晋、楚举行弭兵之盟结束武力争霸后才宣告结束,而解脱出来的郑国随即在贤相子产的领导下励精图治,走向中兴。

前六五八年,在齐国领导下,诸侯在曹邑附近的楚丘(20)修筑城墙,为卫国修筑了一个可以安居的国都。此时卫国的国君是卫文公,他穿着粗布衣,戴着粗帛大冠,重视农业,发展商业,振兴手工业,重视教育,劝勉学习,传授为政正道,任用贤能之人。在前五六九年文公刚即位时,整个卫国只有三十辆战车,到了文公末年,已经发展到三百辆。

齐桓公北伐山戎、平定鲁国内乱、拯救被狄人围攻的邢国和卫国,这一系列“攘夷”“平乱”“救患”的霸主善政不仅使中原诸侯国感恩戴德,甚至让受到楚国严重威胁的南方小国看到了一线生机。前六五八年秋七月,来自江国、黄国(21)的代表在宋地贯(22)与齐桓公、宋桓公会盟。这两个南方小国表示服从齐国,也希望在自身危难之时,齐国能率领诸侯出手相救。而对于齐桓公来说,江、黄来服对于宣示自己的霸业成就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说明他的霸主威名已经辐射到了原本与中原长期隔绝的南方腹地。然而,齐国内政存在的问题也开始显现了出来:受到齐桓公宠信的宦官竖刁在此次会盟期间向外泄露了齐国的军事机密。

前六五八年冬天,楚人再次讨伐郑国。

前六五七年秋,齐桓公、宋桓公、江人、黄人在齐邑阳谷(23)再次会面,主要议题是商议如何讨伐楚国。江、黄二国紧邻楚国,请他们过来很可能是为了解楚国情况。据《公羊传》记载,齐桓公在这次会面期间提出了四项希望各国诸侯遵守的内政外交行为准则,我们可以把它称为“阳谷倡议”:

一、无障谷:上游国家不要阻断河流危及下游国家的用水。

二、无贮粟:丰收国家不要囤积粮食而拒绝救济受灾国家。

三、无易树子:不要换掉已经树立为继承人的儿子。

四、无以妾为妻:不要把宠爱的妾立为正妻。

在“阳谷倡议”中,前两条是为了减少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后两条是为了预防国家内部的政治动乱。齐桓公提出这些倡议表明,他已经不满足于领导同盟诸侯通过政治和军事行动在“事后”挽救出现内忧外患的诸侯国,而是开始探索发挥规则制定者的作用,针对春秋时期的现实情况,试图通过重建国际和国内政治准则来在“事前”预防争端及内乱的发生。齐桓公提出的这些倡议符合周礼的基本原则,而“负面清单”的表述方式使它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齐桓公在阳谷之会上的行动,可以说是明确了“霸政”的第七项主要任务——“立约”。

这次阳谷之会,鲁国不知何故未能参会,于是齐桓公又专程前往鲁国巩固两国之间的同盟关系。鲁国当年冬天也派了重臣公子友前往齐国重温盟誓。

齐桓公积极组织诸侯救援郑国的努力主导了郑国的决策走向。就在鲁国前往齐国后不久,楚国又讨伐郑国。郑文公想要求和了事,遭到国卿孔叔反对,他说:“齐国正在为我国而奔波操劳,抛弃有德的盟主,不祥。”

到了前六五六年春正月,齐桓公下定决心南征,与宋桓公、鲁僖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穆公、曹昭公共同率军入侵蔡国(24),蔡国民众溃逃,然后诸侯联军讨伐楚国。

为什么要先入侵蔡国?这要从一场“游乐园事故”说起。齐桓公有三个夫人,其中一位是蔡姬,是已去世蔡哀侯的女儿、当前国君蔡穆侯的妹妹。有一次,齐桓公和蔡姬在游乐园湖中乘小船游玩,蔡姬故意摇晃小船吓唬桓公。桓公水性不好,害怕落水,脸色都变了,呵斥蔡姬让她住手,谁知她摇得更起劲。桓公很生气,上岸后,就把蔡姬送回蔡国,本是希望等她悔过之后再接回来,并没有想要断绝与蔡国的政治联姻。没想到蔡姬回娘家之后坚决要求改嫁,而蔡穆侯竟然就成全了她。齐桓公首先入侵蔡国,表面上是惩处蔡国未经他许可而私自将蔡姬另嫁他人,实际上是要惩罚蔡国对中原霸主齐国怀有二心。如果蔡穆侯一心服从齐国,又怎敢顺着蔡姬的性子行事?

楚成王派出使者到诸侯联军驻地,说:“贵国君主住在北方,寡人住在南方,我们两国从无干涉,就像牛和马在发情时也不会相互追逐。不料贵国君主竟跋涉来到我国土地上,是什么缘故?”管仲对答说:“当年召康公向我们的先君太公宣命说:‘五侯九伯,你都有权征伐他们,以与我一同夹辅周王室。’赐给我们先君征伐的范围,东边到大海,西边到河水,南边到穆陵,北边到无棣。你应该进贡的苞茅没有进入到王室府库,王室的祭祀供应不上,没法灌酒祭神,寡人因此前来征讨;周昭王南征没有回来(25),寡人因此前来责问。”使者说:“贡物没有进入到王室府库,是我国君主的罪过,怎敢不供给?昭王没有返回的原因,贵国君主请到汉水边去问。”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左传·僖公四年》)

诸侯见楚王使者态度避重就轻、强硬不屈,于是继续进发,到达了楚国北部边境地区的陉山(26)

到了夏天,楚成王另派了卿级官员屈完到诸侯军中。联军后撤,驻扎在召陵(27)。齐桓公让联军列阵,和屈完一起乘车观摩。

齐桓公说:“此次起兵,难道是为了我(28)个人?而是为了继承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贵国君王和我共同保持友好,如何?”屈完对答说:“君主惠临,从我国社稷求福,屈尊接收我国君主,这是我国君主的愿望。”

齐桓公说:“用这些士兵作战,谁能抵抗!用这些士兵攻城,什么城不能攻克?”屈完对答说:“君主如果用美德安抚诸侯,谁敢不服?君王如果用武力,楚国以方城作为城墙,汉水(29)作为护城河,君主的军队虽然众多,也没有用武之地。”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左传·僖公四年》)

屈完的对答表明,楚国愿意和中原诸侯讲和盟誓,同时也做好了抵御诸侯联军入侵的准备。齐桓公对于进一步深入楚国腹地没有把握,于是决定见好就收,率领诸侯与楚国讲和,用盟誓约束楚国不得再讨伐郑国。

就在此次讨伐楚国的行动中,陈、郑两国大夫之间发生了倾轧事件。陈大夫辕涛涂跟郑大夫申侯商量说:“齐军如果从陈国、郑国之间回国,我们两国一路供应一定会非常困苦。如果能建议齐军向东行进,向东夷炫耀武力,然后沿着海边回国,就可以了。”申侯认为是“好主意”。辕涛涂跟申侯商定之后,就跟齐桓公说了这个主意,齐侯答应了。这时,申侯进见,说:“军队已经很劳累了,如果向东行进遇到敌人,恐怕不能用来交战。如果从陈国、郑国之间回国,两国一路供应物资粮草、衣服鞋履,就可以了。”齐桓公同意申侯的意见,于是要求郑文公将西北要塞虎牢(30)赏赐给申侯,同时逮捕了辕涛涂。秋天,齐军讨伐陈国,理由是陈国为霸主谋事不老实。冬天,诸侯军队入侵陈国。陈国求和,齐人送回了辕涛涂。

干预周王立储,笼络郑伯人心

前六五五年,齐桓公在征伐山戎、平定鲁乱、拯救卫邢、南征楚国等行动中取得巨大成就之后,又开始着手稳定周王室的内政。此时,周惠王的王后宠爱少子带,想要废黜王太子郑而立王子带为太子。这是周王室带头违背齐桓公在“阳谷倡议”中明确提出的“不要换掉已经树立为继承人的儿子”这一行为准则,如果不加以制止,会对齐桓公构建国际新秩序的努力造成极大的破坏。于是在这年夏天,齐桓公召集宋桓公、鲁僖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昭公在卫地首止(31)与王太子郑会面,展现诸侯对正牌太子的支持,希望使企图废太子的政治势力知难而退,从而维护宗法制,安定王室政局。

齐桓公的干涉让周惠王很恼火,他派卿士周公忌父去见郑文公,说:“我支持你去服从楚国,还有晋国来辅助你,可以得到些许安定了。”自前六七九年齐国因为郑厉公不朝见而扣留叔詹以来,郑国君主已经二十二年没有到齐国朝见了。郑文公害怕齐桓公会在此次集会上惩罚自己,惠王的许诺让郑文公似乎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于是逃回驻地不参加会盟。孔叔阻止他说:“君主不可以轻率,轻率就会失去亲近势力的支持。失去亲近势力的支持,祸患一定会到来。等到国家困苦时再去乞求结盟,所丧失的东西就多了。君主一定会后悔的。”郑文公不听,丢下随行军队回了国。

国君不可以轻,轻则失亲。失亲,患必至。(《左传·僖公五年》)

在这次集会上,陈大夫辕涛涂怨恨郑大夫申侯去年伐楚时陷害自己,于是劝申侯修筑他的赐邑虎牢的城墙,说:“把城修筑得壮丽美观,可以为您带来大名声,子孙不会忘记。我帮助您请求诸侯出力。”于是辕涛涂请求诸侯贡献劳役为申侯修筑虎牢城,最终效果比正常城邑要壮丽美观得多。辕涛涂接下来就在郑文公面前进谗言说:“申侯主动把赐邑修得那么美观,是准备叛乱啊!”申侯因此受到了郑文公的猜忌。

就在中原诸侯在首止会盟的时候,楚国在南方继续侵略扩张,令尹子文率军灭了弦国,弦子出逃到黄国。当时江国、黄国、道国、柏国(32)都与齐国关系亲近,而这几个国家又都是弦国的姻亲。弦子仗恃着这些小姻亲们而不事奉楚国,还不设防备,因此灭亡。

前六五四年夏天,齐桓公及宋桓公、鲁僖公、陈宣公、卫文公、曹昭公率军讨伐郑国,包围了郑国新修的密邑(33),以惩罚郑文公从首止之盟现场逃走。同年秋天,楚成王包围许国(34)以救援郑国。诸侯转而救援许国,楚成王率军回撤到武城(35)

诸侯撤走之后,比郑国更加靠近楚国的许国决定投靠楚国。冬天,在亲楚的蔡穆侯带领下,许僖公双手反绑、口衔玉璧,大夫们穿着丧服,士人抬着棺材,来到武城向楚成王投诚。(36)楚成王不知该如何迎接,询问大夫逢伯。逢伯回答说:“当年武王攻克殷商,微子启就是这样向武王投诚。当时武王亲自为他松绑,接受了玉璧并祓除凶邪,烧了棺材,对微子启以礼相待并赐予恩命,然后让他重回微国为君。”楚成王听从了他的意见,比照周武王范例,对许僖公以礼相待。这显示出楚成王已经认识到,北上中原争霸不仅要靠军事上的硬拼,还要通过这种向西周圣王致敬的“受降秀”来树立起自己尊崇周礼、善待小国的国际形象,从而逐步获得中原诸侯国的认可和归顺。

前六五三年春,齐军讨伐郑国,一定要逼迫郑国顺服。孔叔劝郑文公说:“谚语说:‘内心原本不够坚强,又何必害怕蒙受屈辱?’既不能坚强,又不能软弱,这就是导致灭亡的原因。国家已经很危急了,请君主向齐国屈服以挽救国家。”郑文公说知道了,但仍在犹豫。孔叔认为该当机立断。

谚有之曰:“心则不竞,何惮于病?”既不能强,又不能弱,所以毙也。(《左传·僖公七年》)

当年夏天,郑国杀了先前就已被猜忌的申侯,向齐国解释说,先前不服从齐国都是他的谋划。

为什么申侯有“资格”背这个黑锅呢?这是因为他原本是楚文王的宠臣。文王将死之时,给了他一块贵重的玉璧,让他赶紧出行,说:“只有我了解你。你这个人专擅财利而不知满足,我从你这里取得我想要的,而不计较你的缺点瑕疵。我以后的君主将对你有更多的要求,你必定不能免于祸难。我死后,你一定要赶紧出走。不要去小国,小国将无法容纳你。”文王下葬后,申侯没有听从他的劝告,出奔到郑国这个小国,迅速得到郑厉公的宠信。楚令尹子文在听说了申侯的死讯后说:“古人说‘没有比君主更了解臣下的’,这句话是不刊之论啊!”

古人有言曰“知臣莫若君”,弗可改也已。

到了秋天,齐桓公、宋桓公、鲁僖公、陈太子款、郑太子华在鲁地宁母(37)会盟,希望使郑国归顺。管仲对齐桓公说:“臣下听说,‘用礼来招抚有二心的国家使其顺服,用德来感化远方的国家使其顺服。行事不违背德、礼,没有人会不怀念您’。”齐桓公以礼优待诸侯,各诸侯国官吏从齐国领受命令,确定该国应向周王室交纳的贡赋种类和数量。

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德、礼不易,无人不怀。

在会盟期间,郑太子华对齐桓公说:“违背您的命令使郑国不归顺的,是泄氏、孔氏、子人氏三个卿族。君主如果能除掉这三族而与我国媾和,我将使郑国成为齐国的属国,如同齐国封疆内的臣下,这对君主没有任何不利。”

齐桓公准备答应他。管仲说:“君主秉承‘礼’和‘信’来会合诸侯,最后却用冒犯来结束,恐怕不可以吧?儿子和父亲不相冒犯叫作礼,严守君命、供奉时事叫作信。您如果违背了这两条,就没有比这更大的冒犯了。”

子父不奸之谓礼,守命共时之谓信。违此二者,奸莫大焉。

齐桓公说:“诸侯讨伐郑国,至今还没取得全胜。如今郑国内部如果有嫌隙,我们顺势而为,不也可以吗?”

管仲回答说:

“君主如果用德来安抚,加上训导,如果他们不接受,然后再率领诸侯讨伐郑国。到那时郑国挽救危亡都来不及,哪里敢不害怕?君主如果领着郑国的罪人太子华兵临郑国城下,那郑国就有道理了,又有什么好害怕的?

“而且会合诸侯的目的,是为了崇尚美德。集会诸侯却让奸邪之人位列其中,那该拿什么垂示后代?诸侯会盟,其间是否符合德、刑、礼、义的情况,每个国家都会记载。如果简册上记载了奸人在会盟现场拥有位置,那君主的盟约就要废弃了。事情做了却不能见于记载,就不是君主想要追求的盛德了。

且夫合诸侯,以崇德也。会而列奸,何以示后嗣?

“君主不要同意太子华的提议,郑国一定会接受盟约。子华既然身为太子,又寻求凭借大国来打击自己的政敌,削弱自己的国家,也必定不会免于祸难。郑国有叔詹、堵叔、孔叔三个贤良卿大夫当政,是没有空子可钻的。”

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劝告,抑制住了内心想要利用太子华迅速收服郑国的欲念,回绝了太子华的提议。此事后来被郑文公知道了,太子华从这以后就得罪了郑国高层,最终在前六四四年被郑文公下令处死。齐桓公的这一举动终于打动了郑文公,冬天,郑文公主动请求与齐国结盟。

前六五三年闰月,周惠王去世。继位的周襄王担心王子带得知消息后会发动叛乱夺取政权,因此秘不发丧,而是急忙派使者去齐国寻求援助。前六五二年春正月,齐桓公与宋桓公、鲁僖公、卫文公、许僖公、曹共公、陈太子款一道与王室大夫在曹地洮(38)结盟,就王位继承一事达成共识,支持襄王继位。襄王在王位稳定之后,这才向各诸侯国发出讣告。郑文公也派出使者来到盟会现场,请求服从齐国,与诸侯结盟。率领诸侯安定王室,并争取到郑国的诚心归顺,是齐桓公霸业的又一次重大胜利。

前六五二年冬,宋桓公重病不起。太子兹父(宋桓公嫡长子)强力请求说:“庶兄公子目夷年长,而且很有仁德,君主还是立他为君吧!”宋桓公于是叫来公子目夷,准备命他做国君。公子目夷坚决推辞,说:“太子能把国家让出来,还有比这更大的仁德吗?臣下比不上,而且废嫡立庶又不顺乎周代宗法。”

前六五一年春三月,宋桓公去世,太子兹父即位,就是宋襄公。宋襄公认为公子目夷有仁德,任命他为左师执掌政事,宋国因此大治。

宋襄公在即位前后的举动,已经透露出此人的两个特点:第一,心性仁厚,敬重贤良,甚至能够以国相让;第二,和先君宋宣公、宋穆公一样,对于周代礼制(比如说“父死子继”的宗法制)并无意严格遵守。实际上,后面我们会看到,在齐桓公去世后,他正是遵循着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复古兴商”理念,上演了一场以惨败告终的称霸闹剧,而在这个过程中一直严厉批评宋襄公的,正是一方面深知他的仁爱心性(所以自始至终不放弃宋襄公),但又严守周礼立场、反对复辟商礼的公子目夷。


(1) 桐丘见地图六。

(2) 鄣见地图五。

(3) (北)燕见地图二。

(4) 令支、孤竹见地图二。

(5) 有学者认为北戎、山戎是一个族群,参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庄公三十年。有学者认为北戎、山戎是两个族群,参见姚磊:《北戎山戎考辨》,《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孙战伟:《〈春秋〉与〈左传〉中所见的戎及相关问题》,《文博》2017年第3期。

(6) 梁丘见地图五。

(7) 懿公侄伯御弑懿公而立,周宣王伐鲁杀伯御,立懿公弟称,是为孝公。

(8) 参见尉博博、王向辉:《春秋鲁国“一继一及,鲁之常也”辨》,《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0期。

(9) 参见杨朝明:《鲁国“一继一及”继承现象再考》,《东岳论丛》1996年第5期。

(10) 邢见地图四“邢1”。

(11) 阳见地图五。

(12) 密见地图五。

(13) 卫见地图四“卫1”。

(14) 荧泽见地图四。

(15) 共见地图四。

(16) 曹见地图四“卫2”。

(17) 夷仪见地图四“邢2”。

(18) 夷见地图五。

(19) 柽见地图四。

(20) 楚丘见地图四“卫3”。

(21) 江、黄见地图六。

(22) 贯见地图四。

(23) 阳谷见地图四。

(24) 蔡见地图六“蔡1”。

(25) 指周昭王十九年第二次南征,在汉水边丧亡六师,昭王殒命(据古本《竹书纪年》)。

(26) 陉山见地图六。

(27) 召陵见地图六。

(28) 原文中,齐桓公自称“不穀”。“不穀”本是周王自我贬损的称呼,此次齐桓公代表周王室出征,所以自称“不谷”。

(29) 方城、汉水见地图六。

(30) 虎牢即制,见地图四“制”。

(31) 首止见地图四。

(32) 弦、江、黄、道、柏见地图六。

(33) 密见地图四。

(34) 许见地图四“许1”。

(35) 武城见地图四。

(36) 双手反绑,表示任由楚成王处置。口衔玉璧,表示自带陪葬器物。大夫们穿着丧服,表示预期其君将被处死,为君送葬。士人们抬着棺材,表示自带君主葬具。

(37) 宁母见地图四。

(38) 洮见地图四。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bjzm/2684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